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方法检测血浆甲胎蛋白结果比较
目的:了解乳胶增强免疫化浊法在临床应用的可靠性.方法:利用化学发光法做对照,通过精密度和对比实验来证实乳胶增强免疫化浊法的实用性.结果:乳胶增强免疫化浊法与化学发光法在精密度与对比实验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乳胶增强免疫化浊法可用于临床.
-
盈江县健康成人甲胎蛋白(AFP)参考值范围分析
目的:探索建立盈江县健康成人临床血清、血浆AFP分析参考数的实验室参考值范围.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C28-A2文件推荐方法,采用德国罗氏公司e41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及罗氏原装配套试剂检测1080例健康人群血浆和血清中AFP含量,建立参考值范围.结果:血浆、血清AFP检测结果呈正态分布,盈江地区健康成人AFP无性别差异(P≥0.064),血浆与血清AFP无统计学差异(P=0.194).结论:罗氏AFP检测系统性能良好,AFP可以采用血清或血浆标本进行检测,血浆、血清AFP参考值范围(0.398,5.462),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原发性肝癌血源性微转移检测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 通过联合检测外周血端粒酶亚单位hTERT mRNA,AFP mRNA及TPS(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表达水平,来提高肝癌血源性微转移早期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肝移植术后进行早期预测微转移,以指导综合治疗,改善预后.方法 选取肝癌肝移植病人20例,肝癌伴肝外转移10例作为实验组,胆石症病人10例、乙型肝硬化病人10例作为对照组.外周抗凝血进行低温离心取有核细胞成分进行RT-PCR mRNA检测;非抗凝血离心留取血清进行TPS ELISA检测.结果 外周血AFP mRNA在肝癌中表达率为75%,端粒酶为90%,伴肝外转移者均为100%.TPS表达水平在116~4600 U/L之间,中位值为1600 U/L,伴肝外转移者多>1600 U/L.AFP或端粒酶任意一项表达阳性肝癌为100%.对照组中胆结石病人AFP、端粒酶及TPS均阴性.肝硬化病人AFP表达率10%,端粒酶10%,TPS值<1600 U/L,实验组与对照组间三者表达有显著差异.术后AFP持续阳性、术前TPS>1600 U/L的2例病人于术后2个月左右发生肝肺转移死亡.另外2例术后AFP、端粒酶由阴性转阳性且TPS升高到500 U/L左右,分别于术后6、8个月出现转移,带瘤存活.结论 联合检测AFP mRNA,hTERT mRNA及TPS使检测微转移敏感性达100%,使AFP阴性肝癌亦得到诊断.术后AFP、端粒酶持续阳性且TPS水平高者易于发生转移且转移出现时间早.动态监测AFP、端粒酶由阴转阳、TPS逐渐增高是转移复发的征兆.该研究为评估预后及预警术后转移复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
甲胎蛋白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肝癌疫苗杀伤肝细胞癌的分子机制
目的 制备、检测甲胎蛋白(AFP)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肝癌疫苗的抗肿瘤免疫活性,探讨肝癌疫苗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经过AFP抗原决定簇肽(AFP542-550)刺激或转染AFP慢病毒刺激的树突状细胞(AFP542-550/Lenti-AFP-DC),体外活化AFP特异性CD8+T细胞,并应用抗人CD134单克隆抗体体外封闭AFP-CD8+-CTL.通过观察AFP-CD8+-CTL体外杀伤HepG2细胞后IFN-γ、IL-2、穿孔素(Perforin)、颗粒酶B(Granzyme B)等细胞因子的释放,间接推测穿孔素-颗粒酶B机制的作用.结果 抗人CD134单克隆抗体封闭AFP-CD8+-CTL后,AFP-CD8+-CTL体外杀伤HepG2细胞产生的IFN-γ、IL-2、穿孔素(Perforin)、颗粒酶B(Granzyme B)等细胞因子明显减少(P<0.05).结论 AFP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肝癌疫苗杀伤HepG2可通过穿孔素-颗粒酶B分子机制发挥作用.
-
免疫测定用甲胎蛋白国家标准品的制备与定值
目的 制备并标定免疫测定用甲胎蛋白(AFP)国家标准品.方法 制备AFP国家标准品冻干品,以酶联免疫法(ELISA)、化学发光法(CLIA)及时间分辨荧光法(TRFIA)对AFP国家标准品进行联合定值,并以AFP国际标准物质做校准,以实现国际单位的溯源.对国家标准品的赋值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对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检验.结果 AFP国家标准品赋值为645 IU/支,不确定度为±43 IU,瓶间精度为1.75%;2~8℃储存16周,与-20℃常规储存比较,相对偏差不大于5.0%,长期稳定性考察18个月,测定值偏差不大于5.0%.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免疫测定用AFP标准品符合国家标准物质的要求.
-
血清标志物AFP、CEA、GGT的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 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及谷氨酸氨基转肽酶(GGT)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检测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原发性肝癌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体检组,各50例,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AFP、CEA,用速率法检测GGT血清水平并计算阳性率、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AFP、CEA、GGT多呈低浓度阳性,分别不超过200 ng/mL、10 ng/mL、100 U/L,乙型肝炎肝硬化组AFP、CEA、GGT分别为(4.440±2.850)ng/mL、(3.76160±2.14295)ng/mL、(33.420±36.169)U/L,慢性乙型肝炎组AFP、CEA、GGT分别为(15.010±30.346)ng/mL、(2.22260±1.43915)ng/mL、(55.880±37.365)U/L,健康体检组多正常,原发性肝癌组多异常升高,显著高于其它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及任意两项联合检测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任意两项联合检测阳性率与任意单项联合检测阳性率虽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标志物AFP、CEA、GGT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对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对肝硬化病人检验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某市肝硬化病人癌变的情况方法通过测定78例肝硬化病人癌变回顾性分析。结果测AFP和TSGF同时增高癌变明显。结果 AFP和TSGF同时检测癌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肝硬化病人尽早同时检测AFP和TSGF有助于较早发现病情,早期治疗。
关键词: 肝硬化 甲胎蛋白(AFP) 肿瘤相关因子(TSGF) 联合监测 -
血清STAT1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TAT1)和传统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探讨血清STAT1与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83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其中男性51例,女性32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60.02岁.同期40例胃良性溃疡患者(溃疡组),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8.85岁.4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8.75岁.取其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方法检测STAT1的表达,并检测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72-4、CA50、甲胎蛋白(AFP)]的表达,比较不同分期胃癌患者STAT1和肿瘤标志物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血清STAT1平均浓度(66.38±48.72)μg/L,显著低于溃疡组[(120.98±52.26)μg/L](P=0.000)和正常对照组[(93.15±36.92)μg/L](P=0.006).STAT1+5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灵敏度(42.17%vs 34.94%)(P=0.028),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50%vs 83.75%)(P=0.257).血清STAT1在胃癌各期患者中的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3).结论 血清STAT1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可作为传统肿瘤标志物的补充,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有积极意义.
-
产甲胎蛋白胃癌1例
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是在胚胎发育时期由胎肝及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血清AFP水平升高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有少数胃癌患者血清AFP也可以升高.我院收治1例产AFP胃癌,现报告如下.
-
氩氦刀与肝动脉介入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单纯氩氦刀治疗、单纯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TACE)和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前后的甲胎蛋白(AFP)、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AgNORs指标及影像学(CT)的变化,探讨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1)将符合入选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氩氦刀组(A组)、TACE组(B组)、联合组(C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2)分别监测在治疗前、治疗后40d肿瘤标记物AFP、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AgNORs指标,及治疗前、后影像学(CT)肿瘤直径大小变化.结果 监测AFP结果:3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为P<0.05;C组与A、B2组比较P<0.05;A组与B组比较P<0.05.监测AgNORs指标结果:3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为P<0.05;C组与A组比较P>0.05;C组与B组比较P<0.05;A组与B组比较P<0.05;CT结果:C组与A组和B组有效率比较P<0.05.结论 从AFP、AgNORs的指标及CT来分析,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其他2组.
-
甲胎蛋白(AFP)与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关系
甲胎蛋白(AFP)是有卵黄囊及胚胎产生的糖蛋白,是肝细胞癌重要的肿瘤标志物.肝细胞癌变时AFP基因常被激活而强烈表达,转录成AFP mRNA和翻译成AFP,因此根据AFP mRNA的表达情况可判断AFP基因的活化情况,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临床治疗争取了时间.
-
肝癌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α1酸性糖蛋白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α1酸性糖蛋白(α1-AG)对于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138例肝癌患者、67例肝硬化患者、49例急性肝炎患者及102例健康人血清SAA、α1-AG的含量进行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肝癌患者血清AFP含量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肝癌组、肝硬化组、急性肝炎组及健康人对照组血清SAA水平分别为(16.98±2.84)、(3.56±0.16)、(3.78±0.28)、(3.24±0.21)mg/L,α1-AG水平分别为(0.93±0.17)、(0.40±0.27)、(0.64±0.17)、(0.74±0.16)g/L。肝癌组血清SAA与α1-AG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组、急性肝炎组、健康人对照组(P<0.05);不同 AFP 水平肝癌患者血清 SAA、α1-A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癌患者血清SAA和α1-AG水平显著升高,对肝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将SAA、α1-AG、AFP联合检测,则可大大提高肝癌的诊断率。
-
联合检测外周血中AFPmRNA和AF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采用巢式RT-PCR法检测外周血中AFPmRNA情况.探讨外周血中AFPmRNA和AF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联合诊断及在高危人群普查中的作用,为HCC诊断及普查提供一种新的敏感、特异、简单快捷的方法.方法 采用巢式RT-PCR法对25例HCC患者,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健康人各30例以及肝外恶性肿瘤10例的外周血AFPmRNA情况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各组相应的AFP浓度和HCC患者血清HBsAg表达情况.结果 (1)外周血AFPmRNA检查:25例HCC患者中19例存在AFPmRNA,阳性率为76%,其余各组均未检出AFPmRNA,特异性100%;(2)血清AFP水平检测:25例HCC患者中有16例存在AFP阳性,阳性率64%,其余各组有5例检出AFP阳性.(3)HCC血清HBsAg检测:HBsAg阳性的16例HCC患者中15例检出AFPmRNA,而9例HBsAg阴性的HCC患者中仅4例检测出AFPmRNA.HBsAg与外周血中AFPmRNA阳性检出率有相关性.结论 外周血AFPmR-NA联合血清AFP检测,可以有效提高HCC诊断,为联合检测诊断HCC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可以用于HCC高危人群的普查及筛选.
-
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AFP CA19-9 TSGF CEA 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8例肝硬化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AFP CA19-9 TSGF CEA的含量.比较各肿瘤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检测对PHC诊断价值.结果:在PHC诊断中敏感性及特异性比较依次为AFP > CA19-9 > TSGF> CEA,AFP CA19-9 TSGF联合检测可使敏感度和特异性增高.结论:PHC时应AFP CA19-9 TSGF联合检测优于单项检测.
-
两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肝癌诊断的评估
目的 对肿瘤生长因子(TSGF)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上进行探讨.方法 对肝癌和良性肝病患者同时检测TSGF和AFP,并进行统计学上的评估.结果 肝癌组TSGF含量分别为70.12±11.14 (u/ml),AFP为35.99±61.77(ug/l)TSGF和AFP检测肝癌组的灵敏度分别为81,37%和73.53%,特异性分别为99.0%和26.47%.联合检测时,灵敏度98.04%.特异性1.96%.结论 两法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肝癌的诊断,检出率高于单项检测.
-
肝癌患者血清HBV感染标志物与AFP、CA125、CA19-9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
目的 研究PHC患者HBV感染模式以及AFP、CA19-9、CA125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1例PHC患者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两对半;PCR法定量检测HBV DNA;化学发光法检测AFP、CA19-9和CA125.结果 81例PHC患者HBV感染率为96.29%,其中HBs-Ag阳性率为91.14%,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占61.73%,明显高于其它模式,HBs-Ag阳性病例HBV DNA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差别有统计意义;HBs-Ag阳性组AFP升高的比例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HBs-Ag阳性组AFP高水平升高的比例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AFP升高组高水平升高比例明显高于中水平升高组、低水平升高组,差异有统计意义;HBs-Ag阳性AFP升高组CA19-9、CA125升高比例明显增多、CA19-9和CA125同时升高比例也明显增多;AFP中、高水平升高组CA19-9和CA125同时升高比例高于 AFP低水平升高组.结论 PHC与HBV感染密切相关,联合多指标检测,可以提高PHC患者的早期诊断,也有利于病情监测和预后观察.
-
甲胎蛋白在肝病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 分析肝病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AFP)水平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5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肝病患者120例,分别采集120例肝病患者和30例对照组治疗前的空腹静脉血以及120例肝病患者中病情较重的90例患者进行治疗后三个月的空腹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AFP检测.结果 肝病患者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AFP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90例急性肝炎患儿、肝硬化腹水及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三个月后血清AFP含量分别为(33.4±23.8)ng/ml、(57.9±46.5)ng/ml和(108.6±98.1)ng/m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 血清中AFP水平与肝病程度关系密切,对肝病患者诊断和治疗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Afp-cre-lacZ转基因小鼠的构建
目的 研究甲胎蛋白(Afp)阳性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组织生长修复,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建立Afp-CreERT转基因小鼠细胞示踪系统.方法 采用DNA雄原核显微注射方法获得Afp-CreERT转基因小鼠,筛选出合适的品系后,使之与Rosa26-lacZ工具小鼠杂交,获得Cre/lacZ双阳性的Afp-cre-lacZ转基因小鼠.结果 显微注射后,共出生小鼠56只,经PCR鉴定Cre阳性小鼠共4只,阳性小鼠传代后各为一系.筛选内源性Afp表达与Cre表达相对符合的品系作为Afp-CreERT转基因小鼠品系建系.Afp-CreERT转基因小鼠与Rosa26-lacZ工具小鼠杂交,经PCR鉴定后获得Cre/lacZ双阳性的Afp-cre-lacZ转基因小鼠.经实时PCR,X-gal染色,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后得到Afp-cre-lacZ转基因小鼠细胞示踪系统,同时证实该系统能够正确示踪Afp表达阳性的细胞,同时也能够应用于肝损伤小鼠模型中.结论 成功构建了Afp-cre-lacZ转基因小鼠细胞示踪系统,为研究这类细胞的谱系发生提供了工具.
-
甲胎蛋白阳性的胃癌62例分析
在确诊的398例胃癌患者中,62例血清甲胎蛋白检测阳性,阳性检出率15.58%.甲组有肝转移33例,乙组无肝转移29例.甲胎蛋白分析,在200~500μg/L之间的分别为3例和2例,500~1000μg/L之间的为12例和10例,>1000μg/L为18例和17例.对进行手术的甲组7例和乙组12例患者,术后1~3月复查甲胎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降到50μg/L以下分别为2例和3例,降到200μg/L以下分别为2例和4例.胃癌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可能是胃癌本身产生的,与肝转移无直接相关.
-
PIVKA-Ⅱ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人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15例原发性肝癌纳入研究,分别检测PIVKA-Ⅱ和AFP,并比较阳性率.将112例慢性乙型肝炎、66例酒精性肝炎作为对照组.结果 早、中、晚期肝癌的PIVKA-Ⅱ的阳性率是53.7%、80.2%、85.1%,AFP的阳性率是59.7%、64.4%、91.5%,对照组(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炎)PIVKA-Ⅱ的阳性率是8.4%,AFP的阳性率是0.慢性肝炎及早、中、晚期肝癌4组中,PIVKA-Ⅱ与AFP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是8.4%、83.6%、87.1%、95.7%,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PIVKA-Ⅱ或AFP (P< 0.05).结论 PIVKA-Ⅱ与AFP对肝癌均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和敏感度,若两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肝癌,特别是早期肝癌的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