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病患者后纵韧带的磁共振影像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丽敏

    目的:探讨分析颈椎病患者后纵韧带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磁共振诊断资料,并分析根据磁共振影像学表现,选择不同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结果.结果 经过MRI检查后发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0例,颈椎间盘脱出患者31例,后纵韧带增厚9例;根据MRI结果 表现,进行颈椎后路手术治疗患者20例,进行颈椎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治疗患者30例,随访50例患者后发现,平均改善率达62.0%.结论 按照科学精准MRI检查步骤,对诊断颈椎病患者后纵韧带疾病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有利于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张清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上3个椎间盘(L1~3)突出.主要机制是突出刺激牵张了纤维环表层、后纵韧带及硬膜囊前壁;或突出物过大,隔着硬膜压迫了其中的马尾神经,产生马尾神经综合征.

  • 后路手术治疗颈胸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刘艳成;苗军;纪经涛;兰杰;宁尚龙

    目的 观察颈胸段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后路手术治疗效果并总结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天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298例.其中14例为颈胸段OPLL,平均年龄62.6岁(47~68岁),男8例,女6例,其中12例为初次手术,2例为翻修手术.14例患者的OPLL分型包括8例连续型OPLL和6例混合型OPLL.所有患者均一期接受手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6、12和24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改良JOA评分、JOA改善率和Nurick脊髓功能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同时通过X线片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颈椎前凸角,通过侧位CT重建测量大OPLL椎管占位率,并评估术后骨化的进展.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2.4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改善率为优,3例改善率为良,8例改善率为有效,平均JOA改善率为46.1%.颈椎前凸角术前为(24.0±7.8)°,末次随访为(15.0±6.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大OPLL椎管占位率术前为(67.3±12.0)%,末次随访为(70.2±11.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结论 对伴有脊髓压迫症状的颈胸段OPLL行后路减压手术相对安全,临床疗效确切.对于如何选择OPLL减压后的固定融合节段尚有争议.

  • 前路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术后C5神经根麻痹分析

    作者:黄霖;赵伟华;陈铿;陈甫超;沈慧勇;蔡兆鹏

    目的 探讨前路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效果及对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文作者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病例,依手术方法分为前路减压融合术组(简称"前路组")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简称"后路组").对比分析2组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和颈椎Cobb角.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纳入27例,全部患者原有症状术后获不同程度改善,JOA评分改善率为(59.8±19.6)%,未发生脑脊液漏和感染等并发症.5例发生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8.5%;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在年龄、术前JOA评分、Cobb角及随访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JOA评分、末次随访JOA评分及改善率无显著差异(P>0.05).前路组2例发生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6.7%.后路组3例发生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20.0%;2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颈椎OPLL均安全有效,对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 旋转整脊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体会

    作者:胡文杰;狄生云;张连群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而使椎间隙狭窄,关节囊,韧带松弛,脊柱活动时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及项韧带等变性、增生、钙化,从而刺激、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产生的综合征候群,轻者出现颈项,肩背麻木疼痛、头晕,心悸,重者可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二便失禁、瘫痪.近年来我们用旋转整脊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均获良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转归预测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俞鹏飞;刘锦涛;马智佳;钟鸣;李晓春;姜宏

    目的:探讨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后突出物的转归及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对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单纯接受保守治疗的147例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MRI 随访.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退逐步回归法),分析患者性别(X1)、年龄(X2)、病程(X3)、突出率(X4)、Komori分型(X5)、MSU 分型(X6)、Iwabuchi分型(X7)、Pfirrmann分级(X8)、相邻椎体Modic改变(X9)、椎管形态(X10)、马尾沉降征Schizas分型(X11)共11项二分类变量与突出物吸收率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经随访,共发现64例突出物重吸收(吸收率≥30%),占43.5%.其中病程<1年(P=0.006)、MSU 分型3型(P=0.001)、Iwabuchi分型1或5型(P=0.000)、马尾沉降征Schizas分型A 型或B 型(P=0.004) 的患者容易发生重吸收.回归方程Y=-10.363+1.916X3+1.446X4-1.445X5+2.070X6+4.679X7+1.125X9+1.023X10+2.223X11.而年龄、性别、Pfirrmann分级和椎管形态对突出物重吸收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非手术治疗后可出现突出物的重吸收现象,其中病程<1年、MSU 分型3型、Iwabuchi分型1或5型、马尾沉降征Schizas分型A 型或B 型的患者容易发生重吸收,可作为突出物转归预测的关键参考因素.

  • 颈椎病前路Hybrid手术保留颈后纵韧带的临床意义

    作者:贾育松;陈江;孙旗;李晋玉;郑晨颖;白春晓;徐林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保留颈后纵韧带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Hybrid术式治疗的颈椎病1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2例,女86例;年龄36~58岁,平均45.3岁;病程3~16个月.神经根型22例,脊髓型68例,混合型48例.所有患者Ⅰ期行Hybrid手术治疗,前路减压时均保留颈后纵韧带.通过JOA评分、影像学检查(手术前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脊髓矢状径)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25 min,平均90.6 min;术中出血量10~60 ml,平均30.1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2个月.病变节段减压充分,术中保留的颈后纵韧带均无明显肥厚、增生及钙化等异常,假体位置及切口愈合良好,无不良并发症发生.术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根性症状全部缓解,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肌力和感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的(8.62±1.2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4.26±1.47)分(P<0.05).人工椎间盘稳定,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14.2±5.6).和(33.8±10.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矢状径由术前的(5.2±1.3)mm增加到术后的(8.8±0.5) mm (P<0.05).结论:对颈椎后纵韧带无明显病变的患者,颈椎前路Hybrid术中保留后纵韧带可获得充分的减压,手术临床疗效良好.

  • 后路360°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

    作者:杨保辉;秦杰;李浩鹏;贺西京;张纯

    目的:探讨后路360o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2月至2013年11月采用后路360°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32~67岁,平均51岁,术前常规行X线,CT及MR检查,合并黄韧带骨化4例;上胸段5例,中下段胸椎13例;局限型5例,节段型4例,连续型6例,混合型3例;应用后方“揭盖式”椎管减压+硬膜前方后纵韧带切除(或塌陷)的环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等一般情况;采用JOA(11分法)评分评价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的神经系统功能,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采用Epstein-Schwall的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3~6 h,平均4.2 h;术中出血量800~4 000 ml,平均1 800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年.JOA评分由术前的4.30±2.60提高到术后第2天的7.60±2.40,末次随访的7.80±1.90;末次随访与术后第2天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P=0.78),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P<0.001);术后第2天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4%,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1%.按Epstein-Schwall的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优4例,良10例,改善3例,差1例.4例发生脑脊液漏,肋间神经麻痹或疼痛3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3例术后第2天查体神经功能加重,末次随访时2例恢复,1例无变化.所有病例植骨显示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结论:后路360°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完成不同骨化类型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切除,且可取得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

  • 颈胸段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作者:胡伟;宋洁富;荆志振

    后纵韧带骨化(OPLL)多见于东亚国家,病因和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单纯颈、胸椎手术报道多见,而颈胸段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此处OPLL报道较少.我科自2006年7月至2008年10月收治了3例,现将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 项韧带钙化的临床意义及其生物力学探讨

    作者:罗杰;魏戌;李家金

    目的:提高对项韧带钙化X线特征的认识,探讨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自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对163例颈椎X线显示项韧带钙化的患者进行影像学观察.其中男91例,女72例;年龄38~68岁,平均53.6岁.观察内容包括发生节段数、钙化发生的椎体水平,相对应节段的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椎间孔变窄、前后纵韧带钙化及椎体间位置失稳的情况.结果:163例患者X线观察发现相对应节段病变数为141例.颈椎X线特征性表现为:大多数项韧带钙化存在于1个节段(占63.12%),多发生在C5,6和C4,5水平,其相对应节段的椎体骨质、椎间隙/椎间孔、前后纵韧带、椎体间位置绝大部分出现痛变,并且是主要的病变节段.椎体骨质增生93例(占65.96%),椎间隙/椎间孔变窄72例(占51.06%),前后纵韧带钙化49例(占34.75%),椎体间位置失稳66例(占46.81%).结论:颈椎X线检查不仅可以发现项韧带钙化及其相对应节段的特征性表现,并且有助于颈椎病变的定位诊断.

  •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柯庆峰;付小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然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即脱出的髓核组织破出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常伴有马尾神经损伤,临床上并不多见,我院自1992~1995年,经手术证实17例,现报告如下:

  • 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型与游离型的诊断

    作者:蒋凯;胡存根;曹火乃

    自1990年8月~1995年8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3例,61例术中发现后纵韧带或其外侧软组织破裂,椎间盘之髓核突出在其破裂口,甚至通过破裂口其髓核部分或全部在椎管内压迫神经根甚至马尾神经,称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型或游离型,因这一型的临床表现较典型,CT扫描可发现有其特征.根据这些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合有关文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型、游离型诊断提出诊断标准.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1 145例疗效报告

    作者:刘亚芝;孙洪艳;赵国东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及周围软组织,如椎间盘、后纵韧带、黄韧带、脊髓鞘膜等发生病理性变化而导致神经根、颈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所产生的各种症状.本病一般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但近几年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许多年轻人也倍受颈椎病的困扰.颈椎病按其临床表现不同和受压部位不同,主要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常见的症状是颈项僵硬、肩臂痛.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是络脉淤阻,风寒湿邪入侵,痹阻于太阳经脉精隧不通,或久坐久立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肾虚精亏,髓不养骨.

  • 人颈椎后纵韧带黏弹性实验研究

    作者:赵宝林;张忠君;马洪顺

    研究了正常国人8具新鲜尸体颈椎后纵韧带C1-C4、C4-T1的黏弹性力学性质.对C1-C4、C4-T1段后纵韧带进行拉伸应力松弛、蠕变实验.得出了C1-C4、C4-T1后纵韧带的应力松弛、蠕变数据和曲线.对应力松弛、蠕变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了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蠕变函数及曲线.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回归系数.还对后纵韧带C1-C4段、C4-T1段试样进行单向拉伸实验,得出了后纵韧带的拉伸破坏载荷、伸长比、拉应力、拉应变等,对应力应变数据以多项式,用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得出其应力应变关系公式及曲线.构建了后纵韧带的松弛函数K(λ、t)=G(t)T(e)(λ)表达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 T12~L5椎体软组织夹板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杜心如;赵玲秀;刘春生;刘忠金;孔祥玉

    目的:探讨T12~L5椎体周围软组织的解剖学特点,为胸腰椎骨折的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21具脊柱标本上对前纵韧带、膈肌脚、腰大肌、后纵韧带及椎间盘的形态特点及毗邻关系进行观测.结果:双侧膈肌脚、腰大肌与前、后纵韧带将脊柱胸腰段及腰椎紧密包围其中,形成软组织夹板,各椎间盘将各椎体分隔,形成独立的软组织间室.结论:提出T12~L5椎体软组织夹板的概念,该夹板由双侧膈肌脚、腰大肌与前、后纵韧带组成,诊断胸腰椎骨折时应注意该夹板的完整性;治疗时要利用T12~L5椎体软组织夹板对骨折进行复位,以达到解剖学复位的目的.

  • 自制方形钩刀在颈椎病前路减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林松;吴强;苗吉显;周献伟;张文明;周英杰;滕军燕;曹向阳

    目的 探讨自制方形钩刀在颈椎病前路减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6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骨科采用方形钩刀辅助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治疗的43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38~69(54.2±8.3)岁;神经根型13例,脊髓型21例,混合型9例.患者采用自制方形钩刀辅助行后纵韧带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颈髓功能改善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2例患者术中并发脑脊液漏,保守治疗后痊愈.手术时间67~170(102.4±20.7)min,术中出血量50~280(160.6±51.2)mL,术后住院时间5~11(7.8±1.3)d.43例患者中3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17(10.5±2.1)个月.术后患者无声音嘶哑、血肿、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前JOA评分6~11(8.7±1.3)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10~17(15.6±1.1)分.颈髓功能改善率65.8% ~93.6%(83.1% ±6.8%).疗效评定:优8例,良24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4.2%.结论 颈椎病前路减压方形钩刀辅助后纵韧带切除安全可靠、减压彻底,利于脊髓形态和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疗效满意.

  • 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

    作者:鹿洪辉;侯海利;林欣

    颈椎病是以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变范围广泛,颈椎病的致压因素包括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赘、肥厚或骨化的后纵韧带及黄韧带等.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脊髓压迫程度与髓内高信号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霍喜卫;胡成栋;陈怀志;周玉军;李东风;王瑞;王飞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脊髓压迫程度与髓内高信号(ISI)之间的关系。方法92例颈椎OPLL患者分为3组:椎管矢状径残余率≥66.7%为A组(n=29),椎管矢状径残余率33.3%~66.7%为B组(n=36),椎管矢状径残余率<33.3%为C组(n=27)。分析各组神经功能及髓内高信号发生情况。结果 A组6例出现ISI (20.7%),B组17例出现ISI (47.2%),C组19例出现ISI (70.4%)(P<0.05)。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A组平均为(7.1±2.1),B组为(6.0±1.8),C组为(5.6±2.0)(P<0.05)。结论 OPLL患者脊髓压迫程度越重,脊髓内越容易出现高信号,神经受损症状越严重。

  • 单纯后纵韧带增生型颈椎病责任间盘的确认及其射频治疗

    作者:林建;李静;朱彤;林泓怡

    目的:观察单纯后纵韧带增生型颈椎病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具有颈、肩和上背部至少一处持续6个月以上酸、胀、麻、重或痛的患者30例,采用射频温度递增诱发试验代替椎间盘造影试验确定责任间盘及相对应的责任增生后纵韧带,采用射频热凝方式治疗单纯后纵韧带增生型颈椎病.结果:30例患者围术期及术后180天内未出现局部感染和颈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72小时有14例颈、肩、上背部等部位原有症状全部消失,感觉轻松;13例原有症状明显减轻,感觉也比较轻松;3例原有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另部分没有减轻.疗效优良率达到90%.术后72h和术后180天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结论:成对管状电极射频椎间盘成形术可用于单纯后纵韧带增生型颈椎病的治疗.

  •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张立家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治疗后,绝大多数可获得满意疗效,但部分病例术后症状不缓解或治愈后再次复发,甚至少数患者初次手术即未能成功,还需2次手术,该病再手术率2%~9.2%[1]。结合国内有关文献,就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的原因和预防分析如下。1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探讨1.1 术式选择不当对突出组织穿破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并刺激和压迫部分马尾神经或术前患者有严重跛行,证实有明显椎管狭窄和突出的间盘组织及后纵韧带有钙化者错误地采用前路途径摘除,病情复杂,术前定位不确切或老年患者,常合并有椎管狭窄,而采用了开窗的途径切除病变,后路手术时,减压范围过大,脊柱的稳定结构受到破坏,随着年龄的增大,脊柱周围各种软组织和腰间盘进一步退变,失去正常的稳定功能,从而导致椎间盘再突出。1.2 手术探查不仔细在手术摘除突出的髓核时:①未找到突出的椎间盘,常见于间隙定位错误,在椎板切除不够,显露不充分时,又遗漏旁侧型突出;还可出现可还纳性突出未能识别和处理的情况;②多处椎间盘突出仅处理一处,术后症状不缓解或稍减轻;③摘除髓核不充分,术后很快又突出或破入椎管内的髓核碎块未取净;④术中未用软质的神经剥离子认真探查,未处理合并存在的椎管狭窄。1.3 医源性因素腰椎间盘探查中,由于解剖关系不熟悉,经验不足,手术操作粗暴,往往造成:①术后椎管内形成较多瘢痕组织,压迫束带,而造成医源性椎管狭窄;②还有人在找不到突出时就以扩大减压和/或椎板融合代替髓核摘除,都是不恰当的;③手术过程中,有时操作很困难,易撕破硬膜囊,硬膜损伤后未细致修复,术后形成脑脊液囊肿;④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腰腹肌肉和下肢训练也是重要的,可防止神经根粘连和肌肉萎缩无力,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防止腰椎间盘再突出,并且不宜过早恢复工作,在一定时间内仍需限制活动,避免重劳动和剧烈运动,防止再度外伤,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262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