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

    作者:杨伟;刘启榆;王忠;周西;罗倩

    目的 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微小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47例同时行2D-DSA、3D-DSA及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检查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分析三种方法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敏感度及其优势和劣势.结果 4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中3D-CTA检出32例,漏诊13例,误诊2例,敏感度68.1%;2D-DSA检出43例,漏诊2例,误诊2例,敏感度91.5%,3D-DSA检出45例,漏诊2例,敏感度95.7%.结论 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敏感度优于CTA,且3D-DSA优于2D-DSA.

  • 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郑许强;肖玉辉;周振寿

    目的 分析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间收治的55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28例)、对照组(27例),2组患者分别接受MSCTA检测与三维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在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中的准确率情况,评价MSCTA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MSCTA的检出率为92.86%(26/28),三维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出率为92.59%(25/2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技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效果显著,其图像成像质量更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影像学信息,可在临床治疗中做进一步推广.

  • 低管电压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奇丽霞

    目的:研究低管电压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6月6日—2017年6月10日期间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00例,根据扫描管电压的差异分为低管电压C T A组和常规管电压CTA组.将两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以及诊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低管电压CTA组的CTA客观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与常规管电压CTA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CTA主观图像质量、诊断准确率对比数据差别不大(P>0.05).结论: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中,低管电压C T A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率的前提下使辐射剂量降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 应用价值

    作者:茅枭骁

    目的:探析256层螺旋C T血管成像(M S C T 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4月期间37例疑似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 T脑血管成像检查,将图像传到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脑血管三维成像(3D-CTA),检测患者微小动脉瘤情况,与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C T A血管成像显示出,37例患者中,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28例,其中前交通微小动脉瘤8例,大脑后微小动脉瘤3例,左后交通微小动脉瘤6例,右大脑中微小动脉瘤7例,右后交通微小动脉瘤4例.CTA清楚显现出微小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部位等,微小动脉瘤36个,患者MSCTA表现与DSA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38.结论:MSCT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操作简便,安全快捷,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护理观察

    作者:苏艳玲;希奉菊;陈琳;何雪华;林锦乐

    目的:探讨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手术的观察及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20名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例病人中总共19例致密栓塞,其中18例术后3~6个月再次入院行DS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复发,2例因其他原因死亡;经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瘤体深度及体颈比例与患者结局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1( P<0.05)、0.658(P<0.05);动脉瘤形态与手术时间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8,P<0.05),提示动脉瘤越不规整,则需花的手术时间则越多;随之将影响术后转普通病房还是重症医学科的选择,相关系数分别为0.52(P<0.05)、0.632(P<0.05)。结论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是安全的、可靠的,但对护理配合要求高,需配合医师充分评估动脉瘤形态,记录手术角度及路径,配合医师完成术中微导管塑型,配合弹簧圈填塞过程,密切观察,发现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情况,同时需重视术后护理。

  • 容积重建成像3D-CTA与3D-DSA在诊断急性破裂性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研究

    作者:曾少建;舒航;陈光忠;李昭杰;詹升全;林晓风;周东

    目的 对比研究容积重建成像三维CT血管造影与三维DSA(3D-DS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广东省人民医院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1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先采用采用GE公司的Light Speed Plus 64排容积螺旋CT机获得原始图像,采用容积重建成像技术(VR)进行三维重建.并辅助运用多轴面重建(MPR),然后再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并行3D-DSA成像.结果 本组1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为颅内微小动脉瘤11例,均经开颅手术证实;其中CTA诊断11例,3D-DSA诊断10例.容积重建成像CTA清晰显示颅内微小动脉瘤、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与3D-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方法,为急症手术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可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 3D-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对治疗指导意义的探讨

    作者:蔡红法;张栋;刘一之;倪才方

    目的 探讨3D-DSA 对颅内微小动脉瘤(大径≤ 3mm)(Very Small Cerebral Aneurysms,VSCAs)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0 年12 月至2011 年8 月间66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正侧位+ 各种斜位)及二维旋转DSA 造影,并经3D-DSA 重建,包括表面阴影重建(SSD),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结果 66 例患者中发现39 例共50 枚动脉瘤(阳性率59.09%),其中VSCAs 占10 例11 枚(占动脉瘤总数的22.00%),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6 枚,眼动脉段、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各1 枚.其中,6 例行动脉瘤夹闭术,4 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VSCAs 在3D-DSA 下均清楚暴露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结论 3D-DSA 在显示动脉瘤特别是直径小于3 的微小动脉瘤的载瘤动脉的走向、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体的长短径、瘤颈显示、瘤颈的宽窄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方面有着显著地优势,使用3D-DSA 能更正确判断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准确选择第1 枚弹簧圈,并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

  • 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陆军;祁鹏;翟乐乐;姜学丽

    目的 评价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长径≤3 mm)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北京医院44例48个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44例患者中,男20例,女24;平均年龄57.8岁;Hunt-Kosnik分级:0、1~2和3~4级的患者分别为11、23和9例,1例无法确定分级.48个动脉瘤中,动脉瘤瘤体长径均≤3 mm;前交通、大脑中、后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依次分别为11、8、14和12个,胼周、椎和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各1个.39个动脉瘤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其中13个辅以支架,6个栓塞临时使用了球囊),9个动脉瘤仅在载瘤动脉内放置了支架.结果 39个囊内栓塞的动脉瘤中,9个动脉瘤100%栓塞,20个90%,9个80%,1个<80%.术中破裂出血1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2例,小脑梗塞致共济失调1例.对所有患者临床随访4~90个月无出血,13例在术后4~72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再生长.结论 破裂与未破裂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初步结果有效.

  •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及预后随访分析

    作者:吕光淘;王海全;王德明;黄小龙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实施LVIS支架辅助栓塞的8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栓塞,成功率为100%,经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I级栓塞76.25%(61/80),Ⅱ级栓塞21.25%(17/80),Ⅲ栓塞2.50%(2/80),有1例患者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2例患者术后72h内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率为3.75%(3/80),所有患者均无围术期出血、短暂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死亡发生;手术至出院时间为8~23d,平均(15.48±3.94)d,出院时Hunt-Hess分级较入院时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时间7~11个月,平均(9.34±1.24)月;随访期间Raymond分级I级栓塞的患者动脉瘤均维持稳定,无复发病例,Ⅱ级、Ⅲ级栓塞的患者无动脉瘤颈、瘤腔增长表现;mRS评分显示,75例0分,5例1~2分,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在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中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效果满意,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预后较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体会(附21例报告)

    作者:杨明标;徐洪波;朱新洪;向海;郭灿;杨焕松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即刻栓塞结果及随访结果.结果:血管内完全栓塞13例(61 .9% ) ,瘤体造影剂残留6例(包括单纯支架植入2例 ,瘤颈栓塞及前交通动脉优势侧闭塞1例)(28 .6% ) ,瘤颈残留2例(9.5% ).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4.8% );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双抗未见血栓事件.术后死亡2例(9 .5% ).术后13例影像学随访6个月~1年(CTA或DSA) ,未见复发病例及需要再治疗病例.19例临床随访中 ,生活自理即达到临床治愈17例(89 .5% ),轻度肢体活动功能障碍1例(5 .3% ),认知功能障碍1例(5 .3% ),术后无再出血病例.结论:熟悉栓塞材料及熟练的操作技巧 ,经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其手术并发症、病残率、死亡率相对较低.

  • 颅内微小动脉瘤256层3D - CTA 与3D - DSA 的对照研究〔1〕

    作者:周林锋;王建俭;蔡锦杏;梁海毛

    目的:探讨256层3D CT 血管成像(3D - 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I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D - CTA 及3D - DSA 诊断的38例(40个)颅内微小动脉瘤,以3D - DSA 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对动脉瘤数目、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子瘤显示的差异。结果:3D - CTA 显示38个微小动脉瘤,漏诊2例2个,2例3D - CTA 显示单个动脉瘤,3D - DSA 证实为2个动脉瘤。3D - CTA 显示2例假阳性。颈内动脉7个,基底动脉环18个,大脑前动脉8个,大脑中动脉7个。CTA 与 DSA 两者均能清楚显示 IMA 特征性征象情况。结论:256层3D - CTA 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显示清晰,与3D - DSA 检出无明显差异。256层3D - CTA 可以作为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罡

    目前,颅内动脉瘤主要以手术治疗与血管介入治疗为主,目的均在于利用先进的显微外科技术将动脉瘤排除在脑循环系统外,解除动脉瘤对周围邻近组织的压迫,从而彻底治愈动脉瘤达到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治疗效率及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文章分析总结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新方式、病理机制、血管内介入法的有效性,为日后临床更好的治疗该病,促进病人康复与预后提供参考.

  • 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比较研究

    作者:刘文晶;张昌伟;王均;白亚强;张渊;许伟

    目的 比较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75例.A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B组采用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统计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情况及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评定患者术后3个月短期预后情况,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6.0%(12/75),显著高于A组的5.3%(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预后良好比例为96.0%(72/75),显著高于A组的86.7%(6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维度评分均上升,且B组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均可获取较好的手术效果,但血管内介入栓塞微创,对机体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生活质量高,但其手术难度高,学习曲线长,且脑血管痉挛发生风险大.

  • 16层CTA与3D-DS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价值比较

    作者:李艳;佟丹;王大伟

    目的:对比研究16层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VSA)的价值,以利于临床准确选择检查方法.方法:①收集行16层CTA及3D-DSA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VSA患者31例,比较CTA和3D-DSA检出VSA情况;②使用CTA容积再现(VR)和3D-DSA VR图像测量VSA长径,比较两者差异,以此反应瘤体大小差异.结果:①经手术证实34个VSA,CTA诊断32个,3D-DSA诊断33个,两者间VSA诊断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经3D-DSA VR图像测量VSA长径较CTA-VR图像测量值大(P<0.05).结论:①16层CTA和3D-DSA均能准确诊断VSA,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②VSA瘤体于3D-DSA VR图像上较CTA-VR图像上大.

  •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技术探讨

    作者:杨少春;黄小玉;邱传珍;罗穆云;华顺德;陈金明;高志强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5枚接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7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死亡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36枚颅内微小动脉瘤中22枚(61.1%)达到致密填塞,14枚(38.9%)非致密填塞.25枚动脉瘤获得3~24个月随访,22枚完全闭塞,1枚留有残颈无变化;患者无再出血,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结论 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操作中不必刻意追求致密填塞.

  •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崔艳峰;徐浩;祖茂衡;顾玉明;张庆桥;魏宁;许伟;刘洪涛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 mm)的技巧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2013年7月收治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2例,其中窄颈动脉瘤7例(颈体比≤1/2),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5例(颈体比>1/2),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 分级方法,术后即刻评价栓塞效果及并发症,术后30 d 根据GOS 评分评定,并进行电话及造影随访。结果12例患者的12枚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8枚(66.7%),瘤腔残留4枚(33.3%)。GOS 评分评定预后5级12例。12例患者术后电话随访1~12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采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但安全性及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 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单中心经验

    作者:顾斌贤;李明华;王武;施万印

    目的 探讨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大径< 3 mm)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2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77个动脉瘤进行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2例,多发性动脉瘤13例.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大小(前后径、上下径、宽颈、大径和瘤颈).随访脑血管造影3 ~ 88个月(平均24.8个月).结果 对所有77个微小动脉瘤成功实施了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10个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9个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破裂出血7例,发生脑栓塞事件2例,术中弹簧圈移位2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42个,次全栓塞30个,部分栓塞5个.除2例死亡外,所有病例进行了至少2次复查(术后3和12个月),其中再通5个,对3个进行了再次栓塞,延迟性弹簧圈移位2例.12个月后复查造影示完全栓塞61个,次全栓塞14个.结论 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安全并有效,联合支架辅助治疗可以降低其再通率.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孙骏;喻永涛;焦建同;吴德权;王诚;邵君飞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立刻再行血管造影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致密栓塞30例(76.9%),不完全栓塞9例(23.1%),其中瘤颈残余5例和部分栓塞4例.39例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有3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DSA复查显示,25例致密栓塞患者的动脉瘤无复发;9例不完全栓塞患者中,除2例患者无变化外,其余患者均动脉瘤完全闭塞.所有患者均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满意,是其理想的治疗方式.

  • 颅内微小动脉瘤3D-DSA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苗增利;张敬;鲁晓杰;蔺玉昌;徐幸;江力;陈开来

    目的 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三维数字减影血管照影(3D-DSA)重建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利用3D-DSA脑血管造影确诊的13例微小动脉瘤(直径<5 mm)患者诊断及治疗资料.结果 13例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动脉瘤1例,椎动脉动脉瘤3例.介入治疗4例,均完全闭塞;夹闭6例;3例保守治疗.无术中破裂或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颅内微小动脉瘤,3D-DSA能增加其检出率,对手术评估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钟伟健;赵庆顺;邓其峻

    目的:探究与分析颅内微小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06-02-2012-02我院收治的16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措施,对所有患者的辅助检查、治疗效果、随访资料等进行分析,并观察其栓塞程度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等。结果本组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栓塞程度为0级患者24例,占15.00%,1级16例,占10.00%,2级2例,占1.25%;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出现轻度偏瘫7例(4.38%),脑梗死4例(2.50%),术后复发4例(2.50%);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Rankin评分为0分共计87例,占54.38%,较1分、2分、3分、4分的患者人数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措施治疗颅内微小动脉出血,患者症状显著缓解,栓塞效果满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好,Rankin评分降低,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并提高生存率,但其远期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总结。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