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弓根内固定并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并后凸畸形

    作者:陈春;李江龙;江深河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治疗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0年6月至2005年3月行后路内固定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的胸腰椎结核并后凸患者21例,CD棒12例,AF7例,GSS2例.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后凸畸形矫正状况.随访6月至36月所有患者均显示植骨融合.12例截瘫患者症状均改善,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30度,随访后凸平均丢失2度,未见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结论:一期后路内固定并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有即刻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有利于植骨融合,可早下床,减少并发症,截瘫改善率高等优点.

  • 脊柱截骨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

    作者:赵新建

    目的总结椎板V形截骨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的疗效.方法强直性脊柱炎后凸64例,行V型截骨2~3个椎间隙,并以Harrington压缩棍或Luque棒内固定.结果 64例术后后凸平均矫正率为68.9%,身高平均增加7.5cm,达到人体直立和两眼向前平视的目的.结论此法取得人体外形改善,患者满意的效果.

  • 伴椎间盘突出胸腰段椎管狭窄症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黄徐兵;刘振华;牛国旗

    目的:探讨伴椎间盘突出的胸腰段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伴椎间盘突出的胸腰段椎管狭窄症以退变为主,常伴有脊柱后凸畸形,以躯体和下肢感觉障碍、下肢无力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为常见表现,具有一定的定位体征,临床诊断困难,手术危险性大, 并发症多.结论:诊断应临床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后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术式因病变位置以及受累节段的不同而不同.

  • 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沈晓龙;田野;东人;曹鹏;周许辉;袁文

    分析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探讨评价后凸曲度的可靠方法.方法:对23例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在矢状位X线片上测量C2 ~C7的后切线角及Cobb角、后凸节段后切线角及Cobb角、后凸累及椎体数、后凸顶点位置,计算颈椎曲度指数(CI)及后凸指数(KI),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后凸节段C2~C5 11例,C2~C6 5例,C3~C6 7例,后凸平均累及椎体4.2个(平均累及3.2个椎间隙);后凸顶点均位于椎体的后上缘,位于C4 16例(69.57%),C5 7例(30.43%);C2~C7后切线角9.8°~75.1°,平均37.1°±16.7°;C2~C7的Cobb角为4.7°~68.3°,平均35.6°±14.5°;后凸节段后切线角19.8°~120.6°,平均54.8°±23.9°;后凸节段Cobb角21.8°~96.3°,平均53.7°±19.7°;颈椎曲度指数(CI)8.6~79.8,平均37.7±20.5;后凸指数(K1)15.2~141.9,平均53.0±29.1.统计学分析显示,后凸指数与后凸角度呈高度正相关.结论: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后凸顶点位于椎体的后上缘,后凸范围仅累及部分颈椎节段,后凸节段的后凸指数可准确地反映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

  • 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影像学测量指标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方加虎;周许辉;袁文;贾连顺;陆健;严望军

    及Cobb角=20°再分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比值≤0.338是导致临床症状出现的主要相关因素(P<0.01),此外,后凸节段Cobb角≥20°或后切线夹角≥20°也是导致临床症状出现的相关因素.结论:颈椎后凸畸形患者a/M比值≤0.338、后凸节段Cobb角≥20°或后切线夹角≥20°与临床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提示颈椎力学平衡被打破,颈脊髓被损伤,需治疗干预.

  • 经伤椎固定及植骨治疗胸腰椎Magerl A3型骨折

    作者:胡生庭;丁真奇;康两期;郭林新;沙漠

    目的:总结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治疗新鲜胸腰椎Magerl A3型骨折的疗效.并与传统跨伤椎4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比较.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8月.对54例Maged A3型胸腰段(T12~L2)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后路传统跨伤椎4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术(A组)或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压复位、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术(B组)治疗.A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8~54岁,平均43.9岁;T12 8例,L1 15例,L2 7例;Cobb角18.2°~27.4°,平均22.30°;伤椎前缘高度46.2%~68-4%,平均51.9%;椎管占位率18.8%~48.9%,平均24.1%;3例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均为Frankel D级.B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9~61岁,平均41.0岁;T12 5例,L1 10例,L2 9例;Cobb角18.4°~28.90°平均19.8°;伤椎前缘高度47.6%~70.5%,平均52.4%;椎管占位率19.7%~49.6%,平均24.9:3例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Frankel C级1例,D级2例.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A组手术时间86~131min,平均102min;B组72~123min,平均94min.术中失血量A组215~1005ml,平均485ml:B组100~880ml,平均420ml.两组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A组Cobb角矫正至5.1°±1.3°,B组矫正至3.2°±1.5°;椎体前缘高度A组恢复至80.7%,B组恢复至89.7%;椎管占位率A组为(8.2±1.6)%,B组为(4.9±1.8)%.两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率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后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A组平均随访34个月,B组32.6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Cobb角为8.2°±1.5°,B组4.1°±1.6°;椎体前缘高度A组79.3%,B组88.1%;椎管占位率A组为7.8%,B组为4.2%.末次随访时A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率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有2例在末次随访时后凸角度丢失>100°,3例内固定失败,而B组没有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经伤椎置钉能有效地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重建可有效维持复位,减少后凸畸形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 神经纤维瘤病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

    作者:刘洋;袁文;陈德玉;周许辉;肖建如;王新伟;陈华江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1998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6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颈椎后凸畸形患者,Cobb角平均52.7°,平均年龄20.8岁(12~38岁),1例术前Cobb角42°且柔软度较好的患者采用单纯前路矫形,余5例畸形严重且较为僵硬的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矫形并应用颈椎截骨,所有患者术中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术后通过影像学评估及JOA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1例前后路手术患者术后出现持续颈部及肩部疼痛,经保守治疗半年后好转.平均随访2.8年(1~6年),影像学随访全部患者在术后1年时均获得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1.2分改善至术后平均14.3分(P<0.01),末次随访时平均14.7分.术后后凸畸形明显改善,Cobb角平均0.17°,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2.2°.结论:神经纤维瘤病合并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难度较大,风险较高,通过术前仔细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术中脊髓监测,结合较为熟练的外科操作,可以取得良好的矫形,获得神经功能的康复.

  •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段后凸成角畸形

    作者:李危石;陈仲强;郭昭庆;齐强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矫形治疗胸腰段后凸成角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研究1998年~2003年手术治疗的18例胸腰椎后凸成角畸形患者,年龄13~56岁,平均34.0岁.14例伴有脊髓损伤,括约肌功能障碍8例,7例有显著腰背部疼痛,11例有手术史.全部病例均行前方椎体间隙松解减压植骨+后方截骨矫形固定.结果: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54.8°(30°~138°)矫正至术后的14.7°(-5°~75°),矫正率41.7%~112.5%,平均为70.6%.2例于术后1年发现植骨未融合,行前后路再手术植骨融合.平均随访24.8个月(7~37个月),18例均获骨性融合,无明显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5例脊髓功能有恢复,3例括约肌功能有改善,有显著腰背部疼痛者术后疼痛均有缓解.结论:前后路联合松解矫形内固定可有效地治疗胸腰段后凸成角畸形,尤其适用于严重后凸畸形或二次手术的病例.

    关键词: 后凸 胸腰椎 矫形
  • 后路脊柱去松质骨截骨治疗Pott's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郑国权;王岩;王景明;王征;张雪松;陆宁;毛克亚;崔赓

    目的:探讨不使用传统钛网支撑植骨的后路脊柱去松质骨截骨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PVCD)治疗Pott's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4年5月于我院行PVCD治疗且资料完整的26例Pott's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24.8±7.6岁(14~46岁).后凸顶点位于胸椎6例,胸腰段18例,腰椎2例.术前ASIA分级C级1例,D级4例,E级21例.记录并分析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顶椎区域前柱和后柱长度变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为306.2±59.5min (200~420min),术中出血量为2046.2±742.4ml(1000~4000ml).5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其中一过性神经症状2例,脑脊液漏3例.术前后凸Cobb角为91.3°±17.5° (66°~140°),术后为17.1 °±6.2°(4°~30°),矫正74.2°±18.1 °,矫正率为(80.9±6.6)%.截骨部位前柱增加3.6±3.1 cm (0~8.4cm),后柱短缩2.7±1.1cm(1.3~4.8cm).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0.8± 16.5个月(12~60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20.3°±6.1°(9°~33°),矫正平均丢失3%.末次随访ASIA分级C级患者恢复为D级,3例D级患者恢复为E级,l例D级患者无恢复.结论:不使用传统钛网支撑植骨的PVCD技术是治疗Pott's后凸畸形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胸腰段爆裂骨折后凸畸形不同测量方法比较

    作者:赵栋;邓树才;孙志明;马毅;赵合元

    目的:比较常用胸腰段骨折侧位X线片不同测量方法测量后凸角度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方法:40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的侧位X线片,让3位脊柱外科医师应用6种测量方法测量后凸角度,(1)伤椎头侧邻近椎体上终板和尾侧邻近椎体下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2)伤椎下终板和头侧邻近椎体上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3)伤椎头侧和尾侧邻近椎体后壁平行线的垂线夹角;(4)伤椎头侧邻近椎体下终板和尾侧邻近椎体上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5)伤椎上终板和下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6)后凸比率,即伤椎头侧邻近椎体前下缘至尾侧邻近椎体前上缘距离(a)/伤椎头侧邻近椎体后下缘至尾侧邻近椎体后上缘距离(b).以3周为间隔分别独自测量两次后凸角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方法1组内相关系数高度一致(r=0.84~0.95),其次是方法4(r=-0.75~0.90).各种测量方法三位测量医师所得结果组内一致性(重复测量5°以内变化)为76%~98.5%,方法1显示较好的一致性(92.4%~98.5%).配对检验显示,不同观察者之间,组间可信度相关系数为O.53~0.90,方法1显示高组间可信度相关系数(0.85,范围0.75~0.92),其次是方法4(0.81.范围0.71~0.89).结论:测量伤椎头侧椎体上终板和尾侧椎体下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作为骨折椎体后凸角具有佳组内和组间可信度.

  • 胸椎结核后凸畸形与病变治愈型截瘫

    作者:林羽;吴启秋;管波清;徐双铮;韩风满;秦世炳;李亮;吴明金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病变治愈型截瘫与后凸畸形的关系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例胸椎结核病变治愈型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和17例患者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20例病变治愈型截瘫患者的Cobb角在30°以上者占95%.17例经椎管侧前方减压治疗,术后截瘫恢复率达70.5%.结论:胸椎结核病变治愈型截瘫与椎体骨质缺损塌陷所引起的后凸畸形角度大小有直接关系.手术减压是目前治疗病变治愈型截瘫的唯一方法.

  • 两种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

    作者:朱泽章;邱勇;王斌;俞杨;钱邦平;朱锋;马薇薇;孙旭

    目的:比较两种截骨矫形术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同手术期并发症,分析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1997年7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行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治疗且有完整资料记录的患者共93例.根据截骨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多节段经关节突"V"形截骨组(PWO组)共32例,男29例,女3例,年龄22~60岁,胸腰段后凸Cobb角24°~78°,平均53.4°;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组(TWO组)共61例,男53例,女8例,年龄20~56岁,胸腰段后凸Cobb角30°~82.,平均56.2°.统计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死亡、无感染.PWO组术中气管套管脱落1例(3.1%),术中螺钉松动2例(6.2%),硬脊膜破裂4例(12.5%),神经根损伤1例(3.1%),术后胃肠道并发症5例(15.6%).TWO组术中螺钉松动3例(4.8%),术中截骨端脱位2例(3.2%),硬脊膜破裂1例(1.6%),术中大出血5例(8.1%),神经并发症5例(8.2%),术后麻痹性肠梗阻3例(4.8%),后凸过度纠正1例(1.6%).结论:由于截骨方法的差异,PWO与TWO手术具有不同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构成.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处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疗效的初步观察

    作者:于淼;孙宇;刘忠军;张凤山;潘胜发

    目的:探讨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曲度及临床功能的变化.方法:2004年4月-2007年1月收治因颈椎病行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3例,其中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17例,术前颈椎曲度不良12例:使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6例,术前颈椎曲I度不良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3、12及24个月时颈椎运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是否发生异位骨化、手术邻近节段是否发生退变、术后Odom评分、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肩痛VAS评分.结果:术后3、12及24个月时患者的颈椎活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颈椎曲度不良的患者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局部后凸加重(P<0.05);而使用Prodisc-C者得到改善(P<0.05).所有患者的Odom、JOA和VAS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节段的异位骨化,1例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结论: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基本保留了颈椎的曲度和运动功能,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对曲度不良患者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 快速成型技术在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桑宏勋;雷伟;马真胜;黄鲁豫;吴子祥;姥伟;李明全

    目的: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在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对34例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进行术前CT扫描、数字化三维重建,将数据导人MEM-300-E熔融挤压快速成型设备构建脊柱模型,直观评估脊柱畸形情况,设计手术方案.其中半椎体畸形22例,椎体分节不全、腰椎严重后凸6例,半椎体合并分节不全等混合畸形6例;胸椎(T2~T10)7例,胸腰段(T11~L2)18例,腰椎(L3~L5)9例;合并脊髓低位或拴系5例,脊髓空洞和骨性纵裂1例;术前侧凸Cobb角50°~125°(平均75°),后凸50°~110°(平均78°).均采用单纯后路畸形矫正及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将消毒后的快速成型脊柱模型于术中指导手术进行.术后复查脊柱X线平片及CT三维扫描,并于术后再次进行快速成型构建矫形后脊柱模型.结果:手术时间3.5~7h,平均4.5h;术中失血400~1500ml,平均1100ml;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三维CT扫描示矫形和内固定效果满意,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27例42个先天性半椎体切除彻底,术后侧凸Cobb角5°~25°(平均16°),侧凸畸形矫正率为80%~98%,后凸畸形矫正率为100%,生理曲度恢复正常;7例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的先天性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效果满意,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正常.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期间矫正率丢失不明显.结论:脊柱快速成型能够直观地反映脊柱畸形情况,可指导术前评估、手术计划制定,对手术矫形和内固定操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复位导向器在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钱邦平;邱勇;季明亮;王斌;俞杨;朱泽章;蒋军;毛赛虎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术中采用复位导向器预防截骨椎脱位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12月在我院行单节段PSO矫形内固定术中应用复位导向器的27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在矢状面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全脊柱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随访观察神经并发症及截骨椎脱位情况,以截骨水平的头侧与尾侧脊椎间,截骨椎在矢状面上移位(sagittal translation,ST)大于5mm定义为截骨椎脱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5.2±2.4个月(3~12个月),术前TK为43.2°±10.6°,GK为72.6°±15.1°,LL为2.3°±13.5°,SVA为12.8±4.2cm;术后分别为42.9°±11.8°、38.2°±12.4°、-38.6°±13.0°和3.2±5.8c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2.7°±10.5°、38.8°±15.2°、-38.4°±11.6°和3.3±6.4cm.除TK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方时,TK、GK、LL及SVA的矫正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患者出现术中截骨椎脱位,除1例短暂性右下肢麻木外,无其他神经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中应用复位导向器械能有效预防截骨椎脱位的发生.

  • 后路经椎间孔截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

    作者:杨贺军;侯秀伟;徐永辉;吴广良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间孔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12月20例经后路经椎间孔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侧位X线侧位片上的后凸角(K)和畸形角(D).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后凸角(K)术前平均44°,术后平均10°,末次随访平均11°;畸形角(D)术前平均46°,术后平均14°,末次随访平均15°.均获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4个月.结论 后路经椎间孔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与髋关节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胡俊;钱邦平;邱勇;孙凌云;王斌;朱泽章;蒋军;季明亮;王鑫强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髋关节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组66例AS患者,男性57例,女性9例,年龄17~53岁,平均(33±10)岁,其中50例为AS伴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A组),16例为无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B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和病程;实验室检查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影像学资料包括:胸腰椎后凸Cobb角(GK)、髋关节病变评分(BASRI-hip);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包括:AS疾病活动性量表(BASDAI)、AS功能量表(BASFI)和Oswestry功能障碍量表(ODI).运用BASRI-hip对髋关节病变进行评分,并定义评分大于2分为有髋关节病变,定义有髋关节病变组为C组,无髋关节病变组为D组.统计学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A组50例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中,27例(54%)发生髋关节影像学病变,B组16例无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3例(19%)发生髋关节影像学病变(OR=5.0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K和病程是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髋关节病变的高危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BASFI评分与AS患者的髋关节病变显著相关(r=0.345,P=0.014).结论 较大GK和较长病程是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髓关节病变的高危因素,AS患者的髋关节病变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

  • 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

    作者:周友良;饶根云;李孟军;陆沛骅;陈宇飞

    目的:评估和分析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30例患者,分为两组,甲组20例,采用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均行骨折椎体及骨折椎体上下相邻椎体的椎弓根螺钉+双侧连接杆固定;乙组10例,只行骨折椎体的上下相邻椎体的椎弓根螺钉+连接杆固定术.术后随访.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后凸畸形角和骨折椎体前方高度,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前平均后凸畸形角纠正:甲组15°,乙组11°,P<0.05.术后骨折椎体前方的平均高度(和正常椎体前方高度比):甲组89%,乙组81%,P<0.05;术后3个月随访:平均后凸畸形角纠正丢失,甲组2°,乙组6°,P<0.05;骨折椎体前方的平均高度(和正常椎体前方高度比):甲组87%,乙组73%,P<0.05.结论: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能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后凸畸形的纠正.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困难气道的影像学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董媛媛;蒋忠;钱邦平;郑旭;张伟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气管插管困难患者的影像学测量.方法 本组21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20例,女1例,年龄18~63岁.收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CROM)、胸腰椎后凸Cobb角、颈椎曲度及C2~C7矢状垂直轴(sagitta[vertical axis,SVA).麻酵过程中,应用直接喉镜进行气管插管,根据气管插管声门暴露的难易程度分为两组:易暴露组(A组,13例)、不易暴露组(B组,8例),比较两组间影像学资料的差异性,对于有差异的参数采用Logisic回归分析其与困难气道之间的相关性,寻找AS患者气管插管困难的影像学的预测因素.结果 B组的颈椎曲度显著小于A组(P<0.05),C2~C7SVA显著大于A组(P<o.05);而两组CROM、胸腰椎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椎曲度(OR=1.445,P=0.039)及C2~C SVA(OR=1.240,P=0.032)的改变是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困难气道的危险因素.结论 AS胸腰椎后凸畸形困难气道患者的颈椎影像学有特征性改变,患者颈椎曲度及C2~C7 SVA可作为有效的定量预测指标.

  • 改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李强;李伟;刘俊生;陈城;全仁夫

    目的 探讨改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transpedicular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采用改良PSO技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23例患者资料.患者术后均接受至少2年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在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以及Cobb角对患者手术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进行评估.在末次随访时,通过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估.结果术中3例(13.0%)发生硬膜撕裂;术后1例(4.3%)出现一过性神经损害,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病例出现.所有患者术后均获至少2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2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出现,脊柱后凸畸形外观得以矫正,且维持良好.所有病例截骨面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5个月.在VAS疼痛评分、ODI评分以及Cobb角评估方面,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的两次测量结果较之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评估结果显著优于术前;但末次随访与术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其神经功能获得ASIA分级1或2级的恢复.结论该改良PSO手术可实现对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有效矫正,截骨面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