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中耳炎伴迷路瘘管35例诊疗经验

    作者:胡淑华

    迷路瘘管,又称局限性迷路炎或迷路周围炎,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并发症之一,通常是由胆脂瘤侵犯迷路骨质引起.2005年1月~2009年8月收治慢性中耳炎患者456例,其中并发迷路瘘管35例(35耳),均通过Ⅰ期手术修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对其临床诊断特点及术中处理原则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 手术治疗慢性中耳炎伴迷路瘘管的临床体会

    作者:范子翔

    目的:讨论和分析手术治疗慢性中耳炎伴迷路瘘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5例慢性中耳炎伴迷路瘘管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25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病理示25例均为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术后2个月内患者均获得干耳,其中22例患者平均听力提高30 dB(88%),3例无明显变化,术前1例面瘫患者术后面瘫改善.随访1年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不仅能处理病灶改善症状,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听力,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式,同时在手术中应探查迷路瘘管存在的可能性以指导诊疗.

  • 复发性颞骨骨瘤并发胆脂瘤及迷路瘘管1例

    作者:马帅帅;管国芳;张德军;郝延茹;郭颖媛;朱志玲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5岁.十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痛伴听力下降,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外耳道骨瘤(右),予以右侧外耳道骨瘤切除术并置入支撑管以防止外耳道狭窄.2个月前患者右耳痛加重,听力进一步下降,伴耳流脓,呈淡黄色,偶有眩晕,无恶心呕吐.纤维耳内镜:右外耳道狭窄、肿胀,挤压支撑管,外耳道深部及鼓膜视不见.纯音测听:右耳传导性聋,骨气导差41 dB HL.声阻抗:右耳B型曲线.颞骨CT(图1A~C):右耳气化型乳突,骨性外耳道狭窄,前上壁突出高密度肿块,突入鼓窦区,狭窄外耳道可见管状高密度影,右侧乳突、鼓窦、鼓室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听小骨部分破坏吸收,形态欠规整,水平半规管骨质缺损,外耳道后壁骨质破坏.临床诊断:颞骨骨瘤(右)、中耳胆脂瘤(右)、迷路瘘管(右)、外耳道狭窄(右).

  • 上半规管缺裂出现的Tullio现象

    作者:袁伟;孙建军

    Tullio现象是由眩晕和异常的眼球和/或头部运动联合产生的,这种运动由声音刺激引起。这种对声音的前庭反应由Tullio在1926年研究鸽子的迷路瘘管时首先描述,之后Huizinga在1935年证实。人们提出两个Tullio现象可能的病因:耳石症和半规管刺激。Tullio现象与梅尼埃综合征、先天性内耳异常、感染如梅毒和慢性耳疾、外伤、外淋巴漏和医源性瘘如开窗术等有关。近Minor等报道7例伴Tullio现象患者出……

  • 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的术后听力回顾性研究

    作者:岳波;王曦;陈晓栋;石公羽;梁昆;赵昱;陈阳;邱建华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患者听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35耳)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21耳)患者随访术后听力情况。结果21例(21耳)术后随访纯音测听3个月~5年,12例平均骨导阈值(0.5、1、2和4 kHz)与术前差别小于5 dB HL,较术前听力提高者3例,较术前下降者5例,1例于术后3个月成功植入人工耳蜗。21例患者中11例行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其手术前后骨气导各频率间(0.5、1、2、4和8 kHz)听力阈值未见明显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P值均大于0.05)。结论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的术后骨导听力阈值无明显变化,有条件者仍可行鼓室成形术保存听力。

  • 慢性中耳炎手术中迷路瘘管的处理

    作者:吕宏光;任庆春;曹忠胜;闻明

    对中耳手术中遇到有迷路瘘管病例的临床特点、瘘管处理方法以及术后听力变化等加以分析,报道如下.

  • 中耳炎合并迷路瘘管治疗方法的回顾分析

    作者:刘振;虞幼军;郑立岗;林枫;谢雪颜

    目的 探讨治疗中耳炎合并迷路瘘管简单易行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04年6月~2010年6月间中耳炎手术1226例,其中54例55耳伴迷路瘘管,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效果.术后随访1~5年,观察病人有无复发及听力、平衡障碍的变化.结果 在1226例中耳炎患者中合并迷路瘘管的54例55耳(4.4%),54例患者均一期手术,根据情况选择筋膜覆盖或者筋膜填塞.术后3个月,所有病例均干耳,术腔上皮化(100%);手术后无眩晕发作9例(16.7%),眩晕持续1周以内缓解19例(35.2%),2周以内23例(42.6%),眩晕持续3月3例(5.6%).有术后半年纯音听阈记录的患者38例,与术前比较听力无变化的18耳(47.4%),较术前提高的有9耳(23.2%),术后随访1~5年胆脂瘤及瘘管均无复发.结论 单纯筋膜填塞迷路瘘管的方法,与文献中介绍的方法比较,简单易行,风险小,手术并发症少,对听力无明显干扰,值得推广应用.

  • 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38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敬淳;龚桃根;柯朝阳;刘明

    目的 分析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总结其诊治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8例经手术证实为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乳突根治术,术中一期清除瘘管处胆脂瘤及肉芽,Ⅰ型、Ⅱ型瘘管取双层颞肌筋膜覆盖封闭瘘口,Ⅲ型瘘管行半规管阻塞术.结果 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发生率为8.2%(38/464),术中发现瘘管全部位于水平半规管,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干耳,眩晕未再发作,干耳后平均骨导听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迷路瘘管的确诊有赖于手术中发现证实;只要术中精细操作并采用合适的方法修补瘘管,一期彻底清除瘘管处病变可以同时有效地保存耳蜗功能;对于病变广泛的Ⅲ型瘘管,半规管阻塞术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治疗

    作者:吕宏光;翟立群;王慧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迷路瘘管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对63耳有迷路瘘管的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行乳突根治术的同时用颞肌筋膜或同种肋软骨片加筋膜一期修复瘘管.结果1718耳慢性中耳炎中并发迷路瘘管63耳,其中胆脂瘤型60耳,在各型中耳炎中发生率高,骨疡型3耳.瘘管位于外半规管56耳(88.9%),耳蜗2耳,上半规管3耳,外半规管和上半规管同时有瘘管2耳.63耳中术前有眩晕症状的37耳(58.7%),其中瘘管试验阳性13耳(35.1%).有眩晕症状耳平均骨导阈值为40.1dB,无眩晕症状耳为33.2dB.除1耳外,全部病例行瘘管一期修复后,眩晕症状消失.结论用同种异体肋软骨片加筋膜修复慢性中耳炎迷路瘘管是较理想的方法,对瘘管大、病变重者应行二期手术.

  • 迷路瘘管反复发作性眩晕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饶秀丽;尹时华;侯涛;朱子昂;龙吉

    目的:建立豚鼠迷路瘘管导致的反复发作的眩晕模型,用于后续探讨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前庭代偿机制。方法选取成年实验用豚鼠3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单侧迷路破坏组,B组为迷路瘘管+术耳鼓气耳镜鼓气组,C组为单纯迷路瘘管组。三组分别进行手术,动物苏醒出现单侧前庭功能紊乱症状后(以此记为术后零时),A、C组作为对照组不做处理,B组用鼓气耳镜适当的增加患耳外耳道内的压力,每天1次。分别于术后0h、24h、48h、1w、2w、3w等不同时间段记录三组动物的失衡症状即自发性眼震频率、头偏斜及失衡行为评分。结果通过对动物自发性眼震、头偏斜及失衡行为评分的定量观察,可知同一时间段(除0h外)各失衡症状B组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同组内自发性眼震、头偏斜和失衡行为评分在各个时间段之间均有差异,各时间段失衡症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轻直至消失,B组减轻程度不及其他两组。至术后48h,三组均已无自发性眼震,B组用鼓气耳镜给术耳外耳道适当鼓气仍可出现(5~6次/15秒)的眼震,其他两组无。至术后2w,A、C两组各失衡症状均已不存在,B组仍存在头偏斜等失衡症状,用鼓气耳镜给术耳外耳道适当鼓气仍可出现(5~6次/15秒)的眼震。这种现象直到术后3w还存在。结论1.制造迷路瘘管并且用鼓气耳镜适当增加术耳外耳道压力方法可建立眩晕动物模型;2.本实验建立的眩晕动物模型通过诱发眩晕可反复发作。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20例

    作者:刘天宝;卢连军

    迷路瘘管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为3.6%~12.6%.由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所致的迷路瘘管术前确诊十分困难,术中对迷路瘘管的处理尚有争议.因此,我们通过对1992~1999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喉科住院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20例(4.4%)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 中耳炎 迷路瘘管
  • 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才高

    目的 探讨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处置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5月在长沙唯尔耳鼻咽喉专科医院耳鼻咽喉科治疗的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患者62例,行瘘管检查与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于全麻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听力重建术.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55例病变为水平半规管瘘,5例为上半规管瘘,2例同时存在水平和上半规管病变,全部病例均Ⅰ期修补成功.术后(8.7±2.2)d眩晕消失或改善,术后(42.8±6.0)d干耳,术腔上皮化;53例(85.48%)患者术后听力提高,26例(41.93%)语频气导听力提高>15 dB.术后随访(2.1±0.6)年,未见眩晕复发.结论 开放式乳突根治加听力重建术可能是治疗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比较优化的方案,对于瘘管区域病变的处理应综合考虑,对瘘管大、病变重者应行二期手术.

  • 耳后带蒂颞肌瓣乳突腔填塞治疗乳突根治术后迷路瘘管

    作者:李东方;李月英;李庆华;刘淑良

    乳突根治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术腔大、血运差及术中病变清除不彻底等原因而出现腔内持续上皮脱屑,形成干痂,病变复发,合并感染,向内侵蚀破坏骨壁,进一步发展易形成迷路瘘管,继而出现眩晕等症状.本科近年共发现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后并发的迷路瘘管患者10例,均为门诊就医时怀疑本病,现报告如下.

  • 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诊治体会

    作者:刘国钧;刘学军;高金建;倪丽艳;黄加云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点和手术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8例(18耳)并发迷路瘘管的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有眩晕发作史10例(55.6%).在薄层水平+冠状位CT扫描的10例患者中,有9例(90%)术前诊断有瘘管.术前并发面瘫1例.所有患者均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术中均对瘘口处的病变组织进行清理,然后用筋膜覆盖瘘口,再填骨粉加固,筋膜外覆.结果除术前1例和术后1例因耳廓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感染致全聋外,其余16例术后骨导好转2例、下降3例、无明显变化11例.术后14例出现眩晕,随访3个月内,13例眩晕消失或改善,1例半年后好转.合并面瘫者,术后3个月恢复,无新增面瘫病例.结论 中耳炎乳突手术中应重视迷路瘘管存在的可能性,颞骨薄层水平+冠状位CT扫描在术前检查具有重要意义.术中及术后预防细菌感染极其重要.

  • 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迷路瘘管初步报告

    作者:吴雅琴;殷善开;时海波;周慧群;倪凌达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迷路瘘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分析1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资料,均为水平半规管瘘管,瘘管直径大于2 mm,骨性半规管破坏,其中Ⅱ型10例,Ⅲ型2例.术中清理胆脂瘤基质和瘘管周围的炎性病变组织后,用颞肌填塞瘘管两端骨性管腔,表面再以骨粉生物胶混合物覆盖.结果 术后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消除了眩晕,术后气骨导听力无明显变化.结论 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迷路瘘管能有效消除眩晕而保存听力.

  • 夹层法迷路瘘管修补术

    作者:赵明俊;张江云;汪峻峰

    迷路瘘管是目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颅外并发症,其处理常为去除瘘管处病变,并以肌肉筋膜覆盖瘘管,或为避免损伤膜迷路,引起耳聋耳鸣而保留瘘管处病变.

  • 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治疗

    作者:区永康;许耀东;刘翔;郭晓娟;郑亿庆

    目的 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998年1月~2007年1月手术治疗的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20例(耳),全部病例行一期修复瘘管,其中行单纯筋膜修复9耳,行自体骨粉加筋膜修复11耳.结果 术后随访1~10年,单纯筋膜修复术后转动头部仍有眩晕者2耳,自体骨粉加筋膜修复者术后无眩晕发生.结论 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清除病灶后可以一期修复,用自体骨粉加筋膜修复迷路瘘管是较理想的方法.

  • 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分析

    作者:万龙;王丽;杜焱平;陈才盛;陈业军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100例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筋膜修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自体骨粉加筋膜修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2.00%)明显好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00%),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00%)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2.00%)相比明显较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后的纯音测听骨导平均阈值(4.1±1.8) dB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后的纯音测听骨导平均阈值(4.6±1.7)dB相比较没有明显差异,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骨粉加筋膜修复手术方法对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避免了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迷路瘘管

    作者:张庆泉;陈秀梅;邢建萍

    迷路瘘管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较为常见的颅外并发症之一,治疗不当可导致前庭及耳蜗功能丧失.现将近年国内外学者对此病的诊断、治疗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 半规管多平面重组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崔凤玉;孙晓卫;丁元萍;窦芬芬;张建基

    目的:探讨半规管多平面重组的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正常79耳,病变93耳)行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扫描,正常耳比较轴位、重组冠状位及各半规管多平面重组(semicircular canal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图像整体显示半规管的形态和结构情况,比较3种图像对各半规管全程显示率,寻找显示各半规管全程的佳方法;病变耳分别在轴位、重组冠状位及s-MPR观察各半规管破坏情况,术中探查并详细记录各半规管破坏情况,并与术前CT图像比较.结果:正常耳:轴位仅部分能显示外半规管全程,显示率为86.7%,上半规管、后半规管不能全程显示;重组冠状位各个半规管全程均不能完整显示;s-MPR对各半规管全程在同一层面上显示率分别是:上半规管为92.45%,外半规管为100%,后半规管为97.58%;病变耳:8耳发生迷路瘘管,轴位、重组冠状位显示外半规管瘘分别为5耳和4耳、二者均显示上半规管瘘1耳;s-MPR显示外半规管瘘6耳,上半规管瘘2耳.术中探查见外半规管瘘6耳,上半规管瘘2耳.结论:s-MPR可完整显示各半规管全程,明确瘘管发生的具体位置,对迷路瘘管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