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大部分脾栓塞术的副反应观察与护理
目的:总结28例大部分脾栓塞术的副反应观察及护理.方法 28例患儿,经股动脉插管,在DSA引导及透视监视下,将栓塞剂(PVA微粒)选择性地注入脾动脉内,阻断脾脏血流,致脾脏缺血坏死.术后严密观察和护理,防护栓塞副反应.结果 术后副反应包括发热、疼痛、胸水、腹水、左下肺炎、呃逆等.结论 掌握脾栓塞术后副反应的发生发展规律,给予及时准确的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
胆痛贴联合新癀片改善脾栓术后发热及疼痛的观察
目的 观察胆痛贴脾区帖敷联合新癀片口服改善部分脾栓术后患者发热及疼痛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6例肝硬化并行脾脏部分栓塞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补液、保肝治疗,必要时予以解热镇痛药物(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吲哚美辛栓),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胆痛贴脾区贴敷联合新癀片,口服3粒Tid,观察2组患者术后发热、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发热时间、高体温、高热天数、疼痛程度、疼痛时间、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痛贴不止可以应用于急性胆囊炎治疗,也可联合新癀片显著改善脾栓术后发热及疼痛症状.
-
脾栓塞程度控制的方法学研究(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寻影响脾栓塞程度的相关因素及其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 ic embolization,PSE)患者栓塞前、后的脾动脉造影表现,应用相关分析法总结大小为1 mm×1 mm×1 mm的明胶海绵颗粒数(G值)、内径约1 mm脾内动脉分支数(A值)、G/A比值、脾脏大小与脾栓塞程度(Ee)的关系。结果 G/A比值与E(Ee×100)呈高度的正相关(r=0.91),直线回归方程为:E=11.5+50.5 G/A,即G=(E-11.5)A/50.5。结论脾栓塞前根据预期栓塞程度和脾内动脉分支数确定明胶海绵用量,从而控制脾栓塞程度是可行的。
-
儿童顽固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栓塞治疗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儿童顽固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栓塞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超选择插管行部分脾栓塞,栓塞面积70%~80%,栓塞材料为医用明胶海绵及PVA颗粒.结果 16例一次栓塞成功,半年观察,显效7例、良效5例、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7.5%.结论部分脾栓塞是优于切脾而安全可靠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作为顽固性ITP治疗的首选.
-
脂质体阿霉素持续灌注对脾栓塞中远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脂质体阿霉素持续灌注在部分脾栓塞术(PS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寻求一种能提高部分性脾栓塞中、远期疗效的方法.方法 对20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均采用脂质体阿霉素持续灌注、明胶海绵颗粒(1~2 mm3)栓塞,栓塞面积控制在60%~80%.采集每次脾栓塞术前、术后相关资料,并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第3天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升至正常范围,术后12个月后20例患者血细胞仍稳定在正常范围;脾实质不同程度坏死机化,脾脏体积缩小,脾动脉血流量减少>50%;临床有效率达100%,且目前无1例复发.结论 该方法治疗脾功能亢进,疗效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
全脾栓塞对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全脾栓塞对腹腔镜巨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megasplenectomy,LMS)的价值.方法 12例门脉高压巨脾脾亢病人采用全脾栓塞,再于4 h内行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顺利完成全脾栓塞及腹腔镜巨脾切除,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20.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7.5 ml,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对门脉高压巨脾者采用介入全脾栓塞后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的方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
-
TACE联合LPS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亢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联合限制性部分脾栓塞(LPS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意义和方法.方法肝癌TACE同时行LPS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50例,根据病人肝功能情况及脾亢程度决定脾脏栓塞范围和次数,8例伴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者栓塞前加行静脉套扎术(EVL).栓塞后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血常规.结果本组经1~4次LPSE,累积脾栓塞面积为30%~70%,脾功能亢进完全或部分缓解,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TACE联合LPSE治疗后1周,WBC和PLT有显著提高(P<0.01),并能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RBC无明显改变(P>0.05).TBIL、ALT和AST升高,ALB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8~26个月随访期内,6,12,18,24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89%,71%,63%,15个月内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结论TACE联合LPS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有效方法,肝癌病人反复多次LPSE能防止脾脏过度栓塞,减少并发症,更能巩固疗效.
-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预测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改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疗效预测因素.方法 7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因严重血小板减少接受PSE治疗.以其中具有完整腹部CT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随访超过1年的34例为研究对象.通过CT影像后处理软件测量术前脾体积、非梗死脾体积,计算梗死脾体积及脾栓塞比例.对多个可能影响术后血小板升高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例患者脾栓塞比例平均为63.3%.术后1、6个月及1年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年血小板计数升高值与脾栓塞比例、胆碱酯酶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非梗死脾体积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术后1年血小板计数升高值(×109/L)=-47.723+1.514×脾栓塞比例(%)-0.054×非梗死脾体积(ml) +0.005×胆碱酯酶(U/L),R2=0.808.ROC曲线分析确定术后1年血小板计数升高≥60×109/L时,脾栓塞比例及非梗死脾体积的佳截断值分别为68.2%、211.5 ml.结论 脾栓塞比例、非梗死脾体积和胆碱酯酶水平是PSE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脾栓塞比例≥68.2%、非梗死脾体积≤211.5 ml是确保疗效的重要因素.
-
自体毛发脾动脉栓塞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
目的 探讨用患者自体毛发作为栓塞材料行脾动脉栓塞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意义和方法,寻找理想的脾动脉栓塞材料.方法 肝癌TACE同时用患者自体毛发做为栓塞材料行PS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30例,根据病人肝功能情况及脾亢程度决定脾脏栓塞范围和次数.栓塞后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血常规.结果 本组经1~4 次PSE累积脾栓塞面积为30%~70%脾功能亢进完全或部分缓解,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TACE联合PSE治疗后1周,WBC和PLT有显著提高(P<0.01),并能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RBC无明显改变(P>0.05).TBIL、ALT和AST升高,ALB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8~24 个月随访内,6,12,18,24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85%,76%,62%,15个月内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结论 自体毛发脾动脉栓塞联合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有效方法,患者自体毛发是一种理想的栓塞材料.
-
部分性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目的 部分性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及分析. 方法 对8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 结果 本组82例经部分性脾栓塞治疗,显效67例(占81.7%).良效12例(占14.63%),无效3例(占3.65%,)总有效占96.34%. 结论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对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脾脏栓塞的范围、程度对疗效起决定性作用.
-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脾栓塞范围与疗效关系.方法 1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分为2组:第1组5例,脾栓塞范围40%~59%;第2组11例,脾栓塞范围60%~80%,并随访1年.结果 血小板计数2组近期缓解(CR+PR)有效率分别为81.3%,93.8%;远期缓解有效率分别为62 5%,87.5%;1年复发率分别为23.1%,67%.白细胞计数2组远期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1.4%,82.2%1午复发率分别为28.6%,17.8%.虹细胞计数2组远期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0%,83.3%,1年复发平分别为22.2%,11.8%.结论 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疗效好,脾亢复发率低.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脾梗死救治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脾梗死等血栓栓塞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脾梗死、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脾栓塞后继发脾梗死、弥散血管内凝血,给予脾切除、血浆置换等积极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当继发症状完全缓解后继续规律化疗。结论加强临床医生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高凝状态的认识及监测,同时,当患者出现栓塞表现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
-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观察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术后血象及门脉压力的改变.方法:观察行PSE的216例肝硬化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其手术前后肝脾血流动力学、血像、脾脏大小等变化.结果:PSE术后,外周血象明显升高(P<0.05),脾脏不同程度缩小(P<0.05),消化道出血次数明显减少,结论对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脾亢患者实施PSE治疗,血细胞数值有不同程度升高,达到了治疗脾亢的目的,消化道出血减少,提高了生存质量.
-
乙肝肝硬化患者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目的:观察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60例乙肝肝硬化并发脾亢患者进行观察,按照患者部分脾栓塞术后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将其分为两组,A组80例未行抗病毒治疗,B组80例行抗病毒治疗。对上述患者进行6个月的观察,包括病毒载量、肝功能检查及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A组治疗第6个月的各项肝功能监测数据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3个月后乙肝病毒载量及发生再发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脾栓塞术后乙肝病毒载量均有升高,且肝功能无明显改善,而加强术后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EVL-PSE联合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症的研究
目的:采用EV-PSE(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部分脾栓塞术)联合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胃静脉曲张,并随访6~74个月,平均42.2个月,旨在研究其对门脉高压并发症近期、远期疗效、安全性及有无免瘦功能损害.方法:急诊胃镜确诊食管静脉曲张出血47例,立即行急诊EVL止血.首次止血成功后行PSE,必要时再行重复EVL.结果:47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均止血成功,无近期再发出血,32例曲张静脉消失,15例退缩到Ⅰ度,曲张静脉消失率68.1%,(P<0.05).PSE后,47例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均显著上升(P<0.01),47例免疫功能无明显改变(P>0.05).28例门脉高压性胃病程度均减轻.9例并胃静脉曲张者,胃静脉曲张程度减轻.CT测量脾梗面积30%~7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肝肾功能损害加重.随访6~74个月,平均42.2个月,仅2例复发静脉曲张达Ⅲ度,复发率4.3%,其中1例复发出血,复发出血率2.1%.结论:EVL-PSE联合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胃静脉曲张疗效确切、安全,对免疫功能无影响.联合治疗减少近期、远期复发出血,降低曲张静脉复发率及重复套扎次数.
-
功能性脾动脉血流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近期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脾动脉血流栓塞术(F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6例肝癌患者均为肝硬化并脾大,脾功能亢进,在肝癌栓塞同时行脾脏栓塞,术后3、7、30d和3个月检查白细胞、血小板,观察术后临床反应.结果 术后3、7、30 d和3个月白细胞[(9.4±2.1)×109/L、(9.3±2.3)×109/L、(8.6±2.1) ×109/L、(6.4±1.6)×109/L与(2.6±1.4)×109/L]、血小板计数[(94±23)×109/L、(140±32)×109/L、(136±38)×109/L、(119±26)×109/L与(32±18)×109/L]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发热、食欲下降、恶心、脾区不适,均有脾区疼痛,其中6例需临床对症处理,左侧胸水3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功能性脾动脉血流栓塞术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经动脉导管脾栓塞术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
1 临床资料 男性,48岁,两年前患者经常低热、乏力、食欲不振,易发创伤性皮下瘀血,症状加重1m而入院。查体:全身多处陈旧及新发皮下瘀血、脾肿大、下界在左肋也3.0cm、双下肢轻度浮肿。检查:血色素111g/L,血细胞总数:3.0×109L,血小板102×109L,肝肾功能正常,复部B超:肝硬化、脾大。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增生改变。诊断:"肝硬化、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
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免疫性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血小板自身抗体所致的免疫性疾病,治疗方案很多,疗效不一.
-
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的护理
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脾亢)严重危害患者健康,手术治疗被认为是佳的治疗手段.近年开展的部分脾栓塞术(PSE)改变了传统治疗方法,并获得满意疗效.1999年至今本院采用PSE治疗39例肝硬化伴脾亢患者,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脾部分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远期疗效观察
我们自1991年3月开展了脾部分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年半间共做16例,成功15例,距今早已有7年时间,为了解脾栓塞的远期疗效,我们对此15例患者做了追踪观察,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