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影像引导下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陈旭;王岩;张琳;李凝道;蒋续刚;张西峰

    目的 评估影像引导下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 2013年3月我科采用PELD治疗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39例,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41.00岁,术前腰痛VAS评分(7.71±3.00)分,术前腿痛VAS评分(7.14±2.98)分.其中L3-L4节段突出1例,L4-L5节段突出20例,L5-S1节段突出18例;采用经椎板间孔入路20例,后外侧入路17例,联合入路2例.结果 手术均在镜下完成,无术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漏2例(5.1%).术后12个月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分别为(0.93±1.38)分和(1.71±2.09)分,术后24个月为(0.63±1.26)分和(1.33±1.78)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术后回归工作时间为(3.25±3.03)个月.1例术后3d复查核磁共振(MRI)影像显示游离椎间盘残留,因症状缓解没有实施二次手术.结论 随访24个月结果显示,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体会

    作者:韦玮;马小东;岳全仓

    资料与方法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20~60岁,病程3个月~2年,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类型可分为单纯膨出型28例,突出型21例,其中旁侧型突出16例,中央型突出5例;游离型1例,膨出并突出的18例(其中膨出、突出并椎管狭窄的3例,膨出、突出并椎体滑脱2例.

  • 双侧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

    作者:张洪美;温建民;林新晓;刘劲松;蒋科卫;程灏;李玉兵;翁春华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其治疗机制是椎间盘内减压[1]。影响PLD疗效的两大基本要素是适应症的选择和减压是否充分[1,2,4,5]。那么,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减压是否充分即髓核切除是否足量就成为关键。为了增大髓核切除量,我们自1995年开始应用双侧穿刺法进行PLD术2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1993年3月~1999年12月,在C型臂X光机或CT引导下,应用PL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1例,其中CT引导下3例。男33例,女28例;平均年龄39岁(13~61岁)。61例均有坐骨神经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术前经CT或MRI确诊,无脱出或游离型,不合并椎管狭窄。双侧穿刺27例(32个间盘),其中L3,41例,L4,513例,L5S19例,L4,5+L5S13例,L3,4+L4,5+L5S11例。单侧穿刺34例(38个间盘),L3,43例,L4,520例,L5S18例,L4,5+L5S12例,L3,4+L4,5+L5S11例。单侧穿刺中并发急性椎间盘炎1例(手术时间2.5小时,L5S1),经皮穿刺置管,庆大霉素盐水和灭滴灵冲洗3次,症状消失。

  • 完全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10例

    作者:郭继承;郭良林;黄红拾

    1989~1997年手术治疗完全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1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中男4例,女6例;年龄25~65岁。L4,56例,L3,41例,L5S13例。病程1周~2年。皆为单腿痛,皆有腰痛及腿部疼痛,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腿部肌肉松弛萎缩及相应的肌力减退,腱反射及感觉异常,6例出现腰腿部持续疼痛,其中1例出现昼夜剧痛,6例直腿抬高可达80°以上且加强试验为阴性,大部分腰棘突旁压痛不明显。10例X线片检查,其中4例有椎间隙变窄,3例有腰椎轻度侧弯。10例CT片结果:6例有腰椎间盘膨出,无神经根及硬膜囊压迫征,4例未发现椎间盘异常。  2 治疗方法  10例皆选用局麻下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术中定位以受累神经根为先行进入椎间隙,一般能找到卡压神经根之游离髓核。探查相应椎间盘,如未发现此间隙有间盘突出应探查上一椎间盘。一般突出口在后外侧,对残留于椎间盘内之髓核应彻底清除,术后按常规处理。

  • 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型与游离型的诊断

    作者:蒋凯;胡存根;曹火乃

    自1990年8月~1995年8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3例,61例术中发现后纵韧带或其外侧软组织破裂,椎间盘之髓核突出在其破裂口,甚至通过破裂口其髓核部分或全部在椎管内压迫神经根甚至马尾神经,称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型或游离型,因这一型的临床表现较典型,CT扫描可发现有其特征.根据这些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合有关文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型、游离型诊断提出诊断标准.

  • 磷酸化的β-catenin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林东;王恩华;张志坤;徐洪涛;李庆昌;邱雪杉

    β-catenin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约92 000的可溶性蛋白,它作为上皮钙黏素-链接素系统(E-cad/Cat)和Wnt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具有双重功能[1,2] .结合型的β-catenin与E-cad的胞质区结合,介导同型细胞间的黏附;游离型的β-catenin与Wnt蛋白,GSK-3β,APC,Axin等共同构成Wnt信号传导通路调节细胞的增殖.我们应用抗phospho-β-catenin抗体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phospho-β-catenin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意义.

  • 不同年龄男性血浆睾酮水平的研究

    作者:马嵘;郑宝钟

    目的检测男性血浆中总睾酮、游离睾酮的水平,观察其变化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136例健康男性按不同年龄分成6组.采用酶联免疫(ELISA)检测血浆中的总睾酮、游离睾酮,分析其与年龄变化的关系.结果 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组总睾酮值分别为:(6.208±2.275)、(4.960±1.719) 、(5.910±3.054) 、(4.964±1.531) 、(3.967±2.514)及(4.146±2.497) mg/L,游离睾酮值分别为:(23.300±9.530)、(22.060±12.627) 、(16.290±6.858)、(14.782±6.851) 、(14.005±8.724)及(12.256±7.462) ng/L.血浆总睾酮值水平 30~岁组、40~岁组、50~岁组与20~岁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60~岁组、70~78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0~岁组、40~岁组血浆游离睾酮值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而50~岁组、60~岁组、70~78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相邻组两种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血浆游离睾酮比总睾酮发生改变的时间早.结论随年龄增长,总睾酮、游离睾酮水平逐渐降低,游离睾酮的变化出现的较早.二者联合检查,将更能准确判断男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关键词: 睾酮 游离型
  • 椎管内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术式探讨

    作者:张海波;张培勋;白美玲;张树桧

    目的分析总结椎管内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研究47例椎管内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平均随访32个月,在伴有马尾神经损伤12例中,除Ⅰ a型2例外,均有部分或完全恢复.根据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3.6%.结论临床表现、理学检查和CT及MRI片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改良椎板切除术式既术中暴露清晰、彻底摘除游离突出物和解除神经压迫,又保护了腰椎骨性结构的稳定性.

  • 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严力生;钱海平;钮心刚;罗旭耀;施水潮

    目的 探讨采用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髓核摘除加融合固定术治疗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的疗效.方法 自2002年3月~2006年6月,采用颈前路经椎体后缘后纵韧带边缘处进入椎管的后纵韧带切除或切开取核加固定融合新方法治疗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19例.随访6~51个月,对其术后疗效、X线平片及MRI检查进行分析评定.结果 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12例,良7例.结论 对于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应作后纵韧带切除、摘除游离的髓核以提高手术疗效.采用颈前路后纵韧带边缘处进入椎管的后纵韧带切除或切开取核的方法,操作较简单、安全.

  • 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误诊为椎管内肿瘤1例

    作者:石亮;夏虹;王建华;陈育岳

    患者男,42岁,因"右下肢疼痛2年,腰扭伤致下肢疼痛加重1月余"于2011年1月5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8月无明显原因开始出现右下肢放射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稍减轻,未引起特别注意及诊治,2010年11月下旬因腰部意外扭伤出现右侧小腿胀痛、踝部刺痛、足底末端感觉麻木,有轻微脚踩棉花感觉,患者右腿胀痛难忍,不能行走、久立,平躺时稍有缓解,无间歇性跛行,无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无胸腰部束带感等;发病后患者在外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康复理疗、推拿按摩、牵引、中药调理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

  • CT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讨

    作者:尹东;韦绍仁;白崇恩

    目的:对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情况与术前CT表现,探讨CT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参考指标.方法:选择28例经手术证实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前CT片进行观测,另随机选择28例非游离型患者的术前CT片做对照组.测量大脱出物平面的髓核脱出率及突出物的突出层距.结果:游离型组中髓核脱出率≥40%者共23例,占82.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突出物的突出层距为10.12±1.21mm,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髓核脱出率>40%,并且突出物的突出层距均数+3mm(即13mm)可做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参考指标.

  • 新医正骨疗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伟;冯天有;毕永民;王飞;许奎;王淑琴

    目的:观察新医正骨疗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新医正骨疗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参考日本矫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表,结合冯天有教授腰型四步规律理论进行临床评分评定治疗效果。观察反映突出髓核大小的MRI椎间盘突出大层面矢状径指数(sagittal index,SI),比较手法治疗前后及随访S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2例均获随访,时间3~32个月,平均7.4个月,临床评分优95例、良17例、差0例。疗效评价均为优。治疗前后SI值分别为0.618±0.015、0.581±0.018,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SI值为0.315±0.025,与治疗前相比明显缩小(P<0.05)。手法治疗前临床综合评分为12.841±0.435,治疗后为21.398±0.152,随访时为23.513±0.063,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单(多)个椎体位移是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理改变。新医正骨疗法治疗恢复患椎的解剖或代偿位置,使脊柱内外平衡因素协调一致,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虎杖中大黄素的含量

    作者:方彬;吕凤莲;刘传玲;肖冬青;张宇

    虎杖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蒽醌控制含量.虎杖含蒽醌类衍生物,以游离型为主,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等成分[1],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虎杖药材中大黄素的含量,方法快速、方便、可靠.

  • 糜木瓜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

    我院1997-2000年采用经皮穿刺糜木瓜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23~56岁,平均35.5岁。均有典型或较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症状、体征,并经CT、CTM或MRI证实,不伴有重度椎管狭窄和游离型椎间盘突出,且经保守治疗无效。其中腰4、5间隙29例,腰5骶1间隙15例,以上两间隙均有14例。1.2 治疗方法经皮穿刺糜木瓜酶溶核术术前24 h应用抗组胺药,术中保持静脉通路、麻醉师监护。C型臂X-ray监视下局麻采用侧后方入路(Lindblom)穿刺法,穿刺成功后,将糜木瓜酶4 000 U溶于2 ml蒸馏水,先注入0.2 ml观察5~10 min,无不良反应后缓慢注入,每个间盘注射量1~1.5 ml。术后卧床休息,抗生素预防感染,无剧烈疼痛及其他不适即可出院。1.3 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3 a,平均27个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34例,良12例,可9例,差3例,优良率79.3%。本组无一例明显过敏反应及其他毒性反应,无椎间隙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2 讨论 糜木瓜酶(商品名disken)能迅速减少髓核中的水溶性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和粘稠度,其主要作用于髓核中连接长链粘多糖的非胶原蛋白质,使粘液蛋白发生去聚合作用,而对纤维环不发生作用,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本组58例优良率79.3%,无一例过敏反应及其他并发症,但我们仍主张有条件注射前可行糜木瓜酶皮试。糜木瓜酶通过间盘内注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只要严格掌握适用范围,术前准确判断间盘突出类型,尤其排除游离型、死骨型椎间盘及伴有严重椎管狭窄者,规范操作,经皮穿刺糜木瓜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极小的方法。

  •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治体会

    作者:郝成俊;崔丙军;陈磊;崔文峰;杨磊;赵耀

    目的: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1例,术前确诊依据腰椎间盘CT和腰椎MRI,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后路椎板间开窗术,2例行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12例行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固定术。结果31例患者腰腿痛症状在手术后均立即改善,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患者功能评价在术后3月进行,其中优2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达96.8%。结论 CT 和 MRI 是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靠手段,是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可靠依据,诊断明确后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 MRI对诊断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应用价值

    作者:华勇;代向党

    目的 探讨MRI对诊断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治疗的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2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检查,同时行MRI检查.以手术证实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两种方法对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诊断的正确率,并评价MRI在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经手术证实CT手术符合率78.26%(18/23),漏诊5例;MRI手术符合率100%(23/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MRI资料均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结论 当临床高度怀疑髓核游离,CT检查与临床不符合,应进一步选择MRI检查,MRI对提高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HPLC法测定灌胃虎杖提取物大鼠粪便及尿液中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

    作者:蒋晔;郝晓花;刘红菊

    蒽醌类化合物具有消炎、抗菌、致泻、利尿以及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是大黄、虎杖、何首乌、决明子等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蒽醌类化合物有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种存在形式.结合型蒽醌不吸收,在肠道内被细菌代谢后产生泻下作用[1],因此结合型蒽醌在肠道内的吸收、代谢与其药动学有关.已有的药动学研究均为测定血清或血浆中的蒽醌类成分[2,3],由于代谢物中成分复杂,干扰较多,因此本实验建立了测定大鼠灌胃虎杖提取物后的粪便和尿液中的游离型和结合型大黄素总量的非水反相液相色谱法.

  • HPLC法定量分析熊胆中胆酸类化合物

    作者:朱丽玢;洪筱坤

    国外常采用离子抑制色谱法[1,2]和离子对色谱法[3,4]分别测定结合型胆酸和游离型胆酸来实现胆酸类化合物的分离,该方法无法一次性测定含胆酸类物质中胆酸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在洗脱方式上,因为胆酸类化合物的UV检测波长很低(205nm),而洗脱剂又是在该波长下有一定吸收的乙腈、甲醇等溶剂,因而均采用等梯度洗脱,这样就无法一次性分离极性相差较大的结合型和游离型胆汁酸.本实验建立了分离胆酸类化合物的双泵双比例反相离子抑制高效液相色谱法,效果良好.

  • 总细胞因子免疫检测——一种更准确的细胞因子测定方法

    作者:

    体内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能反映机体各器官内的炎症反应与修复过程。细胞因子表达紊乱与器官功能障碍有关,但目前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与患者病情变化常不一致。近,美国的研究人员采用一种新的竞争性结合免疫分析技术,研究了创伤患者早期血液中游离型与结合型的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 并与目前常用的标准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人员抽取了创伤患者入院时的外周血液, 但将转院、妊娠、24小时内死亡患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化疗、器官移植以及其他慢性免疫疾病患者除外。采用竞争性结合免疫分析和ELISA方法两种方法分别检测血清中总细胞因子和游离型细胞因子的含量,包括白介素1(IL1)、IL6和IL10。结果发现,竞争免疫法测出的总细胞因子浓度显著高于ELISA方法的测值,约10~500倍,两种检测方法之间缺乏相关性(r2=0.193)。采用ELISA方法检测正常人与创伤患者细胞因子浓度无显著差异(IL1为56 ng/L vs.37 ng/L,IL6为16 ng/L vs.25 ng/L,IL10为14 ng/L vs.26 ng/L),而用竞争免疫法检测,创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1为3 320 ng/L vs.1 470 ng/L,P<0.05;IL6为2 415 ng/L vs.1 048 ng/L,P<0.05;IL10为2 307 ng/L vs. 1 480 ng/L,P< 0.05)。研究者认为,采用竞争性结合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和体液中结合与游离的细胞因子总水平,对于反映机体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因子表达紊乱更为准确和客观。胡 森编译自《Journal of Trauma》2001,50:821825

  • 选择性经皮电动切吸加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报告

    作者:宋烈彩;罗银雪;王随山;王刚令;辛兆桥;牛选民

    在308例单纯经皮切吸和98例单纯溶解术的病例中发现巨大突出、游离型或合并椎间盘后缘骨化[1]、侧隐窝轻度狭窄的特殊病例,单一行经皮切吸或溶核治疗效果不佳者68例.结合动物试验采取联合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5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