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

    作者:程琳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的治疗组在通气1小时、12小时后,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与未通气时的差值均较容积控制通气的治疗组明显升高(P均<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值明显降低(P<0.05);通气1小时、12小时后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治疗组的气道峰压(P1P)、平均吸气流速VT/Tinflate明显下降,(P<0.01),吸气峰流速(PTF),呼气峰流速(PEF)出现显著增高(P<0.05).结论: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是一新型通气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对降低气道压力、确保肺泡通气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PRVC结合NO吸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

    作者:赵文静;孟雷;耿晓娟

    目的 观察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VC)联合一氧化氮(NO)吸入对心脏手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18例心脏手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SIMV+NO、PRVC或PRVC+NO治疗.于治疗前30 min及治疗后60 min观察血液动力学、气体交换及肺功能改变.结果 治疗后60 min,SIMV、PRVC组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PRVC组肺静态顺应性(Cst)显著增加(P<0.05).SMV+NO及PRVC+NO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分别由(34±4)mmHg和(38±8)mmHg降至(26±3)mmHg和(21±5)mmHg(P<0.05);PRVC+NO组Cst和氧合指数(PaO2/FiO2)显著增加(P<0.05).结论 与SIMV+NO相比,PRVC+NO能进一步降低心脏手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mPAP,增加其Cst及PiO2/FiO2.

  • 不同NPPV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影响

    作者:朱秀英;陈希妍;牛丽丹;杨飞云;任芳;李广鹏

    目的 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辅助应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呼吸衰竭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行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潮气量、平均分钟通气量、平均呼吸频率、平均漏气量、人均带机时间/日及人均带机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应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呼吸衰竭治疗,有助于降低呼吸肌做功,改善人机协调性,价值优于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

  •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不同的通气模式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疗效对比

    作者:戴月梅;李超;刘晓鹏;王在义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不同的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别进入不同通气组,观察血气指标变化、通气效果和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呼吸机治疗6~8h、24h、3d和7d时,观察组患者PH值上升和PaCO2降低较对照组有所改变,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RVC观察组通气参数VT、TA和TB显著升高, VE、RR、Lleak 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所致胃肠胀气 PRVC 组患者例数明显减少(8.33%、16.67%),其余各种并发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减少呼吸肌做功,人机协调性好,较双水平正压通气( BiPAP)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 PRVG结合小剂量NO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治疗的研究

    作者:赵文静;孟雷;耿晓娟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VC)联合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对心脏手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12例心脏手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采用间歇正压通气(SIMV)、SIMV+NO、PRVC和PRVC+NO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观察血流动力学,气体交换及肺功能改变,并于NO吸入前后记录血浆高铁血红蛋白(MetHb)含量.结果各组治疗前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0min,SIMV和pRVC组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PRVC组肺静态顺应性(Cst)显著增加(P<0.05).在NO吸入后,SIMV及PRVC组平均动脉压(MAP)明显升高,平均肺动脉压(mPAP)分别由(34±4)mmHg、(38±8)mmHg降至(26±3)mmHg和(21±5)mmHg,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PRVC+NO组Cst和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增加(P<0.05);上述指标在SIMV、SIMV+NO组则无明显变化.此外,NO吸入后MetHb虽有升高,但均在正常范围.结论与SIMV+NO相比,PRVC+NO能进一步降低心脏手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mPAP,增加其Cst及PiO2/FiO2.

  • 2种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疗效对比

    作者:戴月梅;夏宇;陆影;加孜那·托哈依

    目的:探讨2种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9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和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模式,每组再分为轻、重症患者,观察各组患者血气指标变化和通气效果及轻、重症患者不同合并症的构成情况。结果2种模式通气治疗24 h、3 d 和7 d 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重症患者 pH 值上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重症患者通气参数 ̄VT[(433±64)mL,(389±56)mL]、 ̄VE[(8.7±1.7)L/min,(7.8±1.4)L/min]显著升高,ˉRR[(20±6)次/min,(23±4)次/min]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症 AECOPD 呼吸衰竭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例数较轻症组患者明显增多[28.0%(14/50),12.24%(6/4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RVC 模式较 BiPAP 模式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重症患者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尤其对合并 SAHS 患者疗效更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