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贺氏温通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贺氏温通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在脑卒中基础治疗的同时,观察组选用常规毫针刺加贺氏温通法,对照组仅选用常规毫针治疗,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及FMA评分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贺氏温通法能够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
痉挛状态与疼痛
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小儿脑性瘫痪、脑卒中、缺氧性脑病等都有可能引起痉挛状态.痉挛状态特指因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所导致的运动失调,表现为速度依赖的牵张反射增强,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下行抑制减少,使得牵张反射阈值降低,γ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而极度的牵张反射造成肢体痉挛状态,患者表现为躯干及肢体发生不能控制的肌肉痉挛,并伴有肌电的异常增强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中,肌肉痉挛状态伴随疼痛非常常见[1].
-
肉毒毒素在肢体痉挛状态及其他疾病领域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评估
目的:利用AMSTAR工具评估已发表的肉毒毒素在肢体痉挛状态及其他疾病领域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pistemonikos、Web of Science、CBM、CNKI、万方数据库,纳入关注肉毒毒素在肢体痉挛状态及其他疾病领域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6年1月.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AMSTAR工具对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了37篇系统评价,涵盖脑瘫或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神经性吞咽功能障碍、三叉神经痛、流涎症、多汗症等疾病领域.纳入系统评价AMSTAR的评分平均数为6分(3-10分),35篇(94.6%)的AMSTAR评分结果≤7分.亚组分析显示,在发表年份为2013年之前与2013年及以后、通讯作者来源于中国与非中国、发表语言为中文与英文、作者数量少于3人与3人及以上的对比上AMSTAR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肉毒毒素在肢体痉挛状态及其他疾病领域的系统评价整体方法学质量欠佳,且从发表时间上看大部分偏旧,因此几乎所有的系统评价均可能需要进行更新.未来对该领域系统评价质量的持续监测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针刺结合灸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58例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灸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同时加用艾灸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法,其他治疗相同.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6个月以内病程总有效率为94.4%,6个月以上病程总有效率为81.8%,对照组分别为70.0%、79.2%和56.3%,两组总有效率比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以上病程的疗效两组比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灸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优于单纯针刺法.
-
经筋刺法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
目的 本研究检验筋经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有效性.方法 将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例,按计算机随机分配方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筋经刺法治疗,对照组规律口服巴氯芬片.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Brunnstrom运动功能和Barthel氏ADL指数法评定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Ashwortyh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经筋刺法组和巴氯芬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出现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hworth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对比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定水平均较治疗前出现改善(P<0.05),且在治疗后巴氯芬组的评定水平较经筋刺法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经Ridit分析结果显示,经筋刺法组疗效高于巴氯芬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有显著疗效,能够明显改善肢体的功能.
-
针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有关脑卒中后肢痉挛状态有效的针灸疗法及对脑脊液(CSF)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影响.方法:临床研究:将11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按照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经筋刺法),对照组(阳明刺法),并以规范标准统一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弃标准,病例剔除标准,功能评定标准,治疗方案进行病例的筛选.实验研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治疗前后脑脊液GLU、GABA的含量.结果:根据治疗前后评定结合及脑脊液GLU、GABA含量的差异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后经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总结出一种缓解肢体痉挛状态的针刺方法--经筋刺法,且较对照组-阳明刺法疗效高.(2)针灸缓解肢体痉挛与调节脑脊液中GLU、GABA的含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肢体痉挛状态的程度与GLU含量呈正相关,与GABA含量呈负相关,与GLU/GABA的值呈正相关.
-
1例选择性颈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卒中型神经精神性狼疮后遗症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作为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旨在减少神经纤维过度的兴奋信号传到,降低肢体过高肌张力,以解除肢体痉挛状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接诊1例痉挛性狼疮性脑病后遗症患者,右上肢出现痉挛状态,功能丧失,在我科予行颈段SPR手术,切断部分颈段右侧脊神经后根,术后患者右上肢痉挛症状明显缓解,证明此类手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后的痉挛性瘫痪同样有效,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地外科治疗方式.
-
针刺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进展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医学的发展使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降低了死亡率,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有80%的病人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偏瘫康复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痉挛性瘫痪是中风后遗症的主要表现之一,常发生于软瘫期后,以肌张力异常增高、产生痉挛,出现异常运动模式为特征.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状态的出现,或是尽快地缓解痉挛状态,是临床提高康复效果的关键.笔者查阅近5年来的文献资料发现针刺疗法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综述如下.
-
温阳法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
温阳法是通过扶助人体阳气,以温里祛寒、回阳救逆的一种方法.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多见于中风病后遗症期,主要表现为筋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长期以来,如何合理、有效地缓解痉挛,对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笔者采用温阳法为主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就临床体会阐述如下.
-
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进展
中风后肢体出现痉挛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进展.旨在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其研究机制,并包含笔者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