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茵陈蒿汤不同煎煮剂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徐国荣;王淑梅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不同煎煮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新生儿黄疸阳黄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且缩短了蓝光治疗时间,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小于对照组.结论:为方剂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基于代谢调控通路的京尼平苷干预阳黄证的作用靶标研究

    作者:方衡;张爱华;周小航;于静波;王亮;刘畅;宋琦;王喜军

    目的:基于代谢调控通路技术对京尼平苷干预阳黄证小鼠进行研究,探究阳黄证的发病机制及京尼平苷对其干预作用的潜在效应靶标.方法:采用化学物质、中药及病理性肝损伤因素建立阳黄证动物模型,通过与临床阳黄证患者尿液的生物标记物相关联,成功建立阳黄证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生化指标、病理观察进行检测,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挖掘京尼平苷干预阳黄证的作用靶标.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含量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直接胆红素、丙二醛、谷氨酰转肽酶含量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降低;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成片状坏死,肝细胞有水肿现象.对模型组小鼠尿液进行基于代谢调控的靶点分析,发现33个尿液生物标记物与阳黄证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10个生物标记物与临床阳黄证患者生物标记物变化一致,主要涉及酪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代谢、初级胆汁酸代谢等.进一步通过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组学数据分析平台成功预测京尼平苷干预阳黄证的5个作用靶点,即干扰素调节因子3、鸟氨酸脱羧酶抗酶1(OAZ1)、鸟氨酸脱羧酶1(ODC1)、解偶联蛋白(UCP1)、Maf1调节剂(Maf1 regulator).结论:本研究以中医证候理论为指导,在对阳黄证形成本质考察的基础上,以中药与肝损伤化学诱导剂结合的方法建立阳黄证动物模型,与临床黄疸生物标记物相关联,发现10个生物标记物与阳黄证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京尼平苷可有效回调生物标记物,通过代谢调控通路技术分析发现京尼平苷干预阳黄证的5个潜在作用靶标.本研究为阳黄证相关动物模型建立及中药有效成分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和依据.

  •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阴、阳黄证患者外周血DCs功能比较研究

    作者:张涛;吉婧;纪恩茹;陈斌;黄裕红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HBV)相关性肝衰竭阴黄证、阳黄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研究阴黄证、阳黄证两证型DCs的免疫表达特点。方法:将HBV相关性肝衰竭黄疸症患者分为阳黄组与阴黄组两组,另设健康对照组,以外周血来源的PBMCs体外分离诱导培养DCs,应用流式细胞计数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1α,并检测DCs的上清液中IFN-α、IL-4的分泌水平,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阴、阳黄证与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差异。结果:与健康组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DCs表型HLA-DR、CD1α、CD83、CD80、CD86表达率显著下降(P<0.01), DCs分泌因子IFN-α显著升高(P<0.01);与阳黄组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阴黄组CD83、CD86表达率显著降低(P<0.01),IL-4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阴黄组比较,阳黄证组DCs分泌因子IFN-α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阴黄、阳黄两组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的DCs功能状态均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阴黄证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更低,存在抗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强;阳黄证患者存在炎症因子过度释放。

  • 栀子柏皮汤对阳黄证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作者:李磊;程虹毓;罗光明;朱继孝;刘春花;熊浩仲;周蕊

    目的:研究栀子柏皮汤对阳黄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与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以异硫氰酸苯酯(APIT) ig诱导大鼠肝损伤基础上,同时结合高温高湿的环境因素、高糖高脂的饮食因素的方法,复制阳黄证大鼠模型,施以栀子柏皮汤低、中、高剂量(2.0,4.0,8.0g·kg-1)治疗,观察大鼠的一般生物学状态,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汁酸(TBA)和补体C3,C4水平,以及肝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光镜下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TBA含量均有极显著升高,肝组织中MDA的含量极显著增加、SOD的活性极显著降低(均P<0.01).与阳黄证模型组相比,栀子柏皮汤中、高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TBA和补体C3,C4表达水平(均P<=.01),显著提高肝SOD活性(P<0.05,P<0.01),且栀子柏皮汤中剂量组可以显著降低肝MDA含量(P<0.05),病理切片显示二者均可不同程度地减轻肝组织损伤.结论:栀子柏皮汤对阳黄证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肝脏损伤,可能为其退黄机制.

  • 茵陈蒿汤的应用

    作者:陈宝明

    茵陈蒿汤又名茵陈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黄疸病的一个名方.本方是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等三味药组成,方中用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之苦寒,清解三焦之邪热;大黄泄热通便,化瘀破结,共奏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黄疸病汉代张仲景从病因病机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和女劳疸等.近代则多从临床表现、特别是黄疸的色泽将其分为阳黄和阴黄.凡阴黄者,多由寒湿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黄色晦暗、四肢逆冷等寒湿诸证,治用茵陈四逆汤等.而阳黄者,多由湿热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黄色显明、身热口干等湿热诸证,治疗根据其湿热之偏轻偏重方用茵陈五苓散或茵陈蒿汤等.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发黄、热重于湿之阳黄证,且被后世看作治疗阳黄证的代表方.但是,使用本方时务必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茵陈的用量一定要大,一般可用至30~60克,或者更多.第二,必须先煮茵陈20~30分钟,然后再纳入余药,以便更好地发挥茵陈褪黄的作用,否则难以取效.

  • 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阳黄证34例临床观察

    作者:甄增国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阳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黄疸阳黄证患者68例,经患者同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82.3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阳黄证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茵陈蒿汤 阳黄证
  • 茵陈蒿汤对β-葡萄糖醛酸酶UDPGT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曲长江;秦微;曲静;吴谙诏;林庶茹;夏淑杰

    目的: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同时探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中药茵陈蒿汤对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中药复健方茵陈蒿汤治疗.探讨其对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结果: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黄疸证疾病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湿热证主证及湿热证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湿热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茵陈蒿汤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 茵陈蒿汤对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曲长江;王文丽;吴谙诏;秦微;曲静

    目的: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同时探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中药茵陈蒿汤对阳黄证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在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阳黄证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生物学状态、肝功能变化和体液免疫水平,并予中药复健方茵陈蒿汤治疗,探讨其对阳黄证动物模型的影响.结果:阳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未改变黄疸模型的关键指标,未影响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湿热证主证及湿热证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湿热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的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中医学传统病因病机理论,方法可靠,重现性强,与人类阳黄证相似,并且经茵陈蒿汤复健后阳黄证动物模型的一般状态、血清胆红素、血清酶、免疫指标均得到改善.

  • 健脾温阳与清热化湿法治疗血浆置换术后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比较

    作者:陈斌;黄裕红;龚磊;孙克伟;伍玉南

    慢性重型肝炎的中医治疗多按黄疸(阳黄、阴黄)辨证治疗,一般可取得较好疗效.但慢性重型肝炎血浆置换术后,大部分患者中医辨证既非完全的阳黄,又非完全的阴黄;既有阳黄的表现,又有阴黄的特征(简称阴阳黄证).对这一类黄疸,目前尚没有形成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清化和温化两种治法的尺度难以把握,导致治疗上的困惑.本研究运用清热化湿、解毒化瘀和健脾温阳、解毒化瘀法共治疗57例血浆置换术后慢性重型肝炎阴阳黄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阴黄证患者88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建军;刘黎明

    本研究收集典型的阳黄证、阴黄证病例(为了便于对照,同时收集了无黄疸型肝炎的病例),观测其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程.找出阳黄与阴黄在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程之间的差异,分析其病因病机,进而揭示阳黄证、阴黄证的本质,为临床阳黄、阴黄的辨证提供一些参考.

  • 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慢性肝衰竭阳黄证的临床观察

    作者:吕建林;毛德文;胡振斌;宁碧泉;王挺帅;蒋琴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慢性肝衰竭阳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茵陈蒿汤,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内毒素(LPS)水平、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变化、治疗后总有效率等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中医证候评分,降低ALT、AST、TBil、PT、LPS和升高Alb、PTA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46%,对照组为61.53%;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安全性指标未见恶化.结论: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慢性肝衰竭阳黄证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肝脏功能,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优于单一西医综合治疗.

  • 慢性重型肝炎辨阴黄阳黄验案4则

    作者:茹清静

    1慢性重型肝炎(阳黄证)病案2则病案1:王某,男,37岁,已婚.私营企业主.住院号:22265.因反复乏力、上腹饱胀10年,再发伴尿黄1周于2005年4月28日入院.入院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腹壁脂肪层厚,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

  • 基于数据挖掘的肝瘟病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模式用药规律研究

    作者:王国栋;陈斌;王若宇;叶锡勇;彭杰;刘璇

    目的 总结"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模式治疗肝瘟病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规则化处理后建立肝瘟病用药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点式互信息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肝瘟病总体用药频次依次为:茵陈(1 368),赤芍(1 309),丹参(1 250),甘草(1 086),白术(1 038)等;其中阳黄证以茵陈(1 062),赤芍(1 016),丹参(970),甘草(823),石菖蒲(796),白术(760)等为主;阴阳黄证以茵陈(285),赤芍(272),白术(268),丹参(260),薏苡仁(245)等为主.核心用药中阳黄证为茵陈、赤芍、丹参;阴阳黄证为白术、茵陈、薏苡仁、附子、丹参、赤芍.阳黄、阴阳黄阶段即开始配伍白术、附子等温阳药物.结论 肝瘟病用药总以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为主.阳黄证以清热利湿解毒、凉血化瘀为主,阴阳黄证以温阳健脾、活血退黄为主,早期应用温法干预治疗可延缓阴黄化进程.

  • 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对中医阳黄证黄疸大鼠退黄作用的研究

    作者:朱继孝;李雪溦;李磊;钟国跃;熊浩仲;刘春花;罗光明

    目的:研究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对中医阳黄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并探讨组方配伍规律,为临床使用该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以异硫氰酸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基础上,结合高温高湿的环境因素、高糖高脂的饮食,复制阳黄证大鼠模型,灌胃给予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观察给药后大鼠的一般生物学状态,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汁酸(TBA)和补体C3、C4水平,以及肝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光镜下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阳黄证模型组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与阳黄证模型组比较,阳性药茵栀黄颗粒组及栀子柏皮汤组、栀子黄柏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TBA和补体C3、C4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栀子甘草组、栀子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A的活性和补体C3、C4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仅栀子甘草组大鼠肝脏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黄柏甘草给药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补体C3、C4表达水平(P<0.05,P<0.01);各给药组均能显著提高肝脏SOD活性(P<0.05,P<0.01)。各拆方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TBA含量均高于栀子柏皮汤,其中缺栀子的黄柏甘草组、黄柏组以及甘草组与栀子柏皮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显示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组可不同程度的缓解肝损伤。结论栀子柏皮汤对阳黄证模型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退黄机制可能为抑制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从而减轻肝脏损伤;拆方结果显示全方疗效优于其他拆方组,初步阐明了栀子柏皮汤组方配伍的科学性、合理性。

  • 蒿芩清胆汤对阳黄证大鼠β-G、UDPGT的影响

    作者:任存霞

    目的 探讨复方蒿芩清胆汤对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 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生物学状态、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复方蒿芩清胆汤治疗,探讨其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结果 阳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升高、UDPGT活性及D-木糖含量下降,肝病理组织学改变符合肝内胆汁淤积黄疸的病理改变.经中药蒿芩清胆汤治疗后,各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蒿芩清胆汤保肝利胆退黄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