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与敌意归因偏向及孤独感的相关性

    作者:林绍英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与敌意归因偏向及孤独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14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评分将其分为较高自尊水平组(H组,n =88)和较低自尊水平组(L组,n =59),分别以中文版模棱两可、目的和敌意问卷(AIHQ-C)及中文版孤独量表(UCLA)评测敌意归因偏向及孤独感,同时作阳性和阴症状量表(PANSS)测评,比较两组敌意归因偏向、自尊水平及孤独感的差异,分析患者自尊水平与敌意归因偏向和孤独感的相关性.[结果]H 组UCLA评分显著低于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IHQ-C THB、AIHQ-C TBB、AIHQ-C TAB 评分显著高于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中147例患者中无孤独感患者41例(27.87%),较少孤独感患者89例(60.54%),有时有孤独感患者17例(11.56%),较少孤独感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孤独感及有时有孤独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SES评分与AIHQ-C THB、AIHQ-C TBB、AIHQ-C TAB、UCLA评分、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均呈负相关性(均 P <0.05);患者UCLA评分与AIHQ-C THB、AIHQ-C TBB、AIHQ-C TAB、UCLA评分、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性(均 P <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较低的患者存在明显的敌意归因偏向和较高的孤独水平,且自尊水平与敌意归因偏向及孤独水平呈负相关,而孤独水平与敌意归因偏向呈正相关,说明低自尊水平和(或)孤独感较强患者更易出现敌意、责备、攻击等倾向.

  • 跨理论模型在改善肥胖儿童孤独感中的应用

    作者:周乐山;张雪燕;李琛琛

    目的 探索跨理论模型(TTM)在改善肥胖儿童孤独感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类实验性研究,经随机抽样在3~6年级中抽取73例肥胖儿童进行干预,运用变化阶段量表和孤独量表对其进行评估(基线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基于TTM的体育锻炼及心理干预指导,分别在干预后1、6个月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进评估,分析干预前后体质指数(BMI)和孤独得分的变化.结果 干预6个月后,肥胖儿童的孤独得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MI值干预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TM干预可以使肥胖儿童的孤独感降低;其对BMI的干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 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心理干预效果的初步研究

    作者:唐峥华;林盈盈;刘丹;覃玉宇;吴俊端;张伟源;韦波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程度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26名流动儿童进行干预,采用儿童孤独量表(CLS)、自我接纳问卷(SAQ)、及教师访谈、儿童访谈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结果:26名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水平较干预前降低显著(评分差值9.58±10.140)且与未干预对照组的评分(差值-0.43±1.0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接纳程度较干预前提高(评分差值6.54±6.205),与未干预对照组的评分(差值-0.07±0.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评价因子评分的变化差异明显(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减轻流动儿童的孤独感程度,提高其自我接纳程度与自我评价水平.

  • 儿童孤独症51例家庭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作者:范瑞雪

    目的:研究孩子孤独病患者家里的自身休养方式与体验.方法:抽取51个病患者家庭进行研究,并考察他们的行为与动作,并针对其自身治疗方式进行一个考察,分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病患者进行训练与测试.结果:2个月的病患者明显要比4个月的病患者差,将这2组与未训练之前相比,这2组的身体各方面的素质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与改善.结论:训练病患儿,对他们的病情很有帮助,而且对他们的早日康复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从欧文·亚隆存在主义角度对"关系"问题的探讨

    作者:于凤花

    目的:从存在角度促进对关系问题的现实理解.方法:以欧文·亚隆存在主义角度对几类关系问题的出现及机理进行分析,并与现实联系.结果:人类关系问题的产生基本源于自我的缺失和对关系中他人的工具化看待,展现出亚隆所认为的理想关系.结论:存在角度对关系问题的认识带来较多启发,但仍存在实践化的困难.

    关键词: 存在 孤独 关系
  • 一个孤独女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案例

    作者:房文杰

    大一新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人际适应方面问题较多.本来访者因孤独而很痛苦.根据临床资料的分析,被诊断为由认知错误而引起的人际适应方面的一般心理问题,采用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经过五次咨询,人际关系和痛苦情绪有所改善.

  • 大学生自尊与孤独的相关研究

    作者:肖新燕

    目的 探讨大学生孤独与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和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对330名大学生的自尊和孤独进行了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自尊与状态性孤独和特质性孤独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状态性孤独r=0.416,特质性孤独r=0.423,p<0.01);特殊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对状态性孤独的回归效应显著(R=0.262);特殊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对特质性孤独的回归效应显著(R=0.283).结论 自尊量表各因子与状态、特质性孤独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

    关键词: 大学生 自尊 孤独
  • 孤独的概念辨析

    作者:王晓刚;陈卓

    对孤独及其与独处、抑郁、疏离感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尝试性地探讨,旨在对孤独的概念予以澄清,对相近概念加以辨析,为孤独研究的可操作化奠定基础,促进孤独的应对与干预研究.

    关键词: 孤独 独处 抑郁 疏离感
  • 叙永县汉苗族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及心理现状调查

    作者:王文轩;何文强;吕志远;柴影;罗娜;古健炜;徐小敏;陈宇骁;杨松

    通过对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汉苗族杂居的3个主要乡镇的农村家庭进行入户调查表明:汉族儿童留守率高于苗族;学习方面,汉苗两族非留守与留守儿童在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学习目的三项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表现为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具有中上等的学习成绩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心理方面,汉苗留守儿童均生活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下,这种父母外出造成的压力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极为不利.汉、苗族留守儿童虽担心父母打工在外的人身安全,但因家庭窘迫的经济状况,只能选择同意甚至支持父母外出打工.

  • 遵义县空巢老人伦理问题研究

    作者:张祥瑛;江秋霞;张祥令;潘贵书

    随着经济、社会等飞速发展,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趋势加剧,空巢老人人数迅速增加,空巢家庭的伦理问题便突显出来,缺少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养老突出问题,而这与再婚、善终、代际伦理密切相关.该研究对遵义县具有代表性的空巢老人伦理问题展开专门的调查与研究,探讨了空巢老人的家庭代沟、再婚难及善终伦理即空巢老人孤独死亡,这在理论上是很有意义的.作者认为,解决好此问题对于增加“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的家庭有重要意义.

  • 安徽某地区老年人孤独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崔光辉;吴振强;张秀军;孙业桓

    [目的]了解老年人的孤独现状,探讨孤独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安徽省某地区抽取一街道和一行政村实足年龄在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用自制调查表(包括孤独评定量表(UCLA)、家庭功能量表(APGAR)、社会支持量表等)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并运用Epidata3.1和SPSS13.0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孤独评分平均为(42.76±8.95)分.在所调查的项目中,职业为医务人员、高年龄组、居住城镇、文化程度低、未婚或离异及分居、子女很不孝顺、无权支配经济、睡眠质量差、重度和极重度起居困难、从不参加娱乐活动、吸烟者、家庭功能和社会支持差的老年人,孤独评分较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家庭功能、起居困难程度和睡眠质量等变量对预测孤独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社会支持的作用强.[结论]社会支持、家庭功能、起居困难程度和睡眠质量等是影响老年人孤独的重要因素,社会和家庭应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老年人孤独,从而顺利实现健康老龄化进程.

  • 地震后板房社区老年人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作者:陈妍伶;陈红;李芸;区美兰;冯灵;郭红霞;陈茜;钱黄碧君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后1年绵竹市板房社区老年人孤独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对特殊情况下的老年人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绵竹市居住在板房社区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的188名老年人中只有2名无孤独感,其余186名老年人均有以轻中度为主的孤独感.社会支持得分越高(B=-0.366)、家庭功能得分越高(B=0.237)、兴趣数量越多(B=-0.110),孤独得分越低,孤独症状越轻.结论 地震后板房社区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不容忽视,不仅需要医务工作者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关怀,也需要家庭、社区和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一定措施减轻或预防老年人的孤独.

  • 1250名儿童孤独感现况调查

    作者:戴佳芮;邓冰

    目的:了解儿童主观孤独感的实际状况,为有针对的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 250名3~5年级在校儿童进行儿童孤独量表问卷调查,获得儿童孤独感情况以及性别、年级、父母有无职业等相关信息.结果:9~12岁儿童孤独量表总分为25.65±9.79,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儿童孤独量表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父母是否有固定工作也会造成儿童的孤独感(P<0.01).结论:有13.84%的儿童所体验到的主观孤独感较高,应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

  • 孤独感在中学生儿童期虐待与躯体亚健康的作用研究

    作者:李红影;顾璇;汤建军;万宇辉;江亚婷

    目的 了解蚌埠市中学生儿童期虐待与躯体亚健康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为改善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蚌埠市抽取5 116名中学生,使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儿童期虐待问卷、孤独感自评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躯体亚健康状态的报告率为26.2%.中学生躯体亚健康与孤独感和儿童期虐待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36,-0.127,P值均<0.01),儿童期虐待和孤独感得分呈正相关(r=0.07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高孤独感、高儿童期虐待及高中生均为中学生躯体亚健康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孤独感在儿童期虐待和身体亚健康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0.27%.孤独感在儿童期虐待和身体亚健康之间具有调节效应,随着孤独感程度的加重,儿童期虐待对身体亚健康的负向预测作用增强.结论 孤独感在中学生儿童期虐待对躯体亚健康的影响中具有中介和调节作用.

  • 音乐疗法对ICU患者孤独、抑郁及焦虑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魏花萍;岳伟岗;李永刚;田金辉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对ICU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57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专门的医护人员实施音乐干预.干预前后采用UCLA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抑郁自评量表(SD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和焦虑自评量表(SAS,Self-Rating Anxity Scale)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将观察组UCLA、SDS及SA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音乐疗法可以明显改善ICU患者心理状态,减轻患者孤独、抑郁及焦虑情绪.

  • 自古圣贤皆“寂寞”?——独处及相关研究

    作者:陈晓;周晖

    独处(solitude)是指个体与外界无互动,或意识上与他人分离,并能够自由选择个人身心活动的状态.与孤独感只能体验到消极情绪不同,独处是一种能够容纳不同情绪体验的开放性客观状态,对个体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目前关于独处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和经验取样法.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用于独处的时间增加,并对独处的态度更为积极.独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创造力和自我整合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独处的构成,考察独处的发展机制、独处的文化差异,而独处的大脑神经机制将是该领域一个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 城市老年人孤独的相关因素与对策

    作者:刘志荣;倪进发

    目的 探讨城市老年人群孤独相关因素与对策。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合肥市633名60岁以上离退休老年人的孤独及相关因素进行横断面研究,使用UCLA孤独评定量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和社会人口特征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孤独评分平均为37.85(SD=9.99),女性、高年龄组、文化程度低、独居、单身或丧偶、家庭经济收入低、家庭功能和社会支持不好的老年人,孤独评分较高。结论 家庭功能和社会支持是老年人孤独的重要因素。提出应采取针对家庭功能和社会支持多项干预策略和综合措施,以减轻城市老年人的孤独,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高干病房老年患者孤独、焦虑、抑郁情绪及其相关因素探讨

    作者:孙秀云;姜萍;王丽娜

    目的:调查高干病房老年患者孤独、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调查并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高干病房30例老年慢性疾病患者UCLA孤独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得分.结果:96.7%的老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有焦虑状态者占23.3%,有抑郁状态者占13.3%;相关影响因素有住院天数、家庭月收入、文化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健康自评得分、人际关系、婚姻状况.结论:应重视高干病房老年患者伴发的孤独、焦虑、抑郁情绪,并针对相关因素加强心理护理.

  • 中医心理护理对老年临终关怀病人焦虑和抑郁及孤独程度的研究分析

    作者:林桂永;邱鸿忠;林娟;图雅;梁瑞琼;李玉梅;梁娟娟;卢永红

    目的:探讨中医心理护理对老年临终关怀病人焦虑和抑郁及孤独程度的前后对照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择住院不同类型的临终关怀病人200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实施1个月以上中医心理护理,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测评干预前后两组病人焦虑和抑郁及孤独程度。结果:实验组病人接受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和孤独水平有所降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心理护理可以降低老年临终关怀病人焦虑和抑郁及孤独等负面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老年住院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

  •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调适方法

    作者:范清兰;汪国珍;宋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保障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寿命也不断提高,使更多的人进入老年期.与此同时,老年人多种心理问题也相继出现,如:失落感,对衰老和疾病的忧虑和恐惧心理等,为维护和增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本文认为应选择恰当的调适方法加以消除或缓解.

161 条记录 8/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