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种植体支抗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潘春艳

    目的:分析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到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6位下磨牙缺失、上颌磨牙伸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植入微种植体,挂橡皮链轻压的治疗方案.结果:研究数据表示,26名患者(30颗牙)在采用微种植体植入方案后,支抗压低上颌伸长磨牙得临床效果好,治疗前后差异明显.26例患者(30颗牙)总有效率为(93.3%),治疗前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x2=174.883,P=0.000).结论:采取微种植体来支抗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患者效果明显,能够提供绝对支抗,改变了磨牙伸长的症状,成功率高,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微种植体支抗矫治高角开(殆)病例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欣;刘国元;蒋勇联;季玉花;杨沛蕾;叶彩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高角开(殆)病例的可行性.方法:9例高角开(殆)拔牙矫治病例,在双侧上、下颌后部牙槽骨上植入微种植体使用轻力对磨牙进行持续压低,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建立了正常的覆(殆)覆盖关系,上下磨牙被有效压低,下颌骨发生了逆时钟旋转,矫治前后SNB、ANB、MP-FH、MP-SN、ANS-Me/N-Me、U6-PP、L6-MP、OB的变化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可有效矫治高角开(殆)病例,是一种疗效确切且经济便捷的治疗方法.

  • 持续或间断应力加载下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的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吴也可;赵立星

    目的:研究持续或间断应力加载对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144枚微种植体植入36只Beagle犬两侧上颌骨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根间区域,持续组(n= 12)连续加载应力,间断A组(n=12)和B组(n=12)分别以12和24 h为周期间断加载应力.术后1、3、5、7周处死,作显微CT和力学拉拔测试.结果:3组显微CT指标均随时间延长逐渐上升,而Fmax在第5周达峰值,第7周略有下降.在所有时间点,持续组的所有指标均低于两个间断组,且间断组A的各项指标均高于间断组B.结论:间断相比持续应力加载更有利于微种植体稳定性的获得,且12 h的加载周期比24 h更能促进骨—微种植体结合.

  • 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研究方法现状

    作者:邵雯婷;王学金

    近年来,正畸微种植体以其突出的优点广泛应用于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矫治中.为了达到有效的支抗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的研究.本文将从组织学、生物力学以及临床评估3个方面对其研究方法作一综述.

  • 影响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汉思;李晓智

    支抗控制是口腔正畸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矫治中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均与支抗控制有关.传统方法大多难以提供强支抗,舒适性差,依赖性差、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种植体支抗将矫治力的反作用力施于颌骨,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但体积较大、种植部位受限、手术复杂、损伤较大、费用偏高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 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骨型Ⅱ类错(牙合)的CBCT影像研究

    作者:丁少华;邹廷前;舒琴;刘明海;孙勇;马玉龙;舒武新

    目的:比较微种植体支抗直丝弓法与常规直丝弓法内收上前牙矫治成人骨型Ⅱ类错(牙合)畸形前后的硬组织改变.方法:24例成人骨型Ⅱ类错(牙合)畸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例,实验组采取微种植体支抗+直丝弓矫治技术,微种植体植于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牙槽骨,位于弓丝龈方8 mm,牵引钩选择10 mm高度内收上颌前牙,对照组采取头帽口外弓加强支抗,直丝弓矫治技术滑动法内收上颌前牙.所有病例矫治前后拍摄CBCT,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的CBCT侧位片分析矫治前后的治疗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矫治前后U1-SN角、U1-NA距测量上有显著差异,在唇侧根尖区骨皮质穿孔方面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在舌侧根颈部骨皮质吸收方面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微种植体支抗直丝弓法与常规直丝弓法内收上前牙相比具有更好的前牙整体移动效果,且根尖区骨皮质穿孔发生率明显减少.

  • 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在颊腭侧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宁;王巍;杨琳;武冠英

    目的:通过比较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颊、腭侧骨皮质的厚度,进而讨论颊、腭侧微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方法:研究1: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n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20 例18~40 岁的成人颅颌面部进行扫描并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 处颊、腭侧骨皮质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2:选择在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植入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病例91 例,共植入167 枚微种植体,(其中植入颊侧64 例117 枚,植入腭侧27 例50 枚),比较不同部位微种植体植入后的稳定性.结果:研究1:20 例成人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腭侧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 处骨皮质厚度明显高于颊侧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 处骨皮质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2:颊侧117 枚微种植体,脱落8枚,成功率93.16 %;腭侧50 枚微种植体,脱落2 枚,成功率98.96 %.结论: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 处的腭侧骨皮质较颊侧厚;腭侧微种植体稳定性高于颊侧.骨皮质厚度与微种植体的稳定性呈正相关.

  • 植入术式对微种植体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作者:武秀萍;赵志河;李冰;李振强

    目的:研究自攻与助攻两种植入方式对微种植体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原则,将36枚微种植体植入6只成年Beagle犬上颌后牙区.左右各植入3枚种植体,一侧以自攻植入,对侧以助攻植入.每侧随机分配植入不同愈合时间(2、4、8周)的种植体,在实验8周末,处死动物,取材与固定,获得带有微种植体的骨块进行拉拔力试验.结果:2周,4周时,自攻植入的微种植体平均拉拔力值均高于助攻方式植入者,无论自攻还是助攻其拉拔力均随愈合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且两种植入方式2周愈合与8周愈合均有显著差异,仅在助攻组发现2周愈合时间与4周愈合时间的平均拉拔力出现显著差异.结论:需要早期加载的微种植体尽量选择自攻植入,而为了提高助攻植入微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需适当延长愈合时间.

  • 微种植体支抗两种不同植入方法稳定性临床应用比较

    作者:何艾娥;武冠英;杨琳

    目的:观察自攻型与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的临床成功率,比较两种不同植入方法的临床稳定性.方法:选择同一部位(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颊侧牙槽骨)植入微型种植体支抗病例165例,共324枚种植钉(其中自攻型微种植体33例64枚,助攻型微种植体132例260枚),分别采用自攻型及助攻型微型种植钉,植入4周后使用正畸矫治力,力值控制在400 g以内,比较自攻型与助攻型种植支抗的稳定性.结果:助攻型植入260枚,脱落16枚,植入成功率93.8%,自攻型植入64枚,脱落9枚,成功率85.9%,助攻型成功率高于自攻型(P<0.05).结论:助攻型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方法临床成功率较高.

  • 微种植体用于上颌前突正畸治疗的效果评价

    作者:周梦凌;张苗苗

    目的:应用微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观察种植体对颌骨,牙齿及软组织的影响,评价微种植体支抗在正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成年上颌前突患者16例,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微种植体,内收上颌前牙.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运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别.结果:治疗前、后上前牙平均内收(5.18±2.74)mm,压低(1.28±0.63)mm,均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一磨牙也有远中移动和压低趋势.上下唇分别后退了2.41mm和2.73 mm,颌突角减小了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成年严重上颌前突患者正畸治疗中,微种植体能够提供绝对支抗,大限度改变牙齿突度和软组织侧貌.

  • 微种植支抗钉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马丽辉;李嫕婧;林继成;熊国平

    目的:探讨影响微种植支抗钉植入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各类牙颌畸形患者植入的123颗微种植体支抗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口腔卫生、牙周组织健康等因素,对123颗微种植体的随访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价各项因素对种植支抗留存的影响。结果:123颗微种植体支抗在随访中留存112颗,总存留率91.06%,11颗微种植体支抗在受力后脱落,总失败率8.94%。口腔卫生较好者微种植体支抗留存率为97.59%,比口腔卫生一般者或口腔卫生较差者的微种植体支抗钉留存率高,后两者分别为86.36%和66.67%(P <0.01)。牙周组织健康者,植入的微种植体支抗留存率(96.97%)比伴有牙周组织炎症者的微种植体支抗留存率(66.67%)高(P <0.01)。患者在微种植体植入后感觉疼痛或咬合时疼痛的微种植体支抗留存率为55.00%,比无疼痛感觉的微种植体支抗留存率(98.06%)低(P <0.01)。结论:口腔卫生较差,牙周组织炎症,术后疼痛是导致微种植体支抗种植失败的危险因素(P <0.05)。

  • 双变量正畸微种植体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作者:房伟;丁寅;郭向红;王琪;孔亮;陈曦

    目的:利用CAD/CAE软件的自适应和无缝参数传递功能,建立可自动改变直径和长度的微种植体下颌骨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微种植体的生物力学分析、优化设计和选择提供快捷灵活的平台.方法:利用Pro/E软件,根据微种植体相关参数以及松质骨、皮质骨的几何外形,建立可以自适应改变的微种植体骨块实体模型,设定微种植体的直径(D)和长度(L)为变量,变化范围分别为D(0.5 mm~1.0 mm),L(5.0 mm~13.0 mm),导入Ansys workbench软件中,进行单元划分及模型准确性检测.结果:建立了可以自适应改变微种植体参数的下颌骨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应用CAD/CAE软件的自适应和无缝参数传递功能,可以建立复杂的微种植体以及下颌骨骨块装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 三维有限元法在舌侧正畸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许凡宇;荆璇;都冰丽;武秀萍

    舌侧矫治在生物力学领域中与唇侧矫治差距较大,对其生物力学原理的研究仍需深入.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对舌侧矫治过程中牙齿和牙周膜进行受力分析并对牙列的运动趋势进行预测,可以较直观的探究其生物力学机制.本文就三维有限元技术在舌侧矫治领域中生物力学研究的应用作一综述.

  • 微种植体植入区硬组织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夏凤君

    本文从颌骨标本、志愿者、正畸患者等不同研究角度对微种植体植入区硬组织的影像学研究进行综述,阐述了微种植体在临床应用时的位置及角度等参数,并对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比较.

  • 试论微种植体支抗技术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

    作者:白景云

    微种植体支抗作为一种全新的支抗控制技术,具有支抗强度大、植入部位灵活、术式简单创伤小、可即刻负载等优点,弥补了传统支抗的不足,对各种疑难错合的矫治有着很好的疗效,特别受到口腔正畸医生和患者的青睐.随着组织学、材料学和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临床应用的进一步推广,微种植体支抗技术将在稳定、强度、承受力值增大化方面更加完善,其在正畸临床上也必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 钛金属微种植体支抗在前突畸形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昕;张志宏;陶李明;王岚;韩爽

    目的 观察钛金属微种植体支抗在正畸治疗中的效果及稳定性.方法 选取正畸科治疗的52例安氏Ⅱ类Ⅰ分类前突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钛金属微种植体,测量治疗前后牙内收、软组织变化,评估其稳定性.结果 52例患者自植入支抗到拔牙间隙完全关闭的时间约为5~16个月,平均(9.7±1.3)个月.共植入104颗钛金属微种植体,期间3颗脱落,5颗松动,本次种植体成功率92.1%.治疗前后标志点变化以上颌切牙明显,其牙轴U1-SN,内收距离U1-Y,垂直向压低距离U1-PP明显变化(P<0.05).上下唇前突得到改善,E line-UL和E line-LL均显著降低,颌突角G-Sn-Pg缩小,鼻唇角NLA增加.结论 钛金属微种植体作为骨性正畸支抗效果肯定,可显著改善患者外观,而且稳定性较高.

  • 微种植体作为间接支抗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卫东;董苁蓉;李蒙

    目的 观察微种植体作为间接支抗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的疗效.方法 选择12例单侧或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因龋坏拔除的正畸患者.牙弓排齐整平后,用0.48 mm×0.64 mm(0.019英寸×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作主弓丝,在下颌双尖牙区颊侧齿槽骨植入微种植体作为间接支抗,前牙连续结扎,通过缺牙区近远中牙齿颊舌侧的牵引钩和舌扣牵引下颌第二磨牙,关闭间隙.结果 12例患者15颗患牙经过13~19个月的牵引,下颌第二磨牙均达到预期的位置,X线片显示下颌第二磨牙根直立,没有发生吸收.头影测量结果显示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量平均9.8 mm,其中大为12.1 mm,小8.3 mm.L7-MP治疗前的平均值为97.2°,治疗后的平均值为103.3°,L5-L7的夹角明显变小,其平均值由治疗前的15.6°减少为7.1°.结论 应用微种植体作为间接支抗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的效果较显著.

  • 正畸矫治过程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作者:郭萌萌综述();周志迎;赖仁发(审校)

    微种植体支抗作为增强正畸支抗的辅助手段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但其稳定性仍是正畸医生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影响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因素作一综述。

  • 低骨代谢对不同直径微种植体即刻负载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李冠娥;黄亮;张彬;李金源;王立妍;刘柯

    目的 通过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状态下两种不同直径的微种植体支抗即刻负载情况的比较,进而探讨微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健康Wistar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甲减1、2组和正常1、2组,每组10只,用丙基硫氧嘧啶化学诱导建立甲减动物模型.模型确立后,在甲减1、正常1两组大鼠每只左侧胫骨植入直径1.6 mm的微种植体2枚,在甲减2、正常2组大鼠每只左侧胫骨植入直径1.2 mm的微种植体2枚.植入术后即刻加力0.98 N,30 d后处死动物.通过X线片测量种植体骨内移动间距,镜下观察带微种植体的骨组织磨片,并计算骨结合率.结果 4组大鼠微种植体均无松动.1.6 mm微种植体支抗位移小于1.2 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 mm种植体骨结合率高于1.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骨代谢情况下植入直径1.6、1.2 mm微种植体并即刻负载是可行的;直径1.6 mm微种植体的骨结合率高,稳定性能大,更适应于临床.

  • rhBMP-2/SH复合物对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孔卫东;张武;李小兰;邓国珍;张华;黄风琼

    目的 评价rhBMP-2/SH复合物对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作用.方法 实验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2只,每只动物每侧胫骨植入rhBMP-2/SH/微种植体(实验组)、微种植体(对照组)各1枚;术后2、4、8周处死动物进行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形态学观察与微种植体-骨界面剪切力的测量.结果 在2、4、8周时,实验组rhBMP-2/SH/微种植体周围胫骨表面有新骨生成,术后4周和8周时rhBMP-2/SH/微种植体骨质附着量多于单纯微种植体.实验组的剪切力分别为(121.52±20.32)、(213.78±25.30)、(252.15±36.96)N;对照组的剪切力分别为(124.32±18.25)、(175.63±23.45)、(201.07±33.49)N;术后4周和8周时实验组的剪切力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MP-2/SH复合物可以促进微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增加骨皮质厚度、骨结合率,从而增加微种植体的稳定性.

170 条记录 6/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