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颈椎间盘钙化合并后纵韧带钙化症1例

    作者:李哲辰;黄云鹏;陈宣维;林建华

    临床上,儿童椎间盘钙化症十分少见,而儿童椎间盘钙化合并后纵韧带钙化更为罕见[1-2].目前普遍认为,儿童椎间盘钙化症是一个良性疾病,治疗方式以保守治疗为主,通常预后良好.为探讨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现分析1例病例并回顾既往文献,报道如下.

  • bFGF和TNF-α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作用

    作者:王修文;谯勇;吴东进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颈椎后纵韧带中的表达水平及在骨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0例骨化颈椎后纵韧带标本进行bFGF和TNF-α检测,与40例正常颈椎后纵韧带标本进行对照,再利用SPSS10.0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对照组bFGF表达10例阳性,30例阴性,阳性率25%;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组bFGF表达24例阳性,6例阴性,阳性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TNF-α表达32例阳性,8例阴性,阳性率80%;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组TNF-α表达10例阳性,20例阴性,阳性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的异常高表达和TNF-α的低表达促进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生,这两种因子的异常表达在该病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 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后纵韧带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郑杨;汪丽佩;黄杰烽;赵凯;陈俊杰;童培建

    目的:观察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后纵韧带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采用口服补阳还五汤等药物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后纵韧带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22~61岁,中位数40岁。按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Macnab 分型,TE 型14例、SQ 型5例。病程15 d 至3年,中位数8个月。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腰椎间盘突出率,计算腰椎间盘吸收率,并采用 JOA 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6个月,JOA 评分高于治疗前[(12.947±4.327)分,(21.105±4.496)分,t =5.699,P =0.006];腰椎间盘突出率低于治疗前[(43.911±6.286)%,(24.667±13.824)%,t =5.800, P =0.002];突出髓核组织完全吸收2例,明显吸收3例,部分吸收4例,几乎不变9例,增大1例;按照 JOA 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治愈3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1例。结论:采用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后纵韧带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促进突出髓核组织重吸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不同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中期效果对比

    作者:王帅;李咸周;郭洪敏;王亭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93例,其中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27例(A组),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前路椎管减压术的患者34例(B组),行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32例(C组).比较三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术后1个月三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ROM)百分比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优4例(14.8%)、良7例(25.9%)、可12例(44.4%)、差4例(14.8%),B组患者优6例(17.6%)、良12例(35.2%)、可11例(32.4%)、差5例(14.7%),C组患者优7例(21.9%)、良10例(31.3%)、可11例(34.4%)、差4例(12.5%),三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相当,C组水平略高.三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发现:B组与C组水平相当,A组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ROM百分比以及VAS评分比较发现,C组轴性症状发生率较低、ROM百分比较高、VA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OPLL患者宜采用颈后路手术,其中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能够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临床可推广使用.

  • 胸腰段前、后纵韧带对Kaneda器械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张烽;董士奎;周小钢;周海涛;冯炜炜;王以进

    目的:用生物力学实验方式评价胸腰段脊柱椎管前方减压植骨+Kaneda内固定术中前、后纵韧带切除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7具新鲜小牛胸腰段脊柱标本,模拟临床手术行L1椎体切除椎管前方减压自体髂骨植骨+Kaneda内固定术,在WE-10A万能材料实验机上进行非破坏性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在该术式中切除病变节段前纵韧带后胸腰椎的稳定性在旋转、轴压、前屈、后伸、侧弯各运动状态下有下降趋势,其中以后伸时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切除该节段后纵韧带,胸腰椎在屈伸、侧弯和旋转运动状态下稳定性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段脊柱椎管前方减压、植骨+Kaneda内固定术中局部切除前纵韧带将降低内固定后脊柱在后伸状态的即刻稳定性;前、后纵韧带均切除将明显降低Kaneda器械的固定效果.

  • 颈椎前纵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叶添文;陈雄生;贾连顺;周许辉;宋滇文;陈德玉;袁文

    目的 探讨颈椎前纵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2001年3月至2003年7月经影像学证实为前纵韧带损伤的患者46例.患者均在伤后3 h~3 d内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并行MRI检查.颈椎椎前阴影增宽35例,椎体不稳征象14例.颈椎MRI T<,1>加权像表现为前纵韧带呈灰色或灰白色信号,部分可见连续性中断、增厚;T<,2>加权像表现为椎体前缘增厚的片状纵行不均匀高信号,边界不清晰,部分可见高信号掀起、连续性中断.19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行早期手术治疗.27例单纯颈部疼痛患者中,早期前路手术治疗6例,颈围石膏固定5例,颈托固定16例. 结果 45例患者获6~41个月(平均16.7个月)随访.5例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术后有2例转为不完全性损伤,14例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术后有10例获得不同程度的好转.21例单纯颈部疼痛患者中,早期手术的6例无神经症状患者随访时未发生颈椎后凸畸形及颈部慢性疼痛症状;21例早期保守治疗的患者中,7例伤后4~6周因存在颈椎不稳征象而行颈椎前路手术,2例伤后2~3年因损伤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压迫脊髓而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3例有慢性颈部疼痛不适,余8例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另1例失访.结论 MRI检查是诊断颈椎前纵韧带损伤有价值的方法.合并脊髓受压征象或椎间严重不稳的颈椎前纵韧带损伤,可早期行减压融合术;不伴脊髓损伤的颈椎前纵韧带合并椎间盘损伤,可考虑早期行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 骶前纵韧带拉力及静脉注水试验对治疗骶前静脉丛破裂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明才;周庭永;张才全;王严庆;时德

    目的 经尸体骶前纵韧带拉力及骶前静脉丛(PSVP)注水试验及临床实践,探讨PSVP大出血的治疗. 方法 测量34具成人尸体骶前纵韧带厚度,并行拉力试验.对20具成人尸体PSVP采用与血管走行方向垂直缝扎PSVP断裂各端,网膜填塞压迫骶椎体前穿通支静脉开口或人为骨性通道,将网膜缝扎在骶前纵韧带上,再向破裂处注水,观察水从缝扎处流出情况.上述方法在临床实践4例. 结果 骶前纵韧带可承受拉力2~5 kg.注水后压力超过1 000 mm H2O (1 mm H2O=0.0098 kPa)),均无水自缝扎、填塞处漏出.4例临床应用未发现再出血. 结论 上述措施在尸体上堵水有效;临床应用止血效果肯定.

  • 椎弓根钉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王广积;林明侠;沈宁江;林庆彪;王先安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对32 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伤椎及上下邻近椎体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伤椎固定螺钉不经过骨折线,多位于椎体下半部,同时进行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经过6~28个月随访,术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后cobb's角恢复较佳.结论 椎弓根钉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可行的,可使脊柱骨折复位良好,能增加术后稳定性,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可减少内固定的折损.

  • 运用固定伤椎协助复位治疗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

    作者:周忠;陈学明;吕琦

    总结9例运用固定伤椎协助复位技术治疗合并前、后纵韧带断裂及椎间盘破裂的严重胸腰椎脊柱骨折脱位的疗效.术后伤椎高度复位达80%~100%,脱位均完全纠正,认为该方法可用于严重胸腰椎脊柱骨折脱位的治疗.

  • 颈后纵韧带交感神经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于春晓;沈若武;王守彪;夏玉军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在人颈后纵韧带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新鲜胎儿尸体6具,分别从C2/3、C4/5、C6/7三点取后纵韧带,每点先取一张切片进行氯化金染色确定神经的存在,再采用乙醛酸法对冷冻切片交感神经进行特异性染色.借助Simple PCI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胎儿颈后纵韧带上有大量交感神经分布,或纵形排列或交织成网.交感神经分布密度为C2/3>C4/5>C6/7(F=6.13,P<0.05).结论 分布于颈后纵韧带上的交感神经受颈椎节段不稳或骨质增生激惹,可能在颈椎病颈性眩晕中起重要作用.

30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