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新进展
结直肠癌辅助化疗的意义大约70%~80%的结直肠癌可施行根治性切除术,辅助化疗的目的在于消除手术时未被发现的微小转移灶或微小残留灶,以求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结直肠癌治疗以手术为主加辅助化疗的原则必将彻底改变治疗的结果,延长患者的生存,使患者获得多的临床益处.
-
32例肺门巨块型肺癌的综合治疗
肺门巨块型肺癌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我们将肺门区肿瘤直径>10 cm者称之为肺门巨块型肺癌。由于该型肺癌常侵及纵隔、心包和肺门结构,其根治性切除率较低。1989年10月至1998年月10月,我们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肺门巨块型肺癌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28例,女4例,年龄28~64岁,平均52.6岁。32例均为中心型肺癌,其中右侧18例,左侧4例;按1997年UICC标准,属ⅢA期19例,ⅢB期13例;鳞癌22例,腺癌8例,小细胞癌2例。肺门区肿瘤直径均>10 cm,侵及纵隔12例,肺动脉或肺静脉主干22例。合并肺静脉癌栓3例,左房受侵4例,上腔静脉和胸主动脉受侵各2例。 全组32例术前给予20 cGy放疗,休息两周后施行肺切除。围手术期化疗始于手术当日,一般于麻醉后、开胸前静脉推注顺铂60~80 mg和环磷酰胺800~1 000 mg;术毕关胸前用抗癌药物生理盐水浸泡胸腔;术后3天,每日静滴鬼臼乙叉甙100?mg。术后4~6周开始行化疗或放疗。32例中行右全肺切除17例,左全肺切除12例,剖胸探查3例,其中属根治性手术21例,姑息性手术8例。术后1月内无死亡。随诊全组患者2~10年,3例探查者分别于术后4、7、9个月内死亡,手术切除者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5.9%(22/29)、38.1%(8/21)及6.25%(1/16)。 讨论肿瘤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肿瘤生长时间[1],所以肺门巨块型肺癌在确诊时多为中晚期。再加上该型肺癌肺门区肿瘤巨大,易侵及纵隔、心包和肺门结构,使手术切除较为困难;术中有时亦难以做到无瘤操作和避免对肿瘤的过度牵拉和挤压,这无形中便增加了肺癌早期转移和播散的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加强该型肺癌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对提高其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命是非常必要的。术前放疗可迅速扼制肿瘤细胞的过度分裂繁殖,使肿瘤体积缩小,有利于肿瘤的切除,同时亦可使肿瘤周围血管和淋巴管闭塞,有效地减少术中癌细胞的扩散。而围手术期加强化疗却是杀灭脱落癌细胞和远处微小转移灶的关键,这对预防该型肺癌早期转移和局部复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肺切除术是肺门巨块型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手术不仅切除了肿瘤和纵隔淋巴结,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而且也为后续综合治疗创造了条件。但是该型肺癌切除率低,术前应充分利用纤支镜、心脏B超和胸部薄层CT扫描等检查全面评估其切除可能性。通过对本组资料分析我们认为:凡肿瘤在支气管内侵润范围距隆凸>0.5 cm,肺动脉在心包内游离长度>1 cm,而左心房受侵范围小于1/4者均可考虑手术探查。关于该型肺癌的手术,我们体会宜遵守先易后难的原则,必要时亦可于心包内处理肺血管或施行左心房部分切除,以期提高该型肺癌切除率。
-
中药抗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肿瘤转移过程从西医的观点来说包括,瘤细胞从瘤体脱离;瘤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瘤细胞侵入血管及淋巴管并在循环系统存活;瘤细胞在新的血管淋巴管内附壁停留、着床;瘤细胞穿出管壁形成微小转移灶,转移瘤血管生长及转移灶扩大.
-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研究中的应用
在1842年,世界上首次有人提出,“组织学”,与此同时,相关专家还进行了大量的正常组织与病态组织在显微镜下的研究,经过长达10多年的研究,终于在1856年,医学界相关人士发表了:“细胞病理学”。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设施先进性、精良型的配置,在近的时间里,组织病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喜忧参半的忧是,在应用和解释形态标准时,仍然面对许多难以克服的难题,因为,我们仅仅依赖组织切片检查,那是不能对组织病态理学做出全面的诊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