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
目的 研究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不同接触浓度、不同接触时间的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MRSA的PAE;用扫描电镜观察两药PAE期间MRSA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MRSA均能产生中度PAE,且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接触浓度的增加,PAE延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在体外PAE期间没有观察到两药MRSA形态有显著的变化.结论 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在体外对MRSA均能产生中度PAE,两药在体外PAE期间MRSA形态无明显的变化.
-
黄藤素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研究
目的 评价黄藤素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我国近3年临床分离主要致病菌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方法 对118株临床分离菌及2株标准菌株进行联合药敏和低抑菌浓度(MIC)测定.联合药敏测定采用棋盘法,MIC测定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结果 黄藤素单药对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均可出现协同作用,协同比例≤20%.与利奈唑胺基本无协同作用.但黄藤素与两药联合具有较高的相加作用比例.结论 体外联合抗菌活性研究在不同菌种、不同研究中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研究方法不同、菌株耐药背景不同有关.因此,未来的研究一方面需要更深入开展中药作用机制研究,另一方面引入临床数据,考察体外与临床相关性,将对临床合并用药的选择更有指导意义.
-
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粪肠球菌耐利奈唑胺株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情况以及耐利唑胺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谱. 方法 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方法,筛选出粪肠球菌666 株,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敏感性,检测利奈唑胺耐药株对7 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666株粪肠球菌中,共检出28株对利奈唑胺耐药菌株,耐药率为4.2%;耐利奈唑胺的粪肠球菌对喹奴普丁/达福普汀、四环素、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85.7%,78.6%和50.0%,但对阿莫西林敏感;28株耐利奈唑胺株中只有1株耐万古霉素,但有17 株( 60.7%)为万古霉素中介耐药;对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率仅为3.6%. 结论 粪肠球菌已出现对利奈唑胺的耐药,但氨基糖苷类联合青霉素类药物仍然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具有体外抗菌活性.
-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以万古霉素为对照,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住院感染患者215例,其中,利奈唑胺组(观察组)102例,万古霉素组(对照组)113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发生率分别为40.2%和8.0%;利奈唑胺组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相对危险度较高[RR =6.30,95%CI(2.69 ~ 14.77),P<0.01].结论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万古霉素,临床使用利奈唑胺时应密切监测血小板变化.
-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利奈唑胺在体外药效学模型的浓度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利奈唑胺(抗菌药)在国产肉汤基质的药物浓度.方法 MH肉汤样品350 μL,加入15%高氯酸沉淀蛋白,离心后取上清液50μL进样测定.Venusil XBP C_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水-乙腈(80∶20),流量为1.5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51nm,室温;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利奈唑胺浓度.结果 线性范围0.5~40.0 μg·mL~(-1)(γ=0.9996),低、中、高浓度的绝对回收率均大于90%,相对回收率在96%~98%,日内、日间RSD分别小于2%和4%;低检测浓度为0.5 μg·mL~(-1).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体外药效学模型中药物浓度测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 体外药效学模型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奈唑胺浓度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人血浆中利奈唑胺(唑烷酮类抗菌药)浓度的方法.方法 用Zorbax SB - C18色谱柱,内标为头孢拉宗,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1%甲酸)(20∶80,v/v),流速为1.0 mL·min-1.结果 利奈唑胺的线性范围为0.2~25.0 μg·mL-1,定量下限为0.2μg·mL-1,日内、日间精密度均≤3.8%,提取回收率为82.2% - 101.4%.结论 本方法灵敏、准确、快速,可用于人血浆中利奈唑胺浓度的测定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
利奈唑胺对比万古霉素治疗老年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76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老年VAP患者,随机分为万古霉素组37例(对照组)与利奈唑胺组39例(试验组)。对照组静脉滴注万古霉素1.0 g,每日2次,共7 d;试验组静脉滴注利奈唑胺600 mg,每日2次,共7d。比较2组临床疗效,病原菌清除率,治疗疗程,治疗前后相关炎症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38%,显著低于试验组的94.87%( P<0.05)。对照组病原菌清除率为59.46%,显著低于试验组的87.18%( P <0.05)。对照组治疗疗程为(17.27±3.33)d,显著高于试验组的(13.02±3.07)d(P<0.05)。2组治疗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1%,试验组为1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MRSA老年VAP的疗效显著优于万古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
-
腹膜炎患者应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
目的 探讨腹膜炎患者应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分析1例腹膜炎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后,及时分析和判断血小板减少与利奈唑胺的相关性予以停药及相关对症治疗.结果和结论 对于存在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低、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用药前白蛋白水平低、老龄、利奈唑胺用药时间大于14 d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应用利奈唑胺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如必须应用,应严密监测患者血常规等指标,一旦出现血小板减少,及时采取停药及对症处理措施,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利奈唑胺治疗粪肠球菌脑膜炎患者1例的案例分析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对粪肠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效果.方法 总结分析1例万古霉素敏感粪肠球菌脑膜炎患者临床诊疗经过并复习文献.结果与结论 利奈唑胺可有效控制万古霉素治疗无效的粪肠球菌脑膜炎.
-
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的文献计量分析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分布、严重程度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 CNKI)和万方数据库关于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的文献,截止到2014年6月。用Endnote X7及人工双重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文献发表的分布,国家,归纳文献涉及基础疾病与处理措施,利奈唑胺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部位、严重程度、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结果共纳入文献233篇。首次发表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的文献是在2000年,在2012年发文量49篇,达到高峰。论文数量居前5的国家有中国(37篇)、美国(25篇)、英国(14篇)、西班牙(6篇)、新西兰(5篇)。文献高被引频次为94次。涉及注射用利奈唑胺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为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等。结论通过减少用药的疗程、剂量或用药期间严格检测患者血象,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利奈唑胺抗结核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利奈唑胺(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3例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临床疗效的病例,并附系统性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例确诊和2例临床诊断肺结核患者,在接受利奈唑胺600 mg每日2次静脉滴注的单药治疗后,均在短期内(2天)迅速缓解高热、咳嗽、咳痰和周身不适等临床症状;1例患者用药2周后,肺部阴影明显吸收.国外采用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多为联合用药,且患者为多重耐药的结核菌感染,长疗程达28个月.已检索到的报告病例,经利奈唑胺治疗后,痰菌全部阴转.结论 利奈唑胺具有抗结核作用,单药使用即可改善症状.
-
利奈唑胺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空腹和餐后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给药的空腹和餐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48名男性受试者分为空腹组和餐后组,均单次口服利奈唑胺片600 mg,采集不同时间的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LC-MS/MS)测定血浆中利奈唑胺的浓度,用DAS 3.2.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空腹单次口服利奈唑胺片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为(11.16±3.05)μg? mL-1,tmax为(2.00±1.17)h,t1/2为(5.90±2.01)h,AUC0-∞为(110.18±31.83)μg? h? mL-1;餐后单次口服利奈唑胺片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为(9.79±1.92)μg? mL-1,tmax为(2.66±1.27) h;t1/2为(5.57±2.67) h;AUC0-∞为(93.9±34.7)μg? h? mL-1。结论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口服利奈唑胺片600 mg,在24 h内餐后组的人体血药浓度比空腹组低;2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国外已报道基本一致。
关键词: 利奈唑胺 单次给药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药代动力学 -
利奈唑胺不同速度单次静滴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的耐受性
目的 评价不同速度单次静滴利奈唑胺(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 筛选12名符合条件的健康成年受试者,男女各半.分别以600 mg/0.5 h,600 ms/2 h和600 mg/4 h的速度,单次静脉滴注利奈唑胺.在给药前1 d、给药后6 h和给药第3 d,测定心电图、血常规及尿常规、血生化,并对体征指标每日观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观察不良事件.结果 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大多无明显改变.试验中未见严重不良事件,未见可能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3种速度(600 mg/0.5 h,600 mg/2h和600 mg/4 h)静滴利奈唑胺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利奈唑胺在连续肾替代治疗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在连续肾替代治疗( CRRT)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10名CRRT患者在0.5 h内匀速静脉滴注利奈唑胺600 mg,收集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检测血样中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用DAS 3.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在静脉滴注利奈唑胺600 mg后,血药浓度-时间数据以二室模型拟合佳,t1/2为(4.13±0.92) h,Cmax为(16.09±2.21)mg· L-1,AUC0-t为(80.05±17.89) mg· L-1· h-1。结论利奈唑胺在CRRT患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健康人有差异,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
N-苄氧羰基-3-氟4-吗啉基苯胺的合成
目的 研究新的适合大工业生产的合成N-苄氧羰基-3-氟-4-吗啉基苯胺的方法.方法 以3,4-二氟硝基苯和吗啉为原料,经取代,还原,取代三步得到N-苄氧羰基-3-氟-4-吗啉基苯胺.结果 通过新的方法成功合成出了N-苄氧羰基-3-氟-4-吗啉基苯胺,总收率达到73%,后处理方便.结论 新方法是一种合成N-苄氧羰基-3-氟4-吗啉基苯胺的好方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人血浆中利奈唑胺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奥卡西平为内标,甲醇沉淀蛋白,色谱柱(Waters C18柱,3.9×150 mm,4 μm),流动相:甲醇-水(40:60,v/v);检测波长:254 nm;流速0.5 ml/min;柱温30℃;进样量30 μl.结果 利奈唑胺在0.5~4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低定量限为0.5 mg/L,平均相对回收率为(104.6±0.5)%(n=15).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分别为<3.8%,<9.1%.结论 该法简单、灵敏、准确,适用于利奈唑胺临床血药浓度的监测.
-
柱切换在线基体消除法测定利奈唑胺中的叠氮根离子
目的:建立柱切换在线基体消除法测定利奈唑胺中残留的痕量叠氮根离子.方法:将预处理柱、富集柱和分析柱以适当的方式与六通阀连接,通过阀的切换,NG1柱将所需分析的痕量N3-从利奈唑胺基质中分离出来,再将被分析组分通过TAC-ULP1进行浓缩,后将浓缩的N3-通过AS18分析柱进行分离,采用抑制性电导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方法重现性良好,回收率在85.4%~100.8%之间,低检出为2 ng·mL-1,在0.02 ~0.50 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方法预处理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脂溶性药品中痕量离子的检测.
-
利奈唑胺对奴卡菌属感染中的应用文献计量分析
目的:分析截止至2013年8月利奈唑胺对奴卡菌属感染方面的应用相关文献,为抗感染工作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SCI,Embas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纳入文献的年代、通讯作者、文章类型、研究内容、被引文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献共349篇,符合要求163篇.文献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文章类型为病例报告77篇,占总体文献数量的49.68%.其中,共有27例以利奈唑胺治疗奴卡菌属感染患者.单篇文章被引频次高为101次,研究内容分析包括奴卡菌属感染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现状及利奈唑胺的治疗效果等.结论:目前,利奈唑胺对奴卡菌属感染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病例报告中,还需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确证其治疗效果.
-
利奈唑胺首仿策略演绎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梯瓦在美国仿制利奈唑胺及上市过程,分析了利奈唑胺专利挑战的胜率、侵权风险、和解概率、风险下的总收益、回避设计的可能性及成本等,以演绎梯瓦的首仿策略.研究表明,在化合物专利挑战难度增大的情形下,对于外围制剂等专利的挑战是获得首仿权的重要突破口,国内企业在提升仿制药创新技术水平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仿制过程中的专利风险管控,对提升我国整体仿制药的研发水平与专利保护能力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新型(噁)唑烷酮类抗生素利奈唑胺
利奈唑胺(linezolid)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噁)唑烷酮类抗生素,通过抑制蛋白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在体内、外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等耐药G+菌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其临床疗效已经得到一系列Ⅲ期临床研究证明.现对其药理作用、抗菌活性、药动学、临床评价、药物相互作用及药物不良反应等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