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针刀结合强的松龙局部注射治疗腱鞘炎81例
目的:探讨小针刀结合强的松龙注射治疗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先采用强的松龙混悬液25mg与利多卡因1ml局部注射,再用小针刀松解,治疗腱鞘炎患者81例.结果:经1~3次治疗,痊愈74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8%.在治疗后的1~2年随访中,有3例复发,复发率仅3.7%.结论:小针刀结合强的松龙注射治疗腱鞘炎疗效确切,创伤小,复发率低.
-
慢性湿疹局部封闭致过敏1例
患者女,29岁,双手掌、手背浸润肥厚性斑块,伴瘙痒4年.该患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掌出现散在小水疱,约1.5mm×1.5mm,痒,干涸后脱屑,遇碱性刺激后加重,皮疹渐增多,时轻时重,曾用多种外用药物治疗未愈并逐渐增厚,近2年加重而求治.既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皮肤科检查:双手掌近掌根部斑块呈浸润肥厚,边缘清楚,表面干燥粗糙,约2cm×4cm大小2处,手背约1cm×2cm~3cm大2处,1cm×2cm大1处.诊断:慢性湿疹.治疗:2%利多卡因,强的松龙混悬液皮损处封闭.5min后病人自觉手瘙痒感,并逐渐加重,手掌、手指剧痒,并在手腕处、皮损处出现红斑,10min后双上肢、面、颈部陆续出现淡红色斑,自述奇痒难忍,心跳快.查:心率10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9kPa,立即给非那根25mg肌注,5%葡萄糖40ml加入地塞米松5mg静注.5min后病人自述痒略缓解,15min后瘙痒减轻能忍受,20min后轻痒,部分红斑消失,30min时上述症状消退,心率正常,不适感消失.
-
液氮浅低温冷冻治疗斑秃72例疗效观察
我科自1997年5月~1999年5月用液氮浅低温冷冻法治疗斑秃72例,并与强的松龙混悬液局部注射法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72例,皮损98处,男40例,女32例,年龄11~55岁,平均31.3岁;病程7天~5年,其……
-
疼痛注射疗法不良反应的分析与护理
注射疗法是指对引起疼痛及发病病灶和相关部位进行直接注射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作者从本院疼痛门诊诊治病人中,随机抽取颈、腰、关节、四肢疼痛患者各300例,就其注射部位和出现反应的时间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护理措施。 1 一般资料 注射药物为2%利多卡因2~5 mL加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25 mg、维生素B12 500 μ g、加维生素B6 100 mg、生理盐水5~10 mL。1 200例疼痛注射疗法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128例,发生率为10.7%。128例不良反应中,男65例,女63例,年龄18~62岁。其中颈部注射者52例,占40.6%;腰部注射者36例,占28.1%;关节注射者28例,占21.9%;四肢注射者12例,占9.4%。患者执行注射疗法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心慌、出汗、四肢冰凉、恶心等,21例表现为呕吐、心悸、气促、脉搏缓细、血压下降,甚至舌或唇麻木,耳鸣、复视、寒颤,3例出现惊厥。注射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不一致,其中注射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5例,占3.9%;注射后5~10 min发生84例,占65.6%;15~20 min发生26例,占20.3%;超过30 min发生13例,占10.2%。 2 护理措施2.1 心理护理 由于注射疗法与一般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法不同,初诊者对此治疗方法比较陌生,往往对注射部位和药物产生疑惑之余,更多的是担心注射时的疼痛度和疗效、副作用等。针对患者的忧虑和恐惧心理,注射前应做好解释工作,讲明治疗的意义和常见不良反应,使病人有心理准备,或介绍复诊病人言传体会,从而解除患者紧张情绪,主动配合治疗。2.2 一般护理 本组注射疗法患者中,有10.7%病人出现不良反应,且多在注射后5~10 min发生。对于血运丰富的部位,如颈部,药物易经注射部位的血液快速吸收而诱发惊厥。因此,在治疗时,应使用安全剂量的局麻药,防止药物进入血管。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询问注射时的感觉,特别是体质虚弱和饥饿者。对颈部注射者,如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时,应警惕毒性反应的先驱症状,如惊恐、突然入睡、多语、肌肉抽搐等,发现异常,及时停药紧急处理。每次注射疗法后应让病人采取适当体位休息30~60 min,利于观察和护理。
-
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穴位封闭致动脉栓塞1例
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药效时间长,使用安全方便,临床常与利多卡因合用治疗关节、肌肉慢性疼痛.但若注射操作不当也可造成严重后果.现将我院1998年9月收治的因用该药行委中穴封闭,操作失误而致趾端缺血坏死1例,现报道如下.
-
强的松龙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18例临床观察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传统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复发性翼状胬肉特别是经多次手术后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手术难度增大,创面亦增大,再手术复发率更高,在50%~80%之间[1].近3年来我科用强的松龙混悬液局部注射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梅-罗综合征(附2例报告)
梅-罗综合征(Melkerson-Rosethal Syndrome)又名肉芽肿性唇炎综合征,表现为唇肿、面瘫、舌裂三联征。先由瑞士医师Melkersson(1928年)和德国医师Rosenthal(1930年)报告,并由此被命名。此病例临床较为少见,我科曾诊治两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病例1,男性,22岁。因上唇肿胀18月,右侧口角歪斜1月就诊。18月前因感冒、发热,上唇肿胀发痒,呈进行性加剧,经当地医生治疗,症状减轻。但上唇肿胀反复发作。8个月时因感冒,发生左侧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面肌间歇性抽搐,经治疗,2月后面瘫基本恢复。但遗有上唇肿胀。1月前因感冒突发右侧口角歪斜,上唇肿胀加剧,舌灼热感伴刺激痛。检查: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气功能障碍,可见间歇性面肌抽搐;眼睑闭合不全,睑裂约1.5 mm,球结膜充血伴溢泪;额纹消失且不能皱眉。无左侧面瘫征。上唇弥漫性肿,以右侧为著,表面光滑呈红色,唇周皮肤淡红色,触之柔韧感,无指凹性水肿。舌背可见纵行的沟状裂缝,深浅、长短不一,近舌侧缘处明显;并可见散在椭圆形的丝状乳头剥脱区,边缘呈黄白色隆起。血、尿常规,肝功能,免疫球蛋白及抗核抗体均在正常范围。临床诊断:梅-罗综合征。治疗:肌注维生素B1、B12,加兰他敏;口服维生素C及地巴唑;右侧面部行肌电刺激疗法;强的松龙混悬液加10 g/L利多卡因分点注射于上唇肿胀处,每周一次。2月后上唇红肿轻度消退,右侧面瘫症状有所改善。6月后随访观察,仍在治疗中。 病例2,女性,20岁,工人。主诉上唇反复肿胀2年。口角歪斜3周就诊。2年前,上唇,曾肿胀一次,经当地治疗肿胀逐渐消退,但未能痊愈,平均2月左右无诱因地加剧一次。3周前因上感突发左侧口角歪斜,头晕头痛,当地以面瘫予以治疗,效果不明显。检查:症状基本同例1。IgG、IgA、IgM值均低于正常水平。病理检查:上唇鳞状上皮增生,上皮下结缔组织内大量肉芽肿形成,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临床诊断:梅-罗综合征。经治疗3月后,左侧面瘫基本恢复。但是,除右侧颊部软组织消退外,上唇肿胀消退不明显。2 讨 论 梅-罗综合征病因不明,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本组病例无家族遗传史,但均有感冒病史,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有人认为与免疫有关,本组一例患者三种免疫球蛋白值均低于正常,说明免疫功能减退或存有某些缺陷可能为本病病因之一,因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易患病毒感染。本病多发于青春期后,男性稍多于女性。具有唇肿、面瘫、裂纹舌三大症状者为完全型,本文两例均为完全型。本病面瘫属周围性。面瘫与唇肿多为同侧,但本文一例患者发生在对侧,另一例于左侧面瘫10月后又发生右侧面瘫伴面肌抽搐较为少见。此外,患者可有头痛头晕,嗅觉异常及耳呜,舌下、舌咽神经麻痹的症状。 本病目前缺乏满意疗法。首先应去除可能的发病诱因或病灶;口服或局部应用皮质激素,但停药后常有复发;X线照射或激光治疗可抑制反复发作,但很难恢复唇的正常形态。对久治不愈、唇部较硬且外形肥大者,可行整形手术。裂纹舌无痛时不需治疗,应保持口腔清洁。舌正中裂沟较深且伴疼痛者,可行手术切除对位缝合术。面瘫可在1~3月内恢复,6月后药物治疗很少有效,但1~2年内仍有自行恢复的可能。永久性面瘫可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