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040 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研究进展与控制对策

    作者:陈亮;张敏;缪剑影

    锐器伤害所引发的职业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日益关注.研究发现,注射、缝合和抽血是引起医护人员锐器伤害为常见的医疗操作,多发生在病房、手术室、急诊室、重症监护室和门诊室等科室中,主要是由一次性注射器、手术缝合针、手术刀、蝶形针和静脉导管探针等医疗锐器引起.锐器伤害后可导致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和不同程度心理压力,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对卫生服务体系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锐器伤害的研究,有助于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锐器伤害防护对策,推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立法工作,终达到降低和消除锐器伤害发生的目的.

  • 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血源性病原体追踪研究

    作者:柴建华;鞠梅;傅静

    目的 追踪研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血源性病原体后感染情况,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通过跟踪研究和血清学检测方法,对某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感染情况及暴露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与观察.结果 共调查某医院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35名医务人员,包括护士26人、医生4人和工勤人员5人.发生职业暴露构成比,护士占74.29%,医生占11.43%,工勤人员占14.29%.职业暴露方式主要是锐器伤,以针刺伤占多数,仅4人破损皮肤接触,所有人员均在暴露后做过紧急处置.职业暴露病原体中,乙型肝炎病毒占37.93%,梅毒螺旋体占31.03%,艾滋病病毒占17.24%,丙型肝炎病毒占6.90%.经追踪调查6个月,无一例发生暴露后感染.结论 该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是护士,以针刺伤为主,所接触的4种血液传播性病原体未发生感染.

  • 感染内科门诊采血室护士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作者:张艳

    为加强就医管理,方便病人,本院感染内科于2011年5月成立专科独立门诊,设立专用采血室.由于采血室护士接触患者血液的机会非常多,致使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几率急剧增大,国外研究[1]证实被污染的锐器皮肤损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因素,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防范措施.

  • 针刺损伤和职业性体液接触的预防与治疗进展

    作者:赵新颜;王宝恩;贾继东

    职业性体液接触指在医疗过程中无意间接触到患者的体液,特别是血液和(或)含有血液的体液[1].该种接触(或称暴露)存在接触者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危险.目前,至少有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该种途径传染给接触者,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常见[2].医务工作者及所有能够接触到患者体液的人均是高危人群.现将这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希望能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有所帮助.

  • 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鋆娴;马小琴

    文章介绍了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率;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操作缺乏保护性措施、护士操作行为不正规等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从强化职业防护意识,健全医院规章制度,严格医疗废弃物管理,落实标准防护措施,建立护士电子健康管理档案等方面提出了防护措施.

  • 我国临床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秋鸣

    对我国临床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现状进行综述,护理人员被污染锐器损伤发生率较高;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血源性传染病病人已出现在普通病房内和急诊或手术过程中;而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薄弱,缺乏防护知识和防护能力;职业暴露现场处理存在缺陷,同时有严重低报告现象.说明目前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尚未建立相关强制性管理制度、医院上报体系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因此,护理管理者必须重视标准预防并完善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大限度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

  • 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体系的构建与效果

    作者:陈香;曹胡林;刘菊香;祝宁;易先云;严玲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体系的构建与效果.方法 构建了由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设备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考核指标体系6部分组成的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安全防护体系并予以实施.结果 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率降低(P<0.01);手卫生依从性合格率、理论考试及技术操作合格率、职业安全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 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可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降到低程度.

  • 加强防护,保障护士安全--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部主任李映兰

    作者:贺欣萍

    近年来,随着传染病患病率的上升,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引发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险也日益加重。为了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我国于2009年出台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预防控制措施、个人防护用品以及职业接触后的评估、预防及随访等要求进行了规定,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该导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实施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的国家标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作为湖南省护理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在2008年就将职业安全防护纳入了湖南省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医院也于2012年11月成立了职业安全防护示范基地,旨在通过完善制度、培训人员、建立示范病房等措施,推动护理职业安全管理规范化。湘雅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护理基础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映兰,从人性化的管理角度一直致力于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的培训与研究,其所培养的研究生也有多位常期进行该内容的课题研究。

  • 采供血机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及安全防护

    作者:吕琳

    职业接触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1]. 采供血机构护士工作环境及工作形式不同于临床护士,可能每天都会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危险中.

  • 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情况及防护

    作者:徐晶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血液检查及血液报告等临床资料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触防情况。结果:护理人员触防57例,其中1例女性护理人员血清学检测结果提示梅毒阳性,RPR 1:4,予以相应治疗;1年后RPR 1:1。其余护理人员随访1年以上,无乙肝、甲肝、梅毒、艾滋病等新增病例。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风险高,采取预防措施可明显减低风险。

  • 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

    作者:吴丽军;何仲

    自1981年Mclormick等人首次报道了卫生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证实: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危职业群体[1].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资料[1]显示:到2000年底美国已有57名医务人员被确诊由于职业暴露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为此,同年在日本召开的以"护士职业安全与健康"为主题的亚洲工作论坛中就特别提出要重视护士工作中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近年来,护士的职业安全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关注,也作了一些相关的调查研究,本文就国内外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认知及防护行为分析

    作者:李静

    目的 分析某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情况以及不同医护人员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和防护行为的差异,为探索该院职业防护与安全的全面控制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制定问卷对该院职业暴露防护认知及暴露管理进行调查分析,本阶段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该院210名在院医护人员为问卷的调查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196份.问卷由医护人员的人口社会学资料、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状况、医院职业暴露管理行为,个人职业暴露状况及职业防护行为等部分组成.结果 医护人员对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的平均得分为8.11分;总体认知较好,不同科室、不同职称、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管理认知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不同学历和工龄间职业暴露管理认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院医护人员未接种乙肝疫苗的比例仍有10.20%,对患者是否携带病原微生物表示不关心或从未考虑的比例为14.80%.89.00%的医务人员暴露后紧急处理比较规范,97名发生过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中80.41%(78例)的医护人员及时上报,并坚持暴露后的监测与随访.结论 该院的职业防护认知和在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和上报情况较好,但仍需继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能力和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

  •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作者:刘永华;张立群;郭凯;马成云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发生的情况,探讨原因与防护对策.方法通过建立医务人员锐器伤监测系统,对64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和外科医师锐器伤发生率高分别为54.68%、35.94%;46.88%锐器伤发生在手术室;按致伤锐器的种类统计,针刺伤占81.25%、手术器械损伤占18.75%,其中发生在分离针头、套帽、操作时未对准、整理和清理物品、尖锐物品藏于其他物品中、他人意外损伤等操作环节分别为15.62%、12.50%、17.19%、17.19%、9.38%、20.31%.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训练,完善和规范操作规程,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风险.

  • 临床医师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心理调查及对策

    作者:李桃;龚光明

    目的 了解临床医师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认知、心理状态,为实施有效的预防模式及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表,调查2009年7月-2011年6月医院临床医师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以及暴露后的认知、心理状态.结果 有51名医师发生63次血源性职业暴露,其中血液/体液喷溅12次,锐器伤51次;46.0%的暴露源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63.8%的医师认为职业暴露后可怕的结果是感染艾滋病;60.3%的医师认为职业暴露后感染的概率很大;29.3%的医师认为职业暴露尤其是针刺伤不可避免;49.0%的医师职业暴露后表现为惧怕心理.结论 临床医师血源性职业暴露后表现为一定的心理反应,应进一步加强职业防护及心理干预,完善医院支持系统,以减轻暴露者暴露后的负性心理.

  • 基层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叶卫东

    目的 探索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对策.方法 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组织制度不健全、认知不足、医疗操作不规范、医疗环境不佳及报告处理不及时等是影响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的原因.结论 应提高医院领导意识,采取健全组织制度、加强培训、规范操作、改善环境、完善流程及规范预防用药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血源性病原体疾病感染的发生.

  • 2015-2017年某三甲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

    作者:刘丽杰;夏娴;樊林科;宋丹宁;王志刚

    目的 调查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状况及原因,为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上报登记的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对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职业类别、工作年限及职称、暴露发生的方式及部位、暴露发生时机及场所、暴露源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上报登记172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其中女性医务人员86.63%(149/172)多于男性医务人员13.37%(23/172);职业类别以护士83.14%(143/172)为主,其次为医生15.12%(26/172);在发生职业暴露为锐器伤方面,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90.91%(130/143)高于医生61.54%(16/26)(P<0.001),初级及以下职称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为88.39%(137/155)高于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64.29%(9/14)(P=0.035);在职业暴露方式构成上,医生喷溅发生率为26.92%(7/26)高于护士4.90%(7/143)(P<0.001);在职业暴露发生时机分布上,医生发生职业暴露在手术中高,护士则为注射过程;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高频场所为病房,而医生发生职业暴露高频场所为手术室.发生职业暴露后有98.84%(170/172)的医务人员采取紧急局部处理.追踪监测无血源性感染发生.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培训,树立职业防护意识,落实标准预防措施,遵守各项操作制度,减少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作者:程文琴;武涧松;李婧;张如;谈夏阳;张蓉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做好职业防护工作提供科学 、有效依据.方法 对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情况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计143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护士比例高,占58.74%,其次为医生,占25.87%,女性及工龄 ≤10年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职业暴露;发生暴露的环节以锐器伤为主,其中注射及拔针时发生率高,占45.45%,其次是回针帽,占16.08%;暴露地点主要是病房 、治疗室 、手术室;暴露源以乙型肝炎为主,共67例,占46.85%,暴露源不明的有36例,占25.17%.结论 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教育及培训,规范日常操作 、实施科学防护,使用安全器具,做好暴露后应急处置,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带给医务人员的伤害.

  • 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周秋明;尹丹萍;白凤佺;盛望望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医务人员有效规避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2012-2016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统计分析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暴露方式、暴露部位、暴露源种类以及暴露发生的场所等情况.结果 79名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30岁的占73.41%、工作年限≤10年的占87.34%、初级职称的占82.28%;护士是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群体,占67.09%;职业暴露发生场所以外科为主,占54.43%,高于内科(39.24%)和医技科室(6.33%);针头扎伤是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方式,占83.54%;手指是主要暴露部位,占75.95%;HBV是主要的潜在感染源,占64.37%.结论 对于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低年资医务人员和护士、外科科室、针头扎伤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应针对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因素做好职业防护宣教,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概率.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

    作者:袁素娥;李映兰;谭德明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人群分布、高危环节以及暴露源等,为制定职业防护措施、预防职业暴露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湘雅感染监测管理系统”开展监测,分析2011年8月-2013年8月上报的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数据。结果两年上报254人次职业暴露事件,职业暴露人群以临床护士高,200人次占78.74%,工龄≤6年人员发生职业暴露达208人次占81.90%,针刺伤是职业暴露主要方式,达213人次占83.86%,暴露源确定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苍白密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血源性病原体达121人次占47.64%,确认职业暴露后发生丙型肺炎病毒感染两人,感染率为8.70%,坚持完成1年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获得痊愈。结论落实标准预防、推广无针注射和无针输液,是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有效措施;暴露后遵医嘱及时预防性用药,追踪监测、尽早诊断急性感染、积极抗病毒治疗,是预防暴露后感染以及感染后发展为慢性病的有力保障。

  • 基层检验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会

    作者:卢小林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中暴露于含有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生物标本或培养物等,有可能传染上相应的疾病.为提高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我院自2006年开始执行检验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94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