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讨四手操作在不锈钢微种植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晓丹;范小兰

    口腔四手操作以其高效率,高质量的医护配合协调操作,在现代口腔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1].微种植体种植钉是口腔正畸中一种新型的支抗方式,即通过小手术的方式将种植钉植入患者的上下颌骨内以达到支抗的目的,同时配合固定矫正器使临床操作简化,疗程缩短,提高矫正效果,现正被正畸治疗所广泛应用.

  • 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植入手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冯金兰;武玉海;邹晖

    目的 探讨护理配合在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杭植入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 对35例行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植入手术的固定正畸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专科特殊护理.结果 35例患者共植入微种植体95颗,其中颊侧植入89颗,腭侧植入6颗.其中1颗种植体在植入时由于种植手柄损坏而导致失败,8颗种植体在受力后出现松动或脱落;3个月加载受力后存留率为90.5%.结论 自攻型微种植体植入手术时良好的配合与护理,是保障种植支抗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正畸微种植体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李大建;陈华;龚犁玲

    目的 探讨微种植体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矫治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推广使用微种植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64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2例,年龄(22.78±3.26)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口外J钩进行矫治,实验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进行矫治,治疗结束后,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头影和模型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 头影测量结果显示两组矫治后的ANB、Ls-E、L1-NB、Li-E、UI-SN、U1-L1、U1-MP、U1-NA和SNA等指标较矫治前均显著减小(P<0.05或<0.01),而U6-PP较矫治前显著增大(P<0.05);实验组矫治后的ANB、Ls-E、Li-E、UI-SN、U1-L1、U1-NA、U6-PP和SNA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疗程为(18±2)个月,实验组治疗疗程为(12±2)个月,实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矫治后覆盖(OJ)和覆(OB)均较矫治前显著减小(P<0.01),实验组OJ和OB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种植体能够有效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

  • 微种植体牵引在龈下残冠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亮;武时谦;阮晓慧

    目的 探讨微型种植体牵引在龈下残冠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残冠残根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7颗)、8例(9颗)分别因外伤、龋坏致龈下残冠.均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牵引后行桩冠修复,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牙龈指数、冠根比例、残冠牵出距离、修复体稳固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13例中,1例修复体稳固度评价为2级,稳固效果一般.其他病例的残冠牵引距离为(3.32±0.42) mm,治疗前后牙龈指数、冠根比例及修复体稳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满意度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 微种植体牵引修复残冠具有支抗作用持续稳定的优点,可以保持牙齿的生物学宽度及维持牙周健康,有效提高了修复体与邻牙的协调性、美观性.

  • 微种植体与J钩内收上前牙后的切牙位置变化比较

    作者:谭宇;黄丽;杨四维

    目的 比较微种植体支抗和头帽J钩内收上前牙后上颌切牙及支抗磨牙位置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择24例安氏Ⅱ1上颌前突患者,随机分为微种植体组和J钩组各12例,微种植体组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微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J钩组使用头帽J钩内收上前牙,比较两种支抗方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结果 矫治后,两组上中切牙切缘至RL距离以及上中切牙角均减小,微种植体组减少更明显,上切牙内收且直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中切牙切缘至腭平面距离均减小,上切牙被压低,J钩组压低更显著,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钩组上磨牙至RL距离、腭平面距离明显增大,上磨牙近中移动、伸长,微种植体组增大不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切牙效果显著,支抗磨牙前移较少,是稳定有效的骨性支抗,但植入在牙槽骨后段的微种植体压低上前牙的作用却不及头帽J钩,严重的深覆深覆盖应考虑两种支抗方式的联合应用.

  • 成人腭部微种植体植入区域骨皮质密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作者:刘恒朗;范小平;那毕;邹兰熠;何金龙;王云霁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腭部骨皮质密度,分析腭部骨皮质密度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107例20~40岁成人(男51例、女56例)的CBCT影像数据,测量腭部28个点位的骨皮质密度,以亨斯菲尔德单位(Hounsfield units,HU)表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部位间骨密度差异,£检验比较骨密度的性别差异.结果:腭部各测量点位中骨皮质密度大值为(976.24±138.66) HU,小值为(460.45±183.33) HU.除Y0X0、Y8X0、Y8X6、Y12X6、Y20X6、Y20X9、Y24X6和Y24X9外,其余20个测量点位的骨皮质密度值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部骨皮质密度有由前向后递减的趋势(P=0.000).腭前部中缝旁3 mm区域的骨皮质密度高于腭前部中缝区(P<0.05).结论:经CBCT获取了成人腭部骨皮质密度的分布规律,为腭部微种植体植入部位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 锥形束CT检测成人腭部微种植体植入的安全区域

    作者:刘恒朗;王云霁;李建霞;潘姗;那毕;邹兰熠;范小平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腭部骨厚度,分析腭部微种植体植入的安全区域.方法 选取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103例20 ~ 40岁成人(男性49例,女性54例)CBCT影像数据,导入Invivo 5.0软件重建,测量腭部28个点位的骨厚度值.使用SPSS 20.0软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绘制腭部骨厚度分布图.结果 各测量点位中腭部骨厚度大值为(11.90 ±2.73) mm,小值为(1.53 ±0.98)mm,其中21个测量点位的腭部骨厚度男女间差异显著(P <0.05,P<0.01).除腭中缝区外,腭部骨厚度有向后方递减的趋势.腭部微种植体植入安全区域位于腭中缝区及腭旁侧区前部.结论 腭中缝区及腭旁侧区前部适合作为成人腭部微种植体支抗植入部位.

  • 拔牙创愈合过程对邻近微种植体稳定性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霍金凤;郑雷蕾;胡赟;赵志河;唐甜;邓锋;卫光曦;周阳明;张晓歌

    目的 通过拔牙创愈合的生理过程对邻近微种植体-骨界面骨质改建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8只健康雄性Beagle犬,按不同愈合时间段(1、3、8、12周)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式分成4组,拔除每只Beagle犬下颌第3和第4双尖牙(P3、P4).实验组微种植体邻近拔牙创区域(P3、P4区域),对照组微种植体位于第2双尖牙(P2)和第1磨牙(M1)区域.分别在植入微种植体后愈合的第1、3、8、12周处死动物.制备去除微种植体脱钙组织切片,对处于不同阶段的种植体-骨界面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第1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表现为明显的炎症性反应.第3周,实验组主要表现为骨吸收,对照组主要表现为骨重建.第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表现为骨界面基质钙化,骨界面的网状骨已逐渐向板层骨过渡.第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微种植体-骨界面出现钙化的层状骨.结论 拔牙创对微种植体周围骨改建进程会产生影响,在植入早期,邻近拔牙创的微种植体-骨界面炎症反应和骨吸收效应明显重于对照组,此期即刻加载风险较大.

  • 犬拔牙创愈合对相邻微种植体大拉拔力值的影响

    作者:郑雷蕾;胡赟;宋锦璘;邓锋;赵志河;唐甜;王智强

    目的 探讨拔牙创骨质结构改建对相邻微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的稳定性的影响,为微种植体的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 8只雄性Beagle犬按不同愈合时间段(1、3、8、12周)随机分成4组,每只Beagle犬拔除第3和第4双尖牙(P3,P4),实验微种植体邻近拔牙区域,对照微种植体位于第2双尖牙(P2)和第1磨牙(M1)区域,共植入微种植体128枚.选择96个微种植体组织块,通过拉拔试验测定微种植体的大拉拔力值(pull-out force,POF)并将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POF值在第1周内没有表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3周对照组POF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两组POF高峰值均出现在第8周组.在前8周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OF均随着时间得延长而增加,到第12周出现回落.实验组POF在各时间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仅第12周与第3、8周POF值表现显著性差异.结论 邻近拔牙创植入的微种植体在无载荷愈合期可以保持稳定性.但拔牙创的早期愈合可能会加重微种植体-骨界面的炎症反应和骨吸收效应,即刻加载风险较大.

  • 微种植体支抗的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张翼;邓锋

    正畸牙移动是通过正畸矫治器作用于牙齿的、一定大小和方向的力来实现的,其反作用力必须由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或某种装置来承担,即"正畸支抗"的概念.自上世纪60年代Branemark等[1]提出的"骨性结合"以来,各种骨结合种植体逐渐被用于提供正畸支抗.

  • 种植体支抗在正畸治疗中垂直向控制的应用进展

    作者:贺涵(综述);贺红(审校)

    为了取得正畸治疗的理想疗效,有效的垂直向控制往往是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种植体在正畸治疗中的成功应用,利用种植体支抗进行垂直向控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回顾近年来关于种植体支抗在正畸治疗中垂直向控制的相关研究,与传统的垂直向控制技术比较,并从应用概况、临床研究以及可能伴发风险这3个方面对种植体支抗在垂直向控制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对其进一步拓宽和推动垂直向控制技术的前景进行展望,希望能对临床实际操作提供一定的思路和依据。

  • 上颌后牙区正畸微种植体支抗植入安全区的测量研究

    作者:赵静子;张文君;张晓东

    目的:通过测量与正畸微种植体植入相关的牙体距离和软组织距离,确定上颌后牙区正畸微种植体支抗植入的安全区。方法采用21例正畸前患者颅面部锥形束CT扫描重建图像,使用测量软件测量上颌左右两侧后牙区距水平面6、8、10、12、14、16?mm处相邻两牙牙根的近远中距离,游标卡尺测量双侧上颌后牙临床牙冠的高度,牙周探针测量双侧上颌后牙区附着龈的宽度。结果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之间的近远中距离大,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冠高度大,上颌第二磨牙的附着龈宽度大。结论上颌后牙处微种植体植入的安全区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距相邻两牙颊尖连线垂直高度10~11 mm处。

  • 螺距对支抗微种植体-骨界面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颜丹;张锡忠;王增全;王建国;关泽建

    目的:???分析螺距变化对微种植体—骨界面、微种植体的应力分布和位移的影响,为支抗微种植体的临床选择和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照。方法???运用Pro/E软件建立不同螺距的微种植体和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用Hyper-mesh软件对该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在微种植体顶部施加与颌骨面平行的正畸力1.96?N,用ANSYS软件进行三维模拟计算。结果???微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峰值集中在微种植体颈部和尖部,当螺距为0.5?mm时,微种植体颈部的Von-mises应力和位移峰值小,分别为27?MPa和0.001?5?mm,且应力和位移曲线为平缓。结论???螺距变化影响微种植体和微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在本实验条件下,螺距为0.5?mm时,微种植体—骨界面、微种植体本身应力和位移小。

  • 不同尺寸微种植体支抗系统的临床应用比较

    作者:王震东;李青奕;王林;顾永佳

    目的 比较2种不同尺寸的微种植体支抗系统的临床应用情况,探讨影响微种植体临床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选择商径1.2mm、长度7mm的微种植体支抗(MIA)系统和直径2mm、长度8mm的自攻钛种植体支抗(SDIA)系统为研究对象.38例患者采用MIA系统,共植入微种植体77枚;28例患者采用SDIA系统,共植入微种植体53枚.分析微种植体在治疗过程中的脱落情况,微种植体周围牙龈情况及牙齿移动情况.结果 1)MIA系统植入后有6枚脱落,SDIA系统有7枚脱落,二者脱落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8);重新植入后均未再次脱落.2)MIA系统的植入部位牙龈无明显红肿,SDIA系统中有12枚出现植入部位的牙龈红肿症状.3)在微种植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MIA和SDIA系统都能够有效、持续地移动牙齿.结论 临床应用时,微种植体应避免靠近邻牙牙根,微种植体头部应尽量小,植入部位尽可能位于附着龈区域,同时要保持微种植体周围清洁.

  • Ⅱ类骨质中正畸微种植体锥度及植入角度对支抗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董晶;张哲湛;周国良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锥度和植入角度对Ⅱ类骨质下颌骨中支抗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微种植体佳锥度与植入角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包含正畸微种植体的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植入角度为30°、45°、60°、75°、90°时分别植入不同锥度的微种植体(直径为1.1~1.6 mm,锥度为0~0.062 5),分析在2 N水平力作用下颌骨应力、种植体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结果植入角度对骨皮质、种植体应力和位移影响较大,植入角度为60°时,应力和位移水平均较小;微种植体锥度的影响与植入角度相关,植入角度为60°时D模型出现应力小值,分别为5.013 4 MPa(骨皮质)和25.131 0 MPa(微种植体),种植体位移与锥度变化趋势呈正比。结论植入角度对支抗稳定性影响显著,60°为较适宜的植入角度;微种植体锥度对稳定性的影响与植入角度相关,锥度为0.037 5(大直径为1.6 mm,小直径为1.3 mm)的微种植体更加适用于Ⅱ类骨质颌骨。

  • 不同愈合期施加载荷对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单丽华;周冠军;栗兴超;郄会;董福生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在不同愈合时间施加载荷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方法将64枚微种植体以(12±1) N·cm扭力植入在8只Beagle犬的下颌牙槽骨上,实验组微种植体于植入后即刻及愈合1、3、8周时施加载荷0.98 N,持续10周,对照组不施加载荷,分别于植入后1、3、8、10周取材。测量两组微种植体的大旋出扭力,以评价微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强度,旋出微种植体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种植体-骨界面的形态。结果实验组即刻载荷及愈合1、3、8周载荷的微种植体平均大旋出扭力分别为4.10、4.25、2.42、4.42 N·cm,其中愈合3周的旋出扭力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对照组愈合3周的旋出扭力亦明显低于其他组。实验组愈合3周微种植体的表面为编织骨样结构;而其他愈合时间施加载荷后,其表面多为板层骨样结构。结论微种植体植入后3周左右为稳定性危险期,此时施加载荷不利于微种植体的稳定。临床应选择微种植体的功能愈合期,即植入后即刻,或愈合1、8周后进行适度加载。

  • 正畸微种植体周围炎对骨结合界面影响的研究

    作者:胡赟;郑雷蕾;唐甜;赵志河;宋锦磷;邓锋

    目的 研究微种植体周围炎对微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学改变,同时对龈沟液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检测,从而探讨微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机制.方法健康雄性Beagle纯种犬4只,采用自身对照,随机选定实验动物一侧为对照组,一侧为实验组,每侧植入4枚微种植体.实验组种植体颈部结扎丝线,诱导微种植体周围炎.在植入后第1、2、3、4周分别处死动物,处死前收集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IS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J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收集标本做硬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根据植入后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微种植体颈部表现明显的进展性破坏:植入1周微种植体颈部聚集大量炎性细胞,但并没有破坏皮质骨:植入2周微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已经出现少量角形吸收:植入3周表现骨吸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植入4周表现骨吸收已经至第二螺纹,充满火量胶原纤维.植入后1、2、3、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PISF和TNF-α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植入后4周PISF和TNF-α显著高于其余各阶段(P<0.05).结论 微种植体周围炎首先破坏结合界面颈部,并沿界面进一步纵深发展.无论是健康或者炎症的微种植体周围都有TNF-α吨表现,炎症的发生可能是造成TNF-α吨含量上调的始动因素,炎症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TNF-α表达的上调.

  • 不同力作用下微种植体长度和直径的双变量优化分析

    作者:鲁颖娟;常少海;伍虹;余艳崧;叶玉珊;常岚茹;王为

    目的: 探讨在不同力作用下,长度和直径同时连续变化情况下微种植体尺寸的优化设计,以期为临床上合理选择微种植体尺寸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建立长度和直径连续变化的微种植体及周围颌骨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长度变化范围为6~12 mm,直径变化范围为1.2~2.0 mm,在微种植体头部的横槽内分别加载水平力(HF)和复合力(CF),观察长度和直径同时变化对周围颌骨等效应力峰值(Max EQV)及微种植体位移峰值(Max DM)的影响。结果 在两种力的作用下,随着长度和直径的增加,颌骨Max EQV和微种植体Max DM均下降,当长度大于9 mm时,各评估指标值较小且变化幅度较小。灵敏度分析显示,直径对评估指标的影响较大。在CF作用下,直径对评估指标的影响较HF作用下显著。结论 在本研究所设定的参数范围内,微种植体的长度应不超过9 mm,运用微种植体对牙齿进行转矩控制时,其直径应超过1.2 mm。

  • 即刻加载条件下微型种植体碰触牙周膜对初期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王洪宁;刘东旭;王春玲;吕涛;刘洪;王洪玲

    目的 探讨即刻加载条件下微型种植体碰触牙周膜对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上颌前突患者153名.由Choi定位装置引导,在上颌左右两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之间颊侧植入自攻型微型种植体306枚.术后对植入部位行CT扫描.微型种植体被分为2组:1)完全不接触牙周膜组(Ⅰ组);2)碰触牙周膜,但未触及牙根组(Ⅱ组).即刻加载4个月后,采用SPSS 9.0统计学软件对成功率进行统计.结果 306枚微型种植体中,162枚完全未接触牙周膜;136枚碰触牙周膜,但未触及牙根;另有8枚碰触牙根,被排除在本研究范围之外.2组微型种植体的成功率分别为87.O%和65.4%,且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微型种植体在上颌左右两侧分布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型种植体对牙周膜的激惹是导致其初期松动的重要原因.

  • 成人正畸治疗技术的发展与挑战

    作者:厉松;周洁珉;任超超

    随着社会的进步,成人正畸患者逐渐增多。无论从理念还是实践上,成人正畸治疗都不同于儿童正畸治疗。成年人的口腔问题更加复杂,其身体、心理状况也与儿童迥异,因此成人正畸治疗过程需要更缜密的分析设计、更灵活的实施方案、更多面的合作以及更合理的预期。多学科联合矫治是成人正畸的突出特征,微种植体支抗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以及自锁托槽矫治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成人正畸理念和技术的革新,治疗范围和效果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同时也使正畸医生面临更大的风险与挑战。

170 条记录 7/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