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利用种植钉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低角病例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使用种植钉治疗成人安氏Ⅱ1类低角错合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安氏Ⅱ1类低角错合拔牙患者11例,均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使用直丝弓矫治器配合种植钉进行矫治,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对比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软组织Z角增大,颏唇沟、鼻唇角减小;骨组织指标∠ANB、Wits值减小,∠OP-FH、∠MP-SN、∠FH-MP增大;牙性指标中∠U1-SN、∠U1-PP、∠L1-MP、∠U1-NA、U1-NA距减小,∠U1-L1增大,以上指标通过t检验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种植钉能够对安氏Ⅱ1类低角错合在支抗方面进行有效控制,获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
-
不锈钢种植钉支抗内收上颌前牙时两种植入部位稳定性的比较
目的 比较使用不锈钢种植钉支抗内收上颌前牙时,两种不同植入部位种植钉的稳定性.方法 选取因上颌前突而行拔牙矫治的患者7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4例,均使用不锈钢种植钉支抗技术内收上颌前牙.对其中14例男性、22例女性患者于上颌5、6间颊侧植入种植钉,对另14例男性、22例女性患者于6、7间颊侧植入种植钉.比较两种不同植入部位种植钉的松动率.结果 两种不同植入部位种植钉松动率的比较,位于上颌5、6间颊侧植入组,松动率为23.38%,位于6、7间颊侧植入组,松动率为6.74%,前者松动率高于后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使用不锈钢种植钉支抗内收上颌前牙时,植入于上颌6、7间颊侧,种植钉稳定性优于植入于上颌5、6间颊侧.
-
微种植钉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成人中线不齐
患者女20岁,汉族.因牙齿不齐、前牙咬合不好求治.无全身性疾病史;无家族遗传史及正畸治疗史.一、临床检查1.面部检查:面型不对称,右面部较为丰满,颏部向右偏斜,上唇略显短缩;长面型.2.口内情况:恒牙列,右侧磨牙近中尖对尖,左侧磨牙中性偏近中,右侧尖牙中性关系.前牙对刃;23缺失;17/47正锁(牙合);上下牙列中线不齐,上中线左偏约5 mm,下中线右偏约1 mm;下前牙严重拥挤,下牙弓拥挤度约9 mm.
-
种植体支抗远移全牙列的临床应用
稳定而简单的支抗是正畸治疗成功的关键,微型种植体从九十年代初因其具有稳定性、异物感小、即刻加载等独特优势在临床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二十年来,种植体支抗被应用在牙齿移动的各个方面,而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①内收前牙;②压低前牙和磨牙;③推磨牙远移;④竖直磨牙.对于利用种植钉支抗后移整个全牙列的研究则鲜有报道,近年来我科利用种植体支抗远移全牙列的成功治疗患者数十例,并从中选出一典型病例进行阐述,介绍用种植钉远移全牙列的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经验,为临床医生更好推行和使用此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
平面导板配合种植钉非减数矫治安氏Ⅱ类深覆(牙合)临床观察
目的 应用固定式平面导板配合种植钉牵引,采用非减数方法矫治安氏Ⅱ类深覆(牙合),探讨其临床要点.方法 2009-2012年在广州市荔湾区口腔医院就诊的安氏Ⅱ类错(牙合)伴有轻度上颌前突或下颌轻度后缩患者41例,其中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21例,Ⅱ2错(牙合)患者20例.采用上颌选择性拔除第三恒磨牙,下颌不拔牙或拔除第三磨牙,矫正器采用Smart-clip系列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器,选用A1自攻型不锈钢微种植钉,在颧牙槽嵴区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交界区植入;制作固定式平面导板打开咬合,排齐整平后利用种植钉整体内收前牙,竖直磨牙或推磨牙向后,调整覆(牙合)覆盖及尖、磨牙关系至正常.结果 41例患者除2例种植体松动脱落,其余患者第一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显著性移动,患者颜面侧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安氏Ⅱ1患者SNA角、U6-Y距、覆(牙合)及覆盖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2患者U1-Y距、U1-X距及覆(牙合)明显减少,覆盖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面导板配合种植钉能够有效治疗安氏Ⅱ1和Ⅱ2错(牙合)患者,并达到竖直磨牙或推磨牙向后效果;对安氏Ⅱ类错(牙合)伴有轻度上颌前突或下颌轻度后缩患者,可选择非减数矫治.
-
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远中移动上颌牙列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对比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远中移动上颌牙列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有效应用种植钉远中移动骨性Ⅱ类错的上颌牙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的骨性Ⅱ类错成年女性患者24例.年龄21~26岁,平均(23.8±1.2)岁.按种植钉的植入部位平均分为3组:A组,将种植钉植入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B组,将种植钉植入颧牙槽嵴区;C组,将种植钉植入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和种植钉施力4个月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观察各组上颌牙列远中移动的临床效果和特征.结果 各组患者种植钉施力4个月后较治疗前,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明显(均P< 0.05).其中A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为明显,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角度(MTD)为2.28°±0.14°;B组患者上颌切牙及上颌磨牙明显压低,上颌中切牙切缘到X轴的距离(U1-X)减小(1.0±0.9)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面突点到X轴的距离(U6-X)减小(1.4±0.7)mm;C组患者上颌牙列远中移动为明显,上颌中切牙切缘到Y轴的距离(U1-Y)减小(2.0±0.8)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面突点到Y轴的距离(U6'-y)减小(2.6土1.2)mm;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均可远中移动上颌牙列,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植入种植钉时,上颌第一磨牙产生明显远中倾斜移动;在颧牙槽嵴区植入种植钉时,对上颌切牙及磨牙产生压低作用;在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植入种植钉时,远移上颌牙列的效率高.
-
上颌后牙颊侧种植体支抗植入区CBCT的综合评价
目的 以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估上颌后牙颊侧种植体支抗植入区的解剖特点,为临床种植钉的成功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成人和儿童各21名进行CBCT扫描,选取距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侧釉牙骨质界(Cemento Enamel Junction,CEJ)4 mm和7 mm两个截面作为参考平面,对上颌左右侧5~6根间和6~7根间的皮质骨厚度和密度、松质骨密度、根间短距离和皮质骨距根间窄处距离进行测定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上颌第一磨牙颊侧从近中向远中皮质骨厚度和骨密度均增大(P<0.05);皮质骨距根间窄处距离平均值大于5 mm.结论 选择上颌第一磨牙远中为植入点,采用直径1.3 ~2.0 mm,螺纹长度6 mm的种植钉,以与骨面成30°的小角度植入,可使种植钉植入更为安全稳定,但儿童谨慎使用种植钉.
-
种植钉辅助年轻成人上颌扩弓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年轻成人使用种植钉辅助螺旋扩弓器上颌快速扩弓后的效果。方法选取32例扩弓的年轻成人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6例),行种植钉辅助螺旋扩弓器扩弓;对照组(16例),行传统螺旋扩弓器扩弓。两组患者分别测量扩弓前后上颌左右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之间水平横向宽度,以及腭弓连线与腭中缝的交汇点以下5 mm水平横向宽度,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牙体长轴间夹角。实验组患者扩弓前和扩弓后不同时期(0、3、6、12个月)上颌左右第一磨牙连线与腭中缝的交汇点以下5 mm水平横向宽度。分析扩弓前后宽度变化,牙齿牙槽突的倾斜移位情况和实验组腭中缝扩大后的稳定性。结果两组扩弓方式均能有效使上颌横向扩大,实验组以腭中缝的扩大为主,对照组以牙齿牙槽突的颊向倾斜移位为主。实验组扩弓1年内腭中缝的扩大有复发。结论年轻成人使用种植钉辅助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能够有效地使上颌横向宽度扩大,以腭中缝扩大为主。在1年内腭中缝的扩大有复发。
-
微形种植钉在成人错(牙合)正畸中的应用
上颌前突属于口腔科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一般称为“暴牙”,严重影响患者的面型美观[1-2].选择有效的正畸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对收治的上颌前突患者40例采用微形种植钉治疗,现报告如下.
-
上颌种植钉配合摇椅曲内收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
目的:通过改变摇椅曲度和游离牵引钩高度来分析牙齿的受力情况.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Mimics建模软件和Ansys分析软件,建立上牙列及其支持组织、以及不同曲度摇椅曲(5°、10°、15°、20°、25°)和不同高度的牵引钩(2.1mm、4.0 mm、5.5 mm)模型,施加1.5N向后的内收力.结果:牙齿受到的应力值大于牙周膜,牙齿应力集中区主要在托槽和颊面管区域,牙周膜主要在牙颈部.尖牙受到的应力值大,其次是侧切牙.结论:牙齿和牙周膜所受到的大应力都是随着摇椅曲和游离牵引钩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
正畸治疗对下颌髁突肥大术后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目的:评价正畸治疗对下颌髁突肥大术后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并探讨其术后关节的稳定性.方法:下颌髁突肥大高位切除术后转诊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7~34岁,平均21.2岁,采用固定或隐形正畸治疗,种植钉压低患侧上颌后牙.术前、术后及正畸后进行颞下颌关节功能对比,常规拍摄锥形束CT(CBCT),头颅定位侧位片,Tc99 m_MDP颌骨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检查,着重测量关节间隙的改变.结果:术前患侧和健侧比较关节间隙(包括前间隙、上间隙及后间隙)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后及正畸后各关节间隙手术侧与非手术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髁突高位切除术联合术后正确的正畸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由于髁突肥大导致的颜面及错(牙合)畸形以及由此引发的颞下颌关节障碍,正畸治疗后髁突回到关节窝正常位置,患侧髁突改建,稳定性较好.
-
摇椅弓配合种植钉非减数矫治前牙开(牙合)
目的 研究摇椅弓配合种植钉技术矫治前牙开(牙合)的效果,探讨该技术矫治开(牙合)的机制和临床要点.方法 选择18例青少年前牙开(牙合)患者,应用摇椅弓配合后牙区种植钉及前牙段垂直牵引进行矫治,分析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变化.结果 矫治后上下磨牙直立并略压低,上、下颌切牙伸长且上切牙内收,(牙合)平面平整,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上下唇略内收.结论 摇椅弓配合种植钉技术能有效矫治青少年牙性前牙开(牙合),该技术矫治机理与MEAW技术相似,对轻度拥挤病例可以推磨牙向后并内收前牙.
-
探讨四手操作在不锈钢微种植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口腔四手操作以其高效率,高质量的医护配合协调操作,在现代口腔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1].微种植体种植钉是口腔正畸中一种新型的支抗方式,即通过小手术的方式将种植钉植入患者的上下颌骨内以达到支抗的目的,同时配合固定矫正器使临床操作简化,疗程缩短,提高矫正效果,现正被正畸治疗所广泛应用.
-
种植钉牵引保存上颌前牙残根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种植钉辅助正畸加力牵引上前牙龈下残根,评价其使用效果。方法选择上前牙冠折病例18例,前牙10例,前磨牙8例。在需要牵引的牙齿附近植入2颗彼此平行的微种植钉,用树脂粘接托槽,将片段弓固定在托槽上,牵引龈下残根。结果所有患牙断端均达到龈缘上1mm以上,向移动距离为2.8~4.3mm。15例合格,3例修复体松动达Ⅱ度,判定为不合格。结论利用正畸方法牵引龈下牙根,再行桩冠修复,可有效地解决前牙美观的问题,这种方法不需要以邻牙或对牙作为支抗,能有效避免支抗牙移位或支抗丧失的不良反应。
-
微种植钉结合滑动法矫治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
安氏Ⅱ类错(牙合)是正畸临床上为常见的一类错(牙合)畸形.骨性Ⅱ类错(牙合)表现为发育过度的上颌骨和/或伴下颌后缩;牙性Ⅱ类错(牙合)表现为磨牙远中关系,可伴前牙覆盖过大.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可利用其生长发育潜力通过功能矫形的方法前导后缩的下颌骨;严重骨性畸形的患者则需要成年后通过正颌手术纠正异常颌骨关系.
-
关于正畸微种植钉在前牙植入位点的系统评价
目的:通过采用CT或CBCT评估硬组织如牙槽骨厚度、骨深度、骨密度的参数,系统评价正畸种植钉在前牙区的植入位点.方法:检索CENTRAL,MEDLINE,EMBASE,和CNKI共4个数据库.检索日期截止201 3年3月1日.检索主题词为“CT”、“种植钉”.筛选符合纳入条件的植入区域“上颌前牙颊侧区域、上颌前牙腭侧区域、下颌前牙颊侧区域”.不同文章中的计量资料将用评分系统来定性.结果:检索到的831篇文献中,8篇符合笔者的纳入标准.正畸微种植钉在前牙的适合植入位点是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适替代区域是侧切牙与尖牙之间,在上颌腭侧区域则是中切牙间或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结论:虽然不同研究间异质性较大,但对于采用CT或是CBCT来评估前牙区理想植入位点,其不同的解剖学参数却共性很高.侧切牙与第一前磨牙间的区域是适的前牙区植入位点,但根间距这一关键因素作为影响种植钉植入因素仍需学界进一步研究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