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HITS的微种植体-舌侧矫治系统Typodont模型的制作及测量

    作者:荆璇;HEE-Moon Kyung;李冰;李世锋;武秀萍

    目的 探索一种微种植体—舌侧矫治系统Typodont模型的制作及测量方法.方法 通过模拟排牙、粘结舌侧托槽、制备硅橡胶阴模、灌制Typodont模型、电磁感应模拟矫治装置(HITS)的运用、Micro CT扫描模型、软件模拟重建等实验步骤,进行Typodont的制作及测量.结果获得了适用于舌侧矫治力学分析研究的Typodont模型及阴模,并可精确计算加载力前后牙齿的移动情况.结论 使用该方法可快速精确地获得多个相同的舌侧矫治Typodont模型,并且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为微种植体-舌侧矫治系统的后续力学研究奠定基础.

  • 舌侧矫治种植支抗关闭拔牙间隙阶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晓娟;郭宏铭;白玉兴;厉松

    目的 为舌侧矫治种植支抗关闭拔牙间隙过程中的力学分析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 选取一例舌侧矫治病例,矫治前拍摄头颅CBCT,用Mimics10.0软件通过三维重建的方法获得牙齿及颌骨(含皮质骨和松质骨)的三维模型.将CBCT获得的重建模型和三维数字化扫描模型用Rapid Form 2006软件配准,获得牙齿及颌骨三维整合牙颌模型,用该整合模型进行数字化排牙得到牙冠牙根良好排列的排牙模型,然后用Pro/E软件设计弓丝,并用Mimics10.0软件进行托槽定位,用ANSYS12.0软件进行网格划分,终获得牙齿、皮质骨、松质骨、弓丝、托槽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CBCT图像扫描获得A1 (2.0x12.0mm)的种植钉,重建获得种植钉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建立了包括牙齿、颌骨(含松质骨和皮质骨)、舌侧托槽、弓丝、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的整体模型.结论 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实际临床矫治过程中牙齿及颌骨的原始解剖形态,网格划分详细,可以模拟正畸临床中牙齿及颌骨的受力情况及位移情况.

  • 间接粘结技术新进展

    作者:吴秉;黄吉娜;谷志远

    间接粘结技术,就是先将正畸托槽及其附件粘结在工作模型上,然后通过某种转移装置,将这些粘结完成的托槽及其附件从模型上转移粘结到牙面上的技术.随着正畸材料的发展和正畸技术的进步,间接粘结技术已被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本文就间接粘结技术的发展历史,目前较新的操作程序以及数字化发展前景展开综述.

  • 舌侧矫治种植体支抗控制上前牙转矩的初步研究

    作者:柳大为;李晶;雷菲菲;周彦恒

    目的 研究应用前牙区种植支抗,能否为舌侧矫治拔牙患者提供上前牙转矩控制及实现上前牙整体内收.方法 选取11例接受舌侧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均为凸面型,需要拔牙矫治改善侧貌.其中5例上中切牙唇倾度正常,采用上前牙区种植支抗控制前牙转矩,植入部位为上侧切牙及尖牙间唇侧,为上前牙提供垂直分力;6例上中切牙唇倾,未使用上前牙种植体支抗,作为对照组.应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组合对照组,治疗前、排齐整平后及关闭拔牙间隙后,上前牙唇倾度变化及磨牙支抗消耗情况.结果 根据头影测量上前牙唇倾度是否达到112°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上前牙正常组和上前牙唇倾组.通过比较看出种植体支抗控制前牙转矩组的前牙唇倾度接近于正常值为(106.35±3.64)°,而对照组在一倍标准差以外为(112.38±4.48)°,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同样,UI/NA也表明种植体支抗控制前牙转矩组的前牙唇倾度在正常值范围内为(25.85±2.12)°,而对照组UI/NA值大于正常值为(28.92±2.3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关闭拔牙间隙后,对照组和使用前牙种植体支抗组,前牙唇倾度都有明显内收,U1/SN分别为(-10.82±3.14)°、(-15.62±2.58)°,U1/NA分别为(-10.85±3.59)°和(-17.64±3.87)°.与对照组相比,前牙转矩控制组前牙内收角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垂直向上,对照组切牙有一定的伸长,U1-PP距为(0.98±0.24) mm,但转矩控制组切牙未见明显伸长,U1-PP距为(0.39±0.22) mm.两组伸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前牙种植体支抗控制有一定的压低上前牙的作用.结论 在舌侧矫治中,内收前牙过程中应用上前牙区种植体支抗可以有效控制上前牙转矩,有效维持上前牙唇倾度.

  • 个性化舌侧隐形矫治

    作者:丁云

    患者邱某,女,33岁,因牙列不齐要求进行隐形舌侧矫治.一、临床检查1、患者正面观颜面基本对称,侧面观呈凸面型.2、恒牙(牙合),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覆袷I°,覆盖基本正常;上牙列拥挤6 mm,下牙列拥挤5.5mm;上牙弓中线左偏2.5 mm,下牙弓中线左偏1mm;12与42,43反(牙合),12腭向错位;11远中牙龈明显退缩;口腔卫生尚可.中度牙周炎.

  • 舌侧二维矫治器的临床应用初步研究

    作者:陈歆;林久祥;周彦恒

    目的 总结9例用舌侧二维矫治器(德国非凡公司)完成正畸治疗的不拔牙病例,为正畸医生应用这一技术提供治疗参考.方法 9名不拔牙矫治患者,采用舌侧二维托槽进行矫治,分析临床使用情况,总结操作流程及应用体会,并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对牙(牙合)和面型的影响.结果 9例完成病例在矫治期间获得大美观的同时,在3~4个月时间内实现排齐整平,下颌牙列排齐时间及效果优于上颌,托槽脱落率15.6%,下前牙转矩增加2.1±0.8°.结论 舌侧二维矫治器可以满足临床美观矫治的需要,应用时上颌需要弯制较多补偿曲,下切牙有唇倾倾向.

  • 牙周膜厚度对舌侧矫治中下颌第1磨牙近中移动的影响

    作者:刘旺玉;吴华锋;蔡斌

    目的 研究舌侧矫治中下颌第1磨牙近中移动过程,牙周膜厚度因素对牙齿及牙周组织应力和位移的影响.方法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方法,分别建立牙周膜厚度为0.15、0.2、0.25、0.3、0.35 mm的等牙槽骨高度的牙齿-牙周膜-牙槽骨三维模型,在舌侧矫治中倾斜、旋转及整体移动载荷作用下,分析牙周膜、牙根及牙槽骨表面的应力和位移状况.结果 由牙周膜厚度差异引起的牙周膜、牙根以及牙槽骨表面大应力极大值与极小值之比分别为1.46、2.06、6.72,牙根、牙槽骨表面的大位移极大值与极小值之比分别为1.65、1.50;对应不同的牙周膜厚度值,牙根及牙周组织大应力部位在牙根、根分叉以及牙颈间变动.结论 临床治疗中,应注意观察牙颈、根分叉以及牙根部位的变化,针对牙周膜厚度较小的患者,整体移动更有利于牙齿及牙周组织的健康.

  • 舌侧矫治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王晓玲;徐宝华;梁伟;王淑玉;刘崇

    目的: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舌侧矫治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规律,并与颊侧矫治相比较.方法: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运用CAD软件CATIA V5和有限元软件MSC.PATRAN,建立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矫治器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加载和位移计算.结果:近中水平力作用下,舌侧加载牙近中倾斜伴远中舌向旋转,颊侧加载牙近中倾斜伴近中舌向旋转,其中颊侧加载的倾斜度及旋转度大于舌侧加载.欲使水平向整体移动时,颊侧加载Mt/F=8.1:1,Mr/F=8:1.舌侧加载Mt/F=6.9:1,Mr/F7=7.1:1,且舌侧加载的位移大于颊侧加载.结论:近中整体移动上颌第一磨牙时,舌侧加载效率高于颊侧加载.

  • 弓丝形变对微种植体舌侧内收上前牙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娅;张翼;姜琴;王华桥;邱靓星;王超

    目的:对舌侧矫治系统中,内收弓丝形变及微种植体植入位置对上前牙三维方向移动的影响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建立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当弓丝为可变形体及刚性体滑动法内收时,微种植体的植入位置设置为距离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的牙槽嵴顶0、3、5、7mm,分析上前牙的初始位移和牙周膜静水压的大小.结果:舌侧矫治系统中,使用可变形体弓丝内收上前牙,加力瞬间弓丝发生形变,牙初始位移受弓丝形变的作用发生舌向倾斜移动:随着微种植体高度的增加,上颌侧切牙牙冠的初始位移增大.弓丝为刚性体内收时,上前牙发生冠舌向倾斜移动;随着微种植体高度的增加,其位移趋势未发生明显变化.弓丝为可变形体时,上前牙的牙周膜静水压值超过毛细血管压的上限值.弓丝为刚性体时,上前牙的牙周膜静水压值小于毛细血管压的上限值.结论:弓丝形变对牙初始位移及牙周膜静水压影响较大.临床上可考虑使用刚性高的内收弓丝并减小内收力值,以降低牙根吸收风险.

  • 科学审视透明牙套与舌侧矫治技术-回顾与展望

    作者:沈刚

    系列透明牙套技术(serial clear aligners)与个体化舌侧技术(customized lingual appliances)由于其外观隐匿而在临床上被重视与应用.两者大的区别在于矫治装置的结构、形态及矫治机制,因而两者的适应证不尽相同.本文以科学的态度回顾其发展轨迹,以严谨的思路前瞻其走向,以宽广的视野重审其适应证,以求实的心态评判其疗效,为正畸临床医师正确应用这两种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 舌侧正畸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应力分析

    作者:王晓玲;徐宝华;梁伟;王淑玉;刘崇

    目的 采用有限元的方法研究舌侧矫治过程中上颌第一磨牙牙根、牙周膜、牙槽骨应力分布的特点.方法 应用三维激光扫描的方法建立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矫治器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不同方式的加载并观察牙根、牙周膜、牙槽骨及其各个截面的应力分布.结果 舌侧矫治上颌第一磨牙的大Vonmises应力、大拉应力、大压应力基本都是牙根>牙周膜>牙槽骨,当牙齿趋于整体移动时,牙根、牙周膜、牙槽骨都处于均匀的低应力分布,各项应力都要小于倾斜移动,旋转移动.牙根、牙周膜、牙槽骨的各项应力基本都是牙颈部平面或根分叉平面>根上1/3平面>根中1/3平面>根下1/3平面.结论 舌侧矫治过程中上颌第一磨牙及牙周组织在牙颈部平面或根分叉平面应力大,临床上应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整体移动更有利于牙齿及牙周组织的健康.

  • 舌侧矫治中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作者:王晓旭

    近年来舌侧矫治正逐渐成为国际正畸治疗的热门技术[1].滑动直丝弓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舌侧正畸,托槽与弓丝之间的摩擦力直接影响了滑动力学效果[2],正畸医生只有充分了解舌侧摩擦力的力学机制,才能更为有效地达到治疗目标、缩短疗程.因此,关于舌侧托槽与弓丝间滑动摩擦力的探究便尤为重要.本文就舌侧矫治滑动内收过程中摩擦力的研究进行综述.

  • 舌侧矫治前牙转矩控制的影响因素

    作者:凌苑

    随着舌侧矫治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位置隐蔽的舌侧矫治器所带来的美观效果,舌侧矫治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由于矫治器位置的不同,舌侧矫治具有不同于唇侧矫治的生物力学特点,其中前牙的转矩控制作为正畸治疗中难点与关键点备受关注.本文将对舌侧矫治内收阶段中前牙转矩控制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个体化舌侧矫治微种植体远移下牙列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作者:刘刚;蔡留意;张月兰;刘小东

    目的 建立个体化舌侧矫治远移下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模型支持.方法 对志愿者进行CT扫描,将获得的数据导入 Mimics软件中3D重构获得初步三维模型,经Geomagic Studio软件模型优化和曲面重建,获得下颌牙列和下颌骨三维模型.利用 UG NX8. 5建立个体化舌侧托槽、弓丝、牵引钩、微种植体、片段弓等模型.将所得的模型进行组装后在Ansys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材料属性定义,终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两个模型分别加载工况进行验证.结果 根据微种植体位置不同,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2个.工况1时合平面逆时针旋转趋势,下前牙伸长趋势,后牙压低伴有远中倾斜趋势;工况2合平面无明显旋转趋势,磨牙趋于整体移动.验证结果符合临床实际.结论 通过CT扫描以及多种软件的联合运用建立了精确度较高、几何相似性较好的个体化舌侧矫治微种植体远移下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舌侧矫治内收上牙列的三维有限元建模及验证

    作者:刘小东;蔡留意;张月兰;荣起国

    螺旋 CT 扫描获取志愿者的上颌 CT 图像,利用 Mim-ics 10.0、Geomagic Studio、ANSYS 13.0软件处理及运算,建立舌侧矫治内收上牙列阶段的实体模型。根据微种植体与舌侧牵引延长臂的位置不同,共建立2个实体模型。对实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初步加载工况进行验证,验证结果符合相关研究结论及临床实际情况。

  • 减少舌侧隐形矫治椅旁时间的应用探讨

    作者:吕夏杨;田臻;袁婷;梅源元;李珩;张安翔

    目的:探究并评估新型模型制取和舌侧矫治器粘接的方法 ,以提高操作效率,减少舌侧矫治的椅旁时间.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舌侧隐形正畸患者42名,随机分为实验组患者21名与对照组患者21名,实验组为其提供舌侧隐形矫治的新型模型制取与自酸蚀粘接材料的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椅旁时间进行记录并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椅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口内扫描仪制取患者模型、"Dry-field"隔湿系统、3M Transbond Plus SEP自酸蚀处理液的使用显著减少舌侧矫治患者的临床医旁时间.

  • 三维有限元法在舌侧正畸领域的应用

    作者:高雪;张栋梁

    舌侧矫治较唇侧矫治有诸多治疗优势,然而其生物力学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些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与临床状态比较符合的舌侧矫治仿真模型,对舌侧正畸过程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本文对三维有限元法在舌侧正畸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舌侧矫治上颌第一磨牙垂直向移动的有限元研究

    作者:王晓玲;徐宝华;梁伟;王淑玉;刘崇

    目的: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舌侧矫治过程中上颁第一磨牙垂直向移动的规律,并与颊侧矫治器对比.方法:用三维激光扫描方法建立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矫治器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加载和位移计算.结果:在垂直力作用下,舌侧加载时牙齿的颊舌向倾斜度小于颊侧加载时牙齿的颊舌向倾斜度,倾斜方向相反.在牙齿趋向于整体移动时,舌侧加载的位移稍大于颊侧加载时位移,其中舌侧Mt/F=3.6:1,颊侧Mt/F=4.95:1.结论:舌侧矫治过程中上颌第一磨牙更易于升高或压低.

  • 舌侧矫治不同加力方式关闭拔牙间隙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作者:朱林;杨苹珠;曾湫雲;王莹莹;李骏;温秀杰

    目的:建立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舌侧矫治关闭拔牙间隙时颊腭侧不同加力方式和不同牵引钩长度对牙周膜应力情况和牙齿移动趋势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A组单纯腭侧加力1.5 N、B组颊侧1.0 N+腭侧0.5 N、C组颊侧0.5 N+腭侧1.0 N、D组颊腭侧各0.75 N 4种加力方式,并结合2 mm、3 mm、4 mm、5 mm 4种长度牵引钩,建立16组工况.分析比较颊腭侧不同加力方式和不同牵引钩长度对牙周膜的应力分布和牙齿移动趋势的影响.结果:A组牙周膜应力值均高于其余3组.其余3组中,牙周膜大应力值随着牵引钩的增长呈现降低趋势,工况D4牙周膜大应力值低.除去A组,其余3组中,中侧切牙X轴方向位移值均随着牵引钩的增长而逐渐减小,舌倾得到改善,其中工况D4前牙舌倾趋势弱.颊腭侧同时加力组较单纯腭侧加力组,水平向和垂直向的"拱形效应"显著改善.结论:在舌侧矫治系统关闭拔牙间隙时采用颊腭侧同时加力,并延长牵引钩,能降低牙周膜应力水平,有效改善前牙舌倾,利于牙齿的整体移动趋势.

  • 三维有限元法在舌侧正畸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许凡宇;荆璇;都冰丽;武秀萍

    舌侧矫治在生物力学领域中与唇侧矫治差距较大,对其生物力学原理的研究仍需深入.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对舌侧矫治过程中牙齿和牙周膜进行受力分析并对牙列的运动趋势进行预测,可以较直观的探究其生物力学机制.本文就三维有限元技术在舌侧矫治领域中生物力学研究的应用作一综述.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