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轻手法推拿治疗颈椎病106例
近年来,我们采用轻手法推拿治疗颈椎病10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06例中,男49例,女57例;年龄小31岁,大78岁,平均41岁;病程1~5年44例,6~10年39例,11~28年23例;脑力劳动者59例,体力劳动者47例.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后突43例,椎缘骨质增生88例,椎间隙变窄39例,项韧带钙化28例;神经根型73例,椎动脉型18例,交感神经型8例,脊髓型1例,混合型6例.
-
耳穴贴压法治疗颈椎综合征46例
我们用耳穴贴压法治疗颈椎综合证4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46例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诊断依据确诊.其中男31例,女1 5例;年龄大72岁,小35岁,平均55岁;病程长30年,短6个月.神经根型32例,混合型9例,椎动脉型2例,脊髓型2例,交感神经型1例.诊断依据为: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往往慢性发病.⑧颈、肩背疼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者肩胛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低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空隙变小.
-
综合方法治疗颈椎病观察及护理
我们用综合方法治疗颈椎病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共96例,均为我院2012年6月至2012年11月就诊患者。男58例,女38例;年龄21~71岁,平均56.2岁;病程8~32个月,平均19.8个月;颈型23例,神经根型27例,脊髓型6例,椎动脉型25例,交感神经型11例,食管压迫型4例;有糖尿病30例,高血压27例,其他疾病6例。 -
郭剑华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验案
张某,女,53岁,2010年1月4日初诊。左肩胛间区疼痛2周余。平素久坐伏案,不好运动。2周前因劳累、受凉后出现左肩胛间区疼痛不适,为持续性牵掣痛,遇寒痛增,得温按则减,左颈项、左胸前区疼痛,双手麻木,心烦,心悸,动辄出汗。在某综合性医院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血脂等均正常,考虑“冠心病、心绞痛?”,服用冠脉宁、拜阿司匹林、倍他乐克数天无好转。左肩胛间区疼痛不适,为持续性牵掣痛,遇寒痛增,得温按则减。左颈项痛,双手麻木,心烦,心悸,动辄出汗,睡眠稍差,大便秘结。查双颊及口唇稍红,舌淡边有齿痕,舌尖黯红苔薄白,左寸脉沉无力。颈项肌肉略紧张,C5/6棘突左侧1.0cm轻度压痛(+),T5棘突左侧旁开1.5cm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体位眩晕试验(-)。颈椎MRI提示颈2-3、4-5、5-6、6-7椎间盘突出。颈椎体骨质增生。西医诊断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中医诊断为背痛证(胸阳不振,经脉不通)。治以温阳散寒,益气活血。针刺百会、双侧神门,电针舒密波刺激颈5、6夹脊穴,留针20min。艾灸双侧心俞、膈俞各10min。推拿以舒筋解痉法放松颈项、肩背肌肉,次以胸椎端提法改善肩胛疼痛。颈椎坐位牵引5kg,20min,日1次。避免久坐伏案,适当做颈项功能锻炼(如低头探海、举头望月、回旋顾踵)及扩胸、提肩法,以不感到疼痛为度。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燥烈之品。2010年1月8日二诊,左肩胛间区、颈项疼痛消失,但仍感到不时自汗、心中微悸、闻声则惊,查面色润红,舌淡红苔薄白,舌下脉络轻度瘀点,脉细无力。颈项、背部压痛消失,颈项活动正常。考虑寒邪已散、胸阳已复、经脉通畅,但恐艾灸火力伤阴。予以针刺大椎、心俞、督俞,留针10min。轻手法颈项肩背部推拿。另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柴胡,水煎汤内服,日1剂,3剂。2010年1月12日三诊,左肩胛间区疼痛消失,运动后未出现反复,未再出现心悸、烦闷症状。查体未引出压痛及放射痛,随访半年未复发。
-
颈性眩晕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医对颈性眩晕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概述如下。
1颈性眩晕的定义
“颈性眩晕”的概念(Cervicalspondylosisvertebralarte ri-opathy或cervical vertigo,简称CSA或CV)早由Ryan和Cope于1955年提出[1],称Barre-Iieon综合征。颈性眩晕是颈椎及相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和/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2],多特指颈椎病所致的眩晕,常见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及椎动脉型颈椎病。1984年5月全国颈椎病专题讨论会上对颈椎病做了统一,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皆可出现颈性眩晕的症状,反之未必等同。故在2003年出版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3],颈性眩晕不再单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而是作为独立的疾病进行命名。 -
颈椎病临床分型与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目的:根据颈椎病的临床分型,对照其相应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分析总结出各型佳的影像检查手段,为临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颈椎病的住院患者69例,其中,临床表现为典型的神经根型的25例;脊髓型为17例;椎动脉型6例;交感神经型3例;混合型18例.每位患者均有X线平片、CT片及MRI检查结果.结果:69例患者中,经X线检查有阳性表现的43例,占62.3%;CT检查37例较特异,占53.6%;而MRI表现阳性结果的,大多为脊髓型,共32例,占46.4%.结论:颈椎病的影像检查首选X线检查.根据各型特点,进一步定位、定性再选择其他检查.例如神经根型的X线表现较特异;脊髓型的MRI检查有意义;有骨质增生、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或横突孔狭窄引起的椎动脉型CT表现更明显.
-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韧带钙化、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中医学虽无颈椎病的提法,但其相关症状散见于痹症、痿症、项强、眩晕等方面的论述.颈椎病可分为五型:(1)脊髓型,此类型病人进行手术比例较高.(2)神经根型,98%以上病人可以通过牵引疗法等非手术治疗治愈或明显好转.(3)椎动脉型,大多数病例都可以通过牵引及颈部制动等非手术疗法治愈或明显好转.(4)交感神经型,绝大多非手术可治愈.(5)混合型,针对具体情况,多数的病人都可以经过非手术疗法治愈、自愈或明显好转.
-
综合治疗颈椎病98例疗效观察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以中老年人多见.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脱水,纤维弹力减退、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椎体失稳而位移,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变性,钩椎关节增生及关节突关节的继发性改变等.这些结构变化和劳损等,均可使颈椎椎管、横突孔或椎间孔变形狭窄,直接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从而引起临床上的颈肩痛、手臂麻、头晕、恶心等症状.临床上称之为颈椎病或颈椎综合征.中医归纳其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风寒痹阻、气血虚弱.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五种.其治疗方法也较多,疗效高低不一.在其非手术疗法中,我们采用综合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颈椎病也会“变脸”
很多人认为,颈椎病的表现就是颈肩部的酸、麻、胀、痛等不适症状,这种观点太过于局限化。颈椎病在临床上共分为7种类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以及颈前刺激反应型,各种类型的颈椎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也会出现许多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