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社交焦虑个体的认知偏向研究

    作者:刘洋;赵欣;张珂

    社交焦虑常损坏人们的社会功能,给人们的教育、就业、家庭、恋爱、婚姻关系造成了至少中等程度的损害.社交焦虑的认知一行为模型指出,认知偏向在社交焦虑的发展和维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从注意偏向、记忆偏向、判断和解释偏向出发,介绍社交焦虑个体认知偏向的研究成果.

  • 低特质焦虑大学生在有无诱发恐惧情绪下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作者:林国志;邓光辉;经旻;靳霄

    目的 探讨大学生中低特质焦虑个体在有无诱发恐惧情绪下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方法 根据特质焦虑问卷得分,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选择得分低的59名随机分为低焦虑试验1、2组完成注意试验.采用点探测任务,以情绪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要求被试尽快对探测目标作出判断.比较有无诱发恐惧情绪下低特质焦虑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差异.结果 当无诱发情绪时,被试对负性面孔的注意偏向值与0比较差异显著[D=(-11.09±25.40),t=-2.391,P=0.024),其指向指数值与.比较差异显著[OI=(-20.28±22.90),t=-4.850,P<0.01];当诱发恐惧情绪时,被试的对负性面孔的注意偏向值与0比较差异不显著[D=(3.73±25.28),t=0.794,P>0.05].结论 低特质焦虑大学生对负性面孔存在回避现象是由指向引起的,而在诱发恐惧情绪时回避现象消失.

  • 重复呈现情绪面孔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

    作者:刘阳娥;冯正直;戴琴;王凤;廖承菊

    目的 探讨抑郁症状大学生对重复呈现的情绪面孔是否存在注意偏向.方法 以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和自评抑郁量表(ser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为工具,从1 000余名青年大学生中随机筛选出正常被试(n=20,正常对照组)、抑郁低分被试(n=20,抑郁低分组)和抑郁高分被试(n=20,抑郁高分组).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制作的真人情绪面孔中选取26组配对照片(中性面孔和悲伤面孔),分别呈现给各组被试,进行点探测任务的行为学实验.情绪面孔共重复呈现了4次.每次呈现之后,测量被试者对情绪面孔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数据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抑郁低分组、抑郁高分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在点探测任务正确率上没有显著差异;②抑郁高分被试在第4次呈现情绪面孔的平均反应时间明显低于第1次呈现的平均反应时间(P<0.01),而其他各组与呈现的次数间无显著差异(P>0.05);③与正常组相比,抑郁高分组对悲伤图片有较高的平均注意偏向分值,表现出明显的主效应(P<0.05).情绪面孔图片呈现次数也表现出明显的主效应(P<0.05).在图片类型x呈现次数x组别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结论 抑郁高分个体对首次呈现的负性面孔出现注意偏向,4次呈现负性刺激能改变青年抑郁高分被试的注意偏向.

  • 重复呈现悲伤情绪面孔对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

    作者:陈蓉;冯正直;刘阳娥;戴琴

    目的 探讨重复呈现的阈上或阈下悲伤情绪面孔对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 整群抽取500名大学生,以贝克抑郁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为筛选工具,选取健康对照(C组)、抑郁症状得分低者(B组)和抑郁症状得分高者(A组)被试各20名.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制的情绪面孔库中选取中性情绪面孔20张和悲伤情绪面孔52张,分别重复呈现4次阈上(1 000 ms)、阈下(14 ms)情绪面孔给3组被试者,进行点探测任务的试验,测量3组对情绪面乳的反应时间、正确率和注意偏向得分.结果 (1)3组被试者在4次阂上、阈下呈现的悲伤面孔的正确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组在第4次阈上、阈下呈现悲伤情绪面孔的平均反应时间明显低于前3次呈现的平均反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B组在呈现悲伤情绪面孔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C组相比,A组对阈上呈现的悲伤情绪面孔在平均注意偏向分值、悲伤情绪面孔呈现次数两个方面有明显的主效应(P<0.05),在呈现时间、呈现次数、组别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4)A组在第1次、第2次和第3次阈上呈现悲伤情绪面孔时出现显著的注意偏向,但这种偏向在第4次时消失.结论 阈上(1 000ms)呈现悲伤情绪面孔第4次使抑郁症状高分组大学生注意偏向消失.

  • 无意识状态下加压疼痛诱发明显注意偏向

    作者:韩松;冯雪岩;杨延辉;石雅琪;马天宇;李俊发;罗艳琳

    目的:观察肢体加压疼痛条件下不同意识状态对疼痛相关字词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于被试者左臂肘横纹上方1~2 cm处捆绑止血带加压至26.6 kPa ,同时采用点探测任务进行32名健康大学生5类疼痛相关字词(情感性疼痛词、感觉性疼痛词、社会威胁性词、积极词与中性词)的注意研究,记录被试者在有意识状态与无意识状态下反应时并计算注意偏向指数,同时记录疼痛强度与疼痛不适度。结果左上臂加压26.6 kPa诱发被试者产生中重度(4~5)疼痛强度及不适度。有意识状态下,被试者没有疼痛相关词表现注意偏向,而在无意识状态下对感觉性疼痛词表现出明显注意偏向(P<0.01)。无意识状态与有意识状态相比,对情感性疼痛词及社会威胁性词表现为偏向回避,偏向指数显著变小(P<0.05),对感觉性疼痛词和积极词表现为偏向注意,偏向指数显著变大(P<0.05)。结论无意识状态下被试者对感觉性疼痛词表现出注意偏向,对情感性疼痛词及社会威胁性词表现出注意性回避。

  • 医学新生情绪弹性水平对注意偏向的影响

    作者:张丹丹;校益章

    目的 研究不同情绪弹性水平医学新生在注意偏向上的特点,为开展医学新生心理健康辅导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516例湖北医学院大一新生,采用大专生情绪弹性量表,筛选出不同情绪弹性水平的大学新生,采用2(高情绪弹性组/低情绪弹性组)×2(目标词性质:积极/消极)的试验设计,以反应时为因变量进行考查.结果 探测点和积极词同侧时,高情绪弹性组反应时短于低情绪弹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情绪弹性组对积极情绪词的注意偏差值大于低情绪弹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测点和消极词同侧时,高情绪弹性组反应时长于低情绪弹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情绪弹性组对消极情绪词的注意偏差值小于低情绪弹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学新生情绪弹性水平与注意偏向存在一致性,高情绪弹性水平学生对积极情绪存在注意偏向,低情绪弹性水平学生对消极情绪存在注意偏向.

  • 从精神疾病脑非对称性变异论中医气机升降理论(一)

    作者:郑重;邹可;王承平;杨丛敏;白新刚;郭鸿;李佑柄

    人类左、右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非对称性(Asymmetry)或偏侧化(Lateralization)进化使人类左半球成为优势半球.脑的偏侧化进化使人类不仅具有右利手现象和左半球语言功能优势,同时也使人类出现视-听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现象,即左侧视野优势、左耳音调识别优势和右耳语义识别优势.现代遗传学与生物进化研究认为,人脑功能偏侧化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脑非对称性假说与气机“左升右降”的中医基础理论不谋而合,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气机运动是阳从左升、阴从右降.人体功能偏侧化是“天人相应”的结果,如《黄帝内经》所言“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本文拟从生物进化与功能偏侧化的角度,探讨中医气机升降理论与脑功能偏侧性假说可能存在的同一性及其科学性,为揭示中医气机升降机理探索新的研究途径.

  • 注意偏向及其与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颜婷婷;徐晓燕;林颖超;李颖;郑真;刘晓虹

    意外创伤者的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 PTG)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关注。Calhoun和Tedeschi [1]在其创伤后成长模型中提出,认知加工是创伤个体理解周围环境的重要途径和产生创伤后成长的重要机制。既往研究发现,除反刍性沉思等外显认知加工,注意偏向等内隐认知加工也可对个体心理问题的发生、持续产生重要影响[2]。因此,探索个体的注意偏向与其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个体创伤后的认知加工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引导其积极认知加工,促其更多地获得创伤后成长。笔者对注意偏向的概念、理论模型、研究范式及对象、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等研究现状,就意外创伤者在创伤后成长中注意偏向的机制研究提出思考,以期为临床护士促进意外创伤者创伤后成长而开展心理干预提供有益启示。

  • 为可减越肥?——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作者:王劭睿;陈红

    限制性饮食作为一种被越来越多的女性所采用的减肥策略,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维持和降低体重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限制性饮食者反而比非限制性饮食者更容易发生过度进食,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研究,总结了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心理机制以及预加载、情绪唤醒、自我损耗、认知资源分散、人格与社会五大影响因素,并对现有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和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形成机制及神经基础

    作者:马原啸;冉光明;陈旭

    不安全依恋者的注意偏向是指依恋焦虑和回避个体对依恋信息产生或趋近或回避的注意偏好,这一注意偏好使得个体形成了处理与依恋对象关系的特殊认知机制:依恋回避个体偏好采用防御性机制,倾向于回避对依恋信息的注意;依恋焦虑个体偏好采用夸大性机制,倾向于夸大威胁性信息,因而会积极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绪信息、痛觉感受和工作记忆三个方面;加工阶段特征主要涉及 P1、N1波等代表的注意自动加工和 LPP 波代表的注意控制加工;脑网络上主要包括两个子网络,即负责情绪评估的边缘系统和负责情绪调节的以前额叶为代表的神经网络。未来研究中更应该关注刺激物的生态效度,检验依恋系统是否激活,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关系,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以及注意偏向的跨文化研究。

  • 焦虑障碍的认知偏向矫正:应用与争议

    作者:李松蔚;樊富珉

    认知偏向是焦虑障碍患者的重要认知特征,是指患者或高焦虑个体对负性或威胁性信息存在认知加工方面的偏向。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聚焦于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近年来,研究者致力于将认知偏向的矫正应用于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本文总结了将认知偏向矫正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不同方式,并从主观报告的疗效证据、行为及生理指标的疗效证据,以及未发现疗效证据的研究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结果的高度不一致,本文从期望效应、干预对象、因变量和其它参数等方面探讨了可能的原因,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 负性偏向的神经机制

    作者:朱永泽;毛伟宾;王蕊

    负性偏向是指负性信息比其他信息得到优先的注意和加工.在负性偏向中注意偏向既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受控制的过程,杏仁核和眶额皮层在这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杏仁核调节早期的自动化注意偏向而眶额皮层则控制着自上而下的注意偏向;负性记忆偏向不仅表现在负性信息得到更深的编码,还表现在负性信息的再认标准降低.未来应开展负性偏向的皮层-皮层连接、基因、负性偏向的拓展以及负性偏向的干预研究.

  • 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方法、效果与机制

    作者:赵鑫;张鹏;陈玲

    社交焦虑障碍是普遍且难于治疗的精神障碍之一.大量研究发现,注意偏向训练可以有效缓解社交焦虑.研究者从自我报告、结构化评估、生理记录等方面考察发现,接受了注意偏向训练的社交焦虑个体其注意偏向、生理唤醒和脑神经活动发生变化并且社交焦虑症状有所缓解.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机制可能是因为训练提升了个体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解除能力.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注意偏向训练干预社交焦虑的效果与机制,拓宽评估注意偏向训练效果的手段,并探索其对社交焦虑干预的长期效果和对其它心理疾病的作用.

  • 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注意定向加速还是注意解除困难?

    作者:张禹;罗禹;赵守盈;陈维;李红

    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普遍存在.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在不同阶段对注意偏向产生影响.威胁刺激属性、呈现时间以及被试特征是重要的调节因素.以杏仁核为核心的杏仁核-前扣带回网络可能是注意定向加速的神经基础,而以眶额叶为中心的前额叶皮层可能是注意解除的神经基础.未来还需要就注意定向加速与注意解除困难的关系、注意偏向的调节机制以及其神经基础做更深入的研究.

  • 抑制范式下的情绪注意偏向

    作者:白学军;贾丽萍;王敬欣

    与中性信息相比,情绪信息会引起更快更多的注意并具有一种认知加工上的优先权.在注意实验中,与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相比,具有情绪意义的刺激更能吸引注意或占用注意资源且引起注意偏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适度偏向具有重要的社会生活意义.本文介绍了情绪注意偏向的注意成分理论、图式理论、注意资源理论和平行分布处理(PDP)模型,并分别对抑制范式下以不同情绪材料展开的正常被试和特殊被试的情绪注意偏向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同时指出了未来在抑制范式下利用ERPs、fMRI新技术研究不同被试群体情绪与注意关系的可能性.

  • 海洛因依赖者对药物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

    作者:杨玲;张建勋;赵鑫

    与其他线索相比,海洛因依赖者对药物相关线索具有优势注意倾向,即存在对药物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以注意偏向为核心解释的药物成瘾理论主要有诱因-易感化模型、认知加工模型和整合模型.成瘾Stroop任务和视觉探测任务是研究海洛因依赖者注意偏向的经典实验范式.已有研究发现,药物相关线索会攫取海洛因依赖者的注意,并引发持续性加工;注意偏向和药物渴求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两者之间究竟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目前尚无定论;海洛因使用引起的神经结构长期改变可能会导致海洛因依赖者的注意偏向很难随康复时间的延长而改善,但海洛因依赖者的不同临床特性对注意偏向具有极为复杂微妙的影响.未来可通过增加海洛因依赖者注意偏向神经机制的研究,探讨注意偏向与执行认知功能的关系,引入注意偏向训练等干预技术,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

  • 低自尊个体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

    作者:李海江;杨娟;袁祥勇;覃义贵;张庆林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影响着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应对方式.低自尊个体由于容易知觉到外部的拒绝性信息,也更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知觉为拒绝,因而存在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本文首先综述了低自尊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特点,其次简单介绍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常用研究范式(Stroop范式、点探测任务、空间线索任务、惊吓探测范式、注意监测任务、注意转移任务),随后列举了解释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理论(社会计量理论、关系图式理论、注意成分说、注意控制说),后总结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脑机制研究.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自尊结构的复杂性,注意偏向的信息加工阶段性及其脑机制,注意训练的作用机制及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本土研究等问题.

  • 积极情绪对视觉注意的调节及其机制

    作者:蒋军;陈雪飞;陈安涛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推动下,已有研究不但发现积极情绪扩展了空间和时间注意范围、增加了注意灵活性,而且发现在积极情绪下个体对积极刺激表现出了注意偏向.对这些现象,先前研究主要以积极情绪的扩展与建构理论、情绪信息等价说等理论来加以解释.但这些理论主要从宏观上强调情绪信息对注意加工的启动或积极情绪对注意资源分布的调节,并不能清楚地揭示积极情绪对注意调节的内在机制.神经生化机制研究发现,这些现象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对注意控制能力的调节以及积极情绪对初级视觉皮层编码的调节有关.将来研究者可以基于不同的种类的注意选择和注意模型来进一步拓展积极情绪对注意调节的研究,同时注重对其机制的探讨和理论的整合与创新.

  • 注意偏向训练:起源、效果与机制

    作者:王曼;陶嵘;胡姝婧;朱旭

    近年来注意偏向被证明是一些心理疾病产生、维持和复发的原因.因此,注意偏向训练成为一种前景性的治疗方法,对低自尊、焦虑障碍、物质成癌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它可能作用于注意的晚期加工阶段,通过调节"自上而下"的注意系统来改变相关症状.干预效果的条件,机制与神经机制的探索应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 不可信面孔在视知觉加工中的注意偏向:来自眼动的证据

    作者:王乾东;李庆功;陈凯凯;傅根跃

    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个体对同时呈现的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视知觉加工差异,以及注意偏向与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记忆关系。结果发现:(1)被试再认不可信面孔成绩要好于可信面孔;(2)首注视点更多地偏向于不可信面孔,并且落在不可信面孔上的总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更长/多;(3)回归分析表明首注视点偏向能预测不可信面孔的再认优势。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可信面孔产生更多的注意警觉与维持,并且对不可信面孔的警觉能预测不可信面孔的记忆优势。

143 条记录 7/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