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治疗大肠黑变病36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我们于2005年6月~2008年8月,经电子结肠镜共检出并治疗大肠黑变病36例,患者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30岁~86岁,平均58岁,男女比例1:1.4.患者大多以便秘、腹胀、腹痛、排便困难甚至黏液血便为主诉.
-
大肠黑变病临床分析
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是以大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的良性病变.随肠镜的普及及应用,近年来MC的检出率有明显上升.我科自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肠镜检查的976例病例中,发现并诊断为大肠黑变病23例.现对23例病例进行临床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
40例大肠黑变病结肠镜诊断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40例大肠黑变病的结肠镜特征和致病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结肠镜检查发现的40例大肠黑变病临床资料。结果:总检出率2.6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慢性便秘者27例,有泻药服用史者18例,合并炎性息肉3例,合并增生性息肉2例,合并管状腺瘤性息肉1例,合并直肠腺癌1例。结论:大肠黑变病主要累及盲肠、乙状结肠和盲肠,与慢性便秘和长期服用泻药有关。
-
大肠色素沉着症伴多发性息肉1例
患者女,60岁,1996年因粘液血便1月余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为慢性结肠炎.服中西药1年后出现便秘、腹胀、发热、睡眠不佳,症状持续2年余.1999年5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升、横、降及乙状结肠粘膜出现黑褐色斑为染色颗粒,并在升结肠发现0.8cm×0.8cm大小之广基息肉,随即予以切除.当时该院诊为大肠黑变病伴结肠多发息肉.后继续应用中西药治疗,1年后经电子肠镜复查,见升、横、降及乙状结肠粘膜为花斑样染色;降结肠发现0.5cm×0.5cm大小的息肉,亦予以切除,仍诊为大肠黑变病伴息肉.又继续治疗1年余,于2001年2月再次经电子纤维肠镜检查发现,升、横、降结肠粘膜水肿,伴黑色斑纹样染色,乙状结肠、直肠息肉3颗,再次诊为大肠黑变病伴息肉,并行息肉切除术.
-
大肠黑变病手术病人的护理
[目的]总结大肠黑变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措施.[方法]对13例大肠黑变病行结肠切除术治疗的病人,术前做好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给予疼痛、意识、管道护理,预防肠梗阻,做好出院指导.[结果]13例病人积极配合手术,术后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出院时均治愈.[结论]手术是治疗大肠黑变病的有效方式,而细心的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大肠黑变病22 例临床分析
黑变病(MC)是种较少见的疾病,可发生在大肠、回肠、十二指肠、食管、甚至胆囊.临床上较常见的是大肠黑变病.自1999年1月~2004年1月应用纤维结肠镜共检出大肠黑变病22 例.报告如下:
-
大肠黑变病5例分析
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r以下简称MC)是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1].多发生于老年便秘并长期服用蒽类泻药者.结肠镜及其粘膜活检可对本病作出肯定诊断.国内外报道发病率不一,国内报道较少,有人认为可与肿瘤伴发[2].我院1990年10月~1999年10月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黑变病5例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
大肠黑变病18例分析
大肠黑变病是指大肠黏膜色素沉着,引起非炎症性良性的病变,属少见病,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1].我院1992年6月至2004年6月进行肠镜检查2 200例,结合病理切片共查出大肠黑变病18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
伴肿瘤的大肠黑变病与大肠黑变病病情的关系
目的:探讨伴大肠肿瘤的大肠黑变病(MC)与MC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2004年6月~2006年7月该院发现的47例绊大肠肿瘤的大肠黑变病病例.将MC据色素沉着程度分三度.分析大肠黑变病合并肿瘤与其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大肠黑变病伴单发息肉、多发息肉、大肠癌及同时伴发息肉和大肠癌的几率与其病变程度有关(各组P<0.05).结论:随大肠黑变病病情加重,其伴发息肉和大肠癌的几率增加.
-
318例大肠黑变病蒙医临床及内镜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MC)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 ~ 2018年我院结肠镜下检出318例MC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结果:MC检出率为4.03%,主要和长期便秘或服用蒽醌类泻药有关,病变累及部位常呈连续性且范围较广,可累及某一肠段甚至全段大肠黏膜;MC和大肠息肉关系密切,MC患者中大肠息肉发病率明显高于非MC者;女性且年龄大于60岁患者MC发病率明显增高,汉族MC发病率较本地区蒙族患者高.结论:MC的诊断及随访主要手段为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其病因主要与长期便秘或者服用蒽醌类泻药有密切关系,病变部位累及广泛,结肠息肉与MC呈正相关,有明显性别、年龄、民族特征.
-
中药保留灌肠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大肠黑变病40例
大肠黑变病(M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肠病[1],也有学者称它是一种“癌前病变”,因为它常常与结肠腺瘤样息肉和结肠癌相伴相生.近年来,随着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普及,大肠黑变病的检出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2].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结肠黑变病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2007-01~2012-12笔者采用自制中药灌肠配合普通针刺治疗MC40例,并与福松粉剂、枸橼酸莫沙比利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
大肠黑变病11例报告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被称为"富贵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与之相关疾病也随之而来,大肠黑变病就是其中的一种.我院自1988年开展电子结肠镜检查以来,病例逾3000例.自1999年3月发现首例至今,诊断11例,现报告如下:
-
大肠黑变病39例临床及内镜分析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诊断方法.方法:本组病例使用的内镜为Fujinon-200型及Olympus-VI型电子结肠镜,均由专业内镜医生检查,常规进镜至回盲部,部分病例进镜至末端回30 cm左右,再退镜详细观察大肠黏膜.结果:39例患者镜像均以黏膜色泽改变为主,肠黏膜呈棕色、褐色或黑褐色,其间可见灰白色网状、条状纹,似豹皮样弥漫性分布于大肠黏膜上,部分色素呈颗粒状,血管纹理模糊甚至消失,内镜下视野暗淡.其中累及全结肠者15例,右半结肠者12例,累及直肠者2例,局限于左半结肠者10例,合并有腺瘤性息肉者2例.表现轻度黑变者21例;中度黑变者11例;重度黑变者7例.结论:大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的可逆性疾病,其发生可能与便秘、药物或其他原因有关,也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由于常伴发结肠肿瘤,故对大肠黑变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的研究十分重要,要大力开展结肠镜普查,一旦发现大肠黑变病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了解结肠黑变病的变化规律.
-
大肠黑变病163例临床分析
大肠黑变病(melnaosis coli,MC)是大肠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主要认为与便秘及滥用泻药有关,尤其是蒽醌类泻药,其他病因少见报道.
-
蒽醌类泻药与大肠黑变病
便秘是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很复杂,临床大多给予泻药对症处理,常用的泻药即为蒽醌类泻药,主要包括大黄类、芦荟、番泻叶等.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的患者可导致大肠黑变病或称大肠假黑皮病,即大肠黏膜表面有褐色素沉着,镜下表现为黏膜下层巨噬细胞胞质中含褐色质颗粒.近年一些文献报道大肠黑变病是大肠癌的一种危险因素,逐渐引起关注.本文对大肠黑变病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
大肠黑变病12例报告分析
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是一种以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点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结、直肠疾病,国内报道较少.自消化内镜普遍应用后,诊断率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
结肠黑变病内镜资料分析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物质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随着大肠镜技术的广泛应用,本病在我国人群中检出率日渐增多.1995年5月至多2001年9月,我院6124例大肠镜检查中检出大肠黑变病80例,检出率1.31%(80/6124),现分析如下.
-
大肠黑变病86例内镜及病理分析
大肠黑变病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也是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少见疾病.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结肠黑变病的检出率明显增加.我院2005年至2012年经高清晰电子结肠镜检查1960例患者,发现结肠黑变病86例,占同期检出率的4.38%,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
大肠黑变病44例回顾分析
黑变病是种较少见的疾病,可发生在大肠、回肠、十二指肠、食管、甚至胆囊.临床上较常见的是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我们回顾了近几年中经肠镜和病理证实的44例MC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小结如下.
-
大肠黑变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内镜特征
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一种以大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大肠疾病.近20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消化内镜的普及,MC的内镜检出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本文就我院1980年至2003年经大肠镜诊断的MC 730例,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其流行病学、临床与内镜特点及其与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的关系,为临床进一步正确认识和处理该病提供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