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外伤120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诊治脾外伤120例,作者总结上述病例治疗的经验报导如下.
-
探析脾动脉栓塞应用于急诊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应用在急诊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0月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78例,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脾脏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脾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输血量、住院时间和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输血量、住院时间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4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脾动脉栓塞对急诊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这一治疗方式具有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几率少,术后输血量少的特点.
-
1例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脾动脉栓塞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总结1例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脾动脉栓塞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门静脉血栓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水增加等,因与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和联合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的不良反应症状相似而易漏诊。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护士在抽血过程中发现患者血流缓慢、针头易堵塞、血液在注射器中很快凝固等高凝状态征象,为及早确诊及采取抗凝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准确记录出入量,密切观察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量出为入,及时纠正低血压维持有效的循环;做好抗凝期间的护理;缓解患者的腹胀症状;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经对症处理后患者病情稳定出院。
-
脾动脉部分栓塞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脾亢的临床研究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患者70%~90%伴有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以致患者术前外周血象偏低或术后外周血象恢复缓慢常影响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的正常进行.本研究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联合经TACE治疗合并脾功能亢进的PHC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对26例PHC患者采用PSE联合TACE治疗的方法,26例PHC患者单用TACE治疗.结果:PSE联合TACE较单用TACE治疗明显改善PHC患者外周血象,PSE术后3天、1周、2周及4周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较栓塞前明显提高.结论:PSE联合TACE是PHC合并脾亢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行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结果:21例患者均于术后3天血小板开始上升,7~14天达高峰,总有效率85.7%,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明显,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脾动脉栓塞 疗效 -
脾动脉栓塞治疗亲体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窃血所致小肝综合征2例报道
目的 探讨脾动脉栓塞治疗亲体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窃血所致小肝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9月期间共完成亲体肝移植25例,其中有2例发生脾动脉窃血致小肝综合征,均采用介入技术经皮行脾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行脾动脉栓塞术后,2例患者腹水逐渐减少,转氨酶水平、血小板及白蛋白水平及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栓塞术后1个月复查,肝功能仍基本正常.结论 脾动脉栓塞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窃血所致小肝综合征的有效措施.
-
脾动脉部分栓塞与脾切除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 通过对脾动脉部分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大伴脾功能亢进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探讨两种方法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优越性.方法 回顾分析35例行脾动脉部分栓塞和24例行脾切除治疗的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两种方法治疗后的外周血液成份(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改变及并发症等进行时比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近期均能有效治疗脾功能亢进,可明显改善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P<0.01).脾切除组对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改善优于部分脾动脉栓塞组(P<0.01).脾动脉部分栓塞组术后并发症较脾切除组多,而脾切除组手术适应症要求较高.结论 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治疗脾脏功能亢进,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
-
脾功能亢进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ortion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内科首选方法[1],不但能减轻脾亢进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还能保留部分脾脏功能.但PSE后并发症往往影响着栓塞后的效果,某些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
联合微创治疗肝硬化晚期并发症18例
1 临床资料治疗组男12例,女6例,年龄18~47(平均36.8岁),乙肝肝硬化16例,酒精肝硬化1例,混合性肝硬化1例,首次出血7例,多次出血11例,平均出血次数(2.0±1.4)次,6例曾出现过腹水,食管静脉曲张按昆明会议记录方法分为[1]中度7例,重度11例,胃底静脉曲张14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占12例,C级占6例. 对照组男14例,女8例,年龄19~45(平均34.7)岁,乙肝肝硬化19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混合性肝硬化2例.
-
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病情观察及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对74例脾动脉栓塞治疗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进行归纳总结.结果:74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脾脏明显缩小,一周后血细胞计数均不同程度升高,患者一般状况及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认真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有效的护理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及促进术后康复的关键.
-
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创伤性脾破裂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至脾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显示出血动脉,然后超选择插管至该动脉,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以栓塞出血动脉.于麦氏点局麻下经皮穿刺置入"猪尾巴"引流管引流腹腔积血,无污染、无溶血的积血可以回输.术后3、6个月分别作B超、CT、99mTC检查监测脾脏形态、密度、血供情况,测定血小板及血中IgM、IgG、C3水平.结果本组35例创伤性脾破裂,经PSE后止血效果确切,脾脏形态、功能正常,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有选择性地对创伤性脾破裂行PSE,其止血可靠、创伤小、疗效好.
-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目的探讨应用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价值.方法1989~2001年间对34例脾功能亢进症患者用混和抗生素的60%泛影葡胺作载体,注入细条明胶海绵作栓塞物进行脾动脉栓塞.结果34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后治愈(CR)26例(76.5%),有效(PR)6例(17.6%),总有效率94.1%,26例获CR者随访1年,7例复发,复发率26.9%.结论PSE适用范围广,疗效确切,只要熟练掌握插管技术,注意并发症的防治,可作为脾切除的替代手术.
-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儿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儿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0—2015年入住我院的儿童HS患者38例,采用Seldinger技术,以150~350μm明胶海绵微粒行PSE术.比较PSE前后的临床表现、外周血象的缓解情况、脾脏的缩小情况、肝功能改善情况、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38例术后1、3、6个月、1、3、5年随访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33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l例副脾形成.患儿发育及营养状况较术前明显改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均明显回升.肝功能恢复正常,胆色素降至正常未再升高(均P<0.01).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早期病例术后出现脾脓肿,对症治疗后好转,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脾静脉血栓形成、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及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SE治疗儿童HS的临床效果明显,创伤小,并发症少.既达到与切脾相似的疗效,又具有保留脾脏免疫功能的优点,PSE是首选治疗儿童HS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脾动脉栓塞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儿童 -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并发症,为临床治疗脾功能亢进方式提供选择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部分性脾动脉栓塞32例和脾切除30例,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血象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肝硬化继发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P<0.001),但两组患者中脾切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改善明显优于脾动脉栓塞组,而白细胞计数的改善两组无明显差异.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脾动脉栓塞的整体护理要求.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行脾动脉部分栓塞,严格执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原发性脾亢32例,继发性脾亢46例,共78例,总有效率92%.结论 通过对脾动脉栓塞的有效护理,提高了有效率,减少了并发症.自从1979年Spigos首先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亢这一先进技术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脾亢及脾外伤.本组病例,以治疗脾亢为主,同时加强术前、术后护理,效果较好,结果报告如下,且就有关护理问题加以探讨.
-
脾动脉栓塞联合思他宁灌注治疗门脉高压、脾亢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联合思他宁灌注治疗门脉高压、脾亢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脾亢患者采用脾动脉栓塞联合思他宁灌注治疗。结果:治疗后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在治疗前2周内为33.52±2.84mmHg,治疗后2周内复查为14.47±1.24 mmHg;门静脉的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每分钟的血流量均降低,差异在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动脉栓塞联合思他宁灌注术治疗门脉高压、脾亢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