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疾病异质化研究用于方剂辨证探讨
方剂辨证是区别于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具有实用、简捷、有效的特点,从经方以后,多数时方、现在诸多医家的经验方,很少总结出如此精准而疗效可靠的与“方”对应的“证”.本文采用疾病异质化研究的方法,希望发掘与方药相对应的“证”,建立和经方一样大量的“方证对应”的方剂,方便有效的指导临床.
-
方剂辨证探讨
方剂辨证,也称汤方辨证.其源于《伤寒论》,是一种高层次的辨证方法,与其他辨证方法比较起来,方剂辨证更加简捷,更少教条,更多灵活,实用性更强.由于方剂辨证大多是选择针对性强,久经考验,力专效宏的历代名方,故方剂辨证所产生的疗效必定高于其他辨证方法;方剂辨证侧重于从证效关系来判别辨证的正确与否,也就是说证的存在可由药物验证而确认,因此比较客观,再结合方证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中医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走向世界.在临床上运用方剂辨证时,要善于抓主症,同时应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及方剂教材上所选历代名方的药物组成、剂量大小、各药之间的配伍比例、方剂的加减进退,都要烂熟于胸,这就要求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
-
中医方证辨证概念争鸣探讨
方证辨证是近年来中医辨证论治方面讨论的热点之一.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提出方证辨证当指以方剂的主治病症范畴及该方组方之“理法”为基础,通过对患者表现出来的主要病症(或病机)与“方证”相符与否的分析,选择合乎理法的方剂主治疾病的一种辨证施治方法.方证辨证作为辨证论治的早期或丰富经验基础上的简化形式,是临床医生经验积累基础上直觉思维的体现,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
-
合方应用中的中医哲学思维阐释
通过对合方应用之理法进行分析,并联系中医思维认为合方的辨证方式是方剂辨证,这一辨证体现出中医的直觉思维;合方而用可紧扣病机、全面兼顾病情、提高效率,这些优势充分体现出中医的整体思维、中和思维、变易思维与功用思维.合方正是在这些中医哲学思维的指导下应运而生,同时也是这些中医哲学思维在临床应用中的极好体现.
-
关于方剂辨证的一些思考
方剂辨证,也称汤方辨证。其所以行之有效,就是因为中医的证和方剂间有着牢固的对应关系。因此“辨证选方”、“随证治之”成了中医临床上的不二法门。张仲景《伤寒论》强调辨证论治,同时也是方剂辨证的鼻祖和圭臬。方剂辨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法则;再结合方证对应施治专一化的推进,也有助于在现在的条件下,不追求打开中医的“黑箱”,而促进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走向世界。
-
真武汤证近代临床应用
真武汤汤证首见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等学科的临床治疗中,其中尤以内科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较为常见.下面就近年真武汤临床治疗做一简单综述.
-
血府逐瘀汤辨治丹毒-不寐-月经不调-心悸
血府逐瘀汤源于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乃活血化瘀代表方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调节情志.丹毒因兼感湿邪,瘀蒸血分,经久缠绵不愈实属湿热过盛成毒,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不寐为瘀血内阻,气血不能上奉,心神失养,肝魂失敛,血府逐瘀汤消瘀固神,畅通经脉;月经不调为瘀血内停而致气血不和、经络不通,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温经止痛;心悸为气血亏虚,血脉瘀阻,心失所养;血府逐瘀汤活血通络,益气宽胸.《伤寒论》各篇皆标明“病脉证治”,病者本也,体也;证者标也,象也;有病始有证,辨证方能识病,识病然后施治;女性与月经相关的疾病,如月经后期甚至闭经、月经色暗、有血块、痛经等,病机关键在血瘀兼气滞,故活血化瘀,辅以疏肝理气,辨证论治须与专方专药结合,血府逐瘀汤针对气滞血瘀证常能获效.方剂辨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运用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血府逐瘀汤应用三则
血府逐瘀汤是古代医家名方,笔者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疾病,获得良好疗效.
-
运用方剂辨证方法诊治疾病的体会
方剂辨证方法是一种简明易学、疗效确切的辨证方法.麻杏甘石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均首见于《伤寒论》,以论中所述为主,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和近代报道,确定主症、次症,以此辨证治疗,收到显著效果.
-
袁红霞运用方剂辨证及合方治疗胃痛经验初探
通过总结袁红霞教授临床辨治胃痛的常用方剂与合方,用以方测证的方式揭示胃痛的常见证型,并通过对胃痛方证的解析,揭示方剂辨证遵循方证对应原则.后总结了袁师在辨治胃痛中和法的运用.
-
合方应用理法与中医哲学思维
通过对合方应用之理法进行分析,并联系中医哲学思维,认为合方的辨证方式是方剂辨证,其方式体现出中医哲学思维中的象数思维与直觉思维.合方而用可紧扣病机、全面兼顾病情、提高效率,充分体现出中医学的整体思维、中和思维、变易思维与功用思维.合方正是在这些中医哲学思维的指导下而产生,同时也是这些中医哲学思维在临床应用中的极好体现.
-
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
通过运用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对"肾"本质研究发展到"证"本质研究思路与实践的回顾与总结,从肾阳虚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的推论,进一步认识到肾阳虚证涵盖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其调控中心在下丘脑,并得出"证"是一种综合性的功能态,有具体功能网络和调控中心的结论.强调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的互补.
-
方剂辨证的诊断学价值探讨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辨证方法.现在中医诊断学的辨证部分,大体可以分为病因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是中医学临床思维的“理”“法”“方”“药”步骤的体现.但是很多临床医生的临床思维,并非是完全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进行的,反而可能是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首先想到的是对应的方,因此也就形成了方剂辨证这样的一个辨证模式.在临床上的方剂辨证由来已久.
-
周兆山学术思想探讨
周兆山主任医师是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是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全国首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全国第四、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首批名中医药专家,第五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其主要学术思想特点总结如下.
-
方剂辨证论治方法探讨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和精髓,自<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方法以来,相继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问世,这些辨证方法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提高了疗效.本文仅就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作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