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桡动脉抽血法在新生儿的应用体会
桡动脉穿刺抽血是新生儿常用的操作技术,以往传统检验标本的采集一般抽取外周静脉血或股静脉血,由于外周静脉血量小,出血慢,对静脉的破坏也大;而股静脉采血难度相对较大,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操作.为了配合医生抢救危重患者,正确判断患者的呼吸功能,血氧代谢及血液的酸碱度,常需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1].因此在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前提下采用桡动脉抽血.2010年5月至今采用桡动脉抽血,取得了良好效果,成功率高.现报告如下.
-
介绍一种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方法
为了配合危重患者的抢救,正确判断患者的呼吸功能、血氧代谢及血液的酸碱度,需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通常桡动脉为采集动脉血的首选部位,但在休克、心率失常、心衰患者中股动脉以它的粗大而成为首选部位.
-
巧用51/2头皮针采集动脉血
在临床中为了配合危重患者的抢救,必须正确判断患者的呼吸功能、血氧代谢及血液的酸碱度等情况,因此,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是常规诊疗措施之一.过去用5ml注射器进行股动脉采血不易止血且容易误采静脉血;再加上股动脉采血时须脱去患者部分衣服,因暴露面积大,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且暴露时间过长,容易导致患者感冒.心胸外科在临床实践中用51/2的头皮针连接注射器采集表浅动脉血,效果好,采血成功率高,患者容易接受,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
-
介绍一种桡动脉采血方法
为了配合危重患者的抢救,正确判断患者的呼吸功能、血氧代谢及血液的酸碱度,需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1].桡动脉是采集血样首选部位之一,操作比较方便、安全.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SARS患者),需要戴多层手套采集,定位较为困难,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我们根据桡动脉的解剖特点,采用一种新的定位方法进行桡动脉穿刺,2003年4至2004年10月在我院急诊科,应用于需要进行血气分析检查的110名患者,成功率96%,现介绍如下.
-
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改变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例终末期肝硬化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术.采用心排仪持续监测围术期Sv-O2、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ERO2)、体温、心排血量(CO)、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分析肝移植围术期Sv-O2与上述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Sv-O2在无肝期前15 min较术前增高(P<0.05),在无肝期30 min较无肝期前15 min显著降低(P<0.05),在新肝期30 min和术毕较术前均显著增高(P均<0.05).机体DO2、VO2在无肝期30 min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在进入新肝期后均显著增高(P均<0.05);ERO2进入新肝期后显著增加(P<0.05).Sv-O2在各时间点均与VO2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而与DO2、血红蛋白无相关性(P均>0.05);Sv-O2术前与CO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他时间点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持续监测SvO2对于改善氧代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时防止空气出现的对策
为了配合危重病人的抢救,正确判断病人的呼吸功能、血氧代谢及血液的酸碱度,需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在抽取动脉血时注射器内会出现空气,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通过我院呼吸内科2004年8月-2005年8月收治的96例病人的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成功率达98%,现介绍如下.
-
磁敏感加权成像评价急性脑梗死后静脉血氧饱和度及局部脑氧代谢改变
目的 利用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测定脑静脉血相位值(phase值)、观察梗死病灶周围静脉改变,评价脑梗死后的缺氧状态及局部脑氧代谢改变.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25例头颅MRI检查正常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MRI检查,其中梗死患者14d内行MRI检查.MRI检查包括T1W、T2W、DWl及SWl检查.按梗死部位分基底核区及侧脑室旁亚组(21例),脑叶亚组(7例),桥脑亚组(8例);按梗死时间分为第1~7天亚组(17例)和第8~14天亚组(19例).测量对照组及脑梗死组上矢状窦和直窦phase值,测量梗死病灶体积,观察病灶周围静脉,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脑梗死组直窭phase值(2574.91±223.20)低于对照组(2908.49±20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底核区及侧脑室旁、脑叶和桥脑亚组直窦phase值(2523.00±215.80、2668.19±229.66、2629.55±224.79)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叶亚组上矢状窦phase值(2205.09±65.73)高于基底核区及侧脑室亚组、桥脑亚组、对照组(2126.55±62.16、2137.24±51.31、2112.94±48.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死组中发现梗死病灶周围不同程度的静脉扩张21例,其中第1-7天亚组13例,第8~14天亚组8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病灶周围静脉扩张与梗死体积及梗死时间相关(均P<0.05).结论 SWI定量测定静脉血phase值,发现梗死灶周围静脉扩张,为临床无创性评价梗死区域脑组织缺氧及局部脑组织血氧代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规范治疗.
-
新生儿桡动脉盲穿采血的临床应用
为正确判断新生儿的呼吸功能、血氧代谢及血液的酸碱度,需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
自体血回输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氧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对体外循环(ECC)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术中实施自体血回输的ECC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术前、术毕、术后24h及术后7d凝血功能及血氧代谢指标.采用ADVIA2120血液分析仪检测EDTA抗凝血血小板(Pl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采用CA53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D-二聚体检测试剂盒测定枸橼酸钠抗凝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采用ABL800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酸碱度(pH)、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记录患者自体血回输过程中不良反应、红细胞输注量及预后情况.结果 1)68名患者平均回输浓缩红细胞(516±239) mL.2)与术前比较,术毕及术后24 h Plt、FIB分别为明显下降(P<0.01);而PT明显延长(P<0.05);术毕D-D有所升高(P<0.05).术毕及术后24 h PaO2明显升高(P<0.01);术毕及术后24 h RBC、Hb和Hct均有一定程度下降(P<0.05).结论 洗涤式自体血回输技术能及时回收术中失血,对ECC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携氧能力影响较小,可有效维持血液循环,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脑梗通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1α及脑血氧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脑梗通口服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聚集及脑血氧代谢的影响,以探讨脑梗通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TXB2、6-K-PGF1α含量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脑血氧代谢测定采用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结果脑梗通组基本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3.33%和83.33%,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显著差减少(P<0.01);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1);脑梗通能显著降低TXB2含量、升高6-K-PGF1α含量(P<0.01),脑梗通治疗后患侧脑部Hb·O2、Hb·T、THI、SaO2均明显升高(P<0.05、P<0.01),其作用较脑血康更为明显.结论脑梗通治疗急性脑梗塞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血氧代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