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消肿止痛液治疗具有出血风险的深静脉血栓的血清指标变化

    作者:郑永恒;王纪臣;张学慧;王晓军

    目的:探讨消肿止痛液治疗具有出血风险的深静脉血栓的血清指标变化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检出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并且伴出血风险的IC U患者40例,通过对患者应用消肿止痛液进行治疗,监测其血液学指标变化.结果:①D-二聚体水平在治疗第3天明显高于治疗前,在第10天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在治疗第7天、第10天明显高于治疗前,FIB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肿止痛液治疗深静脉血栓作用缓慢但有效,适合对具有出血风险的患者进行治疗.

  • 消肿止痛液治疗具有出血风险的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的探讨

    作者:郑永恒;王纪臣;张学慧;王晓军

    目的:探讨消肿止痛液治疗具有出血风险的深静脉血栓的血清指标变化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检出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并且伴出血风险的ICU患者40例,通过对患者应用消肿止痛液进行治疗,并根据彩超检查以及下肢周径测量等手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① 患者彩超检查示,患者在治疗3天、7天、10天以及一个疗程(15天)治疗效果分别为30% 、57.5% 、82.5% 、92.5%;②患者治疗7天后,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肿止痛液治疗深静脉血栓作用缓慢但有效,适合对具有出血风险的患者进行治疗.

  • 护理干预对降低气管镜活检出血风险的影响

    作者:李增魁;周胜云;赵春倩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降低气管镜活检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371例行气管镜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活检围术期护理模式差异性分为两组.对照组185例,采取常规活检护理模式服务;观察组186例,针对患者机体及心理状态,在气管镜活检围术期给予整体性护理干预服务.对比两组患者气管镜活检出血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行气管镜活检期间仅12例发生出血现象,其中7例少量出血,5例中等量出血,出血率为6 45%;对照组患者在行气管镜活检期间39例发生出血现象,其中23例少量出血,16例中等量出血,出血率为21.08%;两组差异显著(P<0.05).经统计评估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整体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气管镜活检出血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 高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的影响因素与出血风险

    作者:李然

    目的 探讨高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的影响因素与出血风险.方法 该院收治的高龄房颤患者55例,根据患者的年龄将患者分为70~79岁组11例,80~89岁组35例,90岁以上组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控制心律、抗血小板以及抗凝药物治疗.结果 55例患者中,共有38例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全部患者均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以及心房血栓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机率也随之增加.结论 华法林在高龄房颤患者中可以有效的预防血栓的发生,但存在出血风险,需注意患者出血情况,以达到佳的疗效.

  • 丹参注射液联合抗血栓药对5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血风险研究

    作者:李昊娲;农一兵;林谦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抗血栓药对ACS患者的出血风险.方法: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联合注射用丹参(冻干)0.4g;对照组联合桂哌齐特160mg,静脉点滴,7d.结果:①治疗组大血小板聚集率(ADP和AA)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大血小板聚集率(ADP和AA)明显降低;②不良事件治疗组7例,对照组5例;其中出血事件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结论:本研究提示丹参注射液联合抗血栓西药对ACS患者未增加出血风险.

  • RCA-CRRT在高出血风险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初步研究

    作者:高建平;王峰;王勇刚;林玲;潘孔寒

    目的 比较存有高出血风险因素的急性肾损伤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时使用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和无抗凝模式间的优缺点.方法 患者达到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标准的急性肾损伤3期,同时并存高出血风险因素,如大手术后、凝血功能紊乱(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大于正常值的1.5倍或凝血酶原时间>18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60s)、血小板减少(< 50×109/L),合并使用抗凝、抗血小板、溶栓药物等;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无抗凝组和RCA组后4h内完成上机.排除严重肝功能衰竭(血总胆红素>171 μmol/L)患者.两组均采用持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模式,滤器常规72 h更换,除非管路凝结.因目前国内尚无商品化的无钙透析液,故此透析液由本单位自行配置.结果 两组各有16例患者纳入研究,多为外科术后,组间年龄、性别比,及并存高血压、2型糖尿病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行CRRT前后的血气、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RCA组患者行CRRT时其单个滤器使用时间较无抗凝组更长(x2=9.707,P=0.002);单个滤器使用的时间(h)为36.01 (26.61~45.42)和22.04(18.35 ~25.73).无抗凝组在CRRT期间较RCA组需输更多的浓缩红细胞量与血小板量(P=0.04).RCA组与无抗凝组患者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6和9/16,P =0.724).两组患者行CRRT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失血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RCA组行CRRT期间,体温与血电解质基本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滤器后血离子钙水平及机体血总钙/离子钙比例在目标范围内.结论 高出血风险急性肾损伤患者行CRRT时,RCA模式安全、有效,较无抗凝模式能延长滤器使用时间及降低失血风险,但未改善患者ICU内存活率,同时国内目前情况下RCA模式会增加护士工作量.

  • 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的CT诊断及出血风险预测

    作者:任亚东

    目的 对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的CT诊断价值以及出血风险预测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9年4月-2011年4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患有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患者病例共56例,对这56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CT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发生出血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得出,CT检查结果显示为管静脉闭塞的患者有20例,表现为狭窄的患者有36例.发生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有40例,发生胃体静脉曲张的患者有43例.结论 采用CT扫描对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进行诊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栓与出血风险评估

    作者:席少枝;尹彤;陈韵岱

    随着新型抗栓药物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进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PCI术后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但是出血发生率明显上升,并且已经成为ACS患者PCI术后发生率高的并发症之一[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ACS患者PCI术后不同阶段(围术期、院内及院外30 d内、院外长期)的出血发生率以及其对死亡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ACS患者PCI术后出血多见于PCI术后30 d内,因出血引起患者死亡的多见于出血发生后30 d内[2-4].除外基线出血相关因素,不同阶段的出血相关因素也存在一定差异.PCI围术期、院内及院外30 d内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取决于围术期抗栓治疗策略及PCI术中相关因素[5-9];而院外长期出血取决于院外抗栓治疗策略的选择[不同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reatment, DAPT)组合方式、DAPT治疗时长及三联抗栓治疗(DAPT+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等)][10-13].上述研究表明,临床医师应根据ACS患者PCI术后不同阶段评估出血风险,进而采取相应避免出血的策略,尽可能实现相对精准的出血风险预测以及实施干预,达到改善ACS患者PCI术后临床结局的目的.本文将针对ACS患者PCI术后不同阶段出血发生率与临床转归、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出血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全面的综述.

  •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策略

    作者:袁勋;王文尧;张阔;杨敏;张璇;陈静;窦克非;颜红兵;吴永健;乔树宾;杨跃进;唐熠达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策略的选择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方法:收集我院2012-01至2013-12行PCI术的患者,按入选、排除标准筛选出合并房颤的患者57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HADS2及HAS-BLED评分。按照CHADS2评分<2分或≥2分及是否使用华法林,将患者分为:CHADS2评分<2卒中低危患者(n=339),其中包括卒中低危未用华法林组(n=309)、卒中低危用华法林组(n=30例);CHADS2评分≥2分为卒中高危患者(n=231),其中卒中高危未用华法林组(n=200)、卒中高危用华法林组(n=31)。随访15个月比较不同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策略在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缺血事件、出血事件方面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卒中低危患者相比,卒中高危的患者MACCE发生率更高[P<0.001,风险比(HR)=2.667,95%可信区间(CI):1.535~4.635],缺血事件更多(P=0.013,HR=2.080,95%CI:1.167~3.709)。570例患者随访结果多因素Cox生存分析,卒中高危未用华法林组与卒中低危未用华法林组相比,MACCE和缺血事件发生率均增加(P=0.001, HR=2.985,95%CI:1.532~5.816;P=0.026,HR=2.068,95%CI:1.090~3.925)。卒中高危用华法林组及卒中低危用华法林组的MACCE事件、缺血事件分别与卒中低危未用华法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华法林患者大出血事件多于未用华法林,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低危和卒中高危患者,用华法林均增加小出血风险[P<0.001,比值比(OR)=4.458,95%CI:1.934~10.277;P=0.002,OR=4.155,95%CI:1.717~10.055]。
      结论:华法林能够显著的降低卒中高危房颤患者的MACCE及缺血事件发生率,但对于卒中低危的房颤患者,华法林并不能进一步降低MACCE及缺血事件发生率。无论是卒中低危还是卒中高危房颤患者,华法林均增加了小出血风险,但并没有显著性增加大出血风险。

  • 延长压迫时间可降低老年人股动脉穿刺点出血风险

    作者:薛桥;高磊;李可;胡鑫

    目的:评价以Angioseal动脉闭合装置封闭老年人股动脉穿刺点后,延长加压包扎时间降低出血并发症。方法连续入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728例,均以Angioseal封闭股动脉穿刺点,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术后直腿平卧6h后可活动,随后于2h内拆除加压包扎用弹力绷带)和延迟包扎组(直腿平卧6h后可活动,但于术后20~24h拆除加压包扎用弹力绷带),观察血管并发症及其时机。结果两组患者发生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的穿刺点出血、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延迟包扎组(7.42% vs 1.78%,P=0.001)。其中出血并发症增高主要表现为拆除加压包扎敷料后的出血并发症增多(常规治疗组6.14%,延迟包扎组0.59%,P=0.001)。而因出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在常规治疗组明显增加(1.53% vs 0.00%,P=0.033);随着出血后局部压迫止血等措施的实施,静脉血栓虽有增加(0.77% vs 0.30%,P=0.6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动脉穿刺点在应用Angioseal后的出血并发症除与穿刺技术相关外,P C I术后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是重要原因。在这些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适当延长压迫时间,减少早期活动是减少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 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出血风险比较

    作者:程庆强;高洁;吕中华;耿晓雯;任艺虹

    目的:比较≥7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院外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时发生出血事件的风险。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因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住院并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597例。根据选择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分为两组:替格瑞洛组(同时服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n=99)和氯吡格雷组(同时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n=498)。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风险,并分析影响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替格瑞洛组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25.3% vs 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8),且两组患者的Ⅰ型出血事件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而Ⅱ型出血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1)。用药期间共有263例患者行血栓弹力图( TEG)检测,其中替格瑞洛组77例和氯吡格雷组186例。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患者的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显著增加[(80.29±20.67)%vs (61.65±26.81)%,P<0.001]、ADP诱导的大振幅(MAADP)显著降低[(25.28±14.28) vs (36.41±16.20)mm,P<0.001]。替格瑞洛组中MAADP <31 mm的患者(68.8%vs 40.3%,P<0.001)以及此类患者中发生出血事件者(24.5%vs 10.7%,P=0.037)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体质量指数(BMI)(OR=0.910,95%CI:0.842~0.984,P=0.018)和高血压病(OR=1.301,95%CI:1.036~1.635,P=0.024)是≥7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口服替格瑞洛的出血风险比氯吡格雷高,且低BMI与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发生出血事件,因此选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危险因素并行TEG监测,以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患者应用不同抗凝药物致出血风险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琪;杜蕊

    目的 本文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患者应用不同抗凝药物致出血风险的疗效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平均分为三组,各40例.接受常规肝素治疗的患者设为常规组,接受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患者设为实验组,接受磺达肝葵钠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其后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结果 三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患者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和磺达肝葵钠,疗效显著.

  • 应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骨折患者合并冠心病出血风险的影响

    作者:李倩

    目的:观察冠心病老年患者骨折后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97例合并冠心病的骨折老年患者,临床分组以随机排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观察2组,其中对照组48例(使用氯吡格雷)、观察组49例(用药低分子肝素).比较应用药物前后患者血凝指标变化情况,统计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观察组PT、APPT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出血事件发生率为6.1%,相比于对照组16.7%,观察组出血风险小,P<0.05.结论:临床对合并冠心病的骨折老年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起到抗凝作用,且患者术后不良出血事件少.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对抗凝效果和出血风险的影响

    作者:耿诗涵;许梦习;刘晓光;李德坤;景小会;张艳军;周大铮;庄朋伟

    目的 研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和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中西药合理联合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断尾法评价联合用药对小鼠尾部出血时间的影响;采用酶标仪法测定药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collagen)、凝血酶(thrombin)4种诱导剂作用下正常大鼠的血小板大聚集率;测定凝血4项来评价联合用药对小鼠体内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出血时间:联合用药后SAFI对阿司匹林作用的断尾小鼠出血时间无明显影响.抗血小板聚集:与对照组相比,SAFI、阿司匹林均可显著抑制ADP、胶原、AA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1);联合用药后SAFI可进一步增强阿司匹林抗ADP、胶原、AA和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效果(P<0.01,P<0.05).凝血功能:联合用药后SAFI降低阿司匹林作用的凝血酶时间.结论 SAFI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增强抗凝效果,并且不增加阿司匹林的出血风险.

  • 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房颤患者的抗栓疗效研究

    作者:熊建华

    目的 分析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房颤患者的抗栓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84例房颤患者,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给予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抗栓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出血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栓塞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房颤患者低强度华法林抗栓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安全性高,起效快,可临床推荐使用.

  • 侵入性操作前的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治疗的管理

    作者:杨振宇

    越来越多的患者由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心房颤动、机械心脏瓣膜置换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原因,需要接受长期的抗凝治疗.这些长期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每年有10%的人由于接受外科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而需要暂时中止抗凝治疗.这些患者同时面临两个问题,即出血的风险和血栓栓塞的风险.面对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等不同的侵入性操作,具体的临床选择又会不同.临床医师需要对血栓风险和围术期相关出血做出正确评估,从而对患者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 优质护理在降低上消化道出血风险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单丽琴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降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消化内科护理干预措施,护理组患者接受临床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焦虑、抑郁情况,并记录干预后上消化道出血次数及出血量。结果护理组患者干预后SDS、S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组患者入院后呕血次数及呕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施行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并对降低患者呕血次数及呕血量具有重要作用。

  •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风险与手术择取相关性临床研究

    作者:陈勇

    目的:探讨临床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风险与手术择取方式相关性。方法:选择本科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51例,分别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52例、内镜下套扎术48例,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断离术51例,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门静脉压力测定值,记录随访患者再出血、治疗后再出血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在门脉压力改善方面,外科手术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外科手术组再出血率以及第二次出血时间亦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单纯分流术与内镜下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且无法很好的控制患者再出血的情况。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断离术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门静脉压过高的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出血高危风险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磺达肝癸钠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宇;李艳;李贵才;孙桂锋;汪鲁华

    目的:观察出血高危风险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患者应用磺达肝癸钠进行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病例来源于在本院住院治疗的NSTEAMI且按照CRUSADE计分≥41分的2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磺达肝癸钠组和依诺肝素组,每组10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9、30、180 d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评价在NSTEAMI患者中应用磺达肝癸钠至发病第9天时预防死亡或再次心肌梗死情况是否优于对照组;评价磺达肝癸钠预防死亡或再次MI方面优于对照药的作用是否持续至第9、30、180天.以严重出血评价至发病第9天时使用磺达肝癸钠和对照药物的安全性.结果:磺达肝癸钠组和依诺肝素组治疗9、30、180 d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磺达肝癸钠组治疗9、30、180 d时各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6.0%、8.0%和10.0%,均明显低于依诺肝素组的17.0%、20.0%和2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出血高危的NSTEAMI患者中磺达肝癸钠可有效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增加严重出血发生率,与依诺肝素相比,更安全有效.

  • 脑梗死患者应用立普妥降脂治疗与出血风险关系

    作者:杨宝玲;高亚丽;陈炜

    目的:探讨利用立普妥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出血风险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8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采用立普妥。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血清中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均发生变化,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同时在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中,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8%显著高于对照组8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采用立普妥治疗的效果更具有临床意义,安全有效,有利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77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