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真空辅助闭合技术治疗椎间隙感染伤口1例

    作者:黄素碧;胡蓉;王柔婷

    对1例腰椎间盘手术后伤口感染形成10cm深的弧形窦道伤口,采取冲洗伤口方式清创,新型功能性敷料填塞抗感染,应用真空辅助闭合技术引流伤口深部积液等方法进行治疗52d,伤口痊愈.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

    作者:王银喜;方沁元

    我院自1991年1月至1996年12月共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462例,发生椎间隙感染8例,占1.73%.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良好,无1例进行再手术.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失误分析与防治

    作者:包茂德;姜阳

    我院从1990年至1999年10月共进行腰突症手术185例,其中发生手术失误24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18例,女6例,年龄21~65岁,平均45岁.1例60岁女患者术前半年CT示L4,5椎管狭窄,术后1周CT复查发现L4,5椎体转移性骨肿瘤.1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缓解未彻底,MRI检查发现S2与S3间有硬膜外囊肿.1例术前MRI提示L4,5椎间盘突出,术后大腿前方有疼痛,遂行CT检查发现L3,4椎间盘极外侧突出.1例临床表现为L4,5、L5S1椎间盘突出,CT及MRI检查均提示L4,5椎间盘突出,术中摘除L4,5椎间盘,探查L5S1未发现椎间盘突出,术后疼痛均消失.1例L4,5椎间盘突出误开L3,4椎间隙;1例L5S1椎间盘突出误开S1,2.10例椎板咬骨钳把硬脊膜撕裂,2例髓核钳咬除椎间盘时,损伤软骨板,术后发生椎间隙感染.1例尖刀片在切割纤维环及后纵韧带时致L5神经根断裂.2例髓核摘除不彻底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摘除.2例老年患者术中侧隐窝未减压,术后行走时疼痛缓解不明显,CT复查发现侧隐窝狭窄.1例老年患者黄韧带肥厚未完全切除,只单纯开窗椎间盘摘除,术后症状未完全消失.

  • 经前入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椎间隙感染

    作者:刘振华;周建生;张长春

    目的:分析椎间隙感染的病因及病理机制,评价经前入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术治疗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自1991年4月~2002年5月对31例椎间隙感染患者,分别采用经前入路(25例)、侧前方入路(6例)病灶清除术进行治疗,其中15例Ⅰ期植骨.结果:随访3月~5a,平均12.6个月.所有病例痉挛性剧烈腰痛术后即刻消失,细菌培养18例阳性.CPR平均2周转阴,ESR平均3周降至正常.2~3周下床活动.结论:椎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因为细菌感染.经前入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减压治疗椎间隙感染具有术野暴露广泛,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疗效可靠,疗程缩短,能迅速解除患者痛苦等优点,Ⅰ期椎间植骨有利于保持椎体高度及脊柱稳定性.

  • 椎间隙感染的MRI诊断

    作者:张俊祥;张莉;尉传社;刘志军;陈守康;宋宏伟

    目的:分析椎间隙感染的MRI影像特征,评价椎间隙感染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椎间隙感染患者行脊柱MRI检查,扫描序列为矢状面FrFSE-T1WI、FrFSE-T2WI、脂肪抑制T2WI,横断面FrFSE-T2WI,其中5例行Gd-DTPA增强对比扫描.结果:15例患者共发现17个椎间隙感染,其中15个发生于腰椎间隙.椎间隙狭窄(13个),病变椎间盘呈不同程度破坏、碎裂,呈长T1(17个)长T2(15个)信号,T2WI上椎间盘髓核内正常裂隙状低信号消失(13个),上下相邻椎体受累破坏(15个),椎旁软组织肿胀(8个).5例行Gd-DT-PA增强对比扫描可见病变椎间盘、相邻椎体及椎旁软组织异常强化.结论:MRI对诊断椎间隙感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应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单间隙感染的远期疗效

    作者:朱坤;张长春;周建生;丁海;钱太保

    目的:探讨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单间隙感染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7例采用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单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19~59岁,平均(49.9±11.0)岁。观察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3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体温、血常规( 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VAS评分情况,对比术前与术后7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术后定期复查腰椎病变节段正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患者VAS评分及X线片复查情况行疗效评价。结果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术后细菌培养结果,均符合椎间隙感染诊断。所有患者切口达到一期愈合。术后3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177个月,平均(120.7±30.8)个月。患者术后3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体温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3天WBC高于术前,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7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ESR、CRP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评定疗效:优25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7.3%(36/37);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均达优。结论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术是一种疗效明显、经济实用的手术方式,对于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的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 椎间隙感染的治疗

    作者:杨德顺;刘振华

    椎间隙感染亦称化脓性椎间盘炎、椎间盘炎等.指椎间盘及相邻软骨板的感染性病变.根据发病过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原发性椎间隙感染临床少见.继发性椎间隙感染多继发于椎管穿刺、造影、手术及其他侵袭性操作或邻近软组织感染病灶的扩散.其发病机理存有争论,确切病因仍不十分清楚.目前有三种学说:即细菌性感染学说、无菌性炎症学说和自身免疫性反应学说.多数学者倾向于细菌性感染,感染途径尚不清楚.

  • 椎间隙感染后椎间盘组织及生化成分改变与椎间盘弥散功能的相关研究

    作者:张亮;王静成;冯新民;陶玉平;王永祥;杨建东;张圣飞;蔡俊;黄吉军

    目的:研究兔椎间隙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椎体软骨终板及髓核组织学改变、生物化学成分变化与椎间盘弥散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取新西兰兔60只,制作椎间隙感染模型。在术后1、2、4、8、12周,每次随机取椎间隙感染模型兔各8只、对照组兔4只。采用HE染色观察软骨终板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测定软骨终板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RT-PCR测定髓核组织中Ⅱ型胶原蛋白、aggrecan蛋白mRNA表达,连续动态增强MRI检测椎间盘弥散功能。结果椎间隙感染后,软骨终板上出现新生毛细血管,VEGF 表达逐渐增多,髓核组织内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含量减少,软骨终板弥散功能逐渐增强;感染后4周时,新生毛细血管达到多,VEGF表达多,弥散功能达到佳,4周后逐渐减少,在感染后4周时,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破坏达到强,4周后基质破坏有所修复。软骨终板VEGF表达与椎间盘弥散功能呈正相关关系(r=0.704,P=0.000);蛋白多糖mRNA表达与椎间盘弥散功能呈负相关关系(r=-0.480,P=0.000)。结论椎间隙感染后椎间盘弥散功能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中,在感染后4周时弥散功能达到佳。椎间隙感染后软骨终板VEGF表达与椎间盘弥散功能呈正相关关系,髓核中蛋白多糖mRNA表达与椎间盘弥散功能呈负相关关系。

  • 经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作者:戚超;蔡琰;李君;彭明;李维林

    目的 探讨对侧入路在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对侧入路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隙术后感染7例,随访观察腰痛缓解情况.结果 患者腰痛、腰肌痉挛均于术后第1天消失,直腿抬高试验明显改善.逐渐恢复床上翻身活动,4-6周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随访6个月-2年,均恢复原有工作.结论 通过对侧入路在椎间盘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椎间隙感染.可以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是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程清平;王东福;焦朋;王力;高学;乔亮荣;许正伟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3-12手术治疗的3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感染组),320例未感染(未感染组).31例感染患者中1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21例采用手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可能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1例随访时间平均5.8(1~11)年.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者MRI检查提示炎症吸收,术后9个月行X线片检查提示椎间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未发现感染复发.末次随访时VAS评分(t=8.97,P=0.04)、ODI指数(t=8.69,P =0.04)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BMI>27 kg/m2)、吸烟、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手术时间长、初次手术复杂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行手术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对于轻型椎间隙感染患者,在控制好基础疾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

  •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椎间盘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蒋尧传;唐志宏;邹国耀

    椎间盘炎是椎间盘摘除术后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虽低,但症状较重,且治疗周期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极为重要.但由于其临床表现特殊,若认识不足,往往容易延误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

  • 间断冲洗引流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作者:胡朝晖;李康华;李兵

    目的报告9例腰椎椎间隙感染,用间断冲洗引流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在C型臂X线机下运用经皮穿刺进入感染椎间隙,抗生素液进行间断冲洗引流.L4、5椎间隙8例,L5S1椎间隙1例.冲洗时间3~17 d,平均8 d.绝对卧床时间31~66d,平均50 d.结果症状缓解早在术后3 h,晚13 h.9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2个月.疗效评定根据改良的Macnad评分标准,优良率超过89%.结论间断冲洗引流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抗生素液直接到达感染椎间隙,有效控制感染,很快缓解症状.

  •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诊治的分析探讨

    作者:李展春;董英海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4年至今,腰椎间盘术后病人1995例,其中发生椎间隙感染1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非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7例.结果:18例患者经过10月~5年随访,11例恢复工作,2例有腰痛和活动受限,3例不能胜任体力劳动,1例生活自理困难.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作出正确的诊断,早期及时的有效治疗是关键.

  • 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蔡卫华;张宁;金正帅;胡志毅;刘永明;曹晓建;殷国勇

    目的:探讨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004年8月~2008年12月收治10例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6~79岁,平均52岁.轻度腰痛3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2例,仅有腰部剧痛5例,体温37.8℃~41.0℃,平均38.3℃.有糖尿病史4例,发病前前列腺有创检查2例、尿路感染2例.血白细胞计数正常6例,增高4例;均有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增高;术前血液和尿液细菌培养阳性各1例,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病变节段L2/3和L3/4 1例,LA/5 5例,L5/S1 4例.CT检查发现相邻椎体边缘不规则骨质破坏9例(其中1例L5椎弓根破坏),MRI T1像示病变椎间盘呈不均匀低信号影、MRI T2像为均匀的高信号影9例,椎间盘信号异常伴椎管内占位1例.5例诊断为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予绝对卧床和抗生素治疗,其中3例年轻患者保守治疗有效而未行手术,2例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手术治疗;3例诊为结核,2例诊为肿瘤,均行手术;7例手术患者术后均行病理检查及抗生素治疗.结果:7例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感染.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3例保守治疗1周后腰痛缓解,6周后ESR和CRP恢复正常,治愈后12个月随访时腰椎X线片检查提示病变节段无脊柱不稳.7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2~5d腰痛减轻,2周左右消失,2~3周后体温、ESR和CRP恢复正常;植骨均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3-4个月(3~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1例术后6个月邻近椎间隙出现感染,其余均在术后5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易误诊.对年轻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较重者,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带髂腰血管蒂髂骨瓣植骨融合术治疗化脓性椎间隙感染

    作者:矫晓坤;张丙磊;信效堂;于洪波;张雷

    目的:介绍带髂腰血管蒂髂骨瓣的应用解剖及在腰椎间隙感染中的应用.方法:用5具(10侧)成人标本,对髂腰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外径及长度进行观察与测量.设计以此血管为蒂的髂骨瓣转位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隙化脓性感染5例.观察临床疗效及融合时间.结果:髂腰血管走行恒定.血管蒂全长11.5±1.5cm,起始处外径2.5±0.2mm.4例术后3个月,1例术后4个月椎体间骨性融合.平均随访2年病灶无复发.2例术后3周做ECT检查证实骨瓣血运良好.结论:带髂腰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L4/5与L5/S1椎间隙感染有效的新术式.

  •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作者:钟沃权;曾岩;齐强;郭昭庆;李危石;孙垂国;陈仲强;姜宇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首次感染发生时间≥术后1个月)病例的治疗方法,并进行分析总结.方法:自2005年8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病例18例,其中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例,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17例,单纯切口深部感染9例(组1),单纯椎间隙感染7例(组2),同时合并切口深部及椎间隙感染2例(组3),分析迟发性感染的特点,比较3组迟发性感染在体温、炎症指标(WBC计数、ESR、CRP)、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相应治疗.结果:发生迟发性感染的平均间隔时间为术后17个月(1~101个月),三组病例间感染在发病时间、体温、WBC、ESR、CRP中,仅组2与组3间的体温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1中8例患者行清创+对口冲洗引流术,其中4例取出内固定,组2中1例合并局部不稳定行手术治疗,组3中1例因明显的深部感染行手术治疗,其余病例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所有病例均获治愈,平均随访18个月(12~40个月),未见感染复发.结论:对迟发性脊柱后路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病例,清创+对口冲洗引流术是有效治疗,对于手术节段融合满意的患者,可积极取出内固定;迟发性单纯椎间隙感染,首选抗生素保守治疗,对于合并明显的切口深部感染或存在不稳定的病例,可行手术清创治疗.

  • 微创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炎

    作者:唐恒涛;张忠民;尹刚辉;金大地

    椎间隙感染亦称化脓性椎间盘炎, 简称椎间盘炎(Spondylodiscitis),指椎间盘及相邻软骨板的感染性病变.临床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椎间盘炎多采用手术治疗,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采用微创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并成功随访腰椎椎间盘炎患者11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骶棘肌疝形成

    作者:张子峰;鲁胜武;孙传友;易志坚;陆锡平;侯铁胜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多为脊髓及神经损伤、脊柱稳定性的丧失和椎间隙感染,我们在临床中还观察到一种特殊的并发症--"骶棘肌疝"形成,报告并分析如下.

  • 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探讨

    作者:刘振华;周建生;周新社;张长春

    目的:探讨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30例确诊为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细菌学培养结果.采用大剂量抗菌素、经皮旋切、后路病灶清除引流及前路病灶清除术等不同治疗措施,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特点主要为剧烈痉挛性腰痛、低热.X线平片上主要有椎间隙狭窄及骨质破坏,CT表现为椎间隙周围有软组织阴影及受累椎体上下缘骨质破坏,MRI表现为病变椎间隙信号异常.保守、旋切、后路病灶清除疗效缓慢,病程迁延长达20~24周,经前路病灶清除术疗效快,8周完全恢复.结论:椎间隙感染主要表现为剧烈痉挛性腰痛及低热.X线平片、CT、MRI、ECT均有诊断价值,但MRI在早期诊断中具有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术是根治的佳手段.

  • 经皮穿刺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附5例报告)

    作者:高先亭;朱裕成;杨太明;郑红兵;马军;许兴柏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价值.方法 1998年10月~2005年6月对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采用经皮穿刺旋切术,在C形臂X线机下穿刺进入感染椎间隙,置管抗生素液持续冲洗引流.结果 5例术后腰痛明显减轻,冲洗时间4~7 d,平均6.1 d.4例细菌培养阳性.5例随访6~40个月,平均21个月,腰痛等症状未复发;术后半年X线复查:椎间隙变窄、模糊,椎体前缘有骨桥形成.结论 经皮穿刺旋切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能迅速缓解症状,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152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