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7例重度心脏增大存活分析
心脏增大,临床上极为常见.本文心脏重度增大是放射学上的标准即根据心/胸比率宋定义的.心/胸比率:心胸横径(T)与胸廓横径(Th)(以通过右膈项的胸廓内径)之比.平均0.44±0.04,男性0.43±0.44,女性0.45±0.03.国内外普遍认为0.5是成人心胸比率正常上限[1].心胸增大,放射医学上分轻中重三度.轻度为0.51~0.55,中度为0.56~0.60,重度为大于0.60以上.本组7例均系1998年1月至4月期间两院住院病人.
-
合并大左室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合并大左室瓣膜病的治疗经验.方法1998年4月~2004月年对28例合并大左室瓣膜病人行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1例,Bentall手术1例;同期处理并存畸形及病变7例.结果治愈出院25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合并症22例,其中心律失常20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恰当的手术处理,术后积极防治恶性心律失常和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
浅谈中药处方用量增大的原因
目前,中药临床处方中普遍存在着用量增大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但造成中药材的巨大浪费,而且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且从某些方面误导及扰乱了医药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认真分析及研究临床中药处方用量增大的原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仅就此浅述自己的看法.
-
49例肾门淋巴结炎性增大的T_(1-3a)N_0M_0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分析
背景与目的:合并肾门淋巴结炎性增大的T_(1-3a)N_0M_0肾细胞癌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其预后未见系统性报道.本研究拟调查T_(1-3a)N_0M_0肾细胞癌合并肾门淋巴结炎性增大患者的预后并做临床分析.方法:查阅并记录1995年1月-2000年1月入院治疗且病理确诊的49例淋巴结炎性增大的T_(1-3a)N_0M_0肾细胞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电话和平信随访其预后.结果:随访8~14年,平均7.5年.失访7例;无瘤健在17例;带瘤存活4例;死亡21例.死于肾癌相关并发症18例,死于心脑血管病3例.手术1年后肺或胸壁转移8例、同侧肾门淋巴结转移1例;2年后左侧胫骨上端转移1例、左侧肱骨上端转移1例;3年后肺转移5例、腹部皮肤转移2例;5年后肺或颈部淋巴结或皮肤转移4例.本组肾细胞癌5年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53.1%(26/49)和42.9%(21/49).结论:肾细胞癌中大多数肾门增大淋巴结为淋巴结炎.合并肾门淋巴结炎性增大的T_(1-3a)N_0M_0肾细胞癌患者的5年和10年长期存活率较低.区域淋巴结清扫或炎性增大淋巴结切除术不能完全防止T_(1-3a)N_0M_0肾细胞癌远处转移的发生.建议对于合并单纯肾门淋巴结炎性增大的肾细胞癌可行包括增大淋巴结在内的局限性淋巴结切除术.
-
护理干预在CT检查心胸比超过0.65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检查确诊心胸比超过0.65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70例CT检查心胸比超过0.65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病情观察、药物治疗、饮食运动护理及出院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者出院情况及对护理满意度.结果:本组70例患者出院60例,死亡10例,出院率85.7%;对护理工作满意60例,满意度85.7%.结论:给予CT检查心胸比超过0.65的患者有效护理干预,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治疗效果.
-
荷瘤小鼠脾脏过度增大的机制
目的 研究H22荷瘤小鼠生长过程中脾脏过度增大的机制.方法 通对小鼠脾指数与脾脏细胞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检测脾细胞生长周期以及T、B淋巴细胞比例.结果 小鼠脾指数与脾脏细胞总数呈显著正相关性(r=1.000,P<0.01);H22荷瘤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脾脏细胞的细胞周期无明显差异;H22荷瘤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脾脏总T淋巴细胞、CD8+T与CD4+T细胞比例增大(P<0.05),B细胞比例基本不变,CD4 +/CD8+减小.结论 H22荷瘤小鼠脾脏增大与各类免疫细胞转移至脾脏后滞留有直接的关系,其中CD8+T细胞的积累显著,脾脏的免疫抑制作用与CD8+T细胞有密切的关系.
-
枕大池的正常测量与增大CT分析
目的:明确枕大池正常大小,分析枕大池增大的原因和病变.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正常头颅CT病例123例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枕大池发生位置位于小脑后方中部;形态93.50%呈梯形,2.43%为三角形,4.07%无枕大池显现;大小平均上边径8.83mm,底边径13.59mm,高径 9.47mm,平均面积106.15mm,以90 %病例为正常标准值,则上边径上限为13mm,底边径上限为17mm,高径上限为13mm.结论:(1)枕大池形态绝大多数呈梯形;(2)当上宽径和高径大于13mm时可认为是大枕大池;(3)大枕大池应与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小脑后叶梗塞和Dandi-Worke畸形鉴别.
-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患者652次住院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住院原因,探讨延缓ADPKD进展的措施.方法 收集199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21年间本院收住院的所有ADPKD患者病历资料,统计住院原因,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住院时期住院原因的差异.结果 (1)652例次住院中,ADPKD患者常见的住院原因为腰腹痛(15.2%),其次依序为多囊肾出血(14.6%)、肾衰竭加重(10.1%)、透析相关问题(9.4%)、肾移植相关问题(8.3%)、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准备替代治疗(8.0%)、泌尿系感染(6.4%)、发现肾衰竭(5.8%)、高血压(4.1%)、肾囊肿增大(3.7%)、发现多囊肾病(2.1%)、泌尿系结石(1.8%)及其他(10.4%).(2)年轻患者多因多囊肾出血及发现多囊肾住院,随年龄增加,因透析相关问题住院者增加 ;中年患者多因腰腹痛住院.(3)男性多因肾衰竭加重、进入ESRD、肾移植相关问题、泌尿系结石而入院 ;女性多因腰腹痛、透析相关问题、泌尿系感染入院.(4)随时间变迁,因发现多囊肾、肾衰竭及多囊肾出血住院者比例显著减少,肾囊肿增大、肾衰竭加重住院者比例显著增加,伴高血压比例显著增加,而高血压未控制比例显著减少.结论 ADPKD患者以40~60岁年龄组住院率高,住院原因随年龄及性别不同而不同,并随年代变迁而改变.近十年来因肾囊肿体积过大、肾衰竭加重住院患者比例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前10年,但高血压控制率较前提高.ADPKD防治重点在于寻找抑制肾囊肿增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