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解读中医诸“火”
中医理论将“火”分为正邪之火,其中正火属于正常生理之火,在人体中具有温煦生化、运行气血、蒸化津液、抵御寒冷之功效;邪火又可包含虚实之火、君相之火、内外之火等,即病理之火,是人体中不正常存在的火,亦指可引发疾病的火。中医治疗讲求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因及临床表现选择不同方剂治疗,可对症下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治火方法包括降火、制火、益火、引火、导火、济火等。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中医诸“火”含义及特点,在日常工作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准确判断“火”的种类,并采用合适方法给予对症治疗,从而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及预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
自拟泽泻清晕汤治愈顽固性真眩晕66例
目的 探讨以中医经典方剂为依据,化载治疗顽固性真眩晕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金匮要略>阐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以泽泻汤加味化裁"泽泻清晕汤".结果 自拟"泽泻清晕汤",治疗顽固性真眩晕症效果颇佳.结论 真眩晕病因复杂,虚实相兼,急而重则为实,因风、火、痰饮上扰清窍,与肝、脾密切.经典阐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无痰则不作眩"又论"无虚不能作眩".故论肝则风、火;论痰则标也;论虚则本也.急则治其标,治痰为先.故受医圣张仲景治眩冒启迪,自拟"泽泻清晕汤"治愈66例顽固性真眩晕症.
-
中医论"火"
自然界可以看到的燃烧之火为"有形之火",可以产暖温养万物,也能焚烧万物,早医家就把这种自然有形现象来比喻人体之火的生理、病理现象引入中医学领域.
-
浅析经方中失眠从“火”论治
本文以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收录治疗失眠的经典方剂,分析相应条文,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分别用经方中栀子豉汤泄热除烦;以黄连阿胶汤育阴清热;酸枣仁汤清热除烦;猪苓汤养阴清热,大承气汤通腑泄热。治病求本,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唯有抓住其失衡的根本,才能药到病除;不可囿于“本本”,寻求合理方案才是经方的本意,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
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火疗法作用机制研究
本文以《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火疗法”的论述为例,从“自然之火”的特性出发,探讨古代中医学家从“自然之火”到“火疗法”的隐喻认知过程.中医学关于火疗法作用机制的认识,来源于古人对“自然之火”的认识和体验.“自然之火”的“始源域”向“火疗法”的“目标域”的映射,使古代医家认识到火能驱邪;熏、熨、温针、烧针、灸等五种与火相关的疗法的作用机理皆源于火性温热、向上、生化与毁物的特征.
-
一个以“火”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
古代中医学家通过自然界来认识人体,“天人相应”这种隐性认知手段,恰好可用现代隐喻认知学使其凸显出来.以“火”为例,从人类所体察的火的特性出发,探讨古代中医学家从“自然之火”到“人体之火”的隐喻认知过程,揭示在中医理论中存在一个以“火”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广而言之,中医学研究人体内部世界,其理论形成过程正是一种具身的隐喻认知行为.
-
服用人参“上火”之理论释析
人参自古被世人奉为补益气血,调补阴阳之佳品,然又有人参易“上火”之说,笔者结合文献与临床运用之心悟,针对人参与气血生化关系阐述人参补益与“上火”的理论根源.人参“上火”与服用剂量和用药者体质不同相关,“上火”的核心为人参健脾以生成气血之时,化生时间不同所致.
-
中医火理论研究(一)
文章对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宏观方面对火理论研究的论文进行分类,将其分为六类:①从医学史角度进行研究;②分类研究;③从火论治;④关系研究;⑤治火的原则方法;⑥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探究.研究现状内容丰富、视角全面.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如果能充分展示火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阐明火学说特点,考察中外异同,分析文化内涵,将会使其研究上升到新的高度.
-
《黄帝内经》之"火"辨析
中医理论中具有诸多与"火"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从《黄帝内经》来看,全文中"火"出现约240余次,所述之火包括阴阳之火、五行之火、六气之火、君火相火、少火壮火等,为中医学"火"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黄帝内经》中极少直接将"火"比附于人体,因而无今人广泛讨论之心火、肝火、胃火等人体之火的概念,这些概念均为后世所创.今人称为人体两种生理之火的"君火"、"相火",在《黄帝内经》中实为运气之术语.
-
中医学“火”论
文章通过论“火”之源,火与水的关系,君火、相火关系之常与变,强调火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谨慎见火清火,见热清热,火的出现往往与阴阳失调、水火不济、气机不畅等因素有关,临床上辨明病理性“火”产生的病机,合理引火归元,恢复其阴阳调和、水火既济、一气周流方是上策.
-
五行概念源流梳理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在中医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学者或从哲学或从医学方面对五行概念及发展多有论述.文章欲从文字本义、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中,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资料,多角度探源,梳理“五行”之发展流变,分析“五行”一词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前人对“五行”发展脉络的概括和总结,为其规范定名和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更好地理解、运用、发展五行理论.
-
"火"与生命
中医学的"火",不仅用于阐述中医病因病机,同时还用于阐述人体生理功能.作为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火",其涵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指人体生命的动力;其二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其三是对人体脏腑功能的概括.
-
浅议放化疗毒副作用的中医病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也是一种致病因素.对于这种致病因素古代医籍上无从考证,如何从中医学的角度认识它们,值得探讨.笔者试图从放化疗毒副作用的一些特性及治疗方法中反推出它们的中医病因,以便将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
疾病境遇与文化旨趣:中医经典文献中"烦"证的身体感探赜
研究着眼于"身体感"探讨经典文献中"烦"证的作用场域、知觉现象及相应的符号系统."烦"不仅作用于意识层面, 更展演于口舌、肌骨、四肢等场域, 火、火邪、火气等概念与心中之烦、口舌之烦、肌里之烦、骨节之烦等"身体感"系两相涵括."烦"证的情绪、口感与肌骨之间的病位深度, 始终在自体或他体的处境中透过知觉体验而把握."烦"证的存在意义可经由医家体验而为人们重新把握, 其外部符号表达活动不仅为历代医家以及历代读者提供一种记忆辅助, 而且还使意义永存于整个外部符号系统, 使得载录于中医经典文献中的知觉体验得以承继于万千大众心中, 为中国传统医学在当代社会的固本开新开辟新的肇始端口.
-
释"火"之涵义与病机
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理论时,常常会遇到"火"这个词.如何把握"火"的内涵,进而指导临床实践,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对中医文献的理解,将"火"做一系统归纳与总结,以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
中西医对"上火"的差异性研究
中医理论认为"火"是人体正气之一,没有"火",人体的五脏六腑得不到温养,便失去生命力.人体内的"火"过多,则会戕害机体,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压力的加重、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因素导致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应激源的无序变化使得人们更容易身心疲劳而"上火".近年来人们对"上火"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很多学者对"上火"的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从"上火"概念、机理、治疗方法三个方面的认识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人们对"上火"的进一步认识提供一定的帮助.
-
中医学“火”的现代理解概说
简要概括中医学“火”的概念、性质以及与“火”有关的相关概念.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结合现代科学研究和实验研究成果,总结中医生理之“火”与人体生理体温、机体“代谢-能量-功能”转化平衡系统,以及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和能量代谢的密切关系.认为中医学“壮火”“实火”多与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介导的急性炎症反应有关,急性炎症反应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机体能量代谢障碍;而中医学的病理性“相火”“虚火”与因内分泌轴调节异常导致机体产生蛋白代谢异常、过度氧化应激、能量代谢紊乱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多种病理生理反应相关.
-
浅谈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
眩晕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遇见的一种病理症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熬夜睡眠不足、工作压力大,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等不良因素的增多,眩晕症发病机率日益增加.作者文章内容主要根据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从中医的特色诊断入手,分型辩证治疗.大体阐述了常见的几种类型.如:肝阳上亢证;气虚血亏证;肾阴虚损证;痰浊中阻证等.并附于几例典型病例,直观阐述.点明了西医一些常见的疾病中所表现的眩晕症状.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告知大家对于此症的日常治疗和防范的方式和方法等.
-
火、炎之辨,中、西医之殊
在临床上,常听一些医师特别是一些中西医结合医师在给患者讲"火"与"炎"的关系时谓:"火就是炎,炎就是火",甚至还更进一步解释说两个"火"加起来就是"炎".笔者不敢苟同,现就此辨析如下.
-
寒温统一新论
中医有许多不同流派,如温补派、寒凉派,前者主张温补阳气而后者主张滋阴降火,似乎是矛盾无法统一.现代科学认为,机体的能量有两种方式,自由能和热能,实质上,中医的元气与火可以类比自由能与热能.元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ATP作用类似;火即为产生热能的火.热能与自由能可以相互转化,元气与火的平衡协调是机体有序健康的基础.温补与寒凉并不矛盾,均可以归于补法之中,即补充人体的自由能,温阳直接补充机体的能量,是第一义的,寒凉滋阴降火调节能量分配,是第二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