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治疗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的尿流动力学研究

    作者:李晓宁;王敏;倪金霞;盛国滨

    目的:对电针治疗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进行系统临床和尿流动力学评价.结果:显示出电针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显著增加膀胱大容量,提高膀胱充盈初始感觉阈,降低膀胱大收缩压,抑制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从而治疗尿失禁.

  • 尿流动力学在儿童及青少年遗尿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伟;李加彬;魏利军;吴文强;蒲世年;黄飚;李兴森

    目的:探讨和分析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儿童及青少年遗尿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诊治的61例遗尿症儿童及青少年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并结合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它辅助检查,选择适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结果:其中有42例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异常,占总例数的68.9%; 19例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无异常发现,占总例数的31.1%.结论:膀胱敏感性增加、膀胱容量相对减小、膀胱逼尿肌无抑制性不稳定收缩、膀胱顺应性和尿道压减低、出现残余尿量是遗尿症儿童及青少年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出现异常的常见原因,行尿动力学检查在一定程度上能为遗尿症儿童及青少年在诊疗方案的选择上提供临床指导和参考.

  • 糖尿病大鼠膀胱和骶髓背根神经节中NGF的表达与尿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

    作者:吴建红;邵怡;刘海涛;陈辉容;洪艳;夏术阶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膀胱与骶髓背根神经节(DRG)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与尿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建立糖尿痛大鼠模型10只,对照组10只,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大鼠膀胱组织及骶髓DRG中NGF的变化情况,结合代谢笼及尿流动力学改变,探讨糖尿病膀胱病变的可能发病机制.结果:造模12周后,糖尿病大鼠膀胱容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1.47±0.28vs0.71+0.12,p<0.05),残余尿量明显增多(0.52+0.18vs0.07±0.08,p<0.01),排尿效率明显下降,膀胱及骶髓DRG中NGF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NGF在糖尿病大鼠膀胱和骶髓背根神经节中低表达,在糖尿病膀胱病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中晚期前列腺癌去势术+姑息性TURP术后尿流动力学研究

    作者:王金善;刘庆红;鞠富霞;张京东

    目的探讨中晚期前列腺癌去势术+姑息性TURP术后尿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36例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行去势术+姑息性TURP术,术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36例患者均排尿通畅,无明显尿失禁者.3例有少许残余尿(10~25ml),余均残余尿.充盈期膀胱平均22.7cmH2O,平均大尿流率21.3ml/s,PSA由术前平均37.63ng/ml下降至术后3个月的平均2.87ng/ml,9例伴有骨痛者术后明显减轻,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明显降低,B超、IVP提示上尿路无积水.结论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行去势术+姑息性TURP术后能获得满意的排尿,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 应用尿动力学检查预测前列腺增生症术后疗效的研究

    作者:史东民;史沛清;刘国斌;孙长华;于雷;黄永刚;丁强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术后疗效不良的原因.方法 应用尿动力学的方法对50例BPH术后症状改善不良的9例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本组术后疗效不良的主要原因为逼尿肌不稳定2例、低顺应性膀胱2例、高顺应性膀胱3例、膀胱出口梗阻2例.结论 BPH术后疗效不良的主要原因是不稳定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碍和膀胱出口梗阻.尿动力学检查对预测术后疗效、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以及查明不良原因等有重要作用.

  • 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心理干预的影响

    作者:武剑修

    目的 探讨术前心理干预对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影响.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100例行尿流动力学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仅对实验组进行检查前的心理干预,观察患者心理应激及焦虑状态对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的影响.结果 有效的检查前的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交感神经应激表现,使患者能更有效完成尿流动力学检查的配合,提供更稳定有效的测量结果.结论 正确、有效的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前的心理干预对检查能否顺利进行以及准确的结果判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针刺治疗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分析

    作者:樊留博;马利中;卢敏芳

    目的 对电针治疗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进行系统尿流动力学评价.方法 选取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导尿,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2个疗程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大尿流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电针疗法增加了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逼尿肌的有效收缩,显著改善膀胱排尿功能障碍,使处于松弛状态的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张力增加,产生排尿作用.

  • 尿流动力学在前列腺增生症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周智华;王亚伟;应亮;罗明;邱丰

    目的 评价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前列腺增生所致的下尿路症候群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Life-Tech尿流动力学检查仪常规行尿流率、压力-流率测定及尿道测压,并测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及残余尿量;记录膀胱逼尿肌情况,膀胱顺应性和尿道外括约肌协调情况,应用A-G图、P-Q图及DS诊断BOO(膀胱出口梗阻).结果 本组患者427例,348例诊断为BOO,73例可疑,6例无BOO.其中伴膀胱低顺应性162例,膀胱逼尿肌功受损117例,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失调148例,不稳定膀胱164例.随着BOO程度加重P_(det)-Q_(max)、P_(open)、DS、IPSS积分及前列腺体积呈升高趋势,膀胱顺应性、Qmax呈下降趋势.结论 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症诊断评估中极其重要.BOO程度与P_(det)-Q_(max)、P_(open)、DS、IPSS积分及前列腺体积呈正相关,与膀胱顺应性、Q_(max)呈负相关.

  • 自制升高坐便器在女性尿流动力学测定中的应用

    作者:王瑞英;张晓萍;瞿创予

    女性排尿功能障碍是当前下尿路疾病诊治的热点.女性由于憋尿或骑马蹲裆式排尿等错误行为因素易于诱发失调性排尿[1-3],其诊断有赖于详细的问诊和确切的尿流动力学检查资料.

  • 膀胱感觉和运动神经支配的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作者:赵建国;雷德桥;蒙德鹏;侯春林;林浩东;宗海洋;陈寅生;蔡雨卫

    目的:建立重建膀胱感觉和运动神经支配的SD大鼠模型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神经根切断组(n=15)和神经根吻合组(n=20)。神经根切断组大鼠,将L4以下双侧脊神经前后根全部切断;神经根吻合组在切断脊神经根后,将双侧L4神经前后根与S1相应神经根吻合;对照组不作手术处理。术后6个月,取各组大鼠,分别行尿流动力学检测、神经根电刺激、神经吻合口甲苯胺蓝染色、盆神经节注射荧光金神经示踪染色和膀胱湿质量测量。结果:神经根吻合组大鼠膀胱大容量、残余尿量、膀胱顺应性及膀胱湿质量均小于神经根切断组而大于对照组(P<0.05);神经根吻合组大鼠大排尿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于神经根切断组(P<0.05)。神经根吻合组电刺激神经根后膀胱内压升高,但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根吻合组神经吻合口甲苯胺蓝染色可见神经纤维通过率达(53.4±6.7)%。盆神经节内注射荧光金后,神经根吻合组可见L4脊髓节段双侧灰质荧光金染色,神经根切断组和对照组未在相应脊髓节段检测到荧光金染色。结论:成功建立了同时重建膀胱感觉及运动神经支配的大鼠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 Shy-Drager综合征26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马建芳;傅毅;陈生弟

    目的:探讨Shy-Drager综合征(SDS)的临床和辅助检查的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临床诊断为SDS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颅磁共振(MRI)、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校正QT间期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14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6例患者出现壳核T2低信号.19例患者行EAS-EMS检查,均有自发电位.13例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9例有尿道流出梗阻现象.20例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平均校正QT间期达0.409 ms.结论:临床表现结合头颅MRI和EAS-EMG有助于提高SDS的诊断.

  •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兔的尿流动力学研究

    作者:郭凯;邵继春;黄秀华;郝津

    目的观察兔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的尿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用健康雄性大白兔,依文献方法,通过后尿道反复灌注大肠埃希菌制备CBP动物模型:模型成功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测定.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主要表现为大逼尿肌压、大尿道压明显升高,而膀胱容量及顺应性无明显改变.结论兔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尿流动力学指标具有一定程度的异常改变,并可能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尿动力学诊断价值评估

    作者:邓军洪;王良圣;魏鸿蔼;姜粹平;袁衍薇

    目的评估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所致的下尿路症候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自制半卧位床,常规行尿流率、压力-流率测定及尿道测压,并同步测定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及残余尿量;并记录膀胱逼尿肌受损情况、膀胱顺应性和尿道外括约肌协调情况.联合应用A-G图、P-Q图及DS诊断BOO(膀胱出口梗阻),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本组患者338例,312例诊断为BOO,71例可疑,5例无BOO.其中伴膀胱低顺应性123例,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108例,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失调157例,不稳定膀胱134例.随着BOO程度加重,Pdet-Qmax、Popen、DS、IPSS积分及前列腺体积呈升高趋势,膀胱顺应性、Qmax呈下降趋势.结论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排尿障碍的机制是排尿过程中机械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其诊断评估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BOO程度与Pdet-Qmax、Popen、DS、IPSS积分及前列腺体积呈正相关,与膀胱顺应性、Qmax呈负相关.

  • 24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尿流动力学的结果分析

    作者:邓军洪;王良圣;姜粹平

    本文采用自制半卧位尿动力测定床及Danec尿动力仪器,常规行尿流率,压力-流率(同步测定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尿道测压.结果明确诊断BOO161例,可疑50例,合并逼尿肌功能受损65例;膀胱顺应性降低70例,外括约肌功能失调114例;逼尿肌不稳定59例.大尿流率受测压导管影响;功能尿道长度与经直肠B超测定的前列腺尿道长度相关联.结论:1、BPH的排尿症状是机械因素与动力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尿动力学检查是诊断由BPH所致BOO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但分析结果时应考虑干扰因素的影响.2、功能性尿道长度与前列腺部尿道长度相关联.

  • 影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徐丁;黄涛;叶敏;孔良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可造成严重的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LUTS).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BPH的发病率日趋升高.有资料表明,在60岁男性中,病理学检查有50%会出现前列腺增生性改变,而到了80岁,几乎所有的男性都会有这种改变.治疗BPH主要有三种方法:观察等待,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中,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的应用已日趋减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己成为手术治疗BPH的金标准.但是,只有大约65%~80%的病人对于TURP的疗效满意.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尿流动力学及直肠功能检查

    作者:靳峥;李煜珍;杨立刚;张燕宾;任传成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膀胱与直肠功能的改变.方法 对急性脑血管患者在发病11周内行尿动力学检查及直肠功能检查,对尿流率和尿流量的曲线图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尿道阻力因子(URA)和反映膀胱逼尿能力的瓦特因子(WF)值.结果 急性脑血管患者29例,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7±5.9)岁,其中脑出血10例,脑梗死19例.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尿流时间、排尿时间、达峰时间、尿流量、2秒时的尿流率、加速度、大尿流率时压力、大压力时尿流和膀胱容积等指标在急性脑血管患者中异常率达40%~100%之间,脑梗死与脑出血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URA在患者中增高,而WF值均降低,较正常对照相比有显著统计学(P<0.05).均有便意感知的减弱与排便压的下降.结论 膀胱与直肠功能障碍在急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广泛存在.

  • 腹腔注射氯胺酮建立膀胱炎模型及其尿流动力学指标评价

    作者:王宇雄;刘春晓;姜成龙;谢小平

    目的 探讨氯胺酮性膀胱炎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为研究氯胺酮性膀胱炎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只,氯胺酮组20只.模型组予氯胺酮30 mg·kg-1腹腔注射,每日1次,共12周.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检测两组大鼠排尿间隔时间、大膀胱容量(MBC)、大排尿压(MVP)和逼尿肌不稳定收缩频率,并比较膀胱病理学差异.结果 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氯胺酮组大鼠排尿间隔时间、MBC随时间进行性下降(P<0.05),逼尿肌不稳定收缩频率进行性增高(P<0.05),MVP无明显变化(P>0.05).12周后,对照组大鼠排尿间隔时间和MBC均高于氯胺酮组(P<0.01),未测得逼尿肌不稳定收缩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氯胺酮组大鼠膀胱黏膜上皮显著增厚,黏膜下层腺管增粗,腺腔增多、增大,有炎症细胞侵润.结论 腹腔注射氯胺酮可以诱导大鼠患氯胺酮性膀胱炎,并可作为研究氯胺酮性膀胱炎的可靠模型.

  • 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老年男性急性尿潴留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卫国;蒋昱枫;侯建全;浦金贤;李纲;蔡宗强

    目的 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老年男性急性尿潴留(AUR)的临床价值.方法 103例老年男性AUR患者保留导尿2~5d后接受尿流动力学检查,拔管失败者分别于AUR发生后4周和12周复查尿流动力学检查,并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初次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103例AUR患者分为逼尿肌活动低下组(DUA组,n=36)和非逼尿肌活动低下组(NDUA组,n=67).DUA组患者年龄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NDUA组(P <0.05,P<0.01),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和前列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103例患者AUR发生4周时尿流动力学参数显著优于AUR发生1周内(P<0.01或P<0.05),但与12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流动力学检查可有效评估AUR老年男性的膀胱功能,AUR发生4周时进行检查较为合适.

  • 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原因分析

    作者:张进;曹承华;卞崔冬;袁涛

    目前国内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仍然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主要手术方法.文献报道,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再入院发生率6.9%[1].我院自1991年12月至1998年5月行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252例,再入院10例,发生率3.96%.现将其再入院原因分析如下.

  •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个性化护理的干预效果

    作者:周卉;朱丽影

    目的 观察个性化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就诊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个性化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42例.个性化护理组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立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对患者治疗护理前、治疗护理1个月后膀胱功能、尿流动力学、心理状况、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个性护理组患者治疗护理后膀胱功能指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尿流动力学指标(大排尿量、LTUS评分)、心理状况评价(SAS和SD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与治疗护理前及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个性化护理组患者尿路感染、泌尿结石、肾盂积水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9.52% vs 26.19%,χ2 = 3.977,P < 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护理期间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288 条记录 6/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