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精索静脉曲张与胡桃夹综合征相互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红平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胡桃夹综合征与精索静脉曲张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精索静脉内径确诊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再仰卧位测量左侧扩张部肾静脉内径和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狭窄部肾静脉内径,确诊是否有胡桃夹综合征.确诊精索静脉曲张患者89例,确诊胡桃夹综合征13例,对比分析单侧及双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左肾静脉狭窄情况.结果:胡桃夹综合征在单纯左侧精索静脉曲张者与双侧曲张者间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5),且在左侧精索静脉曲张者多见.在单纯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中,精索静脉曲张分级3级的患者合并出现胡桃夹综合征与1级和2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发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胡桃夹综合征是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的原因.单纯重度左侧精索静脉患者应常规行左肾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判断是否有胡桃夹综合征.

  • 活血益肾法治疗儿童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艾斯;郑健;蔡聪敏

    目的:观察活血益肾法治疗儿童胡桃夹综合征( NCS)的临床疗效,旨在积累临床经验,提高NC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NCS患儿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15例。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NCS患儿左肾静脉( LRV)内径值以及尿沉渣镜检法测定尿红细胞计数。应用活血益肾方治疗NCS儿童,观察治疗前后LRV内径值及尿红细胞计数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NCS患儿存在受压处仰卧位和脊柱后伸位的LRV内径比值明显升高,治疗后6个月,中药组仰卧位和脊柱后伸位时的LRV内径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尿红细胞计数显著降低(P<0.01)。活血益肾法治疗儿童NCS的有效率高达86.6%。结论血瘀肾虚是NCS患儿的基本病理改变,活血益肾方通过改善左肾瘀血,降低LRV内径比值,改善LRV血液循环,减少尿红细胞的排泄而发挥显著疗效,可有效用于儿童NCS的临床治疗。

  • 胡桃夹综合征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作者:李万强;彭珍山;张钱友;范立新;王爱平;周秀华;赵晓萍

    目的:研究左肾静脉及其毗邻的局部解剖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1例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测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左肾静脉长度,男(5.89±1.15)cm、女(4.84±0.47)cm;起始处外径,男(0.81±0.21)cm、女(0.88±0.15)cm;近下腔静脉处外径,男(0.93±0.19)cm、女(1.11±0.23)cm;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夹角,男(69.02±8.03)°、女(69.63±12.12)°;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的上缘距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的距离,男(0.10±0.14)cm,女(0.12±0.17)cm.结论:左肾静脉的相关解剖数据为胡桃夹综合征的病因、发病及临床治疗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 外科手术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的护理

    作者:何玮;杨帆;黄本荣;喻芹

    总结9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后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术后1~2周患者肉眼血尿消失,无并发症,随访3~36月症状未见复发.良好的血管外科大手术的护理经验,恰当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完善的术后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胡桃夹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涛;范春芝;唐文博;唐杰;温朝阳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胡桃夹综合征(NCS)的价值.方法 30例NCS患者在平卧位和站立位(脊柱后伸15~20 min后)接受超声检查,测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夹角处左肾静脉内径及其前段(腹主动脉左侧)左肾静脉内径(D卧1、D卧2和D立1、D立2),以及上述两处左肾静脉血流速度(V卧1、V卧2和V立1、V立2),计算两处肾静脉内径比值,即R卧D(D卧2/D卧1)、R卧v(V卧1/V卧2)以及R立D(D立2/D立1)、R立v(V立1/V立2).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用非参数法构建ROC曲线,选取佳诊断界点.结果 胡桃夹综合征组D卧1、V卧2显著小于对照组,D卧2、R卧D、V卧1、R卧v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立位时差异更明显.ROC曲线分析,以R立D为3.5作为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界点,敏感性96.6%,特异性70.0%;以R立v为4.9作为诊断界点时,敏感性90.0%,特异性96.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胡桃夹综合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由于其无创、方便、快捷,可作为胡桃夹综合征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治疗胡桃夹综合征

    作者:徐力扬;李京雨;刘涛;路军良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4例胡桃夹综合征男性患者,年龄17~26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蛋白尿;B超示左肾静脉受压,狭窄处血流加快,CT示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30°)左肾静脉狭窄.对所有患者均采取介入治疗,行左肾静脉造影并测压后,经股静脉或颈静脉途径于左肾静脉植入长60 mm、直径16~18 mm自膨式血管支架.结果 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术后支架形态良好,血管受压现象消失,左肾静脉狭窄两端压力差由10~16 mmHg下降为0~3 mmHg,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12个月,除1例出现一过性镜下血尿外,余3例未见其他临床症状.结论 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胡桃夹综合征具有微创、安全、治疗效果好的优点,对部分患者可替代手术治疗.

  •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胡桃夹综合征

    作者:王慧群;田伟

    目的 探讨3D-CE MRA对胡桃夹综合征(NC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例NCS患者及对照组(30名3D-CE MRA表现正常者)的3D-CE MRA原始图像进行重建,测量数据并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左肾静脉(LKV)均跨过腹主动脉前方;对照组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间夹角为(84.50±13.60)°,SMA前行(13.40±5.10)mm转而下行,经过LKV层面SMA与腹主动脉间距离为(16.40±5.10)mm,LKV肾门前段与SMA、腹主动脉夹角段前后径比值为1.4.4例NCS患者的夹角明显变小(<30°),且SMA以较小角度发出后前行较短距离后即转向下行,SMA与腹主动脉间距离变小,SMA与腹主动脉夹角内LKV明显受压,LKV扩张段与狭窄段前后径平均比值为4.5,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 3D-CE MRA能显示腹主动脉、SMA与LKV三者之间关系,准确诊断NCS.

  • 实验兔胡桃夹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其MSCTA评价

    作者:赵龙;柳曦;史河水;韩萍;喻杰

    狭窄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结扎后与C组比较LRV-IVC压差明显增大,其绝对值≥5 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腔外结扎LRV制作的动物模型可真实地模拟NCS时LRV的形态和压力改变,MSCTA可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后胡桃夹综合征

    作者:赵龙;史河水;柳曦;韩萍;喻杰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后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和相关检查确诊后的NCS患者(病变组)和50名正常人肾血管(对照组)的MSCTA影像资料.观察左肾静脉(LRV)的形态、走行及空间结构.测量对照组夹角处和病变组腹主动脉后方LRV前后径(d1)截面积(s1);近肾端管腔宽处前后径(d2)及截面积(s2),并计算s2/ s1及d2/d1的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变组LRV受压变窄,近肾端管腔明显扩张.对照组LRV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管腔大致均匀.两组比较d1、s1、s2、d2/d1、s2/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可清楚地显示后NCS的LRV形态及立体走向,利用重建功能测量截面积能准确、直观地评估LRV扩张及变窄的程度,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合并胡桃夹综合征1例

    作者:岳丽娜;牛娟琴;叶建军

    患者女,66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10余天入院.专科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CA199<2.0 U/ml(正常值0~37 U/ml);IgG4 5.3 g/L(正常值≤2.0 g/L);IgG 26.5 g/L(正常值10.13~15.13 g/L);尿常规红细胞5~6个/高倍视野(参考值0~3).腹部CT:平扫胰腺体部明显增粗,密度均匀,CT值约46 HU(图1A);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轻度强化,CT值约61HU,扩张主胰管走行中断(图1B),延迟1 min 10 s时CT值约66 HU(图1C),延迟3 min 30 s时CT值约86 HU,强化程度接近正常胰腺,脾动脉粗细不均、管腔节段性狭窄,左侧肾静脉及卵巢静脉扩张,脾静脉受累、管腔闭塞,胃底可见扩张、纡曲静脉血管影;MIP反转图像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隙变窄,左肾静脉狭窄段及扩张段前后径之比>3,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约14.4°(图1D).结合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资料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和胡桃夹综合征,随访3年,期间复查血清自身抗体和IgG4水平明显下降.

  • 640层容积CT在胡桃夹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刘霞;陈金花;钟建国

    目的 探讨一站式640层容积CT检查胡桃夹综合征(NCS)的佳血管成像扫描时间及左肾静脉(LRV)受压程度与左肾血流灌注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16例NCS患者(NCS组)行三期血管成像,显示与测量LRV受压处,与对照组的左、右肾皮质的灌注值进行比较,并分析LRV狭窄程度与左肾皮质灌注值的关系.结果 对比剂注射速率5 ml/s时,LRV强化峰值时间为25.60 s.对照组左、右肾皮质灌注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P>0.05).NCS组左肾皮质的灌注值低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P<0.01);LRV狭窄程度与左肾皮质灌注值呈正相关(r=0.67,P<0.01).结论 LRV强化峰值时间可作为NCS血管成像佳的扫描延迟时间.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直立性蛋白尿患儿胡桃夹综合征的价值

    作者:徐建红;李俊来;林倩;唐杰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直立性蛋白尿患儿胡桃夹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直立性蛋白尿患儿与健康儿童(各30例),平卧位及站立15min后站立位,分别测量左肾静脉窄及宽处内径(a、b)、峰值流速(Va、Vb ),计算b/a,Va /Vb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卧位时患儿组b/a>3占93.3%(28/30),Va/Vb>4占73.3%(22/30),健康组分别为10.0%(3/30),6.7%(2/30);站立15min后,患儿组b/a>5占80.0%(24/30),Va /Vb>6占60.0%(18/30),健康组各比值无显著性变化.以上两组对照差异显著(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为直立性蛋白尿患儿是否存在胡桃夹综合征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 胡桃夹综合征合并肾脏器质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与临床研究

    作者:卜凡文;陈慧霞;姜莉

    目的:探讨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合并肾脏器质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提高对NCS及合并症的诊断水平. 方法:收集16例NCS,应用二维超声、CDFI、频谱多普勒、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探查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与左肾静脉的位置关系. 平卧位及脊柱后伸位分别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夹角、左肾静脉受压段管腔前后径(a)和血流速度Va;扩张段管腔前后径(b)和血流速度Vb. 以DSA检查结果作为对照,分析超声诊断NCS的灵敏度和漏诊率. 结果:超声诊断NCS的灵敏度为87.50%,漏诊率为12.50%. 16例NCS中单纯NCS 3例(18.75%);合并肾脏器质性病变13例(81.25%),其中,IgA肾病6 例(37.50%),慢性肾小球肾炎3 例(18.75%),微小病变肾病 2 例(12.50%),膜性肾病 1 例(6.25%),胡桃夹现象(nut cracker phenomenom,NCP)1例(6.25%). 结论:超声是诊断NCS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NCS患者24 h蛋白尿指标,及时行肾穿刺活检,准确诊断NCS合并肾脏器质性病变.

  • MSCTA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月兵;王振波;杨可乐

    目的:探讨MSCTA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3例检查正常者、16例十二指肠淤积症患者及9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行MPR后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α)、左肾静脉层面及十二指肠水平部中心水平层面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距离(d1、d2)。结果:检查正常者及胡桃夹综合征患者α分别为58.53°±23.55°和12.23°±5.82°,d1分别是(12.23±5.82)mm和(2.88±0.9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62,t=11.73,均P<0.05)。检查正常者及十二指肠淤积症患者α分别为58.53°±23.55°和19.00°±5.42°,d2分别为(12.68±6.03)mm 和(5.06±2.6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1,t=7.50,均P<0.05)。结论:MSCTA能够很好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准确测量a、d1、d2,为诊断胡桃夹综合征、十二指肠淤积症提供客观依据。

  • MSCT对后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玉霞;杨福奎

    目的:探讨MSCT对后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后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应用MSCT观察左肾静脉的形态、走行,测量腹主动脉后方狭窄处和近肾门段宽处左肾静脉的内径(前后径)及相应水平的截面积,计算狭窄处与肾门段的内径和截面积比值.结果:MSCT可清晰显示左肾静脉自肾门处注入下腔静脉的全程.本组6例中,5例可见左肾静脉穿越腹主动脉后方与脊柱间隙汇入下腔静脉;1例左肾静脉分2支,分别在腹主动脉前后方汇入下腔静脉.狭窄处左肾静脉内径(2.31±0.43)mm,截面积(0.25±0.13)mm2;扩张处左肾静脉内径(9.40±2.16)mm,截面积(1.63±0.43)mm2;扩张段与狭窄段内径比值为4.10±1.43,截面积比值为6.62±0.76.结论:MSCT可准确评价左肾静脉走行变异导致的左肾静脉扩张及截面积的变化,对临床诊断、治疗后胡桃夹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

  • 后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作者:罗晓莉;朱建平;江丽;林聪平;周初勋

    目的 分析后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后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和相关检查确诊的后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声像图.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左肾静脉的形态、走行,测量腹主动脉后方狭窄处和腹主动脉左侧扩张处左肾静脉的前后径、血流速度,计算狭窄处与扩张处的内径和血流速度比值.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显示左肾静脉自肾门处注入下腔静脉的全程.本组8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经多角度、多切面扫查均见左肾静脉穿越腹主动脉后方与腰椎之间隙汇入下腔静脉,狭窄处左肾静脉内径为(1.5±0.4)mm,血流速度为(154.5±30.1)cm/s;扩张处左肾静脉内径为(8.7±1.4)mm,血流速度为(22.8±3.4)cm/s;左肾静脉内径、血流速度比值分别为1:(6.5±0.5)及1:(7.2±0.9).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准确评价左肾静脉走行变异导致的左肾静脉扩张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临床诊断、治疗后胡桃夹综合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320排容积CT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辐射剂量评价

    作者:李国英;孙钢;丁娟;朱事芳;李胜辉;李敏;李理;李雯雯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例胡桃灾综合症的患者行双肾动脉晚期320排容积扫描,检查床处于静止状态,球管旋转一圈,扫描范围为16 cm.30例其它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行64排螺旋扫描.通过多重加权CT剂量指数计算出剂量长度乘积(DLI)值,有效辐射剂量通过DLP值及转换系数(0.015)获得,对CT容积扫描与64排CT的有效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320排容积成像能清晰、直观显示左肾静脉(LRV)的形态及立体走形,8例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之间的夹角平均22.60°±7.30°,且出现LRV不同程度受压,近端扩张;对照组30例,SMA与AA之间的夹角平均58.3°±26.20°.病变组单期扫描的有效剂量为2.6 mSv,对照组的有效剂量为4.9mSy.结论 320排容积CT明显的缩短了扫描时间,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后处理清楚显示AA、LRV及脊柱三者空间结构及立体走向,与多排CT相比,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

  • 后腹腔镜下左肾静脉外支架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声政;张雪培;陶金;朱照伟;乔保平;魏金星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左肾静脉外支架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我们收治的12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16 ~43岁,平均26岁.体重指数16.1 ~21.6 kg/m2,平均17.9 kg/m2.病程14 ~ 46个月.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8例(合并蛋白尿1例),腰痛1例,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检查提示左肾静脉受压,扩张段直径/受压段直径>3,狭窄段血液流速明显增快.12例均在全麻下行后腹腔镜下左肾静脉外支架术,术中松解左肾静脉近心端的粘连条索,提起肠系膜上动脉后可见左肾静脉明显塌陷,将6~8 cm人工血管套入左肾静脉近心端后固定形成外支架.结果 本组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 ~ 125 min,平均62 min.术中出血量20 ~ 100 ml,平均35 ml.住院时间6~12d,平均8d.3例术后出现直立性功能障碍,其中Clavien Ⅰ级并发症2例、Ⅱ级并发症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随访5 ~ 30个月,平均14个月,11例症状消失;1例患者血尿减轻,但劳累后仍有血尿.12例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左肾静脉外支架管位置良好,胡桃夹现象消失;左肾静脉直径4.5~6.5 mm,未见明显狭窄段,近心端与远心端血液流速相近.结论 后腹腔镜下左肾静脉外支架术简单易行,具有分离左肾静脉直接、不干扰肠道、术后伤口美观等优点,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有效方式.

  • 腹腔镜下左肾静脉狭窄环切开和血管外支架固定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五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绪龙;陈方敏;石家齐;李登宝;姜锡男;李海峰;杨昊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左肾静脉狭窄环切开和血管外支架固定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5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28 ~40岁,平均35岁.均伴长期血尿及腰痛,血尿病史6~72个月,其中3例合并蛋白尿.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肾静脉在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流速峰值为110 ~ 132 cm/s,平均121cm/s;左肾静脉肾门处流速峰值为18 ~ 25 cm/s,平均21 cm/s.CT造影检查:左肾静脉受压,狭窄段内径为1.2~2.5 mm,平均1.8 mm;左肾静脉扩张段大内径8.3 ~15.2 mm,平均10.1 mm;扩张段与狭窄段内径比值3.4 ~9.5.膀胱镜检查:3例左输尿管管口喷血.5例均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肾静脉周围狭窄环切开和外支架固定术,术中见下腔静脉-左肾静脉连接部周围纤维狭窄环形成.切开狭窄环,置入外支架长度3.5~4.5 cm,平均4.0 cm.结果 5例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75 ~ 145 min,平均83 min.术中出血量50 ~120ml,平均65ml.5例的肉眼血尿症状于术后5~6d逐渐减轻,7~20 d完全消失.3例术前蛋白尿患者于术后2周尿蛋白转为阴性,随访8 ~ 24个月未见复发.术后3d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左肾静脉狭窄段内径3.8 ~5.6 mm,平均4.9mm;扩张段与狭窄段内径比值1.1 ~2.0,平均1.6;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左肾静脉血流峰速25 ~45 cm/s,平均34 cm/s.术后6个月CT血管造影检查: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左肾静脉已无受压表现,左肾静脉于肾门处大径为7.9~9.8 mm,于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的大径为6.0~8.8 mm.结论 胡桃夹综合征的病因除了左肾静脉受解剖结构挤压外,可能还与下腔静脉-左肾静脉流出端周围纤维狭窄环的形成有关.腹腔镜下下腔静脉-左肾静脉流出端周围纤维狭窄环切开和血管外支架固定术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一种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

  • 腹腔镜3D打印血管外支架植入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王江平;焦勇;许志斌;王程远;赵致广;张波;王禾

    目的 探讨采用3D打印制作个体化血管外支架行腹腔镜血管外支架植入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资料,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检查,符合胡桃夹综合征诊断标准.根据患者术前检查数据设计防移位血管外支架数字模型,以钛合金为原料通过3D金属打印机打印血管外支架.患者均行腹腔镜血管外支架植入术,游离左肾静脉至下腔静脉处,将支架植入受压的左肾静脉周围.结果 本研究共10例患者,男9例,女1例.年龄(21.5±4.6)岁.伴有严重肉眼血尿4例,蛋白尿1例,左侧腰痛5例,左侧精索静脉曲张5例.术前超声检查示左肾静脉受压处直径为(1.57±0.25) mm;血流速度为(164.40 ±55.27) cm/s;肾门处左肾静脉直径为(8.70±1.59) mm,血流速度为(10.70±2.21)cm/s.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11)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d.所有患者肉眼血尿、蛋白尿、左侧腰痛等症状在术后3~7d缓解.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无症状复发,支架位置稳定.术后12个月复查超声示左肾静脉肾门处直径为(8.23±1.90)mm,与术前比较明显变细(P<0.01),血流速度为(21.20 ±3.88) cm/s,与术前比较明显加快(P<0.01).结论 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个体化的血管外支架,通过腹腔镜技术植入受压左肾静脉周围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方法.

126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