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肢痿证从腹股沟区论治
下肢痿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和理论研究,认为下肢痿证与腹股沟区关系密切,该文从经络、经筋和解剖角度对腹股沟区与下肢痿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初步阐明了从腹股沟区论治下肢痿证的原理.
-
针刺经筋结点结合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笔者2009-07~2010-07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一病房的住院患者共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小者43岁,大者75岁;脑梗塞患者49例,脑出血患者11例.将以上印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
三维正脊法配合经筋穴位针刺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经筋理论指导下三维正脊疗法配合针刺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经筋三维正脊疗法配合经筋穴位针刺,对照组采用屈膝屈髋垫枕复位法配合经筋针刺.治疗4W后观察2组患者VAS和JOA评分情况,并对疗法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实际完成病例75例.观察组3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3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0.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及JOA评分组内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正脊疗法配合经筋穴位针刺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可很好地缓解及疼痛,恢复腰椎功能.
-
基于经筋理论的毫火针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及理论探讨
目的:观察基于经筋理论的毫火针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理论基础.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采用毫火针刺法,取痉挛上肢手三阴经经筋结聚的腕、肘、肩等大关节附近及肌肉痛点、结节等处针刺,隔天治疗1次,1周共3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等级及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经毫火针治疗后,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等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基于经筋循行理论的毫火针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肢的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
-
从中西医对照研究略谈对经络本质的认识
从中西医对照研究角度,浅析经络、卫气和经筋与血管、神经的关系,研究发现经脉和络脉与西医学的血管关系密切,卫气和经筋与西医学的神经关系密切.
-
析“以痛为输”
历代医家对“以痛为输”进行了解释,近代学者结合临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疼痛点的不同认识,二是与阿是穴的关系。重温《内经》有关条文,认为“以痛为输”是《灵枢·经筋》提出的取穴方法,而经筋病变多集中于入腠袭筋之体表筋肉之处,其症候主要表现为疼痛为主,并以压痛为主要病理反应,而经筋不能传输气血,无穴可言,唯有“以痛为输”作为治疗经筋痹证的优化取穴方法。“以痛为输”属阿是取穴法的一种,与经穴、奇穴以外无明确定位的一类腧穴的总称---阿是穴的概念不同,当明辨之。
-
经筋实质管窥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经筋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传统解释认为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系统,而部分学者认为经筋是神经系统,二者在<内经》关于经筋方面的内容理解不同,但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都非常巨大,不能偏颇一方.
-
谈“以知为数”
近几十年来中医对经筋理论与经筋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在针灸、骨伤学界,相继成立了各级经筋学会,为经筋与经筋病的研究、交流提供了平台.学界一致认为经筋理论指导下诊治的经筋病有别于经脉病,其随经脉分布,受经气濡养而发挥"主束骨利机关"的作用.病变主要表现为"筋急"、"筋纵"二类,其治则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
针刺眼部经筋治疗外展神经麻痹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眼部经筋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相比较.方法:针灸经筋结点组15例,针刺传统穴位组15例,观察两组疗效,起效时间,疗程情况.结果:针刺眼部经筋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针刺传统穴位组为6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针刺眼部经筋组在起效时间,疗程,复发情况均优于传统针刺组.
-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中医理论基础探讨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所致的疼痛、感觉异常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本文通过分析其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探讨其中医理论基础,以拓宽相关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刺疗法的机制。
-
经筋齐刺法治疗膝骨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经筋齐刺法与常规取穴针刺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按照经筋理论,分为四型取穴,针刺方法采用齐刺;对照组采用血海、犊鼻、足三里等穴常规针刺.经过4周治疗,对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参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优等改善率方面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筋齐刺法治疗膝骨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
肩周炎从经筋论治验案举隅
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是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变和慢性无菌性炎症.炎症导致关节内外粘连,从而影响肩关节的活动.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故又称“五十肩”.因患病以后,肩关节不能随意运动,好像被冻结或凝固,故亦称“冻结肩”、“肩凝症”.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经筋理论强调,临床对筋肉关节病证的治疗,关键在调理经筋局部,“以痛为腧”,使治疗落实到具体的病变部位.
-
“经筋刺法”配合推拿对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配合推拿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经筋刺法”配合推拿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面神经肌电图运动潜伏期、面神经运动传导波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恢复面神经功能方面两组均有疗效,但“经筋刺法”配合推拿治疗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不同介入时间周围性面瘫多伦多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介入时机愈早,疗效愈显著。结论“经筋刺法”配合推拿治疗对恢复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
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肩部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有效方法.
-
经筋排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经筋排刺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选择中风后肩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经筋排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疼痛分级指数评定(PRI)、视觉模拟定级评分(VAS)和现有痛强度(PPI).结果 两组治疗后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各项评分(PRI、VAS、PPI及总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筋排刺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痛的有效方法.
-
火针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火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就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火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前后观察患者患肢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测量)、简化Fugl-Meyer评分、水肿评分.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ROM、简化Fugl-Meyer评分及水肿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VAS评分、ROM及水肿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简化Fugl-Meyer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能有效地缓解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肩关节的疼痛、肩关节外展及上举活动度和患侧上肢的水肿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关键词: 火针疗法 肩手综合征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 中风后遗症 经筋 -
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在必要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MAS)、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更为明显. 结论 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
多针浅刺与行气法治疗面肌痉挛37例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71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采用多针浅刺法和行气法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赛立泰、苯妥英钠和八珍汤合止痉散等镇静安神中西药治疗.均10 d为1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愈率、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针浅刺与行气法结合治疗面肌痉挛效果较药物治疗明显.
-
经筋-经络的初始形式——从马王堆帛书探讨经络学说的形成
笔者近年来通过对脊柱疾病推拿治疗中有关“筋骨并重,理筋为先”原则验证研究中发现,原先为临床工作者忽视的人体本体感觉系统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健康中所发挥的作用竟是如此的重要,进而开始探讨经筋理论,并有越来越多的自信,认为现存经络学说中的经筋就是初始经络的蕨遗形式.1 问题的提出目前所能见到经络的早文献为湖南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文物《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种帛书[1].表现了《内经》成书前,古人对经络认识的概貌.
-
"以知为数"释义
在<灵枢·经筋>中,每一段经筋病的结尾部分,都有一段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字:"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关于文中的"以知为数"一语,河北医学院的<灵枢经校释>一书中注释道:"知,治病获效或病愈的意思,数,指针刺次数的限度."在原文的语译中,将此语解释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然而如此解释,这句话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任何疾病的治疗中,"针刺的次数"几乎都是"以病愈为度"的,而此语却独见于该篇,可见其必有特殊含义.也就是说,这是针对经筋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法则.而且将"以知为数"解释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也与原文语意相互矛盾,因为在原文中明明有这样的论述:"足少阴之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手少阴之筋……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退一步讲,就算原文的本意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的话,从语序的角度来讲,也应将其置于"以痛为输"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