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镙钉种植体支抗与口外支抗对正畸前后上颌或双颌前突变化的Meta分析

    作者:岳士超;杜跃华;唐晓君;任嫒姝;秦朴;汪茂青;李晓霞;邓嘉姝;刘珣

    背景:有研究表明,与传统支抗相比,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可更大程度利用拔牙间隙内收前突的上颌牙齿.目的:系统评价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口外支抗正畸治疗前后对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侧貌的变化.方法: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Medline光盘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等有关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口外支抗正畸治疗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及前后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8篇文献,241例患者,其中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组122例,口外支抗组119例.两组在上颌基骨相对于颅部的前后向位置、上唇凸点相对于E线的位置和鼻唇角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下颌平面角、上中切牙倾斜度和面突角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85).相对于口外支抗,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可更好改善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基骨位置、上唇凸点相对于E线位置及鼻唇角,在下颌平面角、上中切牙倾斜度和面突角方面与口外支抗无显著差异,但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提供更好的依据.

  • 三维模板定位引导正畸微种植体植入的成功率

    作者:孙应明;张梦洁;王晓波

    背景:增加微种植体稳定性,减少其失败率,正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定位方法对正畸微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06/2010-06 解放军101 医院口腔科收治的38 例需在双侧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间植入微种植体的正畸患者,每例患者随机挑选一侧采用口内装置放置金属丝,结合X 射线平片辅助定位指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传统定位组;另一侧,采用三维导板定位,引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三维模板定位组,观察两组微种植体脱落情况.结果与结论:经5~7 个月的临床使用观察,传统定位组29 颗微种植体稳定,9 颗发生松动,成功率76.3%;三维模板定位组36 颗微种植体稳定,2 颗发生松动,成功率达94.7%.三维模板定位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定位组(P < 0.05).提示与传统定位方法相比,三维导向植入可以使正畸微种植体达到佳植入部位,从而有效降低种植体支抗的失败率.

  • 影响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现状研究

    作者:陈妍曲;唐敏;黄旋平

    背景:微种植体在正畸治疗中作为"绝对支抗"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脱落率较高一直是其主要缺点.影响微种植体的稳定性主要包括微种植体的自身因素、微种植体周围炎、微种植体的植入方式、角度、位置和加载时机等.目的: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因素做一综述.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以"微种植体、稳定性、正畸支抗"为中文检索词,以"miniscrews、stability、orthodontic anchorage"为英文检索词,分别在CNKI和PubMed数据库检索近四年发表的有关文章.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2篇文章.综合国内外学者有关微种植体稳定性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微种植体表面的改性能有效增强骨结合能力,促进骨再生,提高微种植体的稳定性.在正畸临床治疗中,应该结合患者的骨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微种植体和植入方式,适宜的植入角度以提高微种植体的稳定性,同时避免损伤牙根、神经、血管和上颌窦,并注重术后愈合期的维护,适时加载.

  • 微型种植体在加强正畸支抗中的应用

    作者:廖明华;李俊;潘超;邓如平

    目的: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支抗,植体"为中文关键词,索2000-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支抗与种植体相关研究文献;排除重复研究.以1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并选择34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临床验证.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和整平牙列之后采用 0.046 cm×0.064 cm 不锈钢方丝滑动法内收前牙.同时在上颌两侧第1恒磨牙与第2前磨牙之间龈缘下5~ 8 mm 处植入微型纯钛种植体,种植体与上颌侧切牙远中牵引钩之间采用弹性牵引关闭拔牙间隙.每侧以 150~200 g力滑动内收6个前牙.结束后拍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矫治前进行对比.结果:目前在口腔正畸中,强支抗的常用方法有口外弓、横腭杆、Nance弓、种植体等.研究表明,统方法难以获得完全的绝对支抗,床上很难实现支抗磨牙不移动的治疗效果.经临床验证,用微型种植体支抗,NA、SNB、ANB的改变均不大,异无显著性意义,、下切牙牙轴、凸度均有明显改变,1-NA距离减少了4.5 mm,1-NB距离减少了2.6 mm,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颌第1磨牙牙冠向近中仅移动了0.4 mm,变化无显著性学意义(P > 0.05).结论:微种植体虽不是绝对支抗,是可以大限度保护磨牙支抗,制磨牙前移,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 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J钩在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前牙力学矫治过程中的比较

    作者:秦明群;毛峻武

    背景:许多临床病例表明微型种植体存内收前牙的牙齿力学正畸过程中是强有效的支抗.目的:比较微型种植体和头帽口外力装置作为正畸强支抗矫正安氏Ⅱ类Ⅱ分类患者内收前牙的有效性.设计、时间及地点:以X射线头影片测量分析的观察验证性实验,于2003-06/2007-10在梓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对象选择双颌前突和上颁前突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需要拔牙矫正患者32例.其中使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16例,使用口外J钩作史抗16例.方法:种植体支抗组在上颌双侧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牙槽间隔内植入微型自攻型钛合会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初期使用种植体做尖牙向后结扎,整平牙弓后在上颌侧切牙远中装置牵引钩,种植体与牵引钩之间采用弹性牵引关闭拔牙间隙.口外J钧支抗组使用Ⅱ类牵引加头帽口外J钩滑动法加强后牙支抗关闭拔牙间隙,采用传统加强支抗的方法,上下颌第一、二恒磨牙均上带环同时配合上颌口外弓及下颌唇档加强支抗.矫正前后拍摄头颅定何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矫正前后X射线头影测窜的线距,观察第一磨牙的位胃改变.结束后观察患者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和Ⅱ类磨牙关系的改变,以及面型凸度的改善程度.结果: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有2例微型种植体发生松动,经取出重新植入后保持了稳定.两组正畸治疗后均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Ⅱ类磨牙关系得到纠正,第一磨牙的位置稳定,上前牙均得到较多的内收,面部突度也明显减小.X射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种植体支抗组上颁第一磨牙为近中整体前移,其冠部平均前移0.86mm,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17mm而口外J钩支抗组支抗磨牙近中平均前移2.36mm,切牙切缘平均内收4.51m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可以达到与口外J钩一样对前牙生物力学的矫治效果,且支抗作用更强.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时可以完全替代口外J钩.

  • 钛金属微种植体钉作为支抗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亚刚;王兴;吴文文

    背景:微种植体支抗因其体积小,植入、使用和去除简单,疗效可靠且成本低廉在正畸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的:观察分析钛金属微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8例微种植体患者的投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覆牙合、覆盖、磨牙关系和前牙内收程度等.结果与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总数106枚,除3例患者因5枚种植体松动再次手术植入,1例患者因2枚种植体脱落拒绝再次植入而改用传统支抗外,其他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患者面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微种植体矫治过程相对简单,患者易于接受.

  • “微种植体支抗双槽沟舌侧托槽”矫治系统前牙移动的磁感应Typodont实验

    作者:武秀萍;HEE MoonKyung;李冰;荆璇;李世锋

    背景:电磁感应模拟矫治装置HITS及双槽沟舌侧托槽矫治系统是课题组的专利产品,关于“微种植体支抗-双槽沟舌侧托槽”矫治系统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控制前牙转矩力系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目的:通过HITS系统中关闭间隙阶段的Typodont实验,探讨舌侧矫治中良好控制前牙转矩的力系.方法:选取16副标准上颌安氏Ⅱ1拔除第一前磨牙的Typodont模型,分别在后牙区舌侧区和前牙区唇侧根尖区植入微种植体,通过改变舌侧微种植体位置(距离牙槽嵴顶4,8 mm)和牵引钩长度(4,8 mm)来调节同收力的方向,以及加载不同的舌向回收力(150,300 9)及唇侧压低力(50,100 9),以HITS模拟牙齿移动效果,并借助Micro CT扫描加力前后模型并进行Mimics 17.0三维重建,应用析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加力模式下前牙移动的特点.结果与结论:当牵引钩高度为4 mm、舌侧微种植体距牙槽嵴顶6mm时,前牙切缘与根尖的位移差值较小;当牵引钩高度为8 mm、舌侧微种植体距牙槽嵴顶10 mm时,前牙切缘与根尖的位移差值较小.舌侧回收力为150 9时,前牙切缘与根尖的位移差值相对较小;唇侧压低力为100 9时,前牙切缘与根尖的位移差值相对较小.结果表明在舌侧矫治关闭拔牙间隙过程中,在加载回收力的同时配合唇侧压低力可较好地控制前牙转矩,且优的力学模式为施加舌侧回收力150 9同时使用100 9唇侧压低力.

  • 正畸应力刺激下Beagle犬微种植体周围炎的牙周组织变化

    作者:常立军;唐甜;张晓歌

    背景:种植体周围炎早期阶段的进展是影响种植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目的:建立正畸应力刺激下的微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对微种植体周围炎进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牙周指标评价.方法:取成年雄性Beagle犬8只(四川大学华西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助攻法将48只纯钛微种植钉随机植入Beagle犬双侧上颌第二、三、四前磨牙的根分叉区,随机选择一侧植入3枚丝线结扎的微种植体(实验组),分别在丝线结扎诱导微种植体周围炎后的第1,2,3,4周即刻施加100 g拉力(每个时间点2只犬),各持续加力1个月;对侧植入3枚微种植体(不加力)作为对照.诊断微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情况,评估微种植体周围炎进展不同阶段的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牙周探针深度及微种植体松动度.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微种植体均表现为表面有菌斑或软垢积聚,软组织充血、肿胀、质地松软,有时伴有增生,甚至发生黏膜糜烂、溃疡,检查探诊出血,探诊深度增加,少数微种植体松动,判定为微种植体周围炎;对照组牙龈健康,无颜色改变,无水肿或肿胀,探诊龈沟后不出血;②实验组中,4加力组间改良菌斑指数、牙周探针深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加力组间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植入的48枚微种植体有3枚松动,其余均为稳定;松动的3枚均为实验组,其中Ⅰ度松动1枚,Ⅱ 度松动2枚;④结果表明在正畸应力刺激下,于微种植体周围炎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时间的增加,微种植体周围的改良菌斑指数、牙周探针深度值与时间呈正相关,提示在微种植体周围炎发展过程中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微种植体周围炎的重要措施.

  • 微种植体植入初期稳定性:错颌上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分析

    作者:邹双双;雷勇华;张亚梅;刘璐

    背景:研究表明植入部位牙槽骨骨皮质厚度是影响微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颌骨骨皮质厚度对选择微种植体植入部位和预测种植成功率十分重要。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患者上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分布规律。方法:获取52例青少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男女各26例,测量男、女两组上颌骨14-15间、15-16间、16-17间、24-25间、25-26间、26-27间距离牙槽嵴顶分别为2,4,6,8 mm水平的颊侧骨皮质厚度。结果与结论:①组内比较:在女性组中,左侧与右侧上颌后牙区根间颊侧骨皮质厚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上颌5-6根间距离牙槽嵴顶2 mm水平处的颊侧皮质骨厚度低于距离牙槽嵴顶8 mm水平处(P <0.05),上颌6-7根间距离牙槽嵴顶2 mm水平处的颊侧皮质骨厚度低于距离牙槽嵴顶8 mm水平处(P <0.05),颊侧骨皮质厚度在同一根间位置表现出由牙槽嵴向根尖增厚的趋势,距离牙槽嵴顶8 mm水平处大;在距离牙槽嵴顶8 mm水平处,上颌4-5根间骨皮质厚度低于6-7根间(P <0.05)。男性组与女性组表现相同。②组间比较:男性组与女性组对应位点的骨皮质厚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青少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上颌4-5、5-6、6-7根间距离牙槽嵴顶2,4,6,8 mm水平的双侧颊侧皮质骨厚度均可满足微种植钉植入要求;从第一前磨牙往牙弓后部移行,颊侧骨皮质骨厚度在各位点分布较均匀;上颌后牙区颊侧距离牙槽嵴顶6 mm以上的范围多靠近上颌窦,植入时避开此区,防止上颌窦穿通;颊侧骨皮质厚度由牙槽嵴顶向根尖方向逐渐增大,越靠近根方,厚度越大,植入时可以获得更好的初期稳定性。

  • 正畸应力刺激下纯钛微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及骨改建

    作者:张晓歌;唐甜;赵志河;丁寅

    背景:种植体周围炎是影响种植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目的:建立正畸应力刺激下比格犬微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观察其骨改建过程。
      方法:采用助攻法将纯钛微种植钉随机植入Beagle犬双侧上颌第二,三,四前磨牙的根分叉区,将一侧植入3枚丝线结扎的微种植体,在丝线结扎诱导微种植体周围炎后加力,分别在微种植体周围炎的第1,2,3,4周即刻施加100 g拉力,持续加力1个月。处死动物后制备含微种植体的不脱钙硬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种植体周围炎发展不同阶段受到持续正畸应力作用下的种植体-骨界面的改建过程。
      结果与结论:丝线颈部接扎的微种植体植入后,颈部组织内出现大量的梭形炎性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炎症逐步扩散到微种植体的尖部,有大量胶原纤维,成骨活跃,出现新生骨进行改建;周围炎发生2周后扩散到微种植体尖部,出现深浅不一的新生骨小梁组成的编织骨,炎性细胞分散,可见胶原纤维吸收后留下的髓腔不规整,骨陷窝内可见排成三四层的成骨细胞,成骨活跃。说明实验成功构建了正畸应力刺激下Beagle犬纯钛微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受力后约2周是该模型成骨的活跃期。

  • 成人双颌前突支抗控制中微种植与横腭杆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孟秋菊;王磊昌;杜熹

    目的 对比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支抗控制中,采用微种植或横腭杆支抗治疗前后患者颜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双颌前突患者30例(年龄≥18岁),随机均分为2组,均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治疗,观察组以微种植体为支抗,对照组以Nance弓联合横腭杆为支抗.采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2组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1例微种植体脱落,对照组9例多次松动、1例脱焊,2组支抗稳定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间隙关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U6A-Sv、U6S-Sv、L6A-Sv和L6s-Sv变化量明显低于对照组,U1A-Sv、U1E-Sv和L1E-Sv变化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Ls-E变化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成人双颌前突患者,采用微种植支抗能更好地控制磨牙,内收切牙,改善软组织侧貌,并能减少间隙关闭时间,临床疗效更为确切.

  • 微种植体用于修复治疗前局部牙列矫正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段昌华;唐开红

    目的 探讨应用微种植体对修复科转诊的关闭磨牙拔牙间隙、磨牙伸长等患者进行局部牙列治疗的临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佛山市禅城区口腔医院收治的修复科转诊患者11例.其中3例因上颌磨牙缺失不愿接受修复治疗和全口正畸治疗的患者,在其缺失牙的近中颊、腭侧各植入1枚微种植体,缺失牙远中磨牙与微种植体间链状圈牵引,近中移动缺失牙远中的磨牙,关闭拔牙间隙.8例对(牙合)牙伸长致缺牙区颌间距离过小不能修复的患者,单个牙伸长者在伸长牙的颊、腭侧各植入1枚微种植体,使2枚微种植体成对角;相邻2个牙均伸长者在2个牙之间的颊、腭侧各植入1枚微种植体,2枚种植体之间通过伸长牙的牙(牙合)面挂链状圈或镍钛弹簧压低伸长牙.结果 3例关闭磨牙拔牙间隙患者,经过6~10个月的牵引后,原缺牙区间隙关闭,牙齿移动区域与对(牙合)牙的咬合关系基本正常.8例磨牙伸长患者应用微种植体加力5~9个月后,伸长牙被压低到其近(远)中边缘嵴与邻牙的边缘嵴平齐等高、修复颌间距离足够.两组患者X线牙片示根尖均无明显吸收.结论 对一些特殊病例如第一或第二磨牙拔除后不愿接受修复治疗或全口固定矫治以及对(牙合)牙伸长导致修复困难的患者等,可尝试应用微种植体对其进行局部治疗.

  • 微种植体支抗研究进展

    作者:陈圆;王学金;马宗民

    有效的支抗控制是正畸矫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微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装置的一种,因具有可实现“绝对支抗”控制、植入操作过程简单、易于取出、成本低、依从性小等优点,而得到了广大正畸医生的青睐.然而在临床运用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微种植体折断、松动、脱落,微种植体周围组织感染、皮下气肿及牙根损伤等情况.如何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提高微种植体临床应用的成功率,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微种植体材料、表面改性方法、形态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微种植体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微种植体 支抗 正畸
  • 微种植钉和口外弓在成人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作者:马永平;郭艳明;柴勇;张红;王培

    目的:在成人骨性Ⅱ类患者中分别应用微种植钉和口外弓,评价两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6例,分别应用微种植钉与高位牵引口外弓作支抗。比较两组矫治时间以及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的变化。结果微种植钉组较高位口外弓组矫治时间短,疗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微种植钉组B-X距、U1-X、U1-Y、U6-X、UL-EP、ANB、UL-EP及LL-EP的减小明显大于口外弓组(P<0.01),B-Y距增大明显大于口外弓组(P<0.01)。 U6-Y的增大明显小于口外弓组(P<0.05)。两组间A-X距、A-Y距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钉能在更短时间内大程度内收前牙、控制磨牙,促进下颌骨逆时针旋转,在改善Ⅱ类骨面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微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

    作者:侯亚男

    微种植体作为增强正畸支抗的措施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微种植体的植入手术简单,可提供绝对支抗,患者舒适感高.本文从微种植体的历史研究背景、作用原理、形态设计影响,植入方式和部位,临床应用,并发症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详尽的综述.

  • 微种植体支抗施力的时机与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孙新华;公柏娟;孙宏晨;白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微种植体支抗施力的时机与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关系,为微种植体支抗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犬3只,设为未加力组、即刻加力组与非即刻加力组.全麻条件下将钛微种植体植入实验动物狗的双侧上颌尖牙、磨牙区与下颌磨牙区,所施力值0.2 N.8周处死动物,X线拍片进行影像学评价;通过HE染色与GOMORI特殊染色方法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X线结果显示磨牙区植入的微种植体较尖牙区更多骨结合.HE染色显示实验8周时即刻加力组可观察到微种植体周围骨边缘整齐的成熟的层状骨,可见到大量成纤维细胞;非即刻加力组微种植体周围为高矿化的层状骨组织,可见较多的骨陷窝,内有骨细胞,钙化程度与旧骨组织接近.GOMORI特殊染色显示即刻加力组微种植体周围有较多未矿化结缔组织,非即刻加力组微种植体周围有明显矿化骨组织出现.结论:非即刻加力组较即刻加力组的微种植体有更多的骨性结合,可更好地提供稳定的正畸支抗.

  • 探讨用两种不同方法植入微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

    作者:邹毅军

    目的:分析用两种不同方法植入微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口腔正畸科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为A组患者采取助攻型的方法植入种植体,为B组患者采取自攻型的方法植入种植体,对比分析为两组患者植入种植体的成功率。结果:A组患者植入种植体的成功率为98.75%,B组患者植入种植体的成功率为75%,A组患者植入种植体的成功率高于B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助攻型的方法植入微型种植体支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及较强的稳定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RGD多肽仿生修饰微种植体支抗骨界面结合强度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黎;郑根建;张治汉

    目的:探讨即刻负载条件下,RGD多肽涂层对微型支抗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8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胫骨平行植入2枚附着RGD多肽涂层微支抗种植体,右侧为2枚未经RGD多肽涂层附着处理的对照组.根据种植体即刻负载力值的不同,分为200 g、400 g.种植后 1周、2周、4周、8周分别处死两组实验对象,通过推出实验测试种植体与骨界面的结合强度.结果:在200 g、400 g力加载中RGD多肽仿生修饰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术后第4、8周时,RGD多肽仿生修饰组骨的力学结合强度高于对照组的结合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GD多肽仿生修饰微支抗种植体能够加强微种植体与骨组织的结合强度.

  • 浅析微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

    作者:焦伟波

    目前,微种植体是一项新兴的口腔正畸技术.它具有操作简单、风险小、患者舒适度高等优势.并且现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现在,本文就微种植体应用方面做简要的探讨.

  • 正畸微种植体拉力测试装置的设计

    作者:苏赫;武佩;王慧源;陈岩;包雪梅

    设计了一种专门用于口腔牙齿正畸治疗中微种植体的拉出力测试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对微种植体拉出过程的拉力信号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输出拉力变化曲线、大拉力和平均拉力值,用于口腔牙齿正畸微种植体初始稳定性、即刻承载力的测试分析。

170 条记录 3/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