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05年长泰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源地调查

    作者:徐国英;潘敏楠;王灵岚;严延生;王英太;陈小燕

    [目的]掌握监测点钩体病的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5年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点长泰县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动态及其带菌情况、血清抗体群与健康人群钩体免疫水平进行调查.[结果]监测点未有疫情报告.监测点平均鼠密度为6.71%;黄毛鼠占52.88%,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9.07%,感染菌群主要是爪哇群、波摩那群;从黄毛鼠中分离出3株钩体(爪哇群2株、澳洲群1株).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6.08%,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阳性率逐渐增高(P<0.01),菌群较为分散.[结论]长泰县监测点是钩体病的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为黄毛鼠,健康人群感染菌群复杂.

  • 山东省1995~2002年钩端螺旋体病重点疫区部分猪和健康人血清学监测

    作者:陈志林;王丽娟;冯开军;崔嵩

    [目的]了解山东省钩体病重点疫区主要传染源猪的感染情况和健康人群血清抗体水平,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选择鲁南新疫区(莒县、苍山县)、鲁西南老疫区(郓城县、菏泽市牡丹区、嘉祥县)、鲁东老疫区(栖霞市)部分猪和健康人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检测猪血清1 010份,MAT阳性124份,阳性率为12.28%.其中,鲁南新疫区阳性率为22.27%,鲁西南、鲁东的老疫区分别为4.93%、5.94%.检测健康人群血清1 522份,MAT阳性159份,阳性率为10.45%,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24.[结论]山东省健康人群钩体免疫抗体水平较低,而猪的感染率仍较高,特别是鲁南新疫区.对钩体病重点疫区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 1997~2000年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菌株监测

    作者:吴灵芝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曾一度在仙居县暴发和流行.近10几年来,我县钩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近几年发病率更低.为了解和掌握低发病率时期钩体流行菌株分布和变化情况,为加强防制提供依据.对1997~2000年由仙居县人民医院临床和血清学确诊的20例钩体病人进行流行菌株监测,并选择近4年均有钩体病人的城关镇近郊为监测点,进行宿主动物带菌监测.

  • 国内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与外膜菌苗研究进展

    作者:余录根

    1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多种不同血清型致病菌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类型,病情较轻的呈"感冒"样症状,严重的可出现肝肾功能衰竭及肺部弥漫性出血而导致死亡[1].

  • 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113例X线诊断体会

    作者:姚郁林;楼瑞桃

    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毒素所致的广泛末梢血管变性,本病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常危及患者生命.1989年1月~2008年1月,我院收治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113例,均经X线检查确诊.现报告如下.

  • 小儿急性偏瘫

    作者:童祥华

    小儿急性偏瘫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脑血管病变,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脑动脉血管闭塞或狭窄为主要病理改变,以急性一侧肢体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婴幼儿。1 病因及病理 以感染引起的脑血管炎是本病常见的原因,脑外伤、血栓形成、脑栓塞、颅内出血、脑血管畸形、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特发性缺血性中风及癫痫等均可引起脑动脉血管闭塞或狭窄,脑组织供血不足,缺血缺氧,致相对应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引起对侧肢体瘫痪等症状。1.1 感染所致的脑血管炎颅内感染时,病原体直接侵犯脑血管引起血管炎是导致小儿急性偏瘫的常见原因,其中病毒感染较多见,如单纯疱疹、麻疹、风疹、水痘、腺病毒、肠道病毒等;其次为细菌感染,较常见的有结核性脑膜炎所致的颅底动脉炎,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化脓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隐球菌脑膜炎,均可直接侵及脑动脉血管。钩端螺旋体病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小儿急性偏瘫的较常见原因。1990年以来我院确诊小儿急性偏瘫36例,其中病毒感染20例(占55.6%),结核性脑膜炎3例,其他13例。上海儿科医院报道16例,其中感染5例,占31.3%。

  • 河南省淮河流域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调查研究

    作者:张彦平;李林村;杨家强;郭万申;孔祥熙;吴振溢;刘金远;曾贵金

    目的:调查分析河南省淮河流域稻田型钩体病的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血清学检验采用显微镜凝集实验,病原分离选用korthof培养基.结果:淮河流域稻田型钩体病的流行规律表现:(1)流行季节为6月至11月,高峰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病例以青壮年农民为主.(2)临床表现复杂,主要有流感伤寒型、肺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等.(3)传染源主要为黑线姬鼠,携带菌群为黄疸出血群.(4)当地稻田型钩体病的发病率与带菌鼠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鼠密度、降雨量的多少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与鼠密度、降雨量的多少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对淮河流域稻田型钩体病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如灭鼠、注射相应型别的钩体疫苗、加强个人防护、加强监测及预报等控制钩体病流行.

  •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彦霞

    钩端螺旋体病在世界五大洲均有发生,大多发生于秋收水稻和暴雨或洪涝灾害之后,中国亦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发达国家的钩体病虽然已基本上得到有效的控制,但近几年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钩体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中国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钩体病流行呈下降趋势.国内外对钩体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对钩体病的流行病学有厂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但钩体病仍存有很多流行病学问题,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非常必要.

  • 214例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林村;张彦平;李林红;吴振溢

    目的总结我省稻田型钩体病的临床表现,为钩体病确诊提供依据.方法对有完整病例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并有血清学诊断结果的钩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类型主要为流感伤寒型、黄疸出血型、肺大出血型,也有少量的脑膜脑炎型、肾型.流行菌群比较复杂,主要以黄疸出血群为主.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乏力、腓肠肌痛、眼结膜充血(无分泌物、无怕光感)、咯血、表浅淋巴结肿大、肺部片状阴影等.易被误诊为感冒、肺炎、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等.后发症较少.青霉素治疗能有效降低病死率.结论鉴于目前我省稻田型钩体病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急、重.在疫区及潜在疫区对类似钩体病例应提高警惕,以免误诊,减少病死率.

  • 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查钩端螺旋体病抗体的研究

    作者:左玲;左磊

    目的:对钩端螺旋体病抗体的研究,采用特异性凝集反应,达到早期诊断且快速,适用于农村人群抗体普查.方法:将钩体抗原用去氧胆酸盐处理后,取其浸出液致敏于鞣酸处理后的醛化羊红细胞,即为致敏羊红细胞,与钩体抗体相遇时,致敏羊红细胞即出现特异性凝集反应.结果:3种抗原和13群14型标准血清经多次试验均出现较高的血凝效价,而且型间出现广泛交叉反应.201份健康人群,用血凝及显凝检查,经t检验t=1.71<1.96,P>0.05.结论:该方法具有早期诊断、快速、特异、灵敏的优点.

  • 广州地区1991~2000年钩端螺旋体血清学实验分析

    作者:张健;刘海涛

    钩端螺旋体病于1937年在我市发现并证实了首次病例[1]以来,该病在广州地区时有爆发和流行,是我市常见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

  • 钩端螺旋体病显微镜凝集试验影响因素的控制及结果分析

    作者:罗银江;陈佳璇;刘海涛;陈守义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畜共患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1].我国曾发生过几十次大规模钩体病流行,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的有10次,而9次是洪涝之年[1].20世纪90年代以后,钩体病疫情逐年下降,从2.5941/10万降至2001年0.2984/10万[2].由于本病宿主动物种类繁多[2,3],分布广泛,所以仍然存在着钩体病流行的潜在威胁.

  • 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邓远玲;孙小康;陈文青;罗文玲;李桂杭;朱劲涛

    目的 了解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抗体(钩体抗体)在健康人群及宿主动物血清中的水平及菌群分布情况,为制定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对采集的健康人血清和动物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2007年-2011年采集健康人血清、宿主动物中鼠类、鸭、犬血清,钩体抗体平均阳性率分别为16.53%、23.95%、4.98%、12.15%;血清菌群分布:健康人群以秋季热为主、鼠类以拜伦群为主、鸭以七日热群为主、犬以秋季热群为主,鼠密度为8.66%,鼠种以褐家鼠为主.结论 清远市健康人群及鼠类血清钩体抗体水平有所下降;监测的三种宿主动物中,鼠类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高,鼠类仍然是传播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和重点监测对象;清远市鼠密度高,存在钩体病流行的风险.

  • 2004年~2005年三门县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探讨

    作者:章跃炎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分析其存在问题.方法:用MAT检测人群血清抗体.捕鼠、蛙,采集鼠肾、蛙肾、牛中段尿分离培养病原体.结果:免疫前2004年是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阳性率2.5%(2/79);2005年则以波摩那群为主,阳性率为5%(3/60).免疫后,2004年钩体仍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阳性率为23.8%(10/42),2005年以黄疸出血群为高,阳性率为36.4%(12/33),比免疫前高出¨倍多.2004年共解剖分离培养鼠肾201对、蛙肾200对、牛中段尿20份.鼠肾阳性率为0.5%,蛙肾、牛中段尿均未检出.2005年共解剖分离培养鼠肾196对、蛙肾200对、牛中段尿20份均未检出.结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尤其在洪涝灾害后,应列为防治重点.

  • 3种鼠传疾病的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章国宝;应丽红;章小雨;胡肖雄

    目的 调查分析缙云县现阶段3种鼠传疾病在人间与鼠间的自然感染率,为下步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缙云县3种鼠传疾病的历史疫区及现行高发区的3个乡镇采集健康人群、鼠类样本,对3种鼠传疾病进行血清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结果 共采集健康人群血清627份,捕获鼠类397只.所有健康人群血清和鼠类血清样本检测鼠疫F1抗体均为阴性.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总阳性率为28.71%,在各乡镇、年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54.059、11.520,P<0.01);人群出血热抗体总阳性率为4.63%,在各乡镇、性别、年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53、6.849、4.808,P<0.05).鼠类钩端螺旋体抗体总阳性率为4.53%,在乡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436,P<0.01);鼠类出血热抗体总阳性率为13.60%,在乡镇、鼠类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579、10.007,P<0.05).结论 钩端螺旋体病与出血热在不同区域的自然感染有差异,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防止鼠传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的伤害.

  • 玻片凝集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诊断钩端螺旋体病比较

    作者:潘敏楠;徐国英;汪小英

    目的:探索间接血凝试验(血凝)和TR/Patocl抗原玻片法凝集试验(玻凝)在钩体病血清学诊断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血凝法、玻凝法检测不同人群血清并与显凝法作比较.结果:对 30 例钩体病患者早期血清检测结果显示:3种试验方法阳性率分别为:玻凝法 86.7%,血凝法 73.3%,而显凝法仅 30.0%,显凝与玻凝、显凝与血凝间有显著性差异,而玻凝与血凝间无显著性差异.对 90 例非钩体病人3种方法检测结果:玻凝法检出3份阳性,血凝法检出4份阳性,其特异性分别达 96.67% 和 95.56%.对 131 例钩体病疑似患者血清抗体检测结果:3种方法阳性率分别为显凝 40.5%,玻凝 35.9%,血凝 25.2%.显凝与玻凝总符合率达 84.0%,与血凝总符合率达 69.2%,3法无显著性差异.对钩体流行地区95份人群血清及60份鼠、57份猪血清检测结果显示:玻凝与血凝试验阳检率低,而显凝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玻凝和血凝两者.结论:玻凝试验和血凝试验早期诊断钩体病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显凝试验,但在应用方面,玻凝试验方法更简便快速,数分钟即出结果,值得基层医疗单位推广.

  • 重庆市首次分离出巴达维亚群钩端螺旋体

    作者:顾鹤景;胡世萍;吴国辉;韩力苏;陈代鸿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动物源性疾病,而鼠类是钩体病的主要带菌动物.我站根据<卫生部三峡库区疾病监测方案>的计划布置,于1997年开始每年进行两次监测,在1997年10月监测中分离出一株巴达维亚群钩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钩端螺旋体病1例

    作者:陈淑丽;袁泉;李若馨;廖建湘;陈黎;陈蔚;雷旻;唐辉英;李成荣

    患儿,男,12岁,因发热、头痛13 d,伴呕吐、腹痛5 d入院.1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 ℃左右,同时诉头痛剧烈,无咳嗽、流涕和抽搐.7 d出现恶心、呕吐10余次每天,非喷射样.全腹痛,结膜红,颜面出现少许红色皮疹.

  • 湖北省竹溪县2005-2010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龚正银;郭顺;陶忠奎;陈贵珍;聂苏琴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竹溪县流行的重要传染病,为了解钩体菌群变化,为预防钩体病,2005-2010年选择疫情高发乡镇蒋家堰镇、中峰镇、龙坝乡、城关镇、水坪镇为现场监测点,县直医疗单位为病例监测医院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兴山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监测报告

    作者:王大军;王成全;周相朝;温立新;邹学亮;潘会明

    兴山县位于鄂西三峡库区淹没区,海拨为109.6~2 327m之间,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峡谷相涧,高低山气温垂直差异悬殊,植被丰富,小气候十分明显.高山农作物以玉米为主,低山、半高山以玉米、水稻、林果等兼作.自1962年发现报告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以来,1982~1983年曾在局部地区发生暴发流行,高发病率为56.00/10万.1985年曾在全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鼠钩体带菌率为5.54%[1].为进一步监测钩体病在兴山县的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做好库区防病工作,1997~2004年在库区淹没区峡口镇开展了钩体病流行病学监测,现报告如下.

450 条记录 15/23 页 « 12...12131415161718...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