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纯性丘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脑血管造影分析

    作者:陈克强;钟建新;刁士元;孙巧松;刘华钊;郑红丽

    目的 分析不同区域急性单纯性丘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脑血管造影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急性单纯性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24例为丘脑膝状体动脉梗死,12例为丘脑旁正中动脉梗死,8例为丘脑结节动脉梗死,4例为脉络膜后动脉梗死.48例患者中仅13例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未见异常,同侧大脑后动脉异常13例,共26条基底动脉近端的后循环血管出现明显狭窄.丘脑膝状体动脉梗死以偏身麻木表现为主,丘脑旁正中动脉梗死以意识水平下降和眼球运动异常为主,丘脑结节动脉梗死以语言功和对侧肢体运动功能异常为主,脉络膜后动脉梗死以视野改变为主,丘脑旁正中动脉梗死和丘脑结节动脉梗死患者简易智力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丘脑不同动脉供血区梗死可引起不同的症候群,脑血管造影是对丘脑梗死患者血管评估的重要手段.

  • 后循环动脉溶栓32例临床分析

    作者:吴锦英

    目的 探讨溶栓法治疗后循环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32例后循环动脉缺血的患者,其中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18例,脑梗死14例,采用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判断病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价疗效(NIHSS),均进行溶栓法治疗.结果 17例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13例患者症状稍有改善,2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总有效率为93.75%.溶栓前NIHSS评分(19.6±3.7),治疗后3 dNIHSS评分(11.2±4.2),治疗3个月后NIHSS评分(5.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法治疗后循环动脉缺血有较好治疗效果.

  • 短程双抗治疗缺血性小卒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林雪;陈亚平;陈旭

    目的:探讨波立利维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小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72例缺血性小卒中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2组均采用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100 m g 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采用波立维(帅泰)首次300 mg ,负荷计量,次日75 mg联合拜阿司匹林100 mg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后对2组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立维联合拜阿司匹林可有效治疗和控制缺血性小卒中,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头颈部MRA对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青松;李琳琳

    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指因大脑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量减少而导致短暂发作的眩晕症状,但无后循环供血区域(大脑后部、小脑、脑干)受累的症状及体征.本研究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头、颈部MRA的诊断价值.

  • 椎动脉发育不良的M RA 分型及临床意义

    作者:丁大鹏;谭军

    目的:研究椎动脉发育不良的磁共振血管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的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分型,分析不同分型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椎动脉发育不良根据磁共振血管造影表现分为Ⅳ型,其中Ⅰ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为81.8%、脑梗死发生率为9.1%,Ⅱ型分别为75.0%、17.9%,Ⅲ型分别为62.5%、29.2%,Ⅳ型分别为35.3%、58.8%;不同分型患者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χ2=33.57、11.21,P<0.05或0.01)。结论根据磁共振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可将椎动脉发育不良分为Ⅳ型;椎动脉发育不良分型越高,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越高。

  •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MRI分析

    作者:直玉秋;曹桂华;于海华

    目的 探讨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5例经MRI证实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5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依次为语言障碍(60%)、肢体无力(57.84%)、头晕(35.14%)、眩晕、(35.14%)、呛咳(30.27%)、呕吐(26.49%)及行走不稳(18.38%)等;临床体征依次为:病理征阳性(65.41%)、构音障碍(52.43%)、中枢性面瘫(48.11%),肢体偏瘫(44.86%)、舌瘫(33.51%)、眼震(27.57%)、偏身感觉障碍(27.03%)、共济失调(21.62%)、咽反射迟钝(18.38%)、四肢瘫痪(17.30%)、眼肌瘫痪(11.89%)等.MRI检查单部位梗死多于多部位梗死,其中单部位梗死占72.43%(中脑3例,桥脑89例,延髓19例,小脑18例,枕叶4例,桥延交界1例),多部位梗死占27.57%.结论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其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头颅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关键词: 脑梗死 后循环 MRI
  • 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比较

    作者:胡耀凯;韩雄

    目的 比较探讨前循环、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不同.方法 制定统一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调查表,收集于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14例脑卒中患者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卒中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多见(161例,65%),其次为高脂血症(149例,60%)、糖尿病(129例,52%)、冠心病(104例,42%)、吸烟史(55例,22%)、饮酒史(45例,18%)、既往卒中史(30例,1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5例,10%).前循环卒中组年龄(P =0.003)、女性(P =0.041)显著高于后循环卒中组;而前循环卒中组冠心病(P=0.03)、高脂血症(P=0.04)、糖尿病(P=0.02)显著低于后循环卒中组.结论 血管性危险因素对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有不同的影响.

  • 后循环动脉瘤24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作者:孙书光;孙红卫;张鹏;宋来君;王文义

    目的 探讨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24例(动脉瘤26个)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8例,大脑后动脉瘤7例,小脑下后动脉瘤6例,小脑上动脉瘤及小脑下前动脉瘤各2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手术入路包括翼点入路、扩大翼点入路、颞下入路、枕下正中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和后枕纵裂入路.结果 出院时按GOS评分,18例恢复良好,4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轻度偏瘫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吞咽困难1例),2例死亡.结论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难度大,选择正确的入路、充分暴露动脉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后循环缺血的MRA表现及临床特点

    作者:安荷娣;黄东雅;鲍欢;徐霞红;左联;徐晓云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的MRA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对39例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进行头颅CT/MRI、MRA、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分析其血管病变类型及部位,并观察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和l临床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有38例患者MRA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病变,病变部位常见在V2段,其次在V4段和椎动脉起始段(V0),同时伴有颈内动脉病变者19例(48.7%);常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常见的临床表现分别为眩晕、复视、共济失调和肢体乏力.结论:MRA是检测后循环缺血简便有效的方法,能提供可靠的临床信息.

  •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性的分析

    作者:王洁;张英谦;石进;王素君;宋琛

    在临床上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是常见的先天性变异.目前在国际上VAH仍没有明确的定义.大部分研究表明VAH是后循环梗死的促发因素,有2项研究显示VAH是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VAH引起后循环梗死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为血流量重新分配、基底动脉迂曲扩张、后循环总灌注量减少、栓塞脱落等.

  • 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及尿酸的变化

    作者:戴朝博

    选择2007年6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为脑梗死组,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67±7)岁;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发病72 h内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后循环脑梗死;梗死灶于丘脑15例,小脑9例,枕叶10例,桥脑11例,中脑13例;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疾病、原发性痛风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8例为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平均年龄(68±7)岁.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6例后循环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临床分析

    作者:马俊;唐洲平

    2007年5月~2008年6月我科收治的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2~74岁,平均60.7岁;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复视、肢体无力等;伴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快1例,均经积极规范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头颅CT、DSA检查显示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狭窄率85%),椎动脉V1段狭窄3例(平均狭窄率75%,其中1例为右侧椎动脉线样狭窄,左侧椎动脉闭塞,另外2例为左侧椎动脉50%、85%狭窄,右侧椎动脉闭塞),左侧椎动脉V4段85%A型狭窄1例,右侧椎动脉闭塞,狭窄长度3~6 mm.全部患者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前3~5 d口服氯吡格雷75 mg/d和阿斯匹林300 mg/d,收缩期血压>140 mmHg者术前30 min给予尼莫地平静滴.

  • 后循环动脉瘤手术治疗探讨

    作者:张永力;石祥恩;孙玉明;刘方军

    目的 对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34例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包括后循环各个部位、不同大小和类型的动脉瘤,其中采用各种不同的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23例,1例行介入治疗,1例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9例未治疗.辅助血管搭桥手术4例.结果 手术完全夹闭12例,孤立、切除结合夹闭11例.术后复查DSA 12例,动脉瘤完全消失10例,大部分消失2例.手术治疗的23例中术后恢复良好17例,偏瘫1例,长期昏迷2例,死亡3例.结论 由于后循环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后循环动脉瘤尤其是巨大动脉瘤治疗困难,仍需要深入研究,辅以各种血管搭桥手术可以扩大手术适应证,提高治疗效果.

  •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丁建军;高永中;陈保东;邓志刚;何毅;伍建民;付友增

    目的 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要点.方法 后循环动脉瘤患者26例(2例伴血管畸形),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7例,小脑下后动脉瘤及大脑后动脉瘤各6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小脑上动脉瘤3例,小脑下前动脉瘤2例.入院时按Hunt-Hess分级,Ⅰ~Ⅲ级23例,Ⅳ~Ⅴ级3例.动脉瘤颈夹闭18例,瘤颈夹闭及瘤囊切除5例,血管成型术2例,动脉瘤孤立1例.结果 出院时按GOS评分,19例恢复良好,4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轻度偏瘫2例,共济失调及吞咽困难各1例),2例重残,1例死亡.结论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难度大,选择正确的入路,充分暴露动脉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陈谦学;吴立权;刘仁忠;陈治标;徐海涛;简志宏;田道锋

    目的 总结分析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此19例中,6例手术经颢下入路,7例经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3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枕下旁正中入路,1例经扩大颞瓣入路.结果 9例患者动脉瘤成功夹闭,5例患者动脉瘤成功夹闭后行瘤体切除,5例患者动脉瘤被成功包裹.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3例出现同向偏盲,3例出现偏瘫,1例死亡.3例患者术后因脑积水同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3月~6年,3例行瘤颈夹闭者见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包裹者动脉瘤瘤体增大,1例患者在术后2年因动脉瘤突发破裂导致死亡.结论 对于后循环动脉瘤患者需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地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术中注意对神经及穿支血管的保护,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hs-CRP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在后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中的水平变化

    作者:张志彪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在后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部162例后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中心1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参照NIHSS标准将病例组分为轻度亚组(<4分,n=59),中度亚组(4~15分,n=53)与重度亚组(>15分,n=50),依据预后状况分为预后良好亚组(NIHSS评分差值>4分,n=77)与预后不良亚组(差值≤4分,n=85),采用ELISA测定血清LP PLA2、PAF水平,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病例组血清LP-PLA2、hs-CRP、PA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亚组血清LP-PLA2、hs-CRP、PAF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亚组,中度亚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轻度亚组;预后不良亚组血清LP-PLA2、hs-CRP、PAF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血清LP-PLA2、hs-CRP、PAF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12,0.503,0.498,P<0.05).结论 后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血清LP-PLA2、hs-CRP和PAF水平可能参与疾病发生发展与预后转归过程.

  • 后循环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改变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惠凯;丰化微;张海东;邵琦;伍丽红;杜庆;李庆峰

    目的 探讨后循环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PCIS)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管形态的影像学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6年2月136例PCIS患者的MRI、CTA影像学资料,总结该类患者血管形态学改变的影像学特点,同期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127例为对照组.结果 (1)PCIS组136例血管形态改变者128例,占94.12%,其中扭曲45例(33.09%),狭窄35例(25.74%),纤细23例(16.91%),闭塞13例(9.56%),异常粗大7例(5.15%);非PCIS组127例,血管形态改变者46例(36.22%),其中狭窄17例,扭曲、纤细等29例;(2)2组血管形态异常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PCIS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存在异常改变.椎、基底动脉扭曲、发育纤细、粗大等和狭窄性病变的血管形态改变可能均为PCI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 脑枕叶梗死与头痛

    作者:刘晓微;胡文立

    1 枕叶梗死情况枕叶梗死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不常见类型,国外报道其发生率占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3%,而国内为6.4%~6.5%[1],尽管没有前循环梗死发生率高,但其后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使人终生失明.

  • 后循环局限性脑梗死MRI特点、解剖学基础及神经定位表现

    作者:钟洪波;全冠民;袁涛

    后循环动脉的脑梗死是指椎 基底动脉供血区域血流中断所致的神经核与白质束破坏,临床上常出现特征性的定位症状和体征[1 3],MRI检查可清楚显示梗死涉及的范围,MRA 可观察后循环动脉狭窄及闭塞[4 5].熟悉后循环血管分布的解剖特点及不同部位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有助于理解发病机制和确定责任病灶.本文阐述较常见的小脑及脑干梗死的MRI特点,并结合血管、神经结构解剖学基础及典型的临床表现,以提高对后循环局限性脑梗死的认识.

  • PWI联合MRA评价侧支循环在后循环远端缺血中的代偿作用

    作者:张永刚;刘希胜;王敏;许新堂;张秋妹;苗重昌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评价侧支循环在后循环远端缺血中的代偿作用.方法 搜集32例伴有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后循环缺血患者(病例组),分析PWI和MRA检查资料,并与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观察后循环血管狭窄程度,侧支血管的显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指标.结果 病例组中后交通动脉开放22例;软脑膜动脉显示11例;微小动脉团显示12例.病例组ROL/额叶白质比值相对于对照组rCBF、rCBV值均下降,MTT值延长,两组参数比较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病例组中有后交通开放的患者与未开放的患者比较,rCBF升高,MTT缩短,P值均<0.05;而rCBV两组间比较,P值=0.36(>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WI联合MRA可以客观地评价后交通动脉在后循环远端缺血中的代偿作用,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230 条记录 9/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