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海南大学生交往焦虑在手机成瘾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管浩圻;陈丽兰

    目的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实证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孤独量表(UCLA)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海南省5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维度和交往焦虑上女大学生得分(17.27±4.52,42.43±7.31)高于男生(16.15±5.06,40.70±7.92)(t值分别为-2.22,-2.15,P值均<0.05),来自农村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42.37±7.75)高于城镇大学生(40.60±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在手机成瘾中的突显行为、社交抚慰以及交往焦虑上,大三学生得分(10.19±2.91,7.44±2.45,43.07±7.59)高于大一(9.02±3.05,7.40±2.23,42.89±7.56)、大二(9.04±2.93,6.97±2.46,41.70±7.15)和大四学生(8.68±2.89,6.53±2.43,38.17±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192,2.866,8.000,P值均<0.05).手机成瘾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与交往焦虑以及孤独感之间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0.30,0.38,0.30,0.09,0.27,0.24,0.18,P值均<0.05),交往焦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34,P<0.01).交往焦虑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正相关,而交往焦虑是形成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 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

    作者:谢其利;宛蓉;张睿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孤独感关系,为降低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UCLA孤独量表第3版、自尊评定量表(S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从贵州6所高校随机抽取的615名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和479名农村非留守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孤独感高于农村非留守大学新生(t=3.89,P<0.01);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尊、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均低于农村非留守大学新生(t值分别为-2.28,-3.59,-3.30,P值均<0.05);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孤独感与自尊、社会支持各因子、积极应对方式均呈负相关(r值范围为-0.49--0.34,P值均<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22,P<0.01);回归分析表明,朋友支持、自尊、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可解释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孤独感总变异的39.00%.结论 留守经历、朋友支持、自尊、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孤独感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大学 社会支持 孤独
  • 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比较

    作者:岳颂华;陆小云

    目的 了解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差异,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江苏和贵州两地农村小学四到六年级743名儿童,使用社会支持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留守状态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只有东部儿童中存在差异(P值均<0.05),表现为双亲外出儿童社会支持低于单亲外出儿童和非留守儿童(40.68±4.62,45.34±6.33,45.22±6.54),孤独感高于单亲外出儿童和非留守儿童(32.18±10.83,27.85±8.06,26.36±7.61);区域、留守状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孤独感均相关(r值分别为0.517,0.198,-0.469,P值均<0.05);东部和西部不同留守状态儿童孤独感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5,0.85,P值均>0.05),但各留守状态的儿童其孤独感存在区域差异(x2值分别为18.07,23.66,54.74,P值均<0.01).结论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存在区域差异,西部儿童所获社会支持更低,孤独感总体水平及高孤独感的发生率均高于东部儿童.

  • 孤独症与正常儿童父母泛自闭症表型特征分析

    作者:吕莹;张晶宇;张书凯;姚雪;孙彩虹;梁爽;夏薇;武丽杰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与正常儿童父母个性特征是否存在差异,为更好地开展孤独症的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泛自闭症表型问卷(Broader Autism Phenotype Questionnaive,BAPQ),对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研究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57名孤独症儿童和57名幼儿园正常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内容分为冷漠、语用障碍、刻板个性3个分量表.结果 自评量表中孤独症组儿童母亲冷漠、语用障碍和刻板个性3个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92,2.68,2.09,P值均<0.05),且孤独症组儿童母亲冷漠、语用障碍分量表的佳预测值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90,2.06,P值均<0.05);孤独症组儿童母亲自评的冷漠、语用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0.0%与5.4%,23.6%与7.1%)(x2值分别为5.398,5.820,P值均<0.05);佳预测值孤独症组母亲冷漠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18.8%与5.7%)(x2=4.122,P<0.05);而他评量表中仅见孤独症组儿童父亲语用障碍分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t=2.04,P<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母亲更容易表现出冷漠、语用障碍和刻板个性的特征,在对孤独症干预的同时,也应关注其母亲的心理和个性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 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逆境信念与孤独感的相关性

    作者:谢其利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和逆境信念与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为提高相关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UCLA孤独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中国人逆境信念量表,对采用整群抽样、自愿参加的贵州10所高校的497名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和逆境信念与孤独感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3,-0.47,-0.46,-0.27,P值均<0.01).朋友支持、其他支持、逆境信念负向预测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孤独感(β值分别为-0.28,-0.22,-0.09,P值均<0.05),累积解释总变异量的25.50%.逆境信念在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值分别为8.70%,8.94%.结论 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和逆境信念能有效降低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孤独感.

  • 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关系

    作者:刘洋;祖母拉提;葩俪泽

    目的 了解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为促进该地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对新疆喀什地区2 248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924名为留守儿童.结果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量表总分为(80.52±10.23)分,非留守儿童为(85.51±1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00,P<0.01);男生心理弹性各因子得分与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父母外出情况的留守儿童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及量表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各因子及总分与孤独感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因子中情绪控制、积极认识和家庭支持能显著预测儿童的孤独感,解释孤独感65.01%的变异量.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存在密切联系,改善儿童的心理弹性将有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 青少年权谋倾向对孤独感的影响

    作者:常国胜;耿耀国;蔡文娟;李丽;朱重林

    目的 探讨青少年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对两者关系可能有影响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孤独量表同伴提名法,对郑州市901名初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权谋倾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262,P<0.01),亲社会行为与权谋倾向、孤独感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1,-0.288,P值均<0.01).权谋倾向对孤独感的影响部分经由亲社会行为所中介.社会地位对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关联强度有影响,在中、低社会影响水平条件下,亲社会行为可部分中介权谋倾向对孤独感的消极影响(P<0.01);高社会影响水平条件下,亲社会行为不能中介权谋倾向对孤独感的影响.结论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在权谋倾向与孤独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地位对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起调节作用;社会影响对于亲社会行为对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存在调节效应.

  • 河南省中学生孤独感现况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作者:孙经;何健;张丁;杨汴生;王旭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学生孤独感现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7个省辖市和7个县抽取中学生21 870名,使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由中学生自我报告是否有孤独感及其程度.结果 河南省中学生中无孤独感的占38.1%,有轻度孤独感者占33.4%,中度占14.8%,较重占8.0%,严重占5.7%.不同性别、学校类型、学段、是否住宿、是否长期与父母一起生活、学习成绩对中学生孤独感均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学生孤独感程度与其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s=0.596,P<0.05).结论 孤独感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中学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可以从减轻中学生孤独感入手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 中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学校满意度对孤独感的影响

    作者:张见有;江慧;韦嘉;易旭灿;张进辅

    目的 了解当前中学生孤独感现状,探讨中学生学校满意度与其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性,为改善中学生孤独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UCLA孤独量表、感知的同学关系问卷和学校满意度量表,对四川省和重庆市的1 0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59.1%的中学生正处于中等以上程度的孤独;中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学校满意度和孤独感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学校满意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感知的同学关系与学校满意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6,-0.445,0.408,P值均<0.01).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学校满意度对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R2=0.282,P<0.01),学校满意度在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当前中学生的孤独问题不容乐观,其感知的同学关系不仅对孤独感有直接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学校满意度起间接作用.

    关键词: 人际关系 孤独 学生
  • 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段宝军;张彦军

    儿童虐待与忽视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国际上一般将儿童虐待与忽视分为4种类型,即身体虐待、性虐待、心理虐待和各种形式的忽视,其中心理虐待与忽视是儿童虐待与忽视的核心成分,可对儿童造成广泛、深远的不良影响[1-3].以往研究表明,忽视能够正向预测儿童孤独感程度[4];遭受忽视的儿童比正常儿童表现得更为孤独[5];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自我意识之间存在负相关,儿童虐待对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对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6-7].

  •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作者:李艳;张贤;苗磊;刁洪雨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自尊量表(SES)、孤独量表(UCLA),对随机选取的合肥工业大学506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各维度(除突显性外)与自尊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强迫性上网、消极后果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尊是耐受性、强迫性上网、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及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孤独感是强迫性上网和消极后果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自尊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孤独感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强迫性上网和消极后果的程度.

  •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

    作者:董泽松;张大均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2个县4所乡镇中学1 3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留守儿童713名,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结果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的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心理弹性总分上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孤独感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各因子与孤独感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心理弹性的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维度是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

  • 青少年同伴关系在心理分离对孤独感影响中的调节效应

    作者:高燕;黎亚军

    孤独感是青少年期常见的情绪问题,是个体感知到自身的社会人际关系缺失,进而产生的悲伤、空虚或情感饥渴的情绪体验[1].心理分离反映的是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变化的过程,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达到与父母在功能、情感、态度、冲突方面独立的能力[2],是青少年期面临的重要发展任务[3].有研究发现,功能、情感和态度独立水平越高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越差,冲突独立水平越高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越好[4].进入青少年期后,个体与同伴的交往增多,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显著变大.高水平的同伴接纳可以缓解青少年因家庭功能不良所导致的疏离感[5],积极的同伴关系能够调节危险因素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6].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探讨心理分离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同伴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缓解青少年的孤独感提供理论依据.

  • 彝汉族大学生自尊负性自动思维对孤独感的作用机制

    作者:赵科;尹绍清;赖怡

    目的 探讨彝族与汉族大学生自尊、负性自动思维对孤独感的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SES)、自动思维问卷(ATQ)及UCLA孤独量表,对有目的随机抽取的云南省293名彝族大学生和269名汉族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彝族、汉族大学生自尊及负性自动思维与孤独感显著相关(P值均<0.01),自尊与负性自动思维显著相关(P值均<0.01).彝族、汉族大学生的负性自动思维对孤独感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彝族大学生的自尊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不显著,通过负性自动思维间接影响孤独感;汉族大学生的自尊可直接对其孤独感产生影响,也可通过负性自动思维对其孤独感产生影响.结论 彝族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在自尊与孤独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汉族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在自尊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孤独感的影响

    作者:白春玉;张迪;陈容;顾国家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为指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沈阳市2所高中和2所初中的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每个年级抽取4个班级,共1 267名学生.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鞋表(EMBU)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学生孤独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孤独感存在相关,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孤独感呈负相关(P<0.01),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过分干涉与子女孤独感呈正相关(P值均<0.01).低孤独感组与高孤独感组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情感温暖和拒绝否认是影响中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因素.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是中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 小学生孤独感应对方式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

    作者:何华敏;陈良;吴立奇;张大均

    目的 研究小学生孤独感应对方式、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专业性干预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在重庆市开县和万州区选择4所小学,使用儿童孤独感应对方式问卷、儿童孤独量表、同伴提名和友谊质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积极的孤独感应对方式、社会喜好、积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孤独感应对方式、消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路径分析表明,儿童的孤独感应对方式通过2组中介作用来影响孤独感,分别是孤独感应对方式→社会喜好→孤独感以及孤独感应对方式→友谊质量→孤独感.结论 同伴关系是儿童孤独感应对方式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变量.

  • 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身心健康关系分析

    作者:张雪琴;杨丑牛;冯锦清;静进

    目的 了懈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身心健康关系及对策,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进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孤独量表(UCLA)对2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孤独量表得分旱正态分布,UCLA得分平均为(42.70±8.54)分.大学生孤独感得分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独生子女孤独感高于独生子女(P<0.01);21~23岁大学生孤独感高于18~20岁大学生(P<0.01);医学专业大学生孤独感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P<0.01);农村大学生孤独感高于城市大学生(P<0.01).大学生孤独感与母亲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身心健康因子中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呈正相关.结论 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孤独感并加强自我调适,学校应加强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指导,家庭应注重家庭亲密度,增加沟通.

  • 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孤独关系研究

    作者:刘菂斐;王兆良;李文兵;周超;齐海静;胡典

    目的 探讨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方法 使用自我效能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对合肥市601名小学四~六年级儿童(流动儿童309名,非流动儿童292名)进行测查.结果 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孤独与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15%.结论 提高流动儿童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知能力.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水平,有利于促进流动儿童孤独感的降低.

  • 大学新生孤独感与人际关系自我和谐及疲劳感关系分析

    作者:张平;郭梅英;任丽敏

    目的 探讨大一新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与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自我和谐程度和疲劳感的关系,为大一新生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UCIA孤独量表、人际关系诊断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及疲劳量表对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随机选取的292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一新生的孤独感水平(43.6±7.4)显著高于大学生群体(40.1±9.5),男生的孤独感水平(42.8±8.3)显著低于女生(45.1±5.3).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疲劳感总分、自我和谐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因子、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疲劳总分及自我和谐总分能很好地预测孤独感(β=0.34,0.33,0.39,-0.11).结论 大一新生孤独感较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偏高,自我和谐、人际关系困扰及疲劳感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 咸宁市聋哑学生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作者:熊昌娥;陈晓;陈子敏;熊虎;喻嫦娥

    目的 探讨聋哑学生的孤独感和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聋哑学生的心理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咸宁市4所特殊教育学校的1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聋哑男女学生的内外向(E)分、说谎(L)分明显低于常模组(P值均<0.01),情绪(N)分、精神质(P)分明显高于常模组(P值均<0.01);孤独水平明显高于常模组(P<0.01);艾森克(EPQ)的各维度得分、孤独量表(CLS)的得分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分和N分存在正相关(P<0.01),和L分存在负相关(P<0.05),N分和P分、L分、CIS分之间存在负相关(P值均<0.05).父母陪伴、顺从是孤独感的保护因素.结论 聋哑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孤独水平明显偏离正常.聋哑学生的孤独水平与人格、家庭因素可能相关.

161 条记录 5/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