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14年HIV抗体单阳家庭无保护性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

    作者:张玉成;曹艳芬;杨跃诚;唐仁海;杨世江;李林;姚仕堂;叶润华;王继宝;段松;何纳

    目的:分析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2014年单阳家庭发生配偶间无保护性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云南省德宏州HIV感染者阴性配偶艾滋病队列”2014年随访调查,研究现场为德宏州下辖的5个县/市(芒市、瑞丽市、梁河县、陇川县、盈江县),研究对象为自愿进入队列的HIV阴性者。根据“云南省德宏州HIV感染者阴性配偶艾滋病队列”2014年调查中的研究对象的数据完整性,以及相应的纳入标准进行筛选(有配偶且配偶为HIV抗体阳性;年龄≥16岁;在过去1年发生过性行为;现住址为德宏州),终纳入1520名研究对象,即1520个单阳家庭。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研究对象与配偶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情况差异;采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研究对象与配偶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因素。结果1520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38.7±9.4)岁,其阳性配偶的年龄为(39.7±8.9)岁,确诊感染HIV时间3年及以上者占77.8%(1183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者占87.6%(1332例)。配偶间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率为16.1%(244/1520)。单阳家庭发生配偶间无保护性行为与其文化程度(文盲者高于初中以上者,OR=1.58,P=0.044)、配偶确诊感染HIV时间(感染时间较短者高于较长者,OR=1.64,P=0.006)、配偶接受抗病毒治疗情况(未接受者高于接受者,OR=2.78,P<0.001)、每月与配偶发生性行为频率(频率较高者高于较低者,OR=1.66, P=0.019)以及有无子女情况(无子女者高于有子女者,OR=1.72,P=0.007)有关。结论云南省德宏州2014年HIV抗体单阳家庭配偶间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率较高;阴性者为文盲、阳性者确诊感染HIV时间较短、阳性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每月配偶间发生性行为频率较高以及无子女是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危险因素。

  • 北京市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无保护性行为相关因素的定性研究

    作者:张德川;陈子煌;马跃;吴尊友

    目的 了解北京市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MSM)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于2018年5—7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2家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招募年满18周岁、曾发生过男男性行为(肛交或口交)的全日制在读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共35名.通过深入访谈的形式,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收集其同性交友方式、同性性伴特征、对使用安全套的态度、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及原因、rush poppers及酒精使用情况;采用Nvivo 11.0软件对文本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 35名学生MSM年龄的中位数(P25,P75)为22(21,24)岁.访谈结果显示,造成学生MSM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安全套使用知识掌握不全面、非插入性性行为及口交风险意识低、使用rush poppers和酒精等物质;而性伴方面,在面对固定性伴、校外社会性伴及年长性伴、性角色为"1"的性伴时,学生MSM更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面对性伴拒绝使用安全套时,安全套自我决策效能低是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 学生MSM的安全套使用相关知识水平和性行为风险意识较差,且面对固定性伴、校外社会性伴及年长性伴、性角色为"1"的性伴时,拒绝无保护性行为的能力较低,均为导致其发生危险性行为的相关因素.

  • 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认知行为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陈于宁;姚树桥;朱熊兆;蚁金瑶

    目的:检验个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中学生的无保护性行为、性态度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湖南长沙4所中学的1362名学生,筛选出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的学生68人[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HBICA)无保护性行为分量表(US)得分≥1],随机分配为认知行为治疗组(CBT组)和对照组,每组34人.由咨询师对CBT组进行一对一的认知行为治疗.治疗采用会谈形式,每周1次,每次50~ 60 min.在此期间对照组不接受来自咨询师的干预措施.以US、性态度量表中文版(ATSS)为评估工具,对所有入组对象在基线水平、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进行评估.结果:CBT组US得分的减分率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在80%以上.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US及ATSS评分的分组处理、测量时间、分组处理及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CBT组的US、ATSS得分自干预后1个月开始低于基线测试水平[(2.2±2.9)vs.(4.7±3.1),(3.2±1.6)vs.(4.7±3.1);(38.2±4.9)vs.(40.9±5.1),(37.2±5.4)vs.(40.9±5.1),均P<0.01],对照组3次US、ATSS测量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两组间US、ATSS得分差异的效应量均达到中等以上水平(Cohen's d =0.50~0.70).结论:个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中学生的无保护性行为、性态度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 云南省某市低档场所女性性工作者无保护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历云超;李静;焦锋;韩芳;徐凡;韩云涛

    目的 了解云南省某市低档场所女性性工作者(FSWs)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效地开展艾滋病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招募目标人群,进行面对面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 17.0作统计学处理,运用逐步向前法的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安全性行为的因素.结果 共得到有效样本426名,在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与商业性性伴近一个月的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率为16.2%,与男友(配偶)近一月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率为8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文化程度、近一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频率,是否知道上次AIDS检测结果,是FSWs与商业性性伴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的危险因素.低档场所FSWs与不同性伴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在与亲密伴侣发生性行为时,由于亲密关系等因素,常常忽略无保护性行为的危险.结论 低档场所FSWs在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虽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率很低,但不能忽视其重复率.提示在低档场所FSWs的艾滋病干预中,应针对不同性伴而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并及时告知检测结果.

  • MSM交友应用程序的发展及对MSM危险性行为的影响

    作者:张海波;William W Au;赵锦

    随着交友应用程序(App)在手机客户端的广泛使用,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交友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App使交友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使得MSM中无保护性行为日益增多,该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性传播疾病(STD)的流行趋势变得更加严峻.国际上已有越来越多利用App在MSM中进行的干预调查研究,而中国尚处在起步阶段.App的日益普及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为在MSM中开展艾滋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 廊坊地区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杨丹玮;徐震雷;韩晓媛

    目的:了解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适宜的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家庭环境量表简式(FES-F)、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儿童多维焦虑量表(MASC)、Rosenberg自尊量表(SES)、Barratt冲动量表(BI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SA)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对3所中学抽取的141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率为4.1%;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P<0.01),男生高于女生;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焦虑及自尊是中学生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情绪调节能力、积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适当关注高冲动性中学生对降低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 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无保护性行为特征分析

    作者:罗丹;厉洁;胡辉伍;刘慧铭;肖水源

    目的 了解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长沙市某城区内承认有商业性性服务的21家娱乐场所为研究点,在每家场所随机抽取10名,共210名女性性工作者作为样本,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STD相关知识问卷和性行为问卷以面对面访谈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共得到有效样本140名,在调查时点前1年内,被调查样本与商业性性伴的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率为42.5%(54/127);122人(87.1%)报告有非商业性性行为.多因素分析发现无稳定婚姻关系、农村户籍是FSWs与商业性性伴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研究点FSWs样既有商业性又有非商业性性行为者比例较高,该行为使FSWs群体成为性社会网络中的"桥梁人群",提示HIV从女性性工作者向普通人群传播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 基于轨迹分析模型的男男性行为人群无保护性行为特征分析

    作者:林倚伊;钟晓妮;彭斌;张燕;叶孟良;孔翠娥;曾馨;荆少华;幸箐筠;黄爱龙

    目的:通过轨迹分析模型了解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无保护性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法在重庆和新疆地区招募并筛选出390名MSM进入研究,并在第12、24、36、48周进行随访问卷调查.利用轨迹分析模型对MSM人群进行无保护性行为轨迹特征分组并描述不同亚组轨迹特征,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轨迹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可分为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其中“高风险组”146人,“低风险组”244人,其2周无保护性行为次数分别为1.38次和0.43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和月均收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龄者较高年龄者有更高可能被纳入“高风险组”(OR=0.95,95%CI=0.92~0.99);低收入人群相较于高收入的更易被纳入“高风险组”(OR=0.53,95%CI=0.34~0.82);和已婚相比,离异/丧偶的MSM更容易进入“高风险组”(OR=3.35,95%CI=1.34~8.37).结论:轨迹分析模型直观地反映了MSM人群在无保护性行为上不同的发展轨迹,其中低年龄、低收入、离异/丧偶的MSM是HIV防治中的重点关注人群.

  • 广西南宁大龄女性性工作者无保护性行为自我报告真实性研究

    作者:李斯斯;徐永芳;李龙嫚;黄翠华;刘楠楠;林倩

    目的 评价大龄女性性工作者自我报告无保护性行为(UVS)的真实性.方法 采用同伴驱动抽样法(RDS)2014年3-6月招募到417名南宁市大龄女性性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液进行艾滋病及梅毒血清学检测,采集阴道分泌物使用ABAcard(R)p30检测试剂盒定性检测标本浸泡液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以此判断精液暴露情况.结果 417名受访者PSA阳性检出率(29.50%,123/417)高于自我报告UVS发生率(23.98%、100/417)(x2=16.184,P<0.001),自我报告情况与PSA检测结果不符率33.81%,自我报告方式的灵敏度66.67%,UVS错误报告比例66.67%,由自我报告方式导致UVS与艾滋病/梅毒感染二者关联强度被低估65.40%,68.07%.结论 大龄女性性工作者自我报告USV真实性较差,PSA检测可作为高危人群UVS评估指标纳入艾滋病/性病预防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研究,科学可行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