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简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依托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建设,是在中药制剂学省级重点学科、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的集科研、研发、教学、服务于一体的研究室,2009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为第一批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重点研究室围绕中药制剂学发展方向与前沿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以方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中“组分”为未来中药制剂的基本单元和核心,通过组分性质表征,在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系统分类基础上构建具有程序释放特征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并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欧联合项目在内的多项国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突破了“组分结构中药”研发中的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解决多个生产企业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等技术问题。
-
中医研究代谢综合征存在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与阐释
代谢综合征(MS)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针对MS的中医研究现状,提出MS目前存在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分布、证候、中医药干预和疗效评价等六大关键科学问题,并逐一剖析,认为MS的病名当属"肥满",病机为"中满内热"和"中满脾虚",病位以脾胃为主,其次为肠道肝胆,后涉及心肾.MS的研究首先要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掌握MS的病因病机、症状分布和证候特征,开展药物筛选并结合临床进行多中心干预,规范研究方法,同时建立MS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
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医实现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4个重要环节之一。方剂又是联结中医与中药的桥梁。在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抓住中医方剂这一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中医现代化和中药现代化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研究方剂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什么呢?1 研究方剂的关键问题是配伍,研究配伍目的是揭示方剂配伍的规律 首先我们认为,方剂不完全等同于复方。方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辨证的前提下,针对病机的关键环节,以中药药性理论为基础,遵循方剂的配伍理论进行“君臣佐使”配伍,从而使群药形成“有制之师”的治疗系统,它针对患者或证或病或症,达到整体综合调节的作用。从字面上看,方之与剂有两层含义。《说文》:“方,并船也。”段玉裁注曰:“并船者,并两船为一。”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方之引申为凡相并之称。”剂:《说文》:“剂,齐也”。段玉裁注曰:“按周礼或言质剂,或言约剂。……是剂所以齐物也……今人药剂字乃周礼之齐字也。”《汉书》:“调百药齐和之所宜。”《默觚上》:“非剂和众味,君臣佐使互相生克,不能调其过不及。”所以,方剂的两重意思:一是“相并群药(方)”,二是“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形成君臣佐使有制之师。群药简单相并只是形成了方或复方,按照一定规则将诸药组合才形成了方剂。将诸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组合,达到“剂和众味,君臣佐使互相生克”,并“调其过不及”,使方剂针对病证形成整体综合调节治疗系统的方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配伍”。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说:“方之即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即指此言。因此,配伍是方剂的核心,也是研究方剂的关键问题。
-
重视"证据"质量大力推进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
突如其来的"SARS"进一步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优势及其生命力,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西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思维方法上的互补性.西医以实验医学为基础,着眼于组织形态学或物质基础的改变,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求阻断之,"唯物"是其学术发展的核心;中医是针对患病的个体,通过对患病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反应状态的综合分析,谋求机体功能的调整与回复,动态、"辨证"地对待患病的人是其科学特征;从理论上讲,两者具有较好的互补性,也是思维方式结合的基础,"唯物"与"辨证"的结合与统一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科学问题.
-
中药量效关系研究方向的探讨
量效关系是中药临床药学的重要课题,是指导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依据,是链接中医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理学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课题.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更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的阐释,适合中医药特色的量效关系研究的方法体系尚未形成.进入21世纪,在转化医学理念的推动下,开展面向临床的中药量-效关系研究凸显迫切.本文就中药量效关系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科学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中药量效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
人才集聚事业发展
1979年,刚踏进药理科学殿堂的我,有幸参加了在成都召开的全国药理学会学术会议及成立大会,聆听了老一辈药理学家的精彩报告,了解了我国药理科学的发展前景,更加坚定了从事药理科学的信心。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医药院校和药物研究院所的建立,药理学科及其实验室孕育而生。老一辈药理学家带领大家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相继在中国药学会和中国生理学会成立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1959年,国际药理学联合会正式成立,加快了我国药理科学走向世界的步伐。改革开放迎来了我国药理科学发展的春天。1978年,中国生理学会与中国药学会先后在青岛和上海召开了药理学学术会议;1979年,在成都举办全国药理学会学术会议及成立大会,由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国药学会的药理专业委员会合并成立了中国药理学会;1985年,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为国家一级学会。30年来,中国药理学会薪火相传,不断创新,科学发展,聚集了全国药理学相关领域数千名优秀药理学者,组成了26个专业委员会;通过不断凝练药理科技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大力支持原始创新,精心培养青年骨干,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药理学研究水平和学术氛围。目前,真可谓人才集聚,事业发展!
-
生物等效性研究,仿制药审评的关键
在过去的五期"FDA华人系列"专栏中,有两期是有关仿制药的,分别介绍了美国FDA有关仿制药的法规和审批程序.此期专栏将进一步介绍FDA在仿制药审评中是如何考虑生物等效性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的.本专栏对仿制药的侧重,是因为我们认为仿制药的正确发展是我国创新药走向世界的基础.我国是仿制药的大国,但不是强国.在举国上下关注创新药的今天,关注仿制药的发展,既表示了我们对仿制药走向世界的期望,也反映了我们对国内仿制药研发思路总体水平不足的担心.仿制药仿的是什么,如何仿?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仿制药走向世界,只会是那些不具普遍意义的个例突破.
-
意识障碍病:神经外科的机遇和挑战
慢性意识障碍病(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DOC),包括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和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ness state,MCS)两个层次。DOC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可持续数年甚至成为永久性,是当今全球性的重大医学难题之一。1966年Plum和Posner经典之作《木僵状态与昏迷的诊断》出版,标志着慢性意识障碍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学科的确立。然而,因治愈无望,昏迷研究经历短暂的兴奋后也近乎“昏迷”。近年来,在脑功能成像领域进展的带动下,昏迷及意识障碍病的研究出现了复兴。但由于意识障碍疾病的致伤机制及病情复杂多样,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系统性研究。在诸多关键科学问题上存在盲点,需要深入探索和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