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健;王凤兰;李瑞芬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9月,共纳入85例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依据病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良性组、腺瘤组、恶性组.观察指标为:增强开始时间、增强变低时间、造影剂分布特征,胆囊壁的完整性.比较各观察指标在三组间是否有差异,判断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良性组与腺瘤组在增强开始时间、增强变低时间、造影剂分布特征、胆囊壁完整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93,P=0.340).恶性组与良性组、恶性组与腺瘤组比较,在增强开始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强变低时间、造影剂分布特征、胆囊壁完整性上均差异显著(P<0.05),对增强变低时间构建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15,约登指数大值为0.641,对应的界值为35.5 s,以增强变低时间<35.5 s来诊断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敏感度为80.0%、特异性为84.1%.超声造影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准确率为81.2%.结论 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临床上值得推荐的检查手段

  • 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创伤快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秦晓萍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创伤快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该次探究将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2月在该院进行实质脏器损伤诊断的患者132例作为研究主体,按照患者入院时间顺序的奇偶性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超声方法进行诊断,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造影的方式进行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60例患者为脏器实质性损伤,通过超声影像诊断,1例患者漏诊,其诊断准确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中,60例为脏器实质性损伤,通过常规超声诊断,4例患者漏诊,3例患者误诊,其诊断准确率为86.67%,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6,P=0.01).结论 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创伤快速诊断确切,操作简单,快捷,可反复操作,应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经阴道三维彩超联合超声造影在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石岩

    目的 探究经阴道三维彩超联合超声诊断造影在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分析经阴道三维彩超联合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意义以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疑似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的100例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进行三维彩超诊断(对在子宫旁和卵巢旁的盆腔静脉进行彩超造影)和联合超声造影(采用联合超声诊断定量分析进行诊断),后经腹腔镜手术,以腹腔镜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经阴道三维彩超联合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过三维彩超检测诊断率总计为81.11%,经过超声造影检测诊断率总计为82.22%,联合检测诊断率总计93.33%.三维彩超检测对中度、重度患者检测率较高,超声造影对轻度诊断率较高,联合检查诊断率较高.结论 对于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采用三维彩超联合超声造影进行诊断准确率高,值得广泛应用.

  • 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 价值效果分析

    作者:李骥

    目的 观察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并发肝内微小结节患者(82个肝内微小结节),根据患者编号分组,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超声造影检查,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诊断价值的差异.结果 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开始廓清时间分别为:(20.34±2.15)s、(32.07±3.11)s、(101.5±2.47)s,(18.35±1.25)s、(28.66±2.36)s、(56.33±2.1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02,5.4241,86.1941,P<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肝内微小结节患者诊断中,应用超声造影,对于肝内微小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较强,值得在临床方面予以应用和推广.

  • 探究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中的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姚元珠

    目的 研究分析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施予超声造影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92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的资料,全部患者都实施超声造影,观察其结果.结果 总共94个肝脏病灶,其中,总共63个是中-低分化癌,总共31个是高分化癌.中-低分化癌在动脉期及实质期中主要表现是迅速增强、退出;高分化癌在动脉期及实质期中主要表现是迅速增强、慢慢退出.高分化癌的开始消退时间(244.40±26.60)s高于中-低分化癌(70.40±11.13)s(t=44.743 3,P=0.002 1).超声造影的正确率96.81%大于普通CT 67.02%及增强CT 76.60% (P<0.05).结论 超声造影运用到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实施诊断后,能够提升诊断的正确率,并能够作为协助对小肝癌实施诊断的高效方式,其正确性及灵敏性都较大,便利且安全,值得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 超声造影在慢乙肝肝内中小型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慧燕;温红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内中、小型局灶性病变在超声造影表现典型与否对临床处理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内单个占位性病变(≤5.0 cm)进行超声造影,根据病灶是否为典型增强模式而行不同的临床处理.结果:85例病灶中,72例行手术或随访追踪,13例行穿刺活检.运用此法诊断各种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平均值分别是90.8%、99.2%、98.0%和95.3%.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内中、小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典型与否对指导临床处理具有重要价值.

  • 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于文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肝转移癌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常规超声诊断肝转移癌准确率37.78%,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82.22%,两种检查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常规超声病灶的测值(19.5±10.2),超声造影病灶的测值(25.3±13.2),两组检查方法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提高肝转移癌诊断准确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病灶数目和部位.

  • 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在HIFU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评价中的运用

    作者:吴瑛;管静涛;朱艺;卢靖;段红刚;周文;何瑞莹;王莉芳;代文磊;李琼

    目的:探讨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在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子宫肌瘤疗效中的应用.方法:收治子宫肌瘤患者29例,在治疗前后对患者实施六氟化硫微泡造影检查.结果:患者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充分呈现肿瘤坏死位置处的血供状况,有效反映肿瘤组织坏死程度,对于子宫肌瘤治疗的参数设置以及治疗效果评估方面具有相应的价值.

  • 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文福英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治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70例,给予常规超声诊断和超声造影诊断.结果:超声造影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比常规超声诊断高(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诊断乳腺肿瘤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为乳腺肿瘤的后期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价值

    作者:车竞;梁蕾;刘焱;郭君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鉴别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病变、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病变和恶性非胆固醇性息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50例,应用超声声学造影进行初步定性诊断,对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造影对病变血流灌注的显示敏感,是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结论:超声造影可以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初步定性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对颈部淋巴结的定性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廖晓红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在颈部淋巴结定性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颈部淋巴结患者1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在颈部淋巴结定性诊断上的应用价值.结果:在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检查中,良性和恶性颈部淋巴结的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部淋巴结定性的诊断上,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的应用价值高,可准确鉴别颈部淋巴结的良恶性.

  • 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在膀胱癌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泽民;鞠长亮;孙贵洋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在膀胱癌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3月-2014年7月行超声造影与 CT 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例证实的膀胱癌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造影和 CT 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本组患者经病理分期确诊Ta期84例,T1期36例,T2a期15例,T2b 15例,T3a 9例,T3b 9例,T4a 4例,T4b 4例。CT增强扫描检出Ta期69例,T1期33例,T2a期15例,T2b 15例,T3a 9例,T3b 9例,T4a 4例,T4b 4例,CT增强扫描诊断符合率91.7%;超声造影Ta期52例,T1期33例,T2a期15例,T2b 15例,T3a 9例,T3b 9例,T4a 4例,T4b 4例,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9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及 CT 增强扫描在诊断膀胱癌及 TNM 分期方面差别不大,均具有无放射、费用低的优点,二者均可以作为膀胱癌的重要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超声造影对7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熊萍;吴绍明;余雪芹

    目的: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实施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相应的试验数据并分析其病变定性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76例。将全部患者同时作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超声检查,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两组的试验数据,以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分析两组检查的准确性。结果:对照组诊断出良性病例31例,恶性18例,试验组诊断出良性病例42例,恶性30例。试验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造影检查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要显著优于常规超声检查,其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远远高于常规超声检查。

  • 超声造影技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改变的评估及临床意义

    作者:毕蓓蕾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改变的评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75例分为正常糖尿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正常糖尿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局部血容量、曲线达峰绝对值、达峰时间、局部血流量和平均渡越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具有实时、高效和无创的优势,能敏感地显示早期肾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代偿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储备功能,定量评估受损的肾功能。

  • 超声造影在妇产科诊疗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程宽

    超声造影技术已经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本文总结了超声造影技术在妇产科诊疗中的具体应用,并展望超声造影在妇产科诊疗中的发展前景。

  • 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嘉;朱玉萍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性斑块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易损斑块不仅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引起脑血管缺血性症状,更重要的是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和发展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新生血管可促进粥样硬化病变发展,甚至诱发斑块内出血和斑块破裂及其并发症发生,是造成斑块易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针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如常规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技术、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近年来超声造影(CEUS)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在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CEUS对活体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而且具有定量评价的功能,但由于其费用高、有创性、需用造影剂、操作相对费时等缺陷,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日本东芝公司研发的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作为一种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探测到更加微小的血管以及流速更低的血流,而且该技术不使用造影技术的辅助.SMI技术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无创性检测方法,通过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情况,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 DSA、MRA、MS-CT及血流剪切力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易损性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明月;勇强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增生性、退行性、非炎症性病变,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而失去弹性,先表现为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增厚,随后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体积的增大,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的破裂,进而引起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脑卒中的发生.目前直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包括: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多层螺旋CT成像(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造影(CEUS)、三维超声(3DUS)等,而其他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方法包括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剪切力测定等.目前,DSA被认为是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闭塞的"金标准",可以对介入治疗的过程加以指导并评估预后情况;剪切力测定是二维灰阶超声的一个重要发展,它不仅可以通过观察不同情况下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来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及颈动脉斑块破裂风险,同时还具有无放射性、无创性、操作简单方便、重复性好及成像快捷等优点,有望成为预测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 超声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肖明;张杰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具有创伤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但术后需持续终生的影像学随访以及时发现支架相关并发症,内漏是其中常见和重要的一种并发症。传统影像学随访方式主要为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但反复的CTA检查存在高强度X线暴露、造影剂肾毒性等劣势。多项研究表明,超声造影在内漏探查方面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无辐射、无造影剂、无肝肾毒性,可作为除CTA外的一种有效的EVAR术后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测非活动型大动脉炎颈动脉新生血管2例

    作者:王立娟;勇强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发性、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导致管腔节段性狭窄甚至闭塞,并可继发血栓形成。好发于年轻女性。按受累血管部位不同,临床分为4型:头臂型、胸腹主动脉型、肾动脉型和混合型。临床分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常规超声检查多着眼于对内中膜厚度及管腔狭窄情况的观察,而对病变部位新生血管的观察则受限,有研究用超声造影技术观察新生血管情况并进行分期,较少有报道使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观察病变部位的新生血管情况,本文报道两例应用SMI技术观察混合型大动脉炎非活动期的新生血管情况,同期行超声造影进行验证。

  • SMI与CEUS在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尚建军;杨敬英;王淑敏;王金锐

    目的:比较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技术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能力,探讨SMI评估颈动脉斑块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诊断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均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SMI及CEUS检查,比较3种方法显示斑块内微血流的敏感度。结果 SMI与CEUS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敏感度接近,具有极强的一致性。结论 SMI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便捷、有效的技术,对评估颈动脉斑块具有重要价值。

3187 条记录 5/160 页 « 12345678...15916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