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60例分析

    作者:刘瑞连

    从实际临床检验工作中,深切地感受到,真菌病原体感染仅次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和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引起深部真菌感染.(1-3)-β-D-葡聚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原成分,占其干燥重量的80%~90%,其他微生物、动物及人的细胞成分和细胞外液均不含有[1].且(1-3)-β-D-葡聚糖含量与真菌感染数量成正比,故血浆中(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对深部真菌感染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酆孟洁;邱晨;史菲

    为评价(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对肺部感染患者130例行G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病原学诊断结果相比较,计算G试验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表明:G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为76.5%(13/17),特异性为80.7%(88/109),阳性预测值为38.2%(13/34),阴性预测值为95.7%(88/92),准确性为80.2%(101/126).G试验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对排除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有较高的价值,结合其它指标有可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培养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朵;马冬媛;何欣;迟珊

    目的 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在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住院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以及不同部位真菌培养结果,分别计算两种方法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38例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中确诊患者35例,血培养阳性仅1例;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3%、84.5%、61.9%、90.6%;真菌培养计数>105 CFU/ml或>2个部位同时培养阳性后,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7%、99.0%、95.8%、89.5%;真菌培养联合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5.7%、100.0%、100.0%、84.4%;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阴性预测值较好,与真菌培养联合应用后阳性预测值高.结论 真菌培养计数> 105 CFU/ml或>2个部位同时阳性时,以及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联合检测时可提高诊断的阳性预测值,减少假阳性的发生.

  • 真菌 (1-3)-β-D-葡聚糖和血培养检测162例分析

    作者:刘瑞连

    目的 对临床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检测(1-3)-β-D-葡聚糖和血培养,并对二者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监测系统和BD-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系统,对我院临床各科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进行(1-3)-β-D-葡聚糖和血培养检测,对应用抗真菌药物有效的病例进行研究,分析两种检查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诊疗中的作用.结果 共收集到临床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且应用抗真菌药物有效的病例162例,其中(1-3)-β-D-葡聚糖阳性97例、血培养22例,阳性率分别为:59.9%、13.6%.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阳性率高于血培养,且阳性出现时间比血培养早,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NICU9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脓毒血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欢;肇颖新;金冬梅;王竹颖

    目的 探讨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脓毒血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我院新生儿科就诊的9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脓毒血症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对其易感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 新生儿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脓毒血症没有典型临床表现,常伴随(1-3)-β-D-葡聚糖升高、血小板减少等特点.9例早产儿患者,在接受治疗后7例治愈出院,1例自动出院,l例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放弃治疗死亡.结论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留置PICC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为其主要高危因素,愈早治疗效果和预后愈好.

  • 真菌性血流感染相关检测指标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洲;查晓敏;李航;章志国

    目的 探讨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PL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1-3)-β-D-葡聚糖、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在真菌性血流感染(BS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且符合真菌性BSI诊断标准的38例患者为真菌性BSI组,同期选取痰、中段尿、胸腹水、脑脊液(除血标本外)等标本中培养出的真菌感染患者30例为一般真菌感染组,另选取在体检中心经体格检查无任何基础疾病的健康体检者35人为正常对照组.根据感染类型,真菌性BSI组分为白色念珠菌组(24例)与非白色念珠菌组(14例);根据临床治疗结局,真菌性BSI组分为死亡组(10例)与治愈组(28例).检测研究对象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LT、hs-CRP、BUN、Scr、(1-3)-β-D-葡聚糖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真菌性BSI组、一般真菌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hs-CRP、(1-3)-β-D-葡聚糖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性BSI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hs-CRP、(1-3)-β-D-葡聚糖水平均高于一般真菌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一般真菌感染组的hs-CRP、(1-3)-β-D-葡聚糖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色念珠菌组、非白色念珠菌组与正常对照组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hs-CRP、(1-3)-β-D-葡聚糖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色念珠菌组与非白色念珠菌组的WBC、hs-CRP、(1-3)-β-D-葡聚糖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白色念珠菌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非白色念珠菌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真菌性BSI中,死亡组的PLT、BUN、Scr水平均高于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作为诊断白色念珠菌BSI与非白色念珠菌BSI的依据,PLT、BUN、Scr可作为真菌性BSI死亡的高危诊断指标.

  • G试验对肺结核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程洁;张晓微;彭玲;王殿超

    目的:对肺结核疑似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和真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评估G试验对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安徽省胸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明确诊断为肺结核并且高度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60例,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浆,检测(1-3)-β-D-葡聚糖含量;同时留取痰液行真菌培养加药敏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疑似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中,G试验检测阳性率为56.67%,痰真菌培养阳性率为5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 P=0.30)。结论 G试验具有快速、早期、简便等特点,对肺结核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血浆(1-3)-β-D-葡聚糖及内毒素检测在重症监护病人早期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周碧燕;李友邕;覃李线;陈丽华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及内毒素检测在重症监护病人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体液的真菌培养及血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中血浆(1-3)-β-D-葡聚糖及内毒素定量水平差异.结果:真菌培养阳性患者血浆中的(1-3)-β-D-葡聚糖定量水平(65.20±24.55)pg/ml明显高于真菌培养阴性组(23.15±11.07)pg/ml,且(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为58.93%,高于真菌培养法的48.2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血培养阳性患者血浆中的内毒素定量水平(88.50±26.85)pg/ml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14.50±2.35)pg/ml,且内毒素检测法阳性率为57.14%,高于血培养法的35.7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及内毒素定量测定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对真菌及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作者:宋刚;张振;沈晔;王翔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趋势,为临床预防控制和治疗其医院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2015年从恶性肿瘤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697株,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WHONET5.6软件统计分析资料.结果 697株标本中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33株(19.1%)、大肠埃希菌108株(15.5%)、铜绿假单胞菌72株(10.3%)、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8.9%)、鲍曼不动杆菌43株(6.2%).革兰阴性菌占64.4%,革兰阳性菌占27.8%,真菌占7.7%.MRSA和MRCNS检出率分别为40.3%和72.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检出率分别为64.8%和30.1%,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4株)和大肠埃希菌(1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16.3%和19.4%;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2.5%和9.7%.真菌(1-3)-β-D-葡聚糖阳性率为62.3%.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变化有自己的特点,已监测到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廖经忠;刘文恩;易斌;邹明祥;许友强

    目的 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真菌培养法28例阳性,阳性率为46.7%;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38例,阳性率63.3%,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χ2=24.7620,P<0.05).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68.84±21.28)pg/ml,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31.94±10.65)pg/ml,20例健康对照组两法均为阴性,统计学处理表明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6040、2.0978,P<0.05),而且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亦明显高于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t=2.347,P<0.05).结论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 血浆β-葡聚糖检测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

    目的 随着免疫受损个体生存期的延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发病率持续上升.本研究目的 在于了解儿童真菌感染高危人群并发IFI的发病情况,评价血液1,a-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G试验)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儿童ICU、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的持续发热4~7 d以上高危感染患儿进行G试验;每周检测1~2次,直至症状好转,或排除真菌感染,或死亡.G试验采用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检测,阳性定义为血浆BG水平≥10 pg/mL.结果 ①共计130例入选研究.确诊IFI(proven)2例,均为念珠菌血症.临床诊断(probable)20例,拟诊(possible)7例,排除101例;②IFI组住院天数较非IFI组延长(P<0.05),不良预后率明显增加(P<0.05);③I兀组血浆BG水平高于非IFI组(P<0.01).G试验诊断敏感度81.8%,特异度82.4%,阳性预测值48.6%,阴性预测值95.7%;④72.2%病例G试验阳性结果较培养或影像学阳性结果提前或同时发生.结论 儿童高危患者IFI不少见.血液G试验无衡量标准有助于高危患者的筛查,具有早期辅助诊断、指导合理治疗干预的价值.

  •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辅助诊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蔡文莹;鲁长明;席丽艳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 BDG)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336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分别进行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鉴定;对比分析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BDG检测阳性171例,阳性率为50.89%(171/336);真菌培养阳性141例,阳性率为41.96%(141/336)。真菌培养阳性组血清BDG含量为(131.18±102.91)pg/mL,真菌培养阴性组血清 BDG 含量为(45.06±33.64)p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7, P<0.01)。以真菌培养结果为标准,BDG检测的敏感性为54.61%(77/141),特异性51.79%(101/19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5.03%(77/171)和61.21%(101/165)。真菌培养显示白念珠菌仍然是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结论:BDG检测可实现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诊断,但对(1-3)-β-D-葡聚糖阳性结果需辅以真菌培养鉴定,两者联合使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血浆(1-3)-β-D-葡聚糖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鹂莺姿;邓丽娟;付翔;陈薇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在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生儿22例作病例组,59例同年龄段非真菌感染新生儿作对照组.采用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检测两组新生儿血浆(1-3)-β-D-葡聚糖中的含量.以血浆100 pg/ml(1-3)-β-D-葡聚糖为界值,分析检测敏感度、特异度.结果:病例组血浆(1-3)-β-D-葡聚糖为(214.8±149.4) pg/ml,高于对照组(67.2±27.1)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00 pg/ml为界值,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灵敏度为81.8%,特异度83.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是辅助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良好指标.

  • BG、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在早期诊断艾滋病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永恩;龙丽娜;任丽萍;李斌尧;陈栋

    目的:分别测定(1-3)-β-D-葡聚糖(BG)、CD4T 淋巴细胞的水平,以早期诊断艾滋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PFI)。方法根据合格的下呼吸道标本真菌培养结果选择153例有肺部感染症状并已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分为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阳性组63例和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阴性组90例;然后检测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阳性组63例、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阴性组90例和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中的 BG,同时检测各组的 CD4T 淋巴细胞数量,各组同一项目两两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阳性组 BG 均值为(56.30±15.38)pg/mL,CD4T 淋巴细胞均值为(56±41)/μL;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阴性组 BG 均值为(21.32±14.26)pg/mL,CD4T 淋巴细胞均值为(200±53)/μL;健康对照者组 BG 均值为(2.89±1.55)pg/mL,CD4淋巴细胞均值为(480±89)/μL。3组中 BG 水平与 CD4T 淋巴细胞两两比较,两者进行 t 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联合检测 BG、CD4淋巴细胞对艾滋病患者 IPFI 感染具有明显的早期诊断价值。

  • 广西地区IFI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梁亮;农生洲

    目的 对广西地区58例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BG)含量进行检测.方法 将58例IFI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和第7天对患者进行血浆BG含量检测.结果 存活组(45例)血浆BG含量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和第7天分别为(160.5±44.5)pg/mL、(148.6±35.3)pg/mL、(36.1±29.6)pg/mL.死亡组(13例)BG含量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和第7天分别为(275.0±56.8)pg/mL、(266.5±56.8)pg/mL、(189.6±43.9)pg/mL.结论 血浆中BG测定对IFI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儿童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波

    目的 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6可疑真菌感染儿童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比较其与真菌培养法的差异.结果 46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儿童,真菌培养法20例阳性,阳性率为43.5%;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28例,阳性率60.9%,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x2=8.0000,P=0.0047).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86.46 ±23.68)pg/ml,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38.24±19.35)pg/ml,20例健康对照组两法均为阴性,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17.8,P=0.oooo),而且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亦明显高于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t=-5.5375,P=0.0000).结论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旱期快速诊断.

  • G实验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效果

    作者:臧琳琳

    目的 对血清(1-3)-β-D-葡聚糖(BDG)检测即G实验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并分析.方法 对我院100例深部真菌感染的可疑病例进行深诊断,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同时抽取患者血液作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观察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阳性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G实验总体阳性率为50% (50/100),真菌培养的阳性率为43% (43/100);G实验的敏感性为76.7% (33/43),特异性70.1%(40/57).两组结果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实验可实现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但进一步确认菌种仍需要辅以真菌培养,两者联合使用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