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药结合治疗特发性震颤验案1则

    作者:张立勋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该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多见于单侧或双侧上肢,也常累及头部,好发于中老年人.西医多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阿罗洛尔、普萘洛尔等)进行治疗,但疗效有限,需长期服用,毒副作用较大.笔者在跟张玉莲导师出诊时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此病1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针刺九六补泻结合中药自拟方治疗特发性震颤验案1则

    作者:楚江静;王敏;王季良

    特发性震颤临床表现主要为手部或头面部、甚至下肢和躯干的震颤或不自主运动[1],属于中医学“颤证”的范畴,常因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失宜、劳逸失当或其他慢性病症致使肝脾肾虚损所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王季良教授采用针刺九六补泻结合中药自拟方治疗特发性震颤有特效,现取临床验案1则介绍如下.

  • 妥泰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何继红;孙红斌

    妥泰作为一种新型广谱抗癫痫药物,临床上不仅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癫痫,同时还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和用以治疗神经痛、减肥、特发性震颤、双相情感障碍、戒酒、面肌痉挛以及偏头痛等.

  • 特发性震颤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辛

    特发性震颤是常见的运动障碍,与遗传有关,是一种中枢性震颧。确诊主要依据临床表现。β-受体阻滞剂和扑癫酮对多数患者有效,手术治疗也日趋完善。

  • 特发性震颤的非运动症状研究

    作者:侯立军;吕乐春;何永静

    目的 对特发性震颤(ET)患者的非运动症状(NMS)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其临床和病理解剖特点.方法 把60名ET患者和63名对照组分为4组:中青年对照组、中青年ET组、老年对照组和老年ET组,分别对各组进行听力检测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 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中青年ET组和老年ET组均有明确的听力下降(P =0.026;P=0.005);中青年ET组无认知功能下降(P=0.061),老年ET组认知功能下降明显(P=0.003).老年ET组的视空间和执行能力下降幅度较中青年ET组更明显(P =0.012).ET患者听力下降和认知功能下降有一定相关性(P=0.005).结论 ET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中,听力下降出现较早,认知功能下降出现较晚,老年性ET患者在认知功能的视空间和执行能力方面表现更差;二者发病具有一定正相关性.ET的病理解剖基础可能为听神经-脑干-小脑系统受损较早,而海马-边缘系统-皮质的退化变性发生较晚.

  • 原发性震颤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薛海;李建宇

    原发性震颤(ET)是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上肢运动性震颤,可累及头、面、下颌和舌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ET病人,考虑行外科治疗.脑深部电刺激术是常用的外科手术方式,其具有可双侧手术、并发症少、效果可调控等优点.丘脑腹中间核是公认治疗ET效果较好的靶点.

  • 脑深部电刺激与功能性疾病

    作者:张建国

    脑深部电刺激(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兴奋性,以达到改善帕金森病(PD)症状、控制癫癎发作、缓解疼痛等的一种神经外科新疗法,现已成为治疗神经外科功能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过去的几年间,DBS技术在国内外逐渐发展、成熟,其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公认.

  • 脑深部电刺激临床应用的若干问题

    作者:孙伯民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自20世纪80年代末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近年来在欧美国家DBS几乎完全替代了立体定向毁损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病.

  • 普拉克索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道友;何思陈

    目的 探讨普拉克索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疗效、佳剂量及安全性. 方法 连续性收集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神经专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特发性震颤诊断标准的患者,建立登记随访档案,常规给予为期5周的普拉克索治疗,方案具体为:第1周0.25 mg/d(0.125 mg/次,2次/d)、第2周0.375 mg/d(0.125 mg/次,3次/d)、第3周0.5 mg/d(0.25 mg/次,2次/d)、第4周0.75 mg/d(0.25 mg/次,3次/d),并在患者用药后第1、2、3、4、5周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特发性震颤分级量表各评定1次,根据评定结果及患者主观感受调整剂量.所有患者第2周均需加量,如第3周复诊自觉加量前后效果一样,则不再加量,否则继续加量,直至震颤症状无再减轻,以此类推.部分患者第5周可加量至1.5 mg/d(0.5 mg/次,3次/d).治疗第6周记录评价所有患者的剂量及疗效,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显效率和佳剂量,同时使用药物不良反应量表评定副反应. 结果 后完成研究患者共46例,其中用药后症状减轻至0级的患者有30例,减轻至1级有12例,减轻至2级有3例,即共有45例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总显效率为97.83%;无效1例(2.17%).进入有效统计学分析患者例数共45例,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剂量普拉克索治疗不同震颤级别特发性震颤的疗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32.473,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1.5 mg/d(0.5 mg/次,3次/d)剂量组与其他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1例患者出现幻觉,减量后消失;1例患者有低血压表现,减量后消失;未见因为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 结论 普拉克索治疗特发性震颤安全有效,副反应轻微,佳剂量为1.5 mg/d(0.5 mg/次,3次/d),可作为特发性震颤的一线用药.

  • 经颅聚焦超声刺激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现状

    作者:李莹萱;林华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具有无痛、安全、操作可重复等优点,其中经颅聚焦超声刺激以及磁共振引导的聚焦超声刺激方兴未艾;基于热消融和非热学效应,其在难治性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的临床应用价值不容小觑.本文对其近期临床研究及应用情况加以综述.

  • A2M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的关联

    作者:肖颖;张本恕

    目的探讨α2-巨球蛋白基因(α2-macroglobulin gene, A2M)第24外显子1000G/A及第18外显子5′端剪接点5个碱基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 I/D)多态与中国北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的关联.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87例PD、73例ET和100名健康对照者 A2M G/A和I/D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进行检测. 结果 (1) A2M基因G/A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在PD与ET、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D组的G等位基因和GA基因型明显高于ET、对照组(P<0.05);而ET与对照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 A2M基因I/D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 在PD、ET、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1) G/A位点多态与PD的发病有关联,G/A位点多态与ET无关. (2)I/D位点多态与中国北方PD、ET无关.

  • 特发性震颤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活动

    作者:银文杰;林伟;牟欣

    目的 探索特发性震颤(ET)患者在静息态fMRI中的脑自发活动异常.方法 纳入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6例ET患者为患者组,同期招募与患者组性别、年龄匹配的16例健康对照组.对两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分析两组fMRI信号低频振幅(ALFF)的差异.结果 ①两组被试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与对照组相比,ET患者组双侧中央前后回及辅助运动区的ALFF值增高,而双侧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的ALFF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DR校正);右侧小脑半球的ALFF值与患者病程呈负相关(r=-0.643,P=0.007).结论 静息态fMRI技术能有效检测ET患者的小脑-运动皮层环路异常,且震颤病程的加长可能会加重小脑自发性活动低频振荡特征的改变.

  • 特发性震颤的磁共振功能成像进展

    作者:李俊英;彭蓉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临床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以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传统的MRI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技术.该文就fMRI在ET中的应用原理、病理生理机制、鉴别诊断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特发性震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玲;彭蓉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常见的成年起病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ET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2种,约一半以上患者存在家族史,遗传因素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大量研究致力于寻找ET发病的风险位点及致病基因.进行ET遗传学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病理生理机制,因此文章从该病的单基因遗传模式及复杂疾病遗传模式2个方面对ET的遗传学进展进行了阐述.

  • 特发性震颤一家系调查

    作者:赵晓平

    1 病例报告1.1 先证者:男,79岁,离休干部.35年前(43岁)在文革中发病.首先出现右上肢不自主的震颤,震颤粗大、低频,一般在5~10Hz,拟作意向性动作、紧张、疲劳或做精细动作时可加重,入睡也不消失;休息、放松或手有所依靠时可减轻;以后头部、左上肢、躯干及双下肢先后出现类似震颤.既往无高血压、脑外伤等病史,家族中其父、其兄、其妹及二个侄子患此病.查体可见头部、四肢及躯干呈不自主震颤,约4~7次/s,振幅大小不一.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正常无增高,动作无减少及变慢,身体姿势无异常,自动性联合运动(如行走时上肢及头部自然摆动)、平衡及稳定性也无障碍,语音音量不减.

  • 特发性震颤病人经颅磁刺激对皮质静息期的影响

    作者:王艳;张本恕

    目的:研究特发性震颤(ET)病人经颅磁刺激(TMS)对皮质静息期(CSP)的影响,以探讨ET发生的机理.方法:对30名ET病人(ET组,平均年龄58.63±14.57岁)和24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51.50±12.80岁)进行TMS测定皮质静息期(CSP),并进行比较.结果:ET组病人CSP为 66.66~183.32 ms,平均126.23±31.37 ms;正常对照组为90.86~195.02 ms,平均131.52±27.44 m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S对ET病人和健康人的大脑运动皮质及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静息期均无影响,推测这些部位对ET的发生无明显作用.

  • 肌电图在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荣;向莉;刘璟洁;刘超;张娟利;吴海琴

    目的 探讨肌电图震颤分析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1例PD和18例ET患者进行肌电图震颤分析,比较震颤的优势频率、肌肉收缩模式、波谱组成以及再现性震颤发生率.结果 ①静止性、姿势性及负重500g后震颤时,PD组优势频率均较ET组低(P<0.05),两组组内比较,静止性震颤频率均较姿势性低(P<0.05);②PD组肌肉收缩形式以交替性为主,ET组以同步性为主,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D组震颤波谱以多个波频为主,ET组以单一波频为主,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PD组再现性震颤的发生率为42.9%,PE无再现性震颤的发生.结论 肌电图震颤分析在PD及ET的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特发性震颤伴发帕金森氏病17例报告

    作者:徐坚;陶陶

    特发性震颤(ET)与帕金森氏病(PD)是两种常见的锥外系统疾病,但ET合并PD(ET-PD)很少见.我们用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难治性ET-PD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 特发性震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作者:魏玉华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一组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遗传,以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特征,一般双上肢受累但一侧为重.病情多缓慢进展或不进展,呈良性过程,故又称良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在人群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报道差别很大,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发病无性别差异,近半数患病有阳性家族史[1].随着病情的进展,ET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ET的研究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对其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入了深入的研究.现就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作一综述.

  • 黎凯教授针药结合治疗特发性震颤经验

    作者:刘剑;黎凯;王幼奇

    特发性震颤(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中医称之为颤证.病情较重的患者,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文章从特发性震颤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黎凯教授自拟方止颤汤的组方原理、针刺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151 条记录 7/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