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潜火论

    作者:罗安明;张建华

    笔者在苗医生灵能等理论启发下提出潜火论.后学不敏,不揣浅陋,故作新论,见教于同道.1潜火论的提出笔者复习有关相火的文献,认为先贤所谓"阴火"、"虚阳"、"壮火"等,都是相火离位而导致的浮越之火,统称为"浮火".浮火有由中焦脾胃之气不足而起者,李东垣<脾胃论>称之为"阴火"说:"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脾胃气虚,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 肿瘤以脾虚为本探析

    作者:罗安明;戎志斌

    在河图数理哲学的指引下,用五行理论去解析癌细胞的生长过程,认为癌细胞则是木太过而火不及,其运动是不圆的,而根本原因却在土这一环节出了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肿瘤发病过程中存在着多糖不足、缺氧、干细胞越位、微循环障碍等表现,而这些表现与中医脾虚存在着关联性,得出结论为肿瘤是以脾虚为本的.

  • 张怀亮教授运用封髓丹验案举隅

    作者:张文龙;张怀亮

    目的 总结张怀亮教授运用封髓丹的临床经验.方法 以张怀亮教授运用封髓丹治疗的验案为依据,分析总结其对本方的认识及临床运用经验.结果 临床中运用封髓丹,苦辛温直走中下二焦,取其药简力专,治疗相火外浮,湿热内蕴所现诸证多有佳效.结论 封髓丹治疗湿热相火妄动,上浮于外所现之牙痛、目涩、眩晕、呃逆、咳嗽、多寐等证,较常规方药有殊效,在临床中用途广泛,可大大拓展其治疗范围,尤其是在疑难杂症方面值得推广运用.

  • 李东垣阴火本质的探讨

    作者:蔡超产;杨博文;孙鸿昌

    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以其独特的脏腑辩证体系独步医林,李东垣作为易水学派的中坚更是以其脾胃思想而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开端了中医自此以后近千年的重脾胃思想.作为李东垣代表作的《脾胃论》在重脾胃的同时,却也时时伴随阴火概念的出现,且是脾胃病变证纷起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东垣先生并未在书中表明阴火的概念,以至于近千年来大家对阴火的内涵争论不休,至今未止.在仔细研读李东垣著作的基础上,发现东垣先生所说的阴火,实是因闭藏太过导致的无生发之性的郁火,其来源于下焦包络相火,上传为“代君行令”的心火,进而侮脾乘肺,实肝扰肾变证丛生.阴火是李东垣脾胃思想的重要基础.

  • "生殖之精"非"肾精"说

    作者:江海身

    在中医学范畴中,"生殖之精"与"肾精"一直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

  • 用五运六气解读少阳病

    作者:田合禄

    探讨用五运六气思维模式解读少阳病,认为少阳病当以三焦相火为主,太过多发白虎汤证温病,不及阳虚则发大小阳旦汤证,火郁则发大小阴旦汤证.

    关键词: 少阳病 相火
  • 引火归元的治疗层次及代表方药

    作者:韩佳桐;张青

    从脾肾亏虚元气不固、阴阳虚损兼有实邪、阴阳极虚格拒明显三个层次阐述引火归元治则的适应症.认为引火归元以脾肾虚损为基础,以外感实邪为病机发展的重要因素,以阴阳格拒为终趋势.其各层次代表方药分别为第一层次为补中益气汤、薯蓣丸、六味丸、八味丸,第二层次为济生肾气丸、知柏地黄丸,第三层次为引火汤.从不同层次分析引火归元方剂的适应症,具有较高临床契合度,可作为模型进一步分析更多涉及引火归元理论的药物及方剂.

  • 重用玄参疗风火上扰型牙痛

    作者:崔应珉

    家父崔正旺传授一方,专治风火上攻之牙痛,临床效果满意.方中以玄参清热解毒为主药,伍生地黄育阴潜阳泻相火,佐加细辛、升麻,升阳解毒;川牛膝导热下行,一升一降,引雷龙之火归本源.现举例介绍如下.

  • 王辉武治疗痤疮经验

    作者:阳正国;毛得宏

    痤疮又名粉刺、暗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好发于青春发育期男女,常常反复发作,顽固难愈.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好发于面、背、胸等部位,属于毁容性皮肤病[1-2],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王老师以中医思维探讨痤疮的病因病机,在临床实践中独辟蹊径,总结出一套相对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案.我们有幸侍诊王老师左右,获益良多,现简述如下.

  • 杨震运用相火学说论治郁病经验

    作者:

    杨震(1940~),男,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及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内科临床40余年,对中医内科尤其是肝病的辨证与治疗有独到经验,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多项.

  • 中医学“火”的现代理解概说

    作者:汪海东;冯强;楼旭丹;姚怡;陈芳;孙皎;王庆其

    简要概括中医学“火”的概念、性质以及与“火”有关的相关概念.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结合现代科学研究和实验研究成果,总结中医生理之“火”与人体生理体温、机体“代谢-能量-功能”转化平衡系统,以及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和能量代谢的密切关系.认为中医学“壮火”“实火”多与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介导的急性炎症反应有关,急性炎症反应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机体能量代谢障碍;而中医学的病理性“相火”“虚火”与因内分泌轴调节异常导致机体产生蛋白代谢异常、过度氧化应激、能量代谢紊乱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多种病理生理反应相关.

  • 5种盐制中药炮制方法的改进及体会

    作者:杨宏玲

    食盐性味咸寒,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润燥,通便的作用.因此,盐灸法多用于补肾固精,治疝和利尿泻相火的药物.而盐灸的目的是引药下行和增加滋阴降火的作用.

  • 命门动静观——兼论中医关于内分泌学的早期发现

    作者:朱明;戴琪

    明代命门学说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医家为探索生命的起源及其内在规律所作的伟大尝试,反映出中国医药学早期对人体内分泌功能的发现和认识[1]。明代医家关于命门的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的描述,与现代医学肾上腺的位置和生理功能基本相合。"命门动静观"——即命门是五脏整合的生殖调节中枢,平时处在半关闭的状态,静以蓄养,为生殖作物质和能量方面的储备;激发态下命门全面开放,整合脏腑,使之同步;奇经八脉为命门开放、整合五脏的通道。命门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具有阴阳相济的特性,因而有别于五脏、十二经脉,反映出太极层次下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调节机制。这项研究澄清了长期以来"肾命不分"的混淆。命门学说研究的深入为在生命的高层次上探索中西医结合之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 从朱丹溪君火与相火的关系论中医心理调节机制

    作者:戴琪;朱明

    古人谈生理、言病变每每提到"火"的问题.元代医哲大家朱震亨 (公元1281~1358年)集金元医学发展之成果,又从宋代理学的"太极-阴阳-动静"理念中感悟出"动气是火"的道理,提出了著名的"相火论".朱氏指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格致余论*相火论>). 相火还被喻为"龙雷之火",是因为它不同于五行之火,具有"水中之火"的特性,而且不为"水灭湿伏".孙思邈喻之为"膏火"(<备急千金要方*养性>);赵献可称之为"得湿而芮,遇火而燔"(<医贯*相火龙雷论 >);张景岳把它叫做"油火"(<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而仙佛谓之"三昧真火".医家认为龙火发源于肾,龙潜深水,水盛则腾,以喻人身生机所在;雷火发源于肝,雷生雨中,雨大雷厉,以喻肝的生发之性.下焦既为肝肾所栖,又为精宫、血室所处,内藏"天一真水"……其中既包含了人体的生殖之精,同时也包含了"天癸"(<素问*上古天真论>用以描述性激素的产生、释放和衰退所带来的生理与病机变化).

  • 阴火与阳火之我见

    作者:陶永琛;常学辉

    金元时期李东垣创立了阴火说,但他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书中说阴火为肾火者5处,为脾火者3处,为心火者2处,为肝火、肺火、胃火者各1处,为经脉之火者6处,为五志化火者2处,为实火者1处,为虚火者6处[1],没有明示阴火的概念.于是后世医家就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阴火与阳火,在《类证治裁·火症论治》中林珮琴认为阴火乃五脏六腑游行不归之火,在《医医小草》中荆州宝辉认为阴火是与阳火相对立而言的,现代有医家认为阴火乃内脏之火[2]、浊气郁化之火[3]、虚热[4],也有认为阴火与气火对立统一、且为下焦相火之变[5]等等,见解参差,争论不休.笔者基于先贤的观点,对阴火与阳火进行探讨.

    关键词: 阴火 阳火 相火 君火
  • "阴火"别见

    作者:赵润栓

    自李东垣提出"阴火"论,历代阐释者不乏其人,但终觉不合东垣意趣.笔者反复研读之下,提出"阴火"乃是脾胃气伤和(或)元气不足时,命门关阖不利,相火游逸而出,循冲脉上炎,代君行令或上采脾胃的见解.并指出目其游逸命门之外,周身无有盛放之所,无根、无本、无依、无附、无名、无主,只是随其所窜之处,为害脏腑,因而称其为"阴火".要使其回归原位.只待匡挟元气,对其泻之,导之,伏之.

  • 仙茅的鉴别

    作者:崔国静;花蕾;贺蔷

    有本草记载称:"仙茅,其原植物的叶似茅,久服身轻如仙,故名."《本草纲目》:"仙茅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也.惟阳弱精寒,禀赋素怯者宜之.若体壮相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来源及采收加工仙茅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干燥根茎.主产于中国四川南部、云南、贵州、广西、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和广东,在东南亚各国及日本也有分布.每年的2~4月发芽前,或7~9月苗枯萎时挖取根茎,洗净,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或蒸后晒干.仙茅以条粗、质坚、表面色黑褐者为佳.生用.

  • 论小心与命门

    作者:许敬春;张庆福

    本文通过小心一词的出处,历代医家对小心与命门关系的解释以及小心与命门在解剖定位、功能形态、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小心即窦房结,窦房结即人体之命门.

    关键词: 小心 命门 窦房结 相火
  • 《药性赋》释义

    作者:钟鑫

    荆芥穗JINGJIESUI荆芥穗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穗状轮伞花序,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当秋季花开穗绿之时摘取花序晒干即可入药.其性温,味辛,入肺肝经.据分析,荆芥穗含有1.8%的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的右旋柠檬烯,具有发表,祛风、理血的功效;炒炭用之,止血作用更强.其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吐血、衄血、便血、痈肿、疮疥、瘰疬等症.《本草纲目》载:"荆芥(穗)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 《药性赋》释义

    作者:钟鑫

    金铃子 又名川楝子、楝实,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每年秋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即可人药.其性寒,味苦,有毒,人肝、胃、小肠经.据测定,其有效成分主要为川楝素,以及苦楝子酮、脂苦楝子醇、21-0-乙酰川楝子三醇等,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的功效.其中所含的川楝素具有杀虫作用,为驱除蛔虫的有效成分.川楝子常用于治疗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症.《本草纲目》载:"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言其补精血,但尚无文献记载.

116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