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对"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的认识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曾云"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玉机真脏论篇》记载"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后金元时期李东垣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创立了"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脾胃为后天之本,升清降浊之枢纽,若脾胃虚弱,升降失司,不能鼓舞胃气上行津液,浊阴不散,填塞九窍的源头,阻碍清阳之气上达,则令人诸窍功能失常.李东垣的"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通过外在"九窍不通"之表象,深刻揭示了与诸窍相关脏腑的病变情况,阐释了脾胃亏虚影响到诸脏腑的病因病机及治则[1].从而说明脾胃虚弱所致疾病的广泛性,揭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灵活性.
-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举隅
补中益气汤系金元李东垣创制名方,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八味药组成.功用甘温除大热,升提中气.主治脾胃升降失司而致的中气下陷诸证.临床运用本方加味,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现举验案数则如下.
-
小儿秋季腹泻治验
秋季腹泻是季节性疾病,多发生于8~10月间,常见于婴幼儿.由于小儿脾胃薄弱,又伤于暑湿之邪,使中州运化失健,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生泄泻之症.
-
慢性胃炎治验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病因有因饮食失节,或贪凉饮冷,有因肝郁气滞,有因忧思过度、引起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而然,日久必致,脾胃气虚气机运行不畅,亦必致瘀.即所谓,久病必虚和久病必瘀,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
调理脾胃法治疗痞满证的思路探讨
痞满是中医病名,是指中焦气机壅滞、升降失司所致的自觉心下胃脘痞塞,胸膈满闷的一类病证.多见于胃脘部,临床特征是自觉胃脘痞塞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脾胃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轻瘫、胃肠动力不足、慢性胃炎几种疾病.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上为多见.同时,在临床上只要是以上腹部胀满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均可参照痞满进行辨证论治.近年来,痞满证在临床上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我们在研究痞满证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及进行针对治疗时,发现从调理脾胃方面人手,有较好的疗效.
-
艾灸治疗胃切除后倾倒综合征1例
患者,男,52岁,教师.患者胃痛10年余,伴食后腹胀,呕吐酸水,1996年经某医院钡餐诊断为"胃溃疡",服中西药疗效差.次年作胃大部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术后情况可,但一直有脘腹胀满不适,稍多饮食或饥饿则脘痛,呕吐恶心,头晕乏力,汗出心慌,有时伴有腹泻.1998年本院消化科诊断为"倾倒综合征",建议转中医治疗.观其面色无华,消瘦,神情疲惫,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中医辨为脾胃气虚,升降失司.治拟健脾益气,养胃和中.取中脘、神阙两穴,施以艾炷隔姜灸,将艾绒制成直径为1.5 cm,高2 cm的圆锥形艾炷,将鲜生姜切成直径为2 cm~3 cm,厚0.3 cm的薄片,并且用针在姜片上扎数孔备用,置一片姜片在穴位上,上放艾炷,点燃施灸,患者觉舒适的温热感为度,待感发烫时移开,再换1壮,每穴共灸9壮,轮流施灸.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星期.
-
苦辛法治疗脾胃湿热证
脾喜燥恶湿,易被湿所困.湿热为患,氤氲弥漫,易盘踞中焦,形成脾胃湿热证.若药之不当,缠绵难愈.笔者受其"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之论的启示,临床用苦辛法治疗脾胃湿热证,每获效验.
-
慢性肾功能衰竭毒邪、瘀血病机浅析
慢性肾功能衰竭毒邪产生的根源在于升降失司,毒邪、瘀血相互转化,胶结成瘀毒,并贯穿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始终.临床治疗根据毒邪、瘀血的轻重,分别以温阳益肾、通络活血、通腑泄浊、化瘀解毒为治疗原则.
-
中医辨证施治伪膜性肠炎11例的体会
近年来,由于临床上大量滥用抗生素,致使肠道菌群失调,继发伪膜性肠炎相应增加.肠道内的杆菌被抑制,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迅速繁殖,产生大量的凝血浆蛋白毒素,引起整个或部分肠粘膜损害,以致出现细菌及其毒素所引起的感染、毒血症、急性肠炎、脱水、休克等严重全身症状.此病治疗困难,死亡率很高.而本病的发生,关键是由于湿热中阻,升降失司,清浊不分以致倾泻无度.所以在治疗上,必须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辨证施治,并根据具体情况,注意标本缓急,正邪兼顾,始能奏效.现将笔者临床体会简介如下:
-
胃痞辨证用药体会
胃痞又称心下痞,是指胃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不痛,外无胀急之形为特征的病变.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痰湿瘀阻,脾胃虚弱等均可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滞而发本病.治疗上以调理脾胃,理气消痞为原则,但临床上因其虚实夹杂,寒热互结,阴虚湿热共存,痰湿瘀阻,失治误治等等,以致缠绵反复,而成痼疾,常法治疗难以取效,兹就先贤用药经验及个人诊治点滴体会,采撷如下,希同仁斧正.
-
曹志群治疗慢性胰腺炎经验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曹志群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对慢性胰腺炎的治疗有独到见解,现将曹教授治疗慢性胰腺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慢性胰腺炎属于中医“腹痛”、“胁痛”、“胃脘痛”、“泄泻”等范畴。与多种因素有关[1,2],如情志不畅、饮酒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升降失司;或恣食肥甘,阻遏脉络,蛔扰腹痛,蕴结胆汁,气不宣泄等。另外胃、肠、胆道手术之后的创伤及粘连等原因,亦可致升清降浊功能失常[3]。曹教授认为本病属虚实夹杂之证,即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虚、标实主要为气滞血瘀、食积、湿热。脾虚则中气失于健运,受纳腐熟水谷运化失职,气机不通,则致气滞。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停滞,纳运无力,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伤脾碍胃。湿热郁遏肝胆,疏泄不畅,发为胁痛,可见黄疸。病久反复发作,而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大便溏薄,或见泄泻。本虚与标实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缠绵难愈。 -
陈慧治疗咳嗽经验撷英
陈慧为义乌市中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师,从医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3年,受益匪浅,现将陈师治疗咳嗽的经验介绍如下.1 疏风与宣肺结合"痒则为风","风盛则挛急",咽痒、咳嗽频繁,遇风加剧,或突发阵咳均为风邪客于咽喉、肺气升降失司所致.治当宣降肺气,调畅气机,肺气畅则咳自止.
-
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探讨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意义.1 病因病机傅登云[1]认为脾虚是DN的关键病机.五脏柔弱,素食肥甘,致内热中满、脾失健运、升降失司.高严彬等[2]认为肾虚贯穿DN的始终.病变初期,以肾阴虚为本,病变中期阴损及阳、伤及脾肾,以脾肾气阳两虚为主;病变后期,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受损,浊毒内停,水湿潴留.
-
杂病验案二则
1 阳虚湿滞(郁病)代某,女,48岁.2011年11月19日初诊.口、鼻、眼干燥感数年,经过多家医院用中、西药(具体药名不详)治疗不愈,情绪低落,怀疑是绝症.胃脘胀满,不思水,背心、足心凉,精神、胃纳、睡眠、大便可,舌质淡有齿痕、苔薄黄腻,脉沉.2年前行子宫切除术.虽感口、鼻、眼干燥,但不思水,舌脉亦无阴虚表现.初步印象为湿热阻滞中焦,升降失司,气机不畅,水津不布,机窍失润.治以清化湿热,调畅气机.方用甘露消毒丹化裁.白豆蔻10g(后下),藿香12g,茵陈20g(先煎),滑石30g(包煎),川木通8g,黄芩15g,石菖蒲10g,淡竹叶15g,连翘12g,浙贝母12g,薄荷10g(后下),香附12g.5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约450mL,分3次饭后温服.嘱不要过度忧虑.2011年11月26日复诊,诸症未见好转,舌仍有齿痕、苔转白腻,脉沉细.求医心切,反复询问其病可否治好,虽5剂药后未见明显疗效,也按时复诊,足见其对医者的信任.前方不效,当另谋良策.观其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背心觉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