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论脏腑风湿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在《黄帝内经》痹病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涵盖了五体痹发展而来的脏腑痹,亦包括风寒湿邪直接侵袭脏腑诱发的痹症.外邪伏留是致病的关键,透邪外出是本病的辨治要点.脏腑风湿的提出为临床上许多难治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治疗策略,文章以仝小林教授提出的四焦体系为纲,对脏腑风湿的辨治范畴进行归纳,对仝老师常用药物、方剂进行梳理,以风湿之邪盘踞在不同脏腑的典型病例如IgA肾病、颅内肿瘤、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脊髓空洞症和免疫性肺间质纤维化为例,具体分析脏腑风湿理论在临床中的辨治和应用要点.
-
周仲瑛教授"伏毒"学说初探
1 概述伏毒是指毒邪具有潜藏人体、待时而发的病理特质,感邪之后未即发病,邪气伏藏,遇感而发,且发病迟早不一,一旦发病,既可表现为发病急骤,亦可见迁延难愈.伏毒除了具有隐伏的病理因素、致病特点外,尚具有特异、可变、交叉、夹杂、非典型等六种特性.
-
透邪在艾滋病发热中的运用
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容易并发一些机会性感染而导致死亡.西医治疗艾滋病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然而,所用药物不能将病毒完全清除,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仍持续存在,长期应用产生的药物耐药性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问题使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受阻.艾滋病属于中医学温病范畴,发热是艾滋病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中医学治疗发热类疾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笔者认为“艾毒”之邪为本病发病之源,透邪之法可贯穿艾滋病发热始终.
-
温病学透邪思想探析
浅析温病治疗过程中畅汗透邪、轻宣透邪、通络透邪、养阴透邪、调畅气机透邪法的运用特点,进而探析温病学家透邪外达的思想.
-
柴胡、升麻、葛根临床如何应用
柴胡味微苦,性微寒,人肝、胆二经.柴胡气味俱薄,轻清升散,解表退热,解肌透邪.如柴胡与葛根、白芷、黄芩、石膏等配伍,方名柴葛解肌汤,用治外感风邪,发热头痛,恶风无汗,表证未解,邪气由表及里,内热渐盛,热极伤津,眼目鼻燥,咽红口干,可收解表散风,解肌透邪,清热解毒,生津养液之效.
-
《温病条辨》中透邪法运用浅析
清代名医吴鞠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大量实践著成《温病条辨》,其中透邪思想贯穿于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的整个过程.在温病学中,透邪的含意已不仅仅局限于透发郁于卫表的温热病邪,而是一种因势利导使内郁之温热病邪由深出浅,由里向外透达的治疗方法.
-
脏腑辨证治疗荨麻疹的体会
荨麻疹为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临床特征为瘙痒性风团突然发生,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有剧烈瘙痒感及烧灼感.中医认为,其病因一般属风邪为患,或挟寒,或挟热,或挟湿.治疗方法大多是疏风透邪,消疹止痒.荨麻疹虽病在肤表,但与脏腑病变有关,多是脏腑病变的外在表现.故"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跟主内"的理论,故在临证中常采用脏腑辨证法治疗之,收效较为满意.
-
双黄连注射液的过敏反应及其防治
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具有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的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发热,微恶风寒、咳嗽气喘,咳痰色黄,咽红肿痛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腺炎,轻型肺炎等病的治疗.
-
岭南外感热病初起贵在"透邪"的体会
在岭南运用温病学理论治疗外感热病,每获良效.在岭南外感热病初起,"透邪"是整个治法的灵魂.如风温初起,辛凉透表,不避辛温;风温挟湿,清透表邪,疏表除湿;暑湿初起,透邪达表,涤暑化湿;燥热袭表,辛凉甘润,清透肺卫.与叶天士"温邪入气,邪未伤津,犹可透表"的原则一致.
-
浅谈从"伏邪温病"理论辨治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西医治疗仍有局限性,中医药治疗慢乙肝大有可为.我们上溯经典,借鉴"伏邪温病"理论,总结并提出:慢性乙型肝炎基本病机为脾胃亏虚,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之邪伏于厥阴少阳,而以伏于厥阴为主的观点;治疗上以"扶正透邪"为基本大法,其中扶正以健脾益气、养阴为主,透邪以运转少阳枢机、驱邪外出为主并配合清热化湿、利湿、活血消瘀、导滞等治法,实践于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温病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温病范畴,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可以在温病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寻找有效方药.温病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积累了不少防治传染病、流行病的宝贵临床经验,可在非典型肺炎的防治中发挥很好的作用.非典型肺炎从临床表现来看,其反应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基本一致,但要注意气分证的表现和治疗,这是病情控制的关键;从治疗上看,温病的治法也同样适用于非典型肺炎,在透邪的同时,要注意扶正,同时根据药随证变的原则,要及时加减用药;从预防角度来看,温病的消毒隔离很重要,在病变后期应注意饮食调护和药物调养,以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和防止肺纤维化.
-
温病『透邪』思想解析
"透邪"是温病治疗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祛邪思想,它立足于温邪炎上开泄的病性和自外向内的传变规律,借助辛味之药,假道腠理,通过因势利导使内郁之温邪由深出浅、由里向外透达,广泛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治疗,同时配合"清"、"养"等其他治法,对改善温病的预后及转归起到重要的作用.
-
银翘散加减临证应用验案介绍
银翘散方药为清代吴瑭之作,出自<温病条辨>一书中,是治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经典代表方剂,其疏散风热透邪之力介于辛凉轻剂桑菊饮和辛凉重剂白虎汤之间,故称为辛凉平剂.方药组成有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芦根、牛蒡子、淡豆豉、桔梗、薄荷、甘草.
-
伏邪作祟多痛证——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四
针对痛证医学难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痛证自制方:偏正头风散,引火芍药甘草汤,葛根双五止痉汤,乌头当四豨鹳汤,类关培元固本散,类关乌头酒,类关乌头外熨方,苍术白虎汤,脱疽乌头汤,黄芪四妙勇安汤;治痛证思路:寒热分型,开表不止,透邪汇粹,霹雳手段.
-
见皮治皮永无期——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一
针对皮科见皮治皮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皮肤病思路:诸病当先解表;毒伏血分,当引邪外透;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燥湿分型;创制乌蛇荣皮汤,通治皮肤顽症.
-
病证冲突当从证——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五
针对中医治西医病存在先入为主和对号入座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西医病思路:认清人、病、证三者之间关系;诸病当先解表;伏邪百日当引邪外透;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针对个体特异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西医急性炎症,也不要跟着"炎"字跑;不在病名上钻牛角,六经辨证统百病;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上乘.
-
雷少逸《时病论》透邪思想浅析
清代著名医家雷丰,字少逸,生于道光十七年,卒于光绪十四年(1837~1888年),原籍福建浦城,后随父迁居浙江衢县.雷氏幼承家学,性颖悟,悉心研究岐黄之术,卓有成效,博学多才,颇有名于时.
-
温热药物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温热药物其性属阳,分辛温(热)、甘温(热)、苦温三大类.可用于温病各期:初起少佐辛温以疏表透邪;中期少佐温通以理气活血,截断温邪深入传变;极期主施辛温开窍;后期少佐温药通阳化气,使阴得阳助而化生乃复,"壮火食气"者当大剂温热以急救回阳.湿温病当更多运用温药,因为湿邪非辛不开、非苦不降、非温不化.其用于温病的基本作用一为透邪,二为扶正.温热药物治疗温病时,应在辨证论治、三因治宜的前提下谨慎运用.
-
伏邪理论辨析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了伏邪致病的病机病位及发病特点.方法:同过查阅古文献,对伏邪学说进行理论及临床研究分析.结果:伏邪是多种疾病的病因,其致病特点发病隐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遇感而作因加而发;且致病广泛.运用伏邪理论,根据病位病性,辨证论治,透邪于外或祛瘀于内,同时不忘扶助人体正气,使邪祛而不伤正.结论:透邪外出和扶助正气为治疗的关键,为临床治疗多系统疾病提供现实意义.
-
治疗温热病贵在透邪与存阴并进
温热病当以"祛邪为要务".然祛邪必首推"透邪"之法."透邪",达邪也,不仅能透邪外出,而且能畅达邪郁之气机.津液耗伤是温热病基本特征.治疗当顾护阴液,"存得一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透邪"与"存阴"乃治疗温热病的二大主要治法,但贵在二者并进,至于先后主次当辨证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