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红花逍遥片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卢和菁

    妇女在围绝期所呈现的各种症状和由此导致的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激素替代疗法是预防和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方法.红花逍遥片是植物雌激素替代疗法的首选药物.如果用药指征恰当,可以较长时间使用,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的效果.如何提高中老年妇女的健康水平,如何使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 肝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康幼雯

    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中一个重要的必经阶段,是机体的生殖功能从旺盛阶段逐渐减退直至后衰竭的一个过渡时期.本病归属于中医的"经断前后诸证",多为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竭,冲任二脉随之衰少,导致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发,治以补肾滋肾为主.从肝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 复方四炭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血

    作者:马宏云

    围绝经期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也就是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持续到后1次月经后1年.此期主要以无排卵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为主.围绝经期妇女在经历一段月经不规则的绝经过渡期后月经终止.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经量过多、经期延长.10%~15%患者呈严重不规则月经过多、崩漏和严重贫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发病率约占妇科门诊患者的10%,而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70%~80%[1],2005年4月~2011年7月采用复方四炭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取得了满意效果.

  • 探讨农村妇女围绝经期保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吴富利

    目的:探讨农村妇女围绝经期保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通过自编问卷调查表,对农村10320名妇女一对一的方式问卷采集.结果:10320份问卷收回10278份,通过样本采集,回收率99.6%.其中符合围绝经期妇女2426例,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知晓率13.23%(321/2426),每年度自我主动健康体检率1.70%(41/2426),妇女病检率13.69(332/2426),乳腺检查率1.24%(30/2426),宫颈涂片率0.87%(20/2426),围绝经期心理保健率0.62%(15/2426).结论:农村妇女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知晓率极低,自我保健意识十分淡薄,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农村妇幼保健队伍建设不健全,人员业务素质低,严重影响农村妇女的身心健康.总之,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妇女健康,加强科普知识宣传宣教,普及妇科病检查,为妇女们的身心健康努力.

  • 苏州吴中区围绝经期妇女代谢综合征调查研究

    作者:王慧华;陆云霞;殷华芬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代谢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34例40~65岁围绝经期女性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测定血清雌二醇(E2)及血脂,筛选出代谢综合征的人群,计算吴中区的发病率,同时计算体重指数、是否绝经等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结果:女性围绝经期代谢综合征与血清E2、绝经、体重指数、年龄相关.结论:绝经及肥胖是引起代谢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因素;锻炼身体有利于骨矿物质在骨内的沉积.女性代谢综合征的防治应侧重在围绝经期进行.

  • 围绝经期女性的临床症状分析与中西医治疗研究

    作者:倪锡琴

    围绝经期是女性生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一般在该过程中会伴随有相关的疾病和功能的减退等情况发生,常见的主要有女性的卵巢功能减退和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出现下降等情况,同时伴随有植物的神经系统功能出现紊乱.临床上对于这种症状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该病成为临床医师们关注的重点.本文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探究其具体的治疗方法,文章中主要从中医和西药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具体分析如下.

  • 围绝经期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药物治疗的研究

    作者:陈秀琴;周伟莲;马学标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连续给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复发性子宫内膜异症患者16例,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连续用药半年的疗效情况.结果:16例患者经用药半年后绝经6例,恢复不规则月经10例,该10例患者中2例因痛经明显在停用米非司酮第3个月经周期后,再次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而后继发闭经,另有2例因痛经明显包块无明显缩小而拒绝再次药物治疗行腹腔镜手术.结论:对于围绝经期复发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小剂量连续给药半年可明显缓解症状,缩小囊肿,减少再次手术率.

  • LEEP术联合干扰素治疗HR-HPV持续感染的围绝经期CIN的临床分析

    作者:宋小琳

    目的 探讨宫颈环形电切(LEEP)术联合重组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治疗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围绝经期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感染HR-HPV的围绝经期CIN的患者89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于月经干净后3~7天行LEEP术,治疗组在LEEP术后3天阴道放置重组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观察两组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O(IL-1O)、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及RLU/CO值、HPV-DNA核酸定量、HPV转阴率和并发症.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4(IL-4)均较治疗前降低,干扰素-γ(IFN-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1p、IL-10较对照组降低,IFN-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RLU/CO值和HPV-DNA核酸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治疗后RLU/CO值和HPV-DNA核酸定量较对照组降低;治疗组HPV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宫颈创面感染、创面异常出血、宫颈管粘连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EEP术联合重组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治疗HR-HPV感染的围绝经期女性CIN,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力及HR-DNA的转阴率,降低LEE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CIN治愈率,临床疗效满意.

  • 391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宫内节育器取出临床分析

    作者:于珍;侯晓;邹艳;董燕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取环困难的主要原因及探讨处理对策。方法分析2013年8月—2014年9月在本中心进行取出宫内节育器(取环)手术的391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临床资料和取环效果。结果取环困难率为45.8%。患者在月经干净后3~7 d 放置 IUD 的取环困难率低,其次为在产后42 d恶露已净或剖宫产后6个月哺乳期内放置 IUD,在人工流产后或产后胎盘娩出后即时放置 IUD 的取环困难率高。结论加强宣传教育,使育龄妇女选择好放环时机,定期查体,明确使用年限,围绝经期妇女应在佳时间内进行取环术,从根本上减少取环困难的发生。

  • 中西医结合与单纯性激素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

    作者:熊辉;张倩平;陶玉玲;汤翔群;关红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戊酸雌二醇和安宫黄体酮片与戊酸雌二醇和安宫黄体酮片(简称性激素治疗组)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 方法 符合围绝经期抑郁症诊断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2例.性激素治疗组30例,2组均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各随访1次,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抑郁症程度;应用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评价围绝经症状,并检测FSH和E2水平. 结果 治疗前2组HAMD、KMI评分及治疗前和治疗后2组FSHT和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HAMD和KMI评分及疗效高于性激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0.01).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效果及改善围绝经期症状均明显优于单纯性激素治疗组.

  • 围绝经期宫内节育器滞留对生殖健康的影响

    作者:郝月兰;安茂伟;丁兆平;丁翠元;李艳;徐友涛;杨玉洁;吕明云;王蒙;张立真;许从;韩爱华;王世礼;王桂民;潘芹;苗文云;卢晓婷;祝青;滕怀香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宫内节育器(IUD)滞留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围绝经期IUD滞留妇女612例和围绝经期非IUD避孕538例进行生殖健康和围绝经期症状问卷调查及相应的健康检查,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法 对围绝经期IUD组与IUD滞留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IUD组与非IUD组比较,IUD组可以降低月经周期不规则的发生比例,腰腹疼症状IUD组明显高于非IUD组,附件炎发生比例低于非IUD组,子宫肌瘤或肥大发生比例IUD组低于非IUD组,对经期和痛经的影响随着放置IUD的时间延长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种类IUD对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和痛经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经量、痛经和经期,围绝经期症状,阴道炎和宫颈糜烂发生比例,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IUD种类对围绝经期妇女的月经异常有一定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置IUD不同年限对月经周期、经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 围绝经期IUD滞留未增加月经改变、围绝经期症状、妇科疾病及贫血的发生,应对围绝经期妇女IUD种类的匹配情况做进一步研究.

  • 农村维吾尔族围绝经期妇女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调查

    作者:刘珍;迪力木拉提;王梅红;刘健

    目的:了解墨玉县农村维吾尔族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CKD)等的患病率情况。方法从“新疆墨玉县农村维吾尔族成年人慢性肾脏病(CKD)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中的抽取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完整资料,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患病率:56.57%,糖尿病患病率:5.84%,CKD患病率:11.31%,代谢综合征患病率:21.90%,肥胖患病率:18.61%。高血压人群的CKD患病率高于非高血压人群。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大于60岁(OR=3.15,95%CI:1.29~7.70),高血压(OR=2.95,95%CI:1.15~7.34)是围绝经期妇女CK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重视围绝经期妇女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情况,制定早期防控策略,改善预后。

  •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的分析

    作者:陆艳双

    目的 研究分析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总结其保健需求.方法 选取围绝经期妇女208例,分别对其特征性潮热出汗、月经改变情况、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精神心理问题、骨质疏松及血液系统疾病等观察记录,并对比不同绝经年龄段直接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8例围绝经期妇女中,特征性潮热出汗39例(潮热出汗14例,失眠13例,疲乏12例),月经改变127例(绝经61例,不规则出血54例,2周内阴道流血12例),尿失禁51例,精神心理问题178例(情绪波动67例,性生活异常59例,抑郁症52例),骨质疏松116例(腰椎36例,膝关节30例,颈椎18例,肩肘关节14例,其它18例),血液系统疾病44例(高血脂14例,冠心病30例),以上情况在绝经后5年内表现为显著,6~10年次之,15年以上基本消失,绝经后年龄段之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准确掌握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其保健需求,并在围绝经期给予早期诊疗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延缓绝经远期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认知现状调查及护理管理研究

    作者:贾艳

    目的 研究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认知现状,探讨护理干预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改善的效果.方法 纳入社区144名围绝经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健康认知调查问卷评估围绝经期妇女健康认知现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名.6个月后,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健康认知情况.结果 不同文化程度、年龄及婚姻状况患者间心理调节、合理膳食及知识认知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护理干预前(P<0.05).结论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认知评分普遍偏低,通过护理干预管理是提高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认知的重要方法之一.

  • 低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对围绝经期症状及激素水平的作用

    作者:李桂颖

    目的 对比低剂量雌激素与安宫黄体酮对围绝经期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13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并分别给予低剂量雌激素与安宫黄体酮治疗,对比两组用药前后情况.结果 两组用药后E含量明显提升,FSH、LH含量明显下降(P<0.05);组间对比E、FSH、LH含量变化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94.29%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3.08%的总有效(P<0.05);两组用药前后骨密度、阴道评分差异均较显著(P<0.05);用药后组间骨密度、阴道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副反应差异明显(P<0.05).结论 临床给予更年期妇女低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病症且副作用较小,该法具临床推广价值.

  • 对影响围绝经期妇女取环因素的调查分析

    作者:由艳君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妇女取环难度影响因素,提出预防取环困难的对策。方法调取5家医院围绝经期取环病历报告,将511例取环困难者纳入困难组,331例取环容易者纳入一般组,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困难组与一般组患者各项取环影响因素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5岁、上环时间>11年、乡镇级医院上环、其它宫腔手术史、宫体倾斜、宫铜节育器成为围绝经期妇女取环困难独立风险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取环难度影响因素较多,既有妇女自身因素,也有医源性因素;医院与妇女双方均应提高对IUD的重视,在IUD置入后早期规避风险因素。

  • 围绝经期女性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

    作者:许维娜;郭君萍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腹型肥胖相关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健康管理中心收集45~60岁围绝经期妇女健康体检资料数据,以分层整群概率比率法抽样调查,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其心血管危险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1 051人,腹型肥胖555例(52.81%).腹型肥胖组的BMI(t=17.12,P<0.01),收缩压(SBP)(t=6.28,P<0.01);舒张压(DBP)(t=6.30,P<0.01);甘油三酯(TG)(t=3.69,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t=3.38,P=0.001);空腹血糖(FPG) (t=3.26,p=0.001);血尿酸(UA) (t=5.77,P<0.01)及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LP) (t=5.83,P<0.01)均高于非腹型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非腹型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P<0.01).随着腰围升高,BMI (r=0.44,P<0.05);SBP (r=0.45,P<0.05);DBP (r=0.44,P<0.05);TG (r=0.11,P<0.05);FPG (r=0.08,P<0.05);UA (r=0.37,P<0.05);AIP (r=0.12,P<0.05)升高,HDL-C降低(r=-0.16,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SBP、BMI、UA、DBP升高,则腹型肥胖越严重.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腹型肥胖与DBP (β=0.031);UA(β=0.004)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β=-1.189).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随着腰围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大,应将合理控制腰围作为围绝经期妇女慢性病保健的优先指标.

  • 莱芜市756例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分析

    作者:陈延平;刘廷贵;陈延翠

    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导致围绝经期综合症状,影响了个人生活质量.本研究对莱芜市756名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 腹腔镜全子宫并双侧输卵管切除对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亚丽

    目的:观察腹腔镜全子宫并双侧输卵管切除对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7月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围绝经期子宫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根据有无切除双侧输卵管分为对照组45例(保留)与研究组45例(切除),比较两组卵巢功能差异.结果:较之术前,两组患者术后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舒张末期小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阻力值(RI)、搏动指数(PI)等指标水平明显改善,其中研究组术后E2低于对照组,LH、FSH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指标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输卵管病变、盆腔包块发生率的比较中,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并双侧输卵管切除对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具有一定不良影响,但经切除双侧输卵管后可从一定上降低患者盆腔包块、输卵管病变的发生率,故临床治疗中需根据患者具体表现,酌情选择.

  • 1594名40~60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作者:朱玲龑;冉利梅;聂四平;赵兴未

    目的 了解贵阳市40~60岁健康体检女性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以及自然绝经年龄,为围绝经期女性保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偶遇抽样法,自主设计问卷,对贵州医科大学三家附属医院的体检中心1594例40~60岁女性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围绝经期症状的评价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结果 40~60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1.60%,其中轻度占38.96%,中度占21.52%,重度占1.13%,以轻中度症状为主.发生率高的主要症状前5位依次为:情绪波动970人(60.85%),失眠928人(58.22%),肌肉骨关节痛915人(57.40%),疲倦乏力910人(57.09%),头晕776人(48.68%).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婚姻情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目前月经情况、第一次性生活年龄、孕次及产次有关.随着年龄增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增高,且程度加重;月经情况从正常到紊乱再到绝经,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且严重程度加重;孕次越多,发生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可能性越大.贵阳市健康女性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49.17±3.12)岁.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主要与年龄、目前月经情况及孕次相关,围绝经期保健应尽早开始.

3002 条记录 6/151 页 « 12345678...15015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