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联合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治疗在食管癌术后的应用

    作者:姚俊英;薛梅;范旻;柳江;罗健

    目的 观察联合肠外与肠内营养治疗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食管癌患者57例,术前用NRS2002进行营养筛查,术后通过联合肠外与肠内营养治疗,观察患者肠道耐受性和并发症,评价术后第1天和第7天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术前有39例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患者术后第1天与第7天比较,血清总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白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S2002进行营养筛查可判定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联合肠外与肠内营养治疗可改善食管癌患者的营养状况.

  • 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肠外营养对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轴的影响

    作者:罗时敏;谭卫民;梁力建;赖佳明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合肠外营养(PN)对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轴的影响.方法 24例行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PN组(n=12)和rhGH+PN组(n=12).术前、术后1 d和6 d测血清GH、IGF-1、IGFBP-3,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包括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术后6d肝穿刺组织)IGF-1 mRNA、IGFBP-3 mRNA的表达,肝组织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选12例因胆石症或肝血管瘤行手术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血清GH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血清IGF-1、IGFBP-3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术后6 d,血清GH、IGF-1、IGFBP-3水平、肝组织IGF-1 mRNA、IGFBP-3 mRNA表达水平、肝Ki67指数,rhGH+PN组均高于PN组.PN组中位无瘤生存期是11.2个月,rhGH+PN组中位无瘤生存期是11.4个月;PN组6个月、12个月无瘤生存率分别是71.1%、46.2%,rhGH+PN组6个月、12个月无瘤生存率分别是72.2%、5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GH+PN有利于改善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GH/IGF-1轴.

  • 危重症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对比观察

    作者:张玉芳;刘胜初

    目的 对比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所需花费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ICU病人随机分为胃肠道营养组(EN组)和胃肠外营养组(PN组),对比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恶心呕吐、反流误吸、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其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两组在入住ICU后2周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PN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N组较PN组的护理工作量有明显减轻,所需花费较少.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较好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护理工作量轻,花费少,是危重症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 小儿推拿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苑辉;丛日超;林健瑶;邓文;曾科学

    目的:探究小儿推拿应用于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接受治疗的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推拿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DBIL等肝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推拿应用于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能够促进患儿肝功能指标改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三升袋营养液在胃肠手术后早期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郑礼嫣

    目的:探讨三升袋营养液在胃肠手术后早期胃肠外营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于2010年8月~2011年8月将实施胃肠道手术治疗的46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三升袋"营养液进行早期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将上述营养物质分别加入到250ml或者500ml液体中,总量约2000ml至3000ml,一瓶一瓶的输入,按照60滴/min进行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发生低血糖1例,低血钾0例,低血钙0例,低血钠0例,总发生率为4.35%(1/23);而对照组患者中发生低血糖9例,低血钾2例,低血钙3例,低血钠1例,总发生率为65.22%(15/23);经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的低血糖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18、18.78,P均<0.05).结论:在胃肠手术后早期胃肠外营养中采用三升袋营养液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应在临床静脉营养上加以推广及应用.

  •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外营养对普外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影响

    作者:姜海平;刘春安;王达安

    目的: 研究谷氨酰胺(Gln)增强的肠外营养对普外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方法: 将40例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外科危重和大手术后病人随机分成Gln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外科治疗,并于术后第1-3 d开始肠外营养连续7 d,其中Gln组的氮量由20%L-丙氨酰-L-谷氨酰胺溶液供给(0.5 g*kg-1*d-1),其余部分供给(7-11.4)%氨基酸溶液,对照组的氮量仅用(7-11.4)%氨基酸溶液供给.两组病人分别于肠外营养前和营养后7 d抽取外周血测量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Gln组经肠外营养治疗后IgG水平、TRF水平分别由(9.2±3.1) g/L、(1.17±0.3) g/L 增高至(14±2.8) g/L、(1.36±0.7) g/L ,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Gln组评分又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Gln增强的肠外营养能促进普外科SIRS病人蛋白质合成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病情的危重程度.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不同营养方式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宇;沈其猷;黄启锐;黄育南

    目的:探讨不同的营养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患者营养的影响.方法:将19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66例)术后第2d开始肠内营养(EN)支持,术后第2~7 d起,联合应用生长激素(GH);B组(61例)术后第2 d开始胃肠外营养(TPN)支持;C组(69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测定术后不同时间的多项营养指标.结果: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术后第21 d,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明显高于C组比较(P<0.05);外周总淋巴细胞计数:三组分别在第7 d、14d、21 d明显高于第0 d(P<0.05);血糖:A组和C组,在术后第7、14和21 d分别与正常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于第7、14和21 d均明显高于正常值(P<0.05);谷丙转氨酶:术后第21 d,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A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甘油三酯:A组和C组第7、14和21 d与第0 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在第21 d与第0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不引起代谢紊乱,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 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蛋白质代谢的监测

    作者:王秀岚;李亚洁

    目的通过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病人经口和胃肠外营养(PN)所摄入蛋白质的准确量,病人在移植后的排氮量,氮平衡,评价病人的营养状态,进而改进营养配方以满足HSCT病人的营养需求.方法以10例HSCT病人为研究对象,调查病人在移植的0~+15天之间经口和胃肠外两条途径,对蛋白质的摄入,氮平衡,氮的排出量进行监测,研究HSCT病人的蛋白质代谢状况.结果HSCT病人蛋白质的摄入量为0.7 g/kg@d,10例病人均为负氮平衡-12.1士4.2 g/d,排氮量为194.32±27.93 mg/妇@d,高出机体的正常排氮水平.结论HSCT病人在移植早期,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目前的营养方案不能满足HSCT病人的代谢需求,有待进一步改进.

  • 胃肠外营养在严重多发性创伤病人中的应用

    作者:何国相

    目的研究胃肠外营养支持在治疗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效果.方法从110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中随机选择46例进行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10天后,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增高.结论胃肠外营养对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有营养支持和提高免疫功能作用,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降低死亡率.

  • 术前肠外营养和化疗干预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的影响

    作者:黎剑;陈双;曾炳胜

    目的了解术前短期肠外营养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治疗干预前经肠镜活检证实为大肠癌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CO),肠外营养组(PN),术前单纯化疗组(CT),肠外营养加化疗支持组(PT).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手术取得标本的增殖情况:DNA指数;细胞周期G0/G1、S、G2+M(%);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术前肠镜标本和手术取得标本的Ki67指数.采用SPSS 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经5~7天治疗后,PN组细胞增殖指标Ki67指数有显著增加;CT组则显著减少(P<0.01),治疗干预后的细胞生物学指标Ki67、S、G2+M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PN组Ki67、S、G2+M明显增加,CT组明显G2+M减少而S增加,PT组G2+M减少.结论术前短期肠外营养(5~7天)可能会刺激肿瘤的生长增殖,但亦可能有利于发挥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的疗效.

  • 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吴国豪;张延伟;潘洪涛;张波;刘中华;吴肇汉

    目的 评价术后营养支持对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646例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215例)和肠内营养组(215例)及对照组(216例),术后营养支持7 d,采用等热卡[125.5 kJ(30 kcal)·kg-1·d-1]和等氮(0.25 g·kg-1·d-1);对照组术后常规补液直至恢复正常饮食.观察比较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入选的3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总死亡率为1.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外营养组33.5%(72例),肠内营养组28.4%(61例),对照组44.9%(97例);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1;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0.肠内营养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0.2%,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15.3%,P=0.002;而两组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9%vs.23.7%,P=0.06).住院时间:肠外营养组(11.2±5.0)d,肠内营养组(9.8±3.4)d,对照组(14.5±7.1)d;肠内营养组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P=0.002;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3;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1.结论 术后营养支持可改善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预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 表皮生长因子对大鼠移植小肠黏膜结构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可洲;伍晓汀;李宁;黎介寿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移植小肠黏膜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 近交系Wistar(RT1k)大鼠行异位全小肠移植后第2天开始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TPN)至第10天,对照组(10只)行常规TPN支持,EGF组(10只)行常规TPN支持的同时加用重组人(rh)EGF 200μg·kg-1·d-1,观察移植小肠黏膜的形态学变化(参数:绒毛高度、绒毛宽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和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肠黏膜蛋白质和DNA含量改变.结果 移植前,肠黏膜形态学参数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并TPN后,对照组各项参数明显低于移植前(P<0.05),而EGF组各参数与移植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EGF组移植肠绒毛高度为(284.47±31.58)μm,绒毛宽度为(99.37±11.57)μm,隐窝深度为(98.78±10.83)μm,黏膜厚度为(389.56±31.72)μm,绒毛表面积为(0.089±0.009)mm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6.45±14.62)μm、(74.2±16.85)μm、(74.45±8.34)μm、(259.38±24.65)μm和(0.041±0.005)mm2,P均<0.01.EGF组移植肠黏膜蛋白质含量[(84.65±8.32)mg/g wet wt]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73±11.45)mg/g wet wt,(P<0.05)]而与基准值[(92.64±10.52)mg/g wet wt]接近;DNA含量[(0.86±0.10)mg/g wet wt]也显著高于对照组[(0.51±0.06)mg/g wet wt,(P<0.01)].EGF组移植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基本保持完好,而对照组则出现明显线粒体肿胀,嵴短小紊乱和微绒毛萎缩.结论 EGF能较好保护大鼠移植小肠黏膜结构,维持移植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

  • 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对短肠综合征患者肠道代偿作用

    作者:吴国豪;吴肇汉;吴肇光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对短肠综合征( SBS)患者的肠道代偿作用.方法 26例短肠综合征患者残余小肠长度为 0~ 100(中位数 42 5)cm,手术后接受肠外营养( PN)支持 3- 52个月,联合应用生长激素( GH)( 0.10± 0.06) mg· kg- 1· d- 1和谷氨酰胺( GLN)( 0.30± 0.17) g· kg- 1· d- 1进行肠道促代偿治疗.结果 26例接受 GH加 GLN治疗的 SBS患者,其中 9例( 34.6%)治疗后近期内完全摆脱 PN; 8例( 30.8%)经治疗后明显减少了 PN用量,从每周需要 PN( 6.0± 1.0) d下降至( 4.2± 1.0) d,每周 PN需要量从( 13.6± 5.2) L降至( 8.2± 3.3) L; 9例( 34.6%)在治疗后仍依赖 PN维持.结论 经过合适的营养支持和肠道促代偿治疗, 大多数短肠综合征患者残留肠道能充分代偿,完全摆脱 PN或减少 PN用量,长期健康生存.

  • 高支链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作者:陶开山;曹大勇

    目的 观察高支链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营养支持的效果与临床意义.方法 将40例经手术治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高支链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和对照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术后予以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输注,并检测患者的血氨基酸谱及其他营养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氮平衡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血浆缬氨酸、支链氨基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精氨酸浓度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支链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不良状态.

  • 大肠癌患者术前肠外营养对化疗的影响

    作者:黎剑;陈双;曾炳胜

    目的:了解术前短期肠外营养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评价大肠癌患者术前短期( 5~ 7天)肠外营养的意义及其对化疗的影响。方法:治疗干预前经肠镜活检证实为大肠癌的患者,随机分为 4组,即对照组、肠外营养组、术前单纯化疗组、化疗加肠外营养支持组。干预前后测量病人的体重和三角肌皮褶厚度以及检测血中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数、 IgG、 IgM、 IgA、 C3、 C4、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手术取得标本的增殖情况:( 1)细胞核 DNA相对含量;( 2) DNA指数;( 3)细胞周期 G0/G1, S, G2+ M(%)。 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术前肠镜标本和手术取得标本的 Ki67指数。观察伤口愈合时间,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 SPSS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经 5~ 7天治疗后,肠外营养组的营养指标白蛋白、转铁蛋白在干预后显著增加( P<0.01);术后单独化疗组白蛋白、转铁蛋白显著减少( P< 0.01);肠外营养加化疗组治疗后白蛋白、转铁蛋白有明显增加( P< 0.05)。免疫功能指标肠外营养组 IgA、 IgM、 C4有明显增加( P< 0.05);术后单独化疗组营养指标有显著减少 (P< 0.01);肠外营养加化疗组 IgA、 IgG、 IgM、 C3有明显增加( P< 0.05)。细胞增殖指标 Ki67指数肠外营养组有显著增加;术后单独化疗组则显著减少( P< 0.01),治疗后各组间的细胞生物学指标 Ki67、 DI、 G0/G1、 S、 G2+ M均有显著差异 (P< 0.05)。结论:术前短期肠外营养 (5~ 7天 )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但会提高肿瘤细胞增殖指数。

  • 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肠内辅以肠外营养支持

    作者:邱炳辉;方陆雄;张永明;漆松涛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实施早期持续滴注鼻饲胃肠营养的合理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实施持续滴注鼻饲胃肠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32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期间检测血生化指标和氮平衡,同时观察各组在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进行统计和预后判断.结果病人能较好耐受早期胃肠道营养,治疗组的营养指标、氮平衡、并发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滴注的鼻饲胃肠道营养辅以部分肠外补充的方法切实可行,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对维护胃肠功能、减少感染、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死亡率都有意义.

  • 早产儿胃肠外营养及研究进展

    作者:邢轶维

    部分早产儿生后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胃肠内营养而必须选择胃肠外营养,其静脉营养液的组成和配置有特殊要求,以满足早产儿独特的生理特点和发育规律.静脉营养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故需注意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及时调整剂量,以达到尽早过渡到全肠内营养,并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 胃肠外营养添加精氨酸对肝癌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忠信;张泷娟;黄晓卉;孔庆渝;周杰

    目的 探讨胃肠外营养(TPN)添加精氨酸(Arg)对肝癌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56例肝癌患者术后进行了TPN支持的前瞻性研究,检测无脂TPN、常规TPN和常规TPN中添加Arg营养支持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T细胞亚群)、NK细胞以及IL-2、IL-4和IFN-r水平的变化.结果 无脂TPN、常规TPN支持前后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NK细胞无明显变化,IL-2、IL-4以及IFN-r也无明显变化;TPN添加Arg营养支持后外周血CD4+和NK细胞明显增加,CD+4/CD+8比值也较术前升高,外周血中IL-2和IFN-r明显增加,而IL-4减少.结论 常规TPN不能纠正肝癌术后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但TPN添加Arg则可促进CD4+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增加,IL-2和IFN-r生成增加,能上调肝癌术后细胞免疫.

  • 精氨酸增强的胃肠外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宋京翔;卿三华;黄祥成;齐德林

    目的探讨精氨酸增强的胃肠外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在南方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4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分别接受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或精氨酸增强的肠外营养支持(20g/d)1周,检测及分析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免疫功能(包括CD3+、CD4+、CD8+、CD4+/CD8+、IL-2R、NK、C3、C4、CH50、IgG、IgA、IgM等指标).结果结直肠患者入院时均有明显的免疫抑制,精氨酸增强的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的免疫功能(CD4+、CD4+/CD8+、NK、IL2R)在术后第4天、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精氨酸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增进肠外营养的效果.

  • 周围静脉营养治疗早产低体重儿40例疗效观察

    作者:黄太伟

    目的:观察静脉营养对早产低体重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6例早产低体重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静脉营养治疗,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体重增长、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每天平均体重增长(16.3±7.2)g,对照组每天平均体重增长(9.4±5.4)g,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治疗组存活率95.0%(38/40),对照组存活率80.4%(37/4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20.0% (8/40),对照组为41.3% (19/4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周围静脉营养治疗早产低体重儿非常重要,可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872 条记录 34/44 页 « 12...31323334353637...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