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蒿琥酯对曼氏血吸虫雌虫生殖作用的影响

    作者:陆绍红;严晓岚;李思温;吴玲娟;太田伸一

    目的:通过观察青蒿琥酯对曼氏血吸虫雌虫产卵的影响,分析药物的抗生殖作用.方法:小鼠尾部接触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后口服不同剂量青蒿琥酯,灌流后收集虫体,记数.解剖小鼠取出肝、肠,组织溶解后计数虫卵,分析药物作用后雌虫平均产卵量的变化;收集无损虫体进行体外培养,计数雌虫体外产卵并观察虫卵形态.结果:在300mg/kg和500mg/kg给药组小鼠的肝、肠中未查到虫卵,100mg/kg给药组小鼠的雌虫平均产卵量与对照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体外培养结果中,300mg/kg和500mg/kg给药组的虫体未见产卵,100mg/kg给药组雌虫平均产卵量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显微观察发现100mg/kg给药组雌虫体外培养所产的虫卵多外附泡状物,侧棘受损,虫卵结构异常.结论:青蒿琥酯能降低或完全抑制存活雌虫的平均产卵量、导致雌虫异常卵的产生,具有抗曼氏血吸虫雌虫生殖的作用,能有效预防曼氏血吸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 探究获得高成熟率伯氏疟原虫裂殖体的体外培养条件?

    作者:郭莉;郝萧;高宇辉;王恒

    为获得大量有活力的伯氏疟原虫裂殖体,本研究对伯氏疟原虫ANKA虫株的体外培养条件主要从培养基的用量、培养基胎牛血清的含量、培养的细胞浓度、培养时间及培养的气体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当小鼠体内虫血率达到1%~3%,在红内期疟原虫处于环期或早期滋养体阶段时取血分组培养,观察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裂殖体的状态并检测其活力。与既往的体外培养方法相比,优化后的培养方法,可将裂殖体的成熟率提高到80%,每个裂殖体含12~16个裂殖子,裂殖体尾静脉注射重新入侵红细胞4 h后的虫血率为1?57%,与对照组相比裂殖体的活力提高3?4倍。优化的方法可以提高裂殖体的得量和活力,为伯氏疟原虫的转染奠定基础。

  • 中缅边境流行区恶性疟原虫野生株驯化方式的研究

    作者:闫妍;韦焕苹;洪明阳;朱晓彤;曹雅明

    本文旨在探讨恶性疟原虫野生株体外培养的驯化方法.在中缅边境流行区采集12株野生型恶性疟原虫样本,采用添加ALBUMAX II、 次黄嘌呤的改进配方,通过逐渐脱离灭活去纤维蛋白原人血浆的培养方式进行人工驯化临床恶性疟原虫株.分别对灭活去纤维蛋白原人血浆对野生型虫株驯化过程及驯化后生长的影响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灭活去纤维蛋白原人血浆对野生株体外驯化过程生长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人工驯化后生长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终N13-1231和F08B38两虫株经驯化后可脱离灭活去纤维蛋白原人血浆连续培养.本文成功对中缅边境流行区恶性疟原虫野生株N13-1231和F0838进行驯化,可脱离灭活去纤维蛋白原人血浆连续培养,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 卡氏肺孢子虫的分类、命名、体外培养及其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帆;卢思奇

    以往所称的"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Pc)能感染包括人和实验动物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免疫力低下的宿主感染后能引起致命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或称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osis).国际上已将原感染人体的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更名为Pneumocystis jeroveci,国内张瑞娟、朱淮民(2003)将其译为耶氏肺孢子虫,然尚未被广泛应用.

  • 红枣牛肉汤与肝浸液培养阴道滴虫比较

    作者:吴博文;苏盛通;陈惠业;许潘健;庞璐

    用自制红枣牛肉汤培养基培养疑似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阴道拭子标本30份,与传统肝浸液培养基做对照.结果阴道毛滴虫在红枣牛肉汤培养基的阳性率较肝浸液培养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改良后的红枣牛肉汤培养基更适合于临床试验室中阴道滴虫的培养.

  • 3种助溶剂对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亚砜体外抗包虫活性的影响

    作者:于春洋;商少华;张瑞妮;高惠静;吕国栋;赵军;肖云峰;吕顺忠;温浩

    目的 评估二甲基亚砜(DMSO)、吐温80和二者混合溶液等3种助溶剂溶解阿苯达唑(ABZ)和阿苯达唑亚砜(ABZSX)对其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幼虫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吐温80、DMSO及二者混合溶液对阿苯达唑的助溶作用,并比较抗包虫效果.分别将DMSO、吐温80及其混合溶液溶解的ABZ和ABZSX饱和浓度药物溶液加入RPMI 1640培养基中,使DMSO、吐温80及其混合溶液的浓度达到1.0%、0.1%和1.0%+0.1%.用上述含药培养液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囊泡,并设空白对照组以及适当浓度的助溶剂对照组,隔天观察原头蚴死亡率,周期为10 d;每5d观察囊泡的形态及塌陷率,周期为20 d.结果 各药物作用至第10d和20 d时,联用DMSO及吐温80溶解的ABZ组和ABZSX组原头蚴死亡率及囊泡塌陷率分别为(57.9±6.1)%、(49.32±8.5)%和(58.56±5.34)%、(80.74±1.58)%,均显著高于单用助溶剂组(P<0.01);空白对照组和助溶剂组原头蚴死亡率及囊泡塌陷率均低于9%.结论 当药物相同时,DMSO和吐温80混合助溶剂组的抗原头蚴及囊泡作用优于DMSO助溶剂组,DMSO助溶剂组优于吐温80助溶剂组;助溶剂一致时,抗原头蚴效果ABZ组优于ABZSX组,抗囊泡效果ABZSX组优于ABZ组.

  •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抗萘酚喹株的体外培育

    作者:孙院红;周家莲;刘慧;王恒业;杨恒林

    目的 培育恶性疟原虫萘酚喹抗性虫株,为恶性疟原虫抗性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虫株.方法 采用恶性疟原虫FccSM/YN株,用Trager法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待其正常生长后,在培养基中间断添加不同浓度的萘酚喹进行克隆筛选,培育抗性,在培育前及用药后不同时段同步化处理疟原虫,使疟原虫小环状体率达95%以上,然后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萘酚喹对培养虫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结果 药物刺激前(亲代)IC_(50)为3.03 nmol/L;药物刺激后166 d IC_(50)为43.07 nmol/L,为药物刺激前的14.22倍;停止药物刺激后25 d的IC_(50)为18.98 nmol/L,较药物刺激后166 d下降55.94%.但仍然较亲代高6.26倍.结论 连续体外培养药物间断刺激方法可以筛选培育出高度抗萘酚喹恶性疟原虫虫株.该株恶性疟原虫抗性不稳定,停药后抗性程度有所下降.

  • 不同pH肝浸汤培养基培养阴道毛滴虫的观察

    作者:郭步平;李宇飞

    目的观察不同pH值对阴道毛滴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实验室培养或临床诊断培养阴道毛滴虫提供参考.方法配制pH值分别为2、2.5、3、3.5、4、4.5、5、5.5、6、6.5、7、7.5、8、8.5的肝浸汤培养基,分别接种相同数量的阴道毛滴虫,37℃恒温培养48 h,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滴虫数量.以pH值为横坐标,滴虫密度为纵坐标作曲线图,找出培养滴虫的适pH值范围.同时,连续观察各pH值管滴虫生长情况,直至滴虫死亡,记录各pH值培养基中滴虫的长存活时间.结果阴道毛滴虫能在pH3~8的肝浸汤培养基中生长繁殖,适pH范围为5~7.5,适pH值是6.在pH 4和pH8的培养基中连续不转代培养时,滴虫存活时间长,分别达180 h和189 h.结论肝浸汤培养基pH值为6时,滴虫生长良好,运动活泼,繁殖速度快,适用于快速繁殖滴虫,提高滴虫收获量;在pH4和pH8时,滴虫生长缓慢,但存活时间显著延长,适合保种培养.

  • 泡球蚴组织的体外培养及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作者:李琼毅;陈根;包根书;周海霞;史大中

    目的 建立泡球蚴组织的体外培养模型,对4种药物的体外抗泡球蚴疗效进行初步筛选. 方法 泡球蚴组织体外培养9周后,分为7组:阿苯达唑组、汉防己甲素组、己酮可可碱组、苦豆碱组、氧氟沙星组、未用药组和二甲基亚砜组.在加药24 h和18 d后,分别取样固定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实验期间对囊泡计数.实验结束后,将培养物接种BALB/c小鼠进行活力测试. 结果 汉防己甲素和己酮可可碱在体外能抑制泡球蚴的生长(P<0.005),氧氟沙星对泡球蚴没有作用(P>0.005),苦豆碱能促进泡球蚴生长.接种各药物组培养物的BALB/c小鼠饲养80 d后处死并解剖,发现所有小鼠的腹腔中均有泡球蚴生长. 结论 汉防己甲素和己酮可可碱在体外对泡球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氧氟沙星和苦豆碱对寄生虫无治疗作用.活力测试提示所选药物只能抑制寄生虫生长而无杀灭作用.

  • 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生长动力学研究

    作者:张仁刚;敬保迁;张洁

    目的 观察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增殖情况,确定其适体外培养条件. 方法 分别使用RPMI 1640 和M 199复合培养液,观察温度、pH及新生小牛血清对硕大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增殖速度与增殖周期的影响. 结果 当培养温度为26 ℃时,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含和不含新生小牛血清、pH中性、偏碱和偏酸的PMI 1640或M199复合培养基中,早期均能生长,且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其他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无血清或偏碱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增殖周期缩短;培养温度为37 ℃时,各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发生沉积,增殖停滞,不同程度地向无鞭毛体转化并发生死亡. 结论 使用复合培养液培养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温度、pH和新生小牛血清均可显著影响增殖速度和生长周期.各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增殖速度和生长周期存在差异,可能与其遗传背景不同有关.

  • 新孢子虫速殖子在HCT-8、Vero和Hela细胞中培养的比较

    作者:边征征;吕强;宫鹏涛;常乐;邢沈阳;张西臣;李建华

    目的 观察和比较新孢子虫速殖子在人结肠癌细胞(HCT-8)、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非洲绿猿肾细胞(Vero)中的生长情况.方法 分别用HCT-8、Hela和Vero细胞(RPMI-1640培养基)连续培养新孢子虫速殖子9d,观察并计数速殖子数量,绘制生长曲线;4d取培养物作吖啶噔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速殖子.结果 新孢子虫速殖子用HCT-8、Vero和Hela细胞培养均生长,尤以在HCT-8和Vero细胞中生长较快,第6d虫体数达到高峰,且在HCT-8中高峰期可持续2d,在Vero中生长高峰可持续1d.在Hela细胞中速殖子生长较慢,虫体数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吖啶噔染色观察,HCT-8和Vero细胞中纳虫泡较大且速殖子数量较多,Hela细胞内纳虫泡较小且速殖子数量较少.结论 新孢子虫速殖子在HCT-8细胞中生长较快,纳虫泡较大且速殖子数量较多.HCT-8细胞可以替代Vero细胞用于速殖子的体外培养.

  • Smad蛋白抑制剂SIS3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静;曾静;李亮;齐海成;王超;林仁勇;李静

    目的 研究Smad蛋白抑制剂SIS3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影响. 方法 建立体外细粒棘球蚴培养体系,以不同浓度(12.5、25、50和100μmol/L)、不同作用时间(24、48、72和96 h)对原头节进行药物(Smad蛋白抑制剂SIS3)干预试验,伊红染色和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浓度药物干预过程中原头节活力及虫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SIS3干预48 h,50和100 μmol/L SIS3组与空白对照组原头节活力显著下降;作用96 h,50和100 μmol/L SIS3组原头节活力分别下降(10.06±2.79)%和(19.49±2.63)%.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扫描电镜观察原头节体表绒毛排列紊乱,吸盘结构变形,顶突小钩脱落;透射电镜观察药物组原头节表层微毛减少或消失,合胞体带变薄,胞浆空泡化,虫体内部出现脂滴等. 结论 Smad信号通路抑制剂SIS3对体外细粒棘球蚴有抑制作用,为治疗细粒棘球蚴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 泡球蚴体外培养方法的改进及培养产物的初步鉴定

    作者:马海龙;张亚楼;周晓涛;吕国栋;林仁勇;温浩

    目的 对泡球蚴体外培养模型进行改进,并对培养产物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培养肝癌细胞(Bel7404),留取细胞上清液.取泡球蚴组织,用含肝癌细胞培养上清的DMEM完全培养基于37 ℃ 5% CO2培养箱中培养27 d.实验期间对囊泡进行计数,观察囊泡生长情况,记录囊泡大、小直径,绘制生长曲线.培养结束后,取培养囊泡壁及其囊液分别进行DNA鉴定和蛋白定量.结果 泡球蚴在含肝癌细胞上清液的DMEM中能生长,囊泡直径0.5~5.0 mm;囊液蛋白含量为1.8 mg/ml,囊壁DNA经PCR扩增出Em特异性200 bp条带.结论 1)泡球蚴体外生长因素可不依赖培养细胞本身;2)由于体外与动物体内的培养环境的不同,可能引起囊泡内囊液的蛋白含量有所差异;3)DNA检测证明培养产物为泡球蚴;4)利用肝癌细胞上清液建立泡球蚴体外培养改良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3种培养基体外培养人芽囊原虫的效果观察

    作者:苏水莲;严宜明;陈桂凤;廖华;张瑞其;胡雅琼

    目的观察人芽囊原虫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以探讨佳的培养方法. 方法从大学生粪便中分离人芽囊原虫,转种至3种不同培养基,定时观察人芽囊原虫的生长繁殖情况,根据原虫密度评价培养效果. 结果培养96 h后,Locke's鸡蛋血清(LES)双相培养基中的人芽囊原虫密度高,改良Jones单相液体培养基次之, Locke's琼脂血清(LAS)双相培养基原虫密度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3种培养基中的原虫密度高峰持续时间分别为360 h、96 h和72 h,长存活时间分别为552 h、336 h和168 h. 结论 Locke's鸡蛋血清双相培养基较适用于人芽囊原虫体外增殖培养.

  • DMEM体外培养结肠小袋纤毛虫的研究

    作者:王天奇;闫文朝;丁轲;张玲;韩利方

    目的 建立结肠小袋纤毛虫DMEM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活史及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用DMEM培养基培养结肠小袋纤毛虫,观察不同淀粉量、不同血清量、不同初始pH值及不同接种量下的培养效果.结果 用DMEM培养基培养结肠小袋纤毛虫,适淀粉含量为20 mg/安瓿,适血清含量20%,适pH值为7.0;种群自然增长率和种群所达到的大种群密度随接种量的不同而明显改变.结论 DMEM培养基可用于结肠小袋纤毛虫的体外培养.

  • 黄藤素体外抗阴道毛滴虫的药效学研究

    作者:陈熙;杨立军;周本江

    目的 体外测试黄藤素的抗阴道毛滴虫活性.方法 设计实验组、已知疗效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溴甲酚紫比色法及酶标仪体外测定药物作用于阴道毛滴虫后不同时间、不同药物浓度的培养基A490值,经线性回归分析,绘制IC50曲线图,进行药效学比较分析.结果 体外培养2h,甲硝唑阴道毛滴虫药效较黄藤素快;第4 h~12 h,两种药物的IC50值较接近,此时段内两种药物的抗滴虫药效相当;第24 h,黄藤素的IC50值为6.64 μg/ml,低于甲硝唑的IC50值(9.53 μg/ml);第48 h,甲硝唑的IC50值下降至5.38 μg/ml,黄藤素的IC50值为6.95 μg/ml.结论 黄藤素体外抗阴道毛滴虫的活性与甲硝唑相当,是一类理想的抗阴道毛滴虫候选药物,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 上海市不同人群人芽囊原虫感染调查

    作者:张小萍;李兰花;朱倩;傅英华;马晓疆;吕山;洪国宝;何艳燕;王真瑜;马杏宝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不同人群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方法 在上海市6个区收集居民新鲜粪便, 采用Ringer溶液37 ℃恒温条件下培养人芽囊原虫,计算人芽囊原虫感染率.结果 检查居民2 984人,人芽囊原虫阳性者88人,感染率2.95%.上海市各区人群感染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9.90,P>0.05);青浦区男性感染率为5.56%,女性感染率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5),其他5个区男、女性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8~0.54,P均>0.05);农民感染率为6.87%,与其他职业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7,P<0.05).结论 上海市人群对人芽囊原虫普遍易感,以农民感染率高.体外培养法敏感性较高,可用于人芽囊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 人芽囊原虫在不同培养基及条件下的培养效果观察

    作者:伍玲园;唐莉莉;符瑞佳;何姗姗;卢作超;刘登宇

    目的 观察人芽囊原虫(Blastoc ystis hominis,Bh)在IMDM、RPMI1640以及传统的洛克氏液-鸡蛋-血清(LES)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应用正交试验筛选人芽囊原虫的适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方法 将门诊病人Bh阳性粪便标本调匀后作虫体计数,分别接种于IMDM、RPMI1640及LES培养基进行培养,以正交试验分析培养基、血清浓度、pH值和接种虫体数4个因素对Bh体外培养效果的影响,以首次达虫体数量高峰时间、虫密度平均峰值、虫密度平均值的综合评分值K为指标,考核虫株的综合培养效果. 结果 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及方差分析,各因素对Bh培养效果的影响为:培养基>血清浓度>pH值>接种量.经SSR检验,IMDM、RPMI 1640及LES 3种培养基对Bh的培养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IMDM培养基中培养综合评分K值高,培养效果优;RPMI 1640与LES培养基对Bh的培养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基中加入血清0.5、1、1.5 ml时培养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清量0.5 ml培养效果优;Bh在pH7.0、pH7.5、pH8.0条件下培养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H7.5和pH8之间培养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含血清0.5 ml、pH 7.5~8.0的IMDM单相培养基适宜Bh生长繁殖,可用于Bh体外长期培养.

  •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在上海疟疾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宋峻;陈耀祥;施全龙;黄德生

    以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P.f)为抗原,代替以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 P.c)作为检测人体间日疟的替代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 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IFAT)在间日疟流行地区的人群中,进行疟疾血清学调查,其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较高,且节约人力、物力、财力[1].1987~1998年,作者以IFAT对当地人群(包括15岁以下儿童)和外来人口进行疟疾监测,以期说明应用IFAT的效果,并以此推算人群中的疟疾年感染率.

  •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技术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运用

    作者:蔡绍雨;董莹

    自从1912年Bass等首次报道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以来,学者们对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技术和营养环境优化研究从未停止过,直到1976年Trager和Haynes先后宣布疟原虫连续体外培养成功.本文对近年来疟原虫红外期体外培养技术及其改良方法,以及利用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进行红外期疟原虫生物学特性超微结构、生理生化、药理学研究的进展作简要概述.

1685 条记录 6/85 页 « 12345678...848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