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传统和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术后角膜神经再生及干眼情况比较

    作者:余晨颖;李莹;王忠海;姜洋;金玉梅

    目的 比较传统LASIK与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术后1年患者角膜中央基底层下上皮神经丛的再生及干眼情况.方法 横断面研究.入选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LASIK手术的患者30例(60只眼).根据术式将患者分为传统LASIK组和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组.对患者进行干眼相关检查,并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中央基底层下上皮神经丛的再生情况.使用ACCMetrics软件对共焦图像进行神经数量及形态参数的统计.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来比较两种LASIK术后患者神经参数与干眼指标的差异.结果 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组患者术后1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检查结果、泪膜劈裂时间值及眼表疾病指数评分分别为(12.65 ±8.73) mm/5min、(7.85±2.81)s、(7.25 ±6.35)分,与传统LASIK组[(16.73±10.55) mm/5min、(8.77±3.04)s、(4.46±5.37)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99,-1.050,-1.613;P>O.05);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组患者角膜神经主干密度、主干分支密度、神经长度、总分支节点密度、神经宽度及弯曲度分别为(16.46 ±6.65)条/mm2、(19.27±9.56)条/mm2、(10.88±4.70) mm/mm2、(65.10±38.43)个/mm2、(4.76±0.34) μm、(2.30 ±0.34)级],传统LASIK组则分别为(15.99 ±7.14)条/mm2、(19.39 ±7.07)条/mm2、(11.30±3.17)mm/mm2、(68.43±34.94)个/mm 2、(4.73±0.24) μm、(2.14±0.34)级,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229,0.049,0.365,0.306,-0.394,-1.629;P>0.05).结论 传统LASIK与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相比,其对术后1年患者的干眼指标和神经再生所产生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散射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晶;王雁;左彤;刘丽清;侯杰;谢丽丽;杨晓艳;李智敏

    目的 探讨眼内散射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后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病例系列研究.对87例(87只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行Epi-LASIK(45只眼)或LASIK(42只眼),使用C-quant散射仪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1、4、10个月测量散射光计量值.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Epi-LASIK组及LASIK组手术前、手术后1、4、10个月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1±0.17)、(1.03±0.15)、(1.11±0.13)、(1.01±0.16)及(0.96±0.14)、(1.05±0.12)、(1.10±0.12)、(0.98±0.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9,8.11;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各时间段的变化量分别为(0.12±0.18)、(0.19±0.20)、(0.08±0.16)及(0.09 ±0.13)、(0.15±0.17)、(-0.01±0.17).Epi-LASIK组手术后4个月眼内散射光计量值与手术前屈光度、剩余基质床与中央薄角膜厚度之比(RBT/CCT)、切削比有明显相关性(r=-0.344,-0.361,0.361;P<0.05),LASIK组无明显相关性(r=0.186,0.162,-0.206;P>0.05).Epi-LASIK组手术后1~4个月发生2级、1级、0.5级haze分别有1、2、4只眼,其4个月时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变化量分别为0.52,(0.37,0.42),(0.06,0.09,0.07,0.17).发生2级haze眼在haze消退后散射值变化量由4个月时的0.52降至10个月时的0.11.结论 Epi-LASIK及LASIK术后早期眼内散射光计量值较术前均增高,随时间延长有下降趋势.角膜伤口愈合反应可能是Epi-LASIK术后早期散射增加的主要因素,而LASIK 术后早期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界面相关因素.Epi-LASIK术后轻度以上haze眼散射明显增加.

  • WaveLight FS200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并发症临床分析

    作者:张钰;陈跃国;夏英杰

    目的 探讨WaveLight FS200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的连续病例400例(786只眼)行WaveLightFS200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描述并统计分析各种手术并发症.结果 术中并发症:400例(786只眼)中发生负压丢失2只眼(0.25%),角膜瓣边缘切割不全1只眼(0.13%),严重的层间不透明气泡5只眼(0.63%),前房气泡8只眼(1.02%),跳跃线12只眼(1.53%),上皮剥脱8只眼(1.02%).术后早期并发症:400例(786只眼)中发生隧道出血8只眼(1.02%),弥漫性层间角膜炎23只眼(2.93%),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6只眼(0.76%),角膜瓣移位1只眼(0.13%).结论 WaveLightFS200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较轻,通过适当的处理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

  • 虹膜识别技术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性散光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毕宏生;季鹏;王兴荣;马晓华;王宝晶;王桂敏;王桂英

    目的 评价虹膜识别技术应用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可预测性.方法 采用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97例(183只眼),按术前柱镜度数分为3组:1组(-0.50~-1.00 D)79只眼,2组(-1.25~-2.00 D)70只眼,3组(-2.25~4.00 D)34只眼;按术前柱镜轴向分为组A(循规散光)106只眼、组B(逆规散光)43只眼、组C(斜轴散光)34只眼.术前采集散瞳前后的虹膜数据和波阵面像差数据,经过虹膜识别后形成ate文件,将该数据同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产生的ote文件相结合设计手术方案形成tls文件,导入准分子激光系统,激光器对平卧位时术眼再次进行虹膜识别,确定瞳孔中心偏移量和眼球旋转角度,在治疗时加以补偿,术中三维眼球自动跟踪系统监测眼球运动.观察手术前后不同时期的视力、散光度及轴向变化.结果 术中检测出瞳孔中心总体的偏移量为X轴方向(O.41±98.90)μm、Y轴方向(109.15±141.35)μm、眼球旋转偏移角度0.83°±3.40°,术中对其加以补偿.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5者183只眼(100.0%),≥1.O者169只眼(92.3%),散光度由术前(-1.54±0.65)D减少为术后6个月的(-0.26±0.25)D,对术后各时间点的样本总体散光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4,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术后1周与1、3、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术后6个月顺规散光下降为45只眼(24.6%),逆规散光下降为31只眼(16.6%),斜轴散光上升为38只眼(21.0%),术后6个月有69只眼(37.8%)成为无散光眼.结论 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效果良好,准确性及可预测性较高,是目前精确、先进、有效的散光治疗方法之一.

  • 超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后角膜知觉恢复的研究

    作者:周浩;褚仁远;吴莹;周行涛;戴锦晖;姚佩君

    目的 比较超高度近视眼进行乙醇法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EK)和微型角膜刀法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角膜知觉的恢复.方法 选择矫治近视度数在-9.50~-12.50 DS的患者37例(37只眼),分别行LASEK和Epi-LASIK,并按手术方式进行分组.术后观察角膜上皮瓣水肿情况,并将其分为明显水肿和无明显水肿两亚组.术后2周及1、2、3、6个月分别检查角膜知觉,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和术后上皮水肿对角膜知觉恢复的影响.结果 LASEK组6只眼术后角膜上皮水肿明显,其中3只眼术中发生角膜上皮瓣破碎,Epi-LASIK组术后角膜上皮无明显水肿.术后2周及1、2、3、6个月Epi-LASIK组角膜知觉的恢复分别到达术前的79.31%、84.49%、87.92%、92.24%和93.98%;LASEK组分别达到69.64%、78.57%、83.21%、85.70%和87.86%,与Epi-LASIK组相比在术后2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ASEK组中角膜上皮明显水肿的6只眼与无明显水肿者相比,角膜知觉恢复明显减慢.术后2周至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高度近视眼Epi-LASIK、LASEK术后,角膜知觉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较为迅速,此后逐渐转入恢复平台期,Epi-LASIK术后角膜知觉的恢复快于LASEK;角膜上皮瓣的明显水肿可影响角膜知觉的恢复.

  • 散瞳前后瞳孔中心偏移对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的影响

    作者:王铮;杨斌;黄肖虹;黄国富;邱平;陈家祺

    目的探讨根据散瞳后的瞳孔中心调整切削区对波前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疗效的影响. 方法瞳孔直径为6mm时高阶像差均方根(RMS)>0.35μm的近视患者32例(63只眼),随机分为A、B两组,接受Zyoptix个体化LASIK手术.A组以瞳孔中心为切削区中心,B组则根据测得散瞳后瞳孔中心的偏移量对切削区中心作相应调整.结果散瞳后瞳孔中心平均发生(0.173±0.114)mm的偏移,大达0.51mm.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前像差检查显示手术前后彗差的差值分别为(0.025±0.137)和(0.097±0.118)μm (t=2.131,P=0.037),而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彗差的矫正效果优于A组.结论散瞳后瞳孔中心普遍发生偏移,根据其偏移量在术中对切削区中心作相应调整可提高彗差的矫正效果.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后角膜知觉恢复的研究

    作者:吴莹;褚仁远;周行涛;戴锦晖;瞿小妹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角膜知觉的恢复情况. 方法本研究观察在我院行LASIK或LASEK近视矫正的患者59例(59只眼),包括低、中度近视行LASEK者20只眼,高度近视行LASEK者30只眼,以及低、中度近视行LASIK 者9只眼.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1、3、6个月时测量角膜中央知觉,并和切削深度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知觉均下降,但LASIK术后下降更明显.在各观察时间点,LASEK术后的角膜知觉均好于LASIK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时P=0.031.低、中度近视LASIK术后6个月时角膜知觉仍未恢复(P=0.023);而LASEK术后3个月时角膜知觉已恢复(P>0.05).高度近视LASEK术后6个月时角膜知觉基本恢复(P>0.05).LASEK术后1、3及6个月的角膜知觉和切削深度有相关性(r=0.419,0.433,0.413;P<0.05),其余观察时间点两者无相关性.LASIK术后各时间点的角膜知觉和切削深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LASEK术后角膜知觉的恢复较LASIK术后快,LASEK术后角膜知觉的恢复和切削深度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05,41:972-976)

  • SMILE、FS-LASIK及T-PRK术后角膜神经纤维的恢复情况及其与主观视觉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力翔;李莹

    目的 探讨经上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及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角膜神经纤维的恢复情况及其与主观视觉质量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并自愿行屈光手术治疗屈光不正的患者共55例(109只眼),其中男性6例(12只眼),女性49例(97只眼);年龄(25.6±7.3)岁.根据患者术前检查结果、患者意愿及医师建议,分为SMILE组35例(男4例,女31例,共69只眼)、FS-LASIK组9例(男1例,女8例,共18只眼)及T-PRK组11例(男1例,女10例,共22只眼).由同一术者进行手术,于术前及术后7、30、90 d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并填写主观视觉质量问卷.采用ACCMetrics软件对共聚焦显微镜照片神经纤维进行量化分析.3个组手术前后神经纤维各测量参数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对术后主观视觉质量与神经纤维测量参数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3个组患者术后7d角膜神经纤维密度低,术后7、30、90 d SMILE组在神经纤维密度[12.50(12.50),12.50(12.50),18.75(14.06)根/mm2,x2=6.54,9.02,7.01;P<0.05]、总神经分叉点密度[18.75(31.25),24.99(29.69),31.25(32.81)个/mm2,x2=10.23,7.63,10.01;P<O.05]及神经纤维长度[8.53(7.32),9.33(6.47),10.98(4.85) mm/mm2,x2=9.21,8.15,6.54;P<0.05]方面均优于其他两组.3个组患术前、术后7d、术后30 d及术后90 d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分别为(4.13±0.61)、(3.54±0.71)、(4.03±0.70)及(4.20±0.58)分,术后7d主观视觉质量评分低(F=1.51;P=0.23),但3个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主观视觉质量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7d主观视觉质量与神经纤维长度和神经纤维密度之间呈正相关(r=0.378,0.504;P<0.05),术后30及90 d主观视觉质量与角膜神经纤维参数未见相关性.结论 SMILE术后角膜神经纤维恢复较T-PRK及FS-LASIK更快,术后早期角膜神经纤维密度与主观视觉质量呈正相关.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融解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作者:李莹;李海燕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融解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LASIK术后角膜融解患者11例(12只眼)进行临床分析,观察并记录临床表现;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尤其免疫学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局部给药配合全身疾病治疗方案,并观察疗效和转归.结果10例患者单眼发病,仅1例患者双眼发病.角膜融解部位为角膜瓣边缘,以下方和鼻侧多见;8只眼(67%)术中角膜上皮剥脱、角膜瓣过薄或术后角膜上皮水肿、角膜上皮植入.6例(55%)患者合并全身疾患,其中甲状腺炎1例(1只眼),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2只眼),干燥综合征2例(2只眼),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1只眼);有浅层巩膜炎病史1例(1只眼),皮肤出现湿疹、红斑1例(1只眼),角膜瓣下异物1例(1只眼);无其他疾病者2例(3只眼).经眼局部使用环孢霉素A、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及角膜保护剂配合全身疾病治疗,患者全部治愈;病程23~45d,平均30.3d;角膜病灶处残留不同程度薄翳或斑翳;角膜散光度数≥1.00D4只眼(1.00~5.50D),实际矫正视力低于预期矫正视力2行5只眼,1行2只眼,无下降5只眼.结论角膜融解是一种与全身性疾病有关的非感染性角膜疾病,LASIK可能为诱发因素.LASIK术前详细的全身系统性检查和术中规范的手术操作对减少角膜融解的发生至关重要.发病后在治疗眼部病变的同时配以全身病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中华眼科杂志,2005,41:330-334)

  • 准分子激光手术不同制瓣方式角膜瓣厚度的研究

    作者:于志强;许烨;姚佩君;秦冰;周行涛;褚仁远

    目的 评价和比较准分子激光手术不同方式制作角膜瓣厚度的预测性和均匀性以及短期变化.方法 选取3组准分子激光手术连续病例: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组40例(80只眼),板层角膜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组78例(155只眼),飞秒激光LASIK组42例(82只眼).LASIK手术采用90μm Moria M_2自动旋转式微型角膜刀或Zeiss VisuMax 飞秒激光制作100 μm角膜瓣.采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OCT)扫描系统,由同一检查医师于术后1h、1d、1周、1个月和3个月测量角膜上皮瓣或基质瓣厚度,采集水平子午线、垂直子午线、45°和135°子午线上距离角膜顶点1.5、2.5、3.5mm及角膜顶点共25个点的角膜瓣厚度.统计方法为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眼前节OCT测得角膜上皮瓣厚度:术后1h、1d、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57.91±6.76)、(54.94±4.65)、(54.96±2.70)、(55.26±4.27)、(53.86±5.5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25,P<0.05).板层角膜刀组角膜顶点处平均厚度为(129.16±12.10)μm,飞秒激光组为(112.69±5.12)μm,飞秒激光制瓣预测性优于板层角膜刀.板层角膜刀组和飞秒激光组实际瓣厚度与平均瓣厚度差值绝对值的均数分别为(13.16±4.78)μm和(5.26±1.21)μm,飞秒激光制瓣重复性优于板层角膜刀.角膜瓣厚度空间特征:板层角膜刀组角膜瓣呈现中央薄而周边厚的形态,飞秒激光组不同离心度位置角膜瓣厚度均匀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8,P>0.05).结论 眼前节OCT是无创、简捷并可靠的角膜瓣形态检测手段.角膜瓣的眼前节OCT检查表明,飞秒激光制瓣比常规板层角膜刀在预测性和均匀性方面更有优势.

  • 超薄角膜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对兔角膜组织愈合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邹俊;褚仁远;周行涛;戴锦晖

    目的 探讨超薄角膜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对兔角膜组织愈合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3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各16只,一组右眼行超薄角膜瓣LASIK,另一组右眼行LASEK,左眼对照.两组兔眼均行-10.00 D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情况,术后1、3个月取两组兔激光切削区角膜分别进行光镜、透射电镜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其中表达水平.RT-PCR结果采用灰度扫描,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超薄角膜瓣LASIK组术后角膜愈合反应轻、恢复快,角膜保持透明,无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发生.LASEK组术后角膜愈合反应重,恢复慢,1个月时角膜发生1级haze(62.5%)和2级haze(37.5%),3个月时发生0.5级haze(43.75%)和1级haze(56.25%).术后1、3个月超薄角膜瓣LASIK组和LASEK组角膜前基质内均有Ⅲ型胶原、FN和TGF-β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但LASEK组的表达明显增强(t=18.47,11.98;P<0.01);两组间Ⅰ型胶原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t=0.72,0.36,0.47,2.38;P>0.05).超薄角膜瓣LASIK组术后3个月Ⅰ型胶原、Ⅲ型胶原、FN、TGF-β1 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2,1.54,-0.83;P>0.05).结论 动物实验提示,模拟高度近视治疗的超薄角膜瓣LASIK术后角膜组织愈合反应明显优于LAsEK术后.(中华眼科杂志,2009,45:594-600)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后眼高阶像差变化的研究

    作者:程振英;褚仁远;周行涛

    目的 探讨光学区大小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后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者236例(461只眼)分为高、中、低度近视组,每组根据激光切削光学区直径不同(5.75、6.00、6.25和6.50 mm)分为Ⅰ~Ⅳ亚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用波阵面像差仪测量眼的像差.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分析手术前后各组内不同亚组间在瞳孔直径为4.00、5.00、6.00mm时眼总高阶像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的差异.结果 术前各组内不同亚组间眼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组内不同亚组间眼总高阶像差和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大光学区亚组低于较小光学区亚组.高度近视组在不同瞳孔直径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在瞳孔直径为6.00m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直径为6.00mm时,高度近视组各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在Ⅰ、Ⅳ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不同亚组间水平彗差和垂直彗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光学区大小影响LASIK治疗近视后眼总高阶像差和球差,较大光学区组低于较小光学区组,在治疗高度近视时影响更加明显.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瓣及瓣下角膜厚度对角膜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赵霞;谢立信;胡隆基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瓣及瓣下角膜厚度对角膜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家猫28只随机分成4个组,建立LASIK动物模型.A组8只,制作厚度为160 μm的角膜瓣,激光切削至剩余瓣下角膜厚度为300 μm,复位角膜瓣.B组8只,弃去角膜瓣,剩余瓣下角膜厚度为300 μm.C组6只,处理方法同A组,但剩余瓣下角膜厚度为180 μm.D组6只,处理方法同B组,但剩余瓣下角膜厚度为180 μm.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2及3个月行中央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的测量,并分析角膜后表面地形图.术后3个月行组织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时,A、B、C及D组前房深度增加量分别为(0.16±0.08)、(0.21±0.16)、(0.33±0.09)及(0.41±0.10) mm.A组与B组、C组与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t=0.685,1.457;P>0.05);A组与C组、B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t=3.458,2.597;P<0.05).A、B、C及D组角膜后表面前突的增加量分别为(27.78±9.52)、(39.57±7.68)、(58.57±8.66)及(68.14±19.69) μm.A组与B组、C组与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t=2.361,1.090;P>0.05);A组与C组、B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t=5.860,3.310;P<0.05).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见术后层间纤维排列疏松,但未呈交错排列,层间两侧的胶原纤维仍呈平行排列结构,纤维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增多不明显.结论 LASIK术后剩余瓣下角膜厚度是影响角膜强度的主要因素.角膜瓣厚度对于角膜强度无明显影响作用,层间愈合反应不同于瘢痕愈合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与飞秒激光LASIK术后高阶像差改变的对比研究

    作者:武志清;王雁;张琳;耿维莉;金颖;左彤

    目的 通过对比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术后的全眼高阶像差,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SMILE屈光手术患者共34例(34只眼)作为SMILE组,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屈光手术患者29例(29只眼)作为对照组,均选取右眼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常规屈光手术术前检查,接受Pentacam 三维跟前节分析诊断系统的检查,并利用WaveScan像差仪分别测量进行两种屈光手术患者术前,术后1和术后3个月的像差,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carson线性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在术后1个月时,SMILE组初级垂直彗差(C3-1)、三叶草(C33)、分别为-0.205±0.199、0.027±0.071,高于对照组(t=-3.141,2.216;P<0.05);对照组总高阶像差Sh、其他S4、S5、S6,初级球差(C04)、分别为0.609±0.199、0.403±0.196、0.117 ±0.065、0.092±0.0038、0.343±0.253,高于SMILE组(t=-3.492,3.461,-3.449,-5.301,-2.103;P<0.05);术后3个月时,SMILE组仅C-13为-0.177±0.175,高于对照组(t=-2.476,P<0.05);对照组总高阶Sh、其他S4、S5、S6各阶,初级球差C04、C24、四叶草(C44)、次级三叶草(C-35)、次级球差(C06)等各项均高于SMILE组(t=-3.935,-3.788,-2.049,-4.405,-3.576,2.494,3.879,2.642,4.784;P <0.05);相关性分析中,对照组术后1个月与3个月,Sh、C04与术前预矫正球镜度均存在负相关(术后1个月:r=-0.433,-0.476;P <0.05;术后3个月:r=-0.418,-0.447;P <0.05).结论 SMILE术后显示良好的光学质量,相对于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所引起的全眼像差改变更小,但同时存在其特殊性,可能与其手术方式或角膜伤口愈合有关.

  • 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光学区变化的研究

    作者:李华;陈敏;田乐;李德卫;彭予苏;张飞飞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光学区的变化及Pentacam角膜地形图各模式测量值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于青岛眼科医院角膜屈光科行FS-LASIK且术后随访≥6个月资料完整的近视眼及近视散光患者24例(41只眼),其中男性7例,女性17例,年龄18~ 42岁.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角膜地形图6种不同模式(单纯角膜轴向曲率图、单纯角膜切线曲率图、角膜轴向曲率差异图、角膜切线曲率差异图、角膜前表面高度图及角膜厚度差异图)联合自主研制的透明同心圆软件对患者术后光学区进行测量.手术后1、3、6个月不同角膜地形图模式测量的光学区直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光学区实际测量值与理论设计值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FS-LASIK术后光学区测量值与可能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FS-LASIK术后1、3、6个月,单纯角膜轴向曲率图光学区测量值分别为(6.55±0.50)、(6.50±0.53)、(6.48±0.5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0,P>0.05);单纯角膜切线曲率图测量值分别为(5.44±0.46)、(5.46±0.52)、(5.44±0.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7,P>0.05);角膜前表面高度图光学区测量值分别为(5.06±0.28)、(5.12±0.32)、(5.17±0.28)mm,仅术后3、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14,P>0.05);角膜轴向曲率差异图光学区测量值分别为(6.51±0.37)、(6.45±0.41)、(6.41±0.40) mm,仅术后3、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7.25,P>0.05);角膜切线曲率差异图光学区测量值分别为(5.21±0.23)、(5.16±0.19)、(5.17±0.20)mm,仅术后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P<0.05);角膜厚度差异图光学区测量值分别为(6.53±0.40)、(6.39±0.43)、(6.41±0.47)mm,仅术后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P<0.05).6种模式角膜地形图的光学区测量值与理论值(7.75 mm)相比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9,31.91,66.44,22.76,69.98,20.09;P<0.01).结论 FS-LASIK术后光学区直径测量值在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角膜地形图6种不同模式测量结果显示实际激光切削区与手术设计理论值相比均下降,其中单纯角膜切线曲率图、角膜切线曲率差异图、角膜前表面高度图测量值与理论设计值相差较大且边界清晰,对于偏心评估更有优势;而单纯角膜轴向曲率图、角膜轴向曲率差异图及角膜厚度差异图与理论设计值相对接近,此外角膜轴向曲率差异图边界更清晰更有利于光学区的测量.

  • 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OrbscanⅡ观察

    作者:吴小影;刘双珍;胡生发;李晨玲

    目的 探讨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OrbscanⅡ的动态变化及影响角膜后表面前突出度的主要因素.方法 216例(230只眼)近视患者,根据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4组,Ⅰ组:-1.25~-3.00D;Ⅱ组:-3.13~-5.75 D;Ⅲ组:-6.00~-8.88 D;Ⅳ组:-9.00~-15.75 D,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检测,取角膜厚度图、角膜后表面地形图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 预留角膜薄处厚度,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Diff值),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变,术前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9,-20.63,-15.90;P<0.05).术前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7,-17.98,-27.26;P<0.05),表现为角膜变薄,后表面屈光力及Diff值增加,术后同一时间段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F=61.92,4.74,7.28;P<0.05.术后3个月F=64.16,5.12,21.83;P<0.05),不同时间段同一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薄处厚度较术前预留薄角膜厚度在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角膜后表面Diff值(Y)与术前角膜薄处厚度(X1)、角膜中央厚度(X2)、角膜横径(X3)、眼轴长度(X4)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941-0.000 53X1-0.000 471X2-0.0063X3+0.001 22X4(F=13.48,P<0.01).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后表面Diff值的差值(Y)与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薄处厚度差值(X1)、术前眼压(X2)、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差值(X3)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27-0.000 78X1+0.002 01X2-0.0055X3(F=21.81,P<0.01).结论 OrbscanⅡ对近视眼LASIK术前患者的筛选及术后监测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角膜测厚功能在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准确性差,不宜作为再次手术的筛选标准;影响近视眼术前角膜后表面前突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角膜厚度、角膜横径与眼轴长度;影响术后3个月与1个月前突出度变化值的主要因素为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薄处厚度差值,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差值及术前眼压.这些影响因素应作为术前筛选病例的参考指标.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对眼波阵面像差影响的对比

    作者:高宁;胡隆基;谢立信;郭佃强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对眼波阵面像差的影响并作对比分析. 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屈光手术研究治疗中心就诊并行LASIK或LASEK治疗的近视患者各18例(18只眼),使用WFA-1000型主观式波阵面像差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0 d、1和3个月行波阵面像差检查,应用Matlab 5.3软件计算1到35项各项的Zernik系数,计算出各高阶(3~7阶)和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应用统计软件SPSS 10.0对所得结果进行组间方差分析并做两两比较.结果全部患者术后3个月时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无危害视力的并发症发生.LASIK术后10 d时各高阶和总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加,1个月时明显减小,3个月时轻微增加.LASEK术后波阵面像差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1个月时除3阶像差外均小于术前,3个月时所有高阶像差均小于术前.LASIK手术前后分阶方差分析,3阶、4阶和总高阶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3阶像差术后10 d和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和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4阶和总高阶像差同样如此.LASEK手术前后各高阶和总高阶像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与LASIK相似.结论 LASIK和LASEK术后早期均会引起眼波阵面像差增加,但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术后1、3个月时和术前比较已无统计学意义.与LASIK相比,LASEK术后眼波阵面像差增加的幅度较小.(中华眼科杂志,2005,41:966-971)

  • Zyoptix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王铮;杨斌;张醇;黄国富;陈家祺

    目的观察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63例(113只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LASIK手术(Planoscan)的335只眼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t检验,P>0.05).试验组33.6%患眼(38只眼)术后裸眼视力优于其术前戴镜矫正视力,而对照组此比例为17.0%(57只眼).当瞳孔直径为6 mm时,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平均增加100%,而试验组平均增加35%.术后6个月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接近术前水平,而试验组则略优于术前.结论 Zyoptix波前引导LASIK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传统LASIK.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儿童高度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效果

    作者:汪辉;阴正勤;陈莉;任茜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并探讨其对术后弱视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法观察42例高度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病例,年龄范围6~14岁.使用SVS Apex plus准分子激光系统(其中联合L型mask盘矫正单纯远视9例,联合P型mask盘矫正远视合并散光12例)及鹰视世纪波准分子激光系统(21例),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对患儿高度远视眼行LASIK,术后进行弱视治疗.术后对视力、屈光度和双眼视功能进行分析.随访时间6~24个月.结果 矫治屈光度数为+3.00~+7.50 D,术后2年66.6%术眼残余屈光度数在预计矫正屈光度数±1.00 D的范围内.术后随访发现睫状肌麻痹下等值球镜屈光度数波动范围为+0.99~+0.67 D.佳戴镜矫正远、近视力均不丢失.术后2年平均佳戴镜矫正远视力为0.04±0.28,平均佳戴镜矫正近视力为0.78±0.39.经规范弱视治疗,双眼不等像、同时视、融合、立体视及隐斜均得以改善.结论 对患有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且不能耐受戴镜矫治的儿童,采用LASIK矫治屈光参差是安全、有效的,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且这一手术有助于提高高度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愈率.(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12-117)

  •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创口愈合的对比实验研究

    作者:马晓华;李镜海;毕宏生;周芳;李艳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激光对角膜组织的切削效应及角膜的愈合情况,从组织学角度探讨角膜雾状混浊(Haze)及屈光度数回退的成因.方法 24只新西兰白兔按预矫屈光度数随机分为-4.00 D组和-8.00 D组,每只兔右眼行PRK,左眼行LASIK.术后10 d,1、3及6个月观察Haze情况并验光,每组随机处死3只兔取角膜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查,检测胶原Ⅲ、胶原Ⅳ、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ne,FN)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含量.结果行PRK术的右眼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Haze及屈光度数回退,其程度与预矫正屈光度数成正比. 行LASIK术的左眼术后除少数角膜瓣周围半环形混浊外,手术区域角膜透明,屈光度数回退较右眼轻.-4.00 D组右眼与左眼术后屈光度数均稳定,-8.00 D组右眼较左眼屈光度数回退明显.右眼术后角膜愈合反应重,恢复慢. 6个月时角膜基质仍处于修复阶段.左眼术后除形成角膜上皮栓及对应处基质轻度增生外,手术区域角膜瓣与基质床间界面清晰,无明显增生,角膜基质愈合反应轻、恢复快.术后所有兔眼角膜均有TGF-β1表达及活化,持续时间与角膜愈合时间一致.Haze及屈光度数回退组织学改变为:角膜上皮细胞增生,基底膜不成熟,前基质角膜细胞活化、增殖,新生胶原Ⅲ合成、排列紊乱,细胞外基质FN在角膜上皮下沉积.结论 LASIK矫正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优于PRK;角膜伤口愈合特别是基质愈合的反应程度,是Haze及屈光度数回退的关键;TGF-β1是角膜愈合过程中重要调节因子,可通过介导角膜上皮-基质相互作用,调节胶原Ⅲ及FN的含量,参与瘢痕形成.

518 条记录 6/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