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滋阴生津汤为主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研究

    作者:高晓芬

    目的:评价自拟滋阴生津汤为主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滋阴生津汤内服、外敷配合外涂保湿霜,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胶囊、外敷3%硼酸溶液配合外涂保湿霜。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为72.50%(29/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2,P=0.039)。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2.70±0.86)分比(10.05±1.25)分,t=30.638]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拟滋阴生津汤内服、外敷配合外涂保湿霜可改善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口服氯雷他定胶囊配合外涂保湿霜治疗。

  • 野芹菜外敷治疗肝病致接触性皮炎1例

    作者:段红岩;程娟;杨旭东;李安信;姚永良

    1病例报告
      患者,男,34岁,因发现HBsAg阳性4年,乏力,尿黄10 d,在家使用民间偏方野芹菜加泥鳅退黄治疗,方法为将其捣碎敷于左腕关节处,并以保鲜膜进行封包。期间偶觉不适,未在意,局部皮肤无皮疹。次日,患者觉左腕部肿胀、刺痛,无其他不适,停止偏方外敷,右腕部正常。患者之前全身未出现皮损,既往无过敏史。患者因自觉尿黄如浓茶色,于我院治疗,门诊以“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收入院。入院查体,左前臂腕关节处近端可见一宽约7~8 cm的环形皮损,表面有水疱,内含黄色液体,故请我科会诊。皮肤科检查:皮疹外敷部位出现红斑和大疱,疱壁厚,内有黄色液体流出,似烫伤样,呈胶冻样改变,边界清楚,左腕部见一宽约7~8 cm的环形大疱,边界清楚(图1)。诊断:接触性皮炎。治疗:给予呋喃西林溶液持续湿敷,抽吸疱液,盐酸西替利嗪片(1片/d)口服。1周后皮损处干燥结痂。

  • 常用治疗急性湿疹的中药抗Ⅳ型超敏反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秀宇;关洪全;刘文力;孙晓杰;李铁男;刘岩

    目的研究常用治疗急性湿疹的单味中药(防风、甘草、地肤子、薏苡仁、金银花)抗Ⅳ型超敏反应作用,探讨中药作用机理.方法使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建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模型,观察中药对小鼠耳的肿胀度、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y)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结果防风、甘草、地肤子、薏苡仁均可抑制DNCB引起的小鼠耳部超敏反应性肿胀所造成的重量改变(P<0.05).5种中药均可降低DNCB引起的小鼠耳部肿胀所造成的厚度改变,防风作用较明显.5种中药均可降低DNCB引起的白细胞总数升高,薏苡仁的作用弱.防风、地肤子、薏苡仁均可使ACD小鼠模型升高的IL-4水平下降,且与DNCB模型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甘草、金银花不能使IL-4下降.5味中药均显著提高下降的IFN-γ、sIL-2R的含量,防风、地肤子能明显提高IFN-γ的含量.结论中药抗Ⅳ型超敏反应的作用机理与抑制白细胞总数、调节细胞因子及受体有关.

  • 祛风止痒口服液对豚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杨西群;陈德宇;杜宇;廖勇梅

    目的研究祛风止痒口服液对豚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豚鼠ACD模型,观察口服不同剂量祛风止痒口服液对豚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以RIA法检测ACD豚鼠产生白细胞介素-1,2,6(IL-1,2,6)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因子(GM-CSF)的水平及祛风止痒口服液对这4种细胞因子的作用.结果口服不同剂量祛风止痒口服液均能明显抑制ACD豚鼠耳肿胀(P<0.01),降低ACD豚鼠血清IL-2、IL-6及GM-CSF水平(P<0.01或P<0.05),但小剂量组ACD豚鼠血清GM-CSF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CD豚鼠血清IL-1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祛风止痒口服液对豚鼠ACD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L-2、IL-6及GM-CSF等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而与血清IL-1水平无关.

  • 依托泊苷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

    作者:谢青;颜会兰;李应全;王进;王菊英

    观察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的抗炎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采用2,4-二硝基氟苯(dinitrofluorobenzene,DNFB)致小鼠ACD模型,观察vP-16给药后皮肤炎症反应程度,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皮肤中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的表达.结果显示,VP-16可显著降低炎性细胞浸润,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明显降低血清中炎症促发因子TNF-a的水平及皮肤中ICAM-l的表达.VP-16可以有效抑制DNFB诱发的小鼠ACD,可能通过对某些细胞因子的抑制而发挥作用.

  • 金属硫蛋白基因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

    作者:路雪艳;李林峰;王文慧;张宝旭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s ,MTs)在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二硝基氟苯(dinitrofluorobenzene ,DNFB)致敏金属硫蛋白基因敲除小鼠(metallothionein-null mouse,MT-/-,不表达MT-I及MT-II)及基因同源对照野生型鼠(MT+/+,正常表达MTs),并在小鼠右耳激发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分别对比两组小鼠激发后耳肿胀度.结果:野生型鼠(MT+/+)耳肿胀度明显高于基因敲除鼠(MT-/-),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t检验).结论:MTs在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T-/-小鼠不能完全表达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炎症.

  • 1 129 例疑诊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分析

    作者:米霞;葛萍;袁湘军;李恒进

    目的: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2005年7月~2006年7月1 129例疑诊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CD)患者斑贴试验结果,明确临床常见变应原及各种变应原和性别的关系,为本地区ACD的防治及斑贴试验变应原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用改良的欧洲标准变应原系列对疑诊ACD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处理.结果:1 129例受试者中,阳性反应747例,阳性反应率较高的变应原依次是:硫酸镍、硫柳汞、重铬酸钾、芳香混合物、甲醛,阳性反应率较低的变应原有:秋兰姆混合物、硫氢基混合物、咪唑烷基尿素、溴硝丙二醇.女性患者对硫酸镍的阳性反应比男性患者高,而男性患者对卡巴混合物的阳性反应比女性患者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硫酸镍、硫柳汞、重铬酸钾、芳香混合物、甲醛是本地区ACD的常见变应原.男女患者对硫酸镍和卡巴混合物的反应存在差异.斑贴试验用于寻找ACD患者的可疑致病原因安全有效.

  • 外用广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激发

    作者:李圆圆;阎春林

    目的 研究外用广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苄氧羰基-缬氨酰-丙氨酰-门冬氨酰氟甲基酮(Z-VAD-FMK)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激发阶段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T细胞的作用.方法 以2,4二硝基氟苯(DNFB)制作小鼠经典ACD模型,于激发前外用不同浓度的Z-VAD-FMK,以耳肿度、双耳重量之差及组织切片中同一位置双耳双面距离之差为指标,观察Z-VAD-FMK对小鼠ACD激发阶段的抑制作用;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耳皮损中T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F-γ)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以实时反转录PCR(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上述因子mRNA水平(实验结果以“相对于每百万管家基因的拷贝数”表示);进行局部淋巴结分析(LLNA),以5-溴脱氧尿核苷(BrdU)-流式细胞术检测耳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以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活化标记.结果 1.25 mmol/L Z-VAD-FMK组小鼠耳肿度为(12.6±1.2)×10-2 mm,双耳重量差为(3.1±0.2)mg,镜下双耳双面距离差为(12.1±1.1)×10-2 mm,均低于阴性对照组[(17.4±1.6)× 10-2mm,(4.2±0.3) mg,(16.7±1.5)×10-2mm;q =3.25、2.98、3.12,均P<0.05].1.25 mmol/L Z-VAD-FMK组小鼠耳皮损中INF-γ与IL-2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低于阴性对照组[ INF-γ mRNA:152±12比220±15,IL-2 mRNA:96 ±8比156±11,q=3.15、3.42; INF-γ蛋白:(856±45) pg/ml比(1180±58)pg/ml,IL-2蛋白:(167±12) pg/ml比(225±16) pg/ml,q=3.11、3.14;均P<0.05].1.25 mmol/L Z-VAD-FMK组小鼠耳引流淋巴结中T细胞内掺入的BrdU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185±15比298±21,q=3.02,P<0.05),T细胞3种表面活化标记CD69、CD25与Ia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亦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7.8%±0.7%比10.5%±1.0%,9.8%±0.8%比14.5%±1.1%,31.2%±2.8%比46.5%±3.2%,q =3.16、3.52、3.11,均P<0.05).结论 在小鼠ACD激发前外用广谱caspase抑制剂Z-VAD-FMK可以抑制小鼠皮损局部及耳引流淋巴结中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从而抑制小鼠ACD的发生.

  • IL17/IL22分泌细胞检测联合斑贴试验对甲醛致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预测作用

    作者:麦卫华;刘星伟;苏广校;温字平

    目的 探讨外周血IL17、IL22分泌细胞检测,联合皮肤斑贴试验,对甲醛致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OACD)发病的预测作用.方法 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选取131例职业性甲醛接触工人(有皮肤炎症改变的49例,无皮肤炎症改变的82例)作为接触组,63例健康工人作为对照组.对有皮肤炎症改变的甲醛接触工人行皮肤斑贴试验;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外周血IL17阳性(IL17+)及IL22阳性(IL22+)T细胞亚型并分析其所占比例.结果 49名有皮肤炎症改变的甲醛接触组工人中,斑贴试验阳性32例,阴性17例.斑贴试验阳性接触组外周血CD3+CD8-IL17+及CD3+CD8-IL22+细胞百分比高于斑贴试验阴性接触组、无皮肤改变接触组及对照组,斑贴试验阴性接触组及无皮肤改变接触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贴试验阴性接触组与无皮肤改变接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尚存在少量CD3+CD8+IL17+及CD3+CD8+IL22+细胞,斑贴试验阳性接触组高于斑贴试验阴性接触组、无皮肤改变接触组及对照组,斑贴试验阴性接触组及无皮肤改变接触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贴试验阴性接触组与无皮肤改变接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职业性甲醛接触人群外周血IL17+及IL22+T细胞增多,包括CD8-T细胞及CD8+T细胞,可能与OACD发病有关;外周血IL17及IL22分泌细胞检测联合斑贴试验可能有助于早期筛选出具有甲醛过敏体质的工人,预防OACD发生.

  • 细胞凋亡在三氯乙烯致皮肤刺激性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于均峰;朱启星

    目的 研究细胞凋亡在三氯乙烯(TCE)引起BALB/c裸鼠皮肤损伤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30只BALB/c裸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10%的TCE剂量组、20%TCE组、40%TCE组、80%TCE组、100%TCE组,应用TUNEL法检测TCE染毒的30只BALB/c裸鼠皮肤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皮肤组织中easpase-8和cyt-c的表达.结果 电镜结果 显示高剂量组出现细胞调亡.40%、80%、100%TCE剂量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40%、80%、100%TCE剂量组cyt c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60±0.54)、(3.42±0.56)、(5.81±1.30)、(6.00±0.7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caspase-8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引起的早期皮肤组织损伤与细胞凋亡有关,而细胞凋亡可能与线粒体损伤有关.

  • 岩盐气溶胶疗法治疗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嫚丽;宋莉;杨惠敏;石冬梅;毕玉磊

    目的 评价岩盐气溶胶疗法治疗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部的65例急性发作期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脱敏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岩盐气溶胶疗法,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及IgE的变化情况.结果 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的第1、2疗程症状体征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时间和分组有交互作用(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疗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第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个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951、3.219,均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2,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IgE正常例数均较治疗前增多(χ2=47.60、19.79,均P<0.05),且治疗第2个疗程后观察组IgE正常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36,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较轻,均未影响疗程.结论 岩盐气溶胶疗法对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症状、体征、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及IgE的恢复有一定疗效.

  • 雷公藤甲素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淋巴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作者:张玉环;陈保疆;王萍;喻桃;焦振山;李晓莉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淋巴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二硝基氯苯制作ACD小鼠模型,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分别以0.1、1.0、10 μmol/L(低、中、高浓度组)雷公藤甲素作用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Fas表达,Caspase-8浓度,RT-PCR方法检测Bax mRNA表达.结果:不同3个甲素浓度组体外培养的ACD小鼠淋巴细胞Fas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随浓度增加Fas表达水平逐渐升高.高浓度组及中浓度组雷公藤甲素对体外培养ACD淋巴细胞Caspase-8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及低浓度组.雷公藤甲素组ACD小鼠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Bax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药物各浓度组间差异缺乏规律性.结论:雷公藤甲素可以通过提高Fas表达、升高胞浆内蛋白水解酶的活化Caspase-8水平的浓度、诱导Bax mRNA基因的表达,诱导细胞的凋亡.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121例

    作者:韩一宁;曹彩莉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由变应原引起的皮肤病,具体的变应原可以分为接触变应原、吸人变应原、食入变应原和注射入变应原4类.每类过敏原都可以引起相应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湿疹、痒疹、药疹、荨麻疹、遗传变态反应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及变态反应性紫癜.1999-01-2009-01,我们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121例,并与特非那丁治疗99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 治疗接触性皮炎的中药筛选及其治疗机制探索

    作者:黄礴;吴铁;张雷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ltls,CD)是外界物质和皮肤接触后诱发的急慢性皮肤炎症反应,包括由化学性刺激引起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和Ⅳ型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CD).治疗ACD的好方法当然是在识别致病源的前提下,去除或避免再次接触致病源.然而在实际治疗中致病源往往难以发现,或者由于ACD患者有时不能圆满改善他们与变应原接触的现状,也不能随意改变工作种类,于是应用皮质激素成为了首选,但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

  • 空气清新剂致过敏反应一例

    作者:张月战

    [病例]女,36岁.因喷洒空气清新剂后皮肤瘙痒、胸闷、心慌20分钟就诊.20分钟前患者在清扫房间时喷洒空气清新剂约10 mL(第一次使用),不久即全身皮肤瘙痒,并出现大小不一的风团,局部成片,面部肿胀,睁眼困难,伴胸闷、心慌、鼻塞,无晕厥,入我院急诊室.

  • 苯扎溴铵溶液引起接触性皮炎

    作者:王志广;赵宝帅

    1病例资料[例1]男,50岁.因骨盆骨折、尿道断裂,入院后行尿道吻合术.术后1周出现尿道外口脓性分泌物,以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溶液冲洗尿道外口,次日出现包皮水肿发红、瘙痒,诊断接触性皮炎,停用苯扎溴铵溶液,予抗过敏药物治疗,1周后痊愈.

  • 梅毒一例多次误诊浅析

    作者:车力凡

    1病例资料女,32岁,无固定职业.因外阴、肛周、手足掌面反复出现皮疹入我院.患者于就诊前70余天出现肛周瘙痒痛感,触之有一小的硬性结节,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痔疮,治疗无效.后感外阴不适,触之有数个小结节,再次到医院就诊,诊断为一般的外阴炎症,予对症治疗仍无效.后发现双手、足的掌面有多个散在的小丘疹,丘疹渐增大破溃变为斑疹,边界清晰,底为红色,表面有皮屑,再次到医院就诊,诊断为过敏性皮炎,治疗扔无效.患者否认有不洁性生活史,无外地居住史.

  •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一例早期误诊

    作者:魏华学;王振刚;谷俊峰;刘俐伶

    目的 探讨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误诊为过敏性皮炎及药物性皮炎的SSS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因流涕、咳嗽1周,双眼、眼周及口周红肿6h就诊.就诊初期误诊为过敏性皮炎和药物性皮炎,予相应治疗均无效,且病情逐渐加重.转上级医院,依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修正诊断为SSSS.予头孢菌素、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外用炉甘石洗剂、红霉素眼膏等治疗后患儿病情逐渐缓解,在上级医院住院20d,痊愈出院.结论 提高对少见病的认识,规范诊治过程可减少SSSS误诊.全面综合治疗,认真进行护理可促进SSSS患儿痊愈.

  • 慢性湿疹和皮炎126例不同患病部位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作者:王秋枫;杨维玲;张继刚

    目的:探讨湿疹和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接触性致敏原及其不同患病部位致敏原的特点.方法:应用"瑞敏牌"斑贴试剂盒检测126例慢性湿疹和皮炎患者接触性致敏原.结果:列前8位的常见致敏原分别是硫酸镍、芳香混合物、硫柳汞、重铬酸钾、对苯二胺、甲醛、对苯类、卡巴混合物;引起面部湿疹和皮炎的致敏原主要为芳香混合物、重铬酸钾、对苯二胺,手部主要为硫柳汞、芳香混合物、重铬酸钾、对苯二胺,躯干、四肢主要为硫酸镍和硫柳汞,脐周主要为硫酸镍.结论: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慢性湿疹和皮炎患者的接触性致敏原,并发现不同部位皮炎和湿疹常见致敏原的不同.

  • 苍耳子、辛夷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对抗组胺、五羟色胺所致的皮肤过敏反应

    作者:张春燕;李亚明;张巧艳

    目的 研究苍耳子、辛夷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对抗组胺、五羟色胺所致的皮肤过敏反应.方法 通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耳子、辛夷药对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化合物,观察苍耳子、辛夷药对挥发油对抗组胺、五羟色胺所致的皮肤过敏反应.结果 从苍耳子、辛夷药对挥发油中测定出28种化合物,药对挥发油具有对抗组胺、五羟色胺所致皮肤过敏反应的作用.结论 苍耳子、辛夷药对挥发油能够对抗组胺、五羟色胺所致的皮肤过敏反应,其抗过敏成分与测定出的28种化合物有关.

4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